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 上级领导进言,使其改变固有态度,或坚定某种看法,不是件容易事。一来,上级领导既已作出某种决策和选择,多已深思熟虑;二来,下属对全局不甚了解,忠实执行指令,创造性完成任务,是其主要任务,不应对上级命令说三道四。
不过,在革命战争和建设年代,在事关重大的紧急关头,老一辈革命家出于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多次向上级进言。除了直言进谏外,他们进言、劝说时也注意方式方法,使用各种技巧,收到了应有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和技巧,亦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借鉴。
当面进言:先打消对方顾虑
当面进言前,需要对对方的脾气性格、对具体事件的观点看法等有一定了解,进言中委婉劝说的同时,更要让对方掌握真实情况。
1962年,基于当时安徽等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陈云经过回乡调查,并与刘少奇、邓小平等交换看法,取得基本一致意见,决定当面向毛泽东提“分田到户”建议。因他知道毛泽东此前甚为反对“包产到户”,故而说得很委婉。
见了毛泽东后,陈云首先指出,中国农村的个体经营与合作生产还要并存相当长时间。接着,他表示,为应对当前困难局面,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举了在家乡上海青浦小蒸公社调查的例子,说明提高农民个体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然后,陈云引入正题——“包产到户”不妨一试。
尽管毛泽东后来对“包产到户”进行了强烈批评,但正因陈云委婉的方式和诚恳的态度,毛泽东认为陈云有组织纪律性,没有在会上点名批评他,也没有否认他在经济工作中的才能和贡献。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陈云的进言是正确的。
遇到万分紧急情况时,进言则要直言不讳。1934年12月8.6万人的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只剩下不到3万人。时任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对此感到自责与痛苦,情绪很坏。
一天在行军路上,他拿出一只手枪比划着。正在这时,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走过来看见了,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博古面前,上前一把夺过手枪:“博古同志,这不是闹着玩的,小心走火!”接着,聂荣臻开始劝说博古,特别是斩钉截铁讲到“越在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让博古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慢慢冷静和振作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大捷,让全国人民倍感振奋。鲜为人知的是,这其中还有张爱萍的功劳——他曾受托向李宗仁进言尽快打这一仗。
1938年3月,张爱萍赶到徐州见到李宗仁,进言在附近组织会战重挫日军后,对方便表示:“如何实施,正在考虑。”
“此战非打不可,宜早不宜迟,宜聚不宜散,宜快不宜缓。”张爱萍一上来就态度坚决。
“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李宗仁问。
这时,张爱萍既要打消彼此分属两党带来的怀疑和顾虑,还要坚定对方的战斗决心。他的办法是循循善诱,先从李宗仁的爱国之心,其军队勇武善战,如今求战心切说起,使对方易于接受,李宗仁连连点头。
接着,他再列举日军骄横欺人,让人同仇敌忾,如今孤军深入正好打击。李宗仁被其打动,询问“如何打”。张爱萍便侃侃而谈:“恩来同志主张‘围点打援’,我也觉得用这个打法。”具体来说,“济南、徐州一线地形复杂,乃伏兵之地。据我们所知,在此布阵,定获大胜。”然后,他用手指住了台儿庄。
“好啊!台儿庄,打!”李宗仁终于被张爱萍说服。次日下午,他又把张请来分析敌情,调兵遣将。很快,台儿庄大战打响。经过一个月激战,歼敌三万,狠狠打击了日军气焰。
侧面进言:巧用书信、善于借力、以小博大
“周恩来同志:我们要造你一次反,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情况变化,从而你才能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
1966年冬日的一天,有邓颖超和周恩来秘书、警卫、司机等签名的一张纸出现在了总理办公室的墙上。此前,周恩来已被查出心脏病,急需休息,但他仍接见外宾、主持开会、和人谈要事,忙得废寝忘食。大家苦劝无效后,想出了这招向总理进言,请他注意身体。
很快,周恩来回办公室时看到了,他认真读了后笑了,在上面写了八个字:“诚恳接受,要看实践。”此后,邓颖超又将进言内容归纳成了五条建议,包括“力争缩短夜间工作时间”“开会谈话及其他活动之间应稍有间隙,不要连续工作”“从外面开会工作回来之后,除非紧急事项,恩来和有关同志之间希望不要接触,以得到喘息”等。这次向周恩来进言,在一段时间内曾起到了一定作用。
对一些重要意见,当其他人也有相同观点时,还可以聚力、借力,侧面达到建言效果。
1952年初,“三反”运动出现了“过火”的问题。直接领导财经工作的陈云,较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当时毛泽东正督促“三反”向纵深发展,陈云感到直接进言可能行不通,便决定采取迂回方法。2月15日,陈云和薄一波找到周恩来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希望周恩来向毛泽东反映。当天周就写信向毛泽东谈了二人反映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并要求迅速作出调整。
不光是通过对方信任的人,通过首长身边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有时也能收到奇效,达成目的。
1952年,彭德怀从朝鲜归国,开始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任国防部长。据《湘潮》披露,1958年冬天,彭德怀应邀为在遵义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题写墓碑。写完后,彭德怀怀念起昔日战友,又写了一首长诗,追述了昔日红五军和红三军团的辉煌战绩,回顾自己的戎马一生。
不久,作为其主要助手的黄克诚偶然看见了。他没有直接找彭德怀,而是找来彭身边工作人员,嘱咐道:“告诉彭老总,以后不要乱写。”说完后又加上两句:“言多必失,言多必失!”
黄克诚的提醒用意颇深。当时,彭德怀在党内军内具有很高威望,一言一行都很受关注。通过工作人员提醒彭,對彭及相关人员都是一种警示,体现了战友的真挚关心。
玩笑进言:四两拨千斤
除了借力和通过书信等形式进言,还可以利用与领导聚餐、散步等非正式场合,以玩笑等方式提出建议,达成“四两拨千斤”效果。
“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据《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一书记载,解放战争初期,陈赓将军就曾利用与毛泽东等一同晚餐的机会,借着酒劲以开玩笑的方式,引起对方注意,再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直陈调他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是“摆错了位置,大材小用”,之后通过一番据理力争,赢得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此时中央已改变了计划,与陈赓不谋而合)。后来,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率部征战,屡建奇功,传为佳话。
不过,在革命战争和建设年代,在事关重大的紧急关头,老一辈革命家出于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多次向上级进言。除了直言进谏外,他们进言、劝说时也注意方式方法,使用各种技巧,收到了应有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和技巧,亦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借鉴。
当面进言:先打消对方顾虑
当面进言前,需要对对方的脾气性格、对具体事件的观点看法等有一定了解,进言中委婉劝说的同时,更要让对方掌握真实情况。
1962年,基于当时安徽等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陈云经过回乡调查,并与刘少奇、邓小平等交换看法,取得基本一致意见,决定当面向毛泽东提“分田到户”建议。因他知道毛泽东此前甚为反对“包产到户”,故而说得很委婉。
见了毛泽东后,陈云首先指出,中国农村的个体经营与合作生产还要并存相当长时间。接着,他表示,为应对当前困难局面,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举了在家乡上海青浦小蒸公社调查的例子,说明提高农民个体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然后,陈云引入正题——“包产到户”不妨一试。
尽管毛泽东后来对“包产到户”进行了强烈批评,但正因陈云委婉的方式和诚恳的态度,毛泽东认为陈云有组织纪律性,没有在会上点名批评他,也没有否认他在经济工作中的才能和贡献。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陈云的进言是正确的。
遇到万分紧急情况时,进言则要直言不讳。1934年12月8.6万人的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只剩下不到3万人。时任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对此感到自责与痛苦,情绪很坏。
一天在行军路上,他拿出一只手枪比划着。正在这时,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走过来看见了,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博古面前,上前一把夺过手枪:“博古同志,这不是闹着玩的,小心走火!”接着,聂荣臻开始劝说博古,特别是斩钉截铁讲到“越在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让博古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慢慢冷静和振作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大捷,让全国人民倍感振奋。鲜为人知的是,这其中还有张爱萍的功劳——他曾受托向李宗仁进言尽快打这一仗。
1938年3月,张爱萍赶到徐州见到李宗仁,进言在附近组织会战重挫日军后,对方便表示:“如何实施,正在考虑。”
“此战非打不可,宜早不宜迟,宜聚不宜散,宜快不宜缓。”张爱萍一上来就态度坚决。
“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李宗仁问。
这时,张爱萍既要打消彼此分属两党带来的怀疑和顾虑,还要坚定对方的战斗决心。他的办法是循循善诱,先从李宗仁的爱国之心,其军队勇武善战,如今求战心切说起,使对方易于接受,李宗仁连连点头。
接着,他再列举日军骄横欺人,让人同仇敌忾,如今孤军深入正好打击。李宗仁被其打动,询问“如何打”。张爱萍便侃侃而谈:“恩来同志主张‘围点打援’,我也觉得用这个打法。”具体来说,“济南、徐州一线地形复杂,乃伏兵之地。据我们所知,在此布阵,定获大胜。”然后,他用手指住了台儿庄。
“好啊!台儿庄,打!”李宗仁终于被张爱萍说服。次日下午,他又把张请来分析敌情,调兵遣将。很快,台儿庄大战打响。经过一个月激战,歼敌三万,狠狠打击了日军气焰。
侧面进言:巧用书信、善于借力、以小博大
“周恩来同志:我们要造你一次反,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情况变化,从而你才能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
1966年冬日的一天,有邓颖超和周恩来秘书、警卫、司机等签名的一张纸出现在了总理办公室的墙上。此前,周恩来已被查出心脏病,急需休息,但他仍接见外宾、主持开会、和人谈要事,忙得废寝忘食。大家苦劝无效后,想出了这招向总理进言,请他注意身体。
很快,周恩来回办公室时看到了,他认真读了后笑了,在上面写了八个字:“诚恳接受,要看实践。”此后,邓颖超又将进言内容归纳成了五条建议,包括“力争缩短夜间工作时间”“开会谈话及其他活动之间应稍有间隙,不要连续工作”“从外面开会工作回来之后,除非紧急事项,恩来和有关同志之间希望不要接触,以得到喘息”等。这次向周恩来进言,在一段时间内曾起到了一定作用。
对一些重要意见,当其他人也有相同观点时,还可以聚力、借力,侧面达到建言效果。
1952年初,“三反”运动出现了“过火”的问题。直接领导财经工作的陈云,较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当时毛泽东正督促“三反”向纵深发展,陈云感到直接进言可能行不通,便决定采取迂回方法。2月15日,陈云和薄一波找到周恩来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希望周恩来向毛泽东反映。当天周就写信向毛泽东谈了二人反映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并要求迅速作出调整。
不光是通过对方信任的人,通过首长身边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有时也能收到奇效,达成目的。
1952年,彭德怀从朝鲜归国,开始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任国防部长。据《湘潮》披露,1958年冬天,彭德怀应邀为在遵义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题写墓碑。写完后,彭德怀怀念起昔日战友,又写了一首长诗,追述了昔日红五军和红三军团的辉煌战绩,回顾自己的戎马一生。
不久,作为其主要助手的黄克诚偶然看见了。他没有直接找彭德怀,而是找来彭身边工作人员,嘱咐道:“告诉彭老总,以后不要乱写。”说完后又加上两句:“言多必失,言多必失!”
黄克诚的提醒用意颇深。当时,彭德怀在党内军内具有很高威望,一言一行都很受关注。通过工作人员提醒彭,對彭及相关人员都是一种警示,体现了战友的真挚关心。
玩笑进言:四两拨千斤
除了借力和通过书信等形式进言,还可以利用与领导聚餐、散步等非正式场合,以玩笑等方式提出建议,达成“四两拨千斤”效果。
“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据《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一书记载,解放战争初期,陈赓将军就曾利用与毛泽东等一同晚餐的机会,借着酒劲以开玩笑的方式,引起对方注意,再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直陈调他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是“摆错了位置,大材小用”,之后通过一番据理力争,赢得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此时中央已改变了计划,与陈赓不谋而合)。后来,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率部征战,屡建奇功,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