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91
中学信息技术“任务式”教学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反而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已疲惫的大脑僵化起来。学生听课时更会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与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
近一时期以来,广大任课教师为有效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都在积极实施教学改革,提出了任务式教学的教改新思路,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也可以说这与自己的多年来的教学教改实践是不谋而合。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那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外界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而“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是适合于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模式。
二、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同时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的编辑。(3)Word的表格功能。(4)图文混排的方法。(5)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三、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一,“任务”要有层次感。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
第二,“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個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而任务式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学科特有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所学知识技能能够及时得到应用,并在应用中使知识得到及时印证、体会和巩固。同时又能使学生对没有理解的内容产生再认识的渴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任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了应有的引导、帮助、释放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田俊.浅谈中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策略[J].教师,2018(21):73-74.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91
中学信息技术“任务式”教学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反而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已疲惫的大脑僵化起来。学生听课时更会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与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
近一时期以来,广大任课教师为有效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都在积极实施教学改革,提出了任务式教学的教改新思路,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也可以说这与自己的多年来的教学教改实践是不谋而合。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那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外界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而“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是适合于操作类知识、技能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模式。
二、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同时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的编辑。(3)Word的表格功能。(4)图文混排的方法。(5)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三、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一,“任务”要有层次感。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任务”要有层次感。
第二,“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個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而任务式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学科特有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所学知识技能能够及时得到应用,并在应用中使知识得到及时印证、体会和巩固。同时又能使学生对没有理解的内容产生再认识的渴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任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了应有的引导、帮助、释放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田俊.浅谈中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策略[J].教师,2018(2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