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贯穿人的一生,你无法逃避,但可以选择。我们都希望充分享受正面情绪,管理好负面情绪,享受健康、积极的人生。
一、为什么有情绪问题
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每天必须要处理许多班务和小朋友间的纠纷。事儿多了,烦恼就多了,情绪起伏不定,很容易情绪化,常常令事情陷于困境,使自己困于亚健康状态,好难受!情绪这家伙它到底从哪来,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
一天下午,梓童妈妈抱着一叠书,怒气冲冲地找到我,并大声地指责我:你们学校不该让这书店来卖书。现在,我女儿偷了我的钱来买书……我先是静静地聆听着,努力避免被家长愤怒的负面情绪所传染。慢慢地,慢慢地,我觉察到,自己愤怒了:书是你女儿自己买的,我只是把卖书的事情告知学生,并在校讯通告知了家长。我无权决定你买不买书的事情。我没有做错,你凭什么来指责我。此刻的我愤怒了,同时,我感觉到,我的胸口像是有块石头给堵住了,思维随即变得混乱无序。
是何方神圣在操纵着我的情绪呢?
二、思想框架操纵情绪
我曾经读过一个有名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三个石匠正在工作,有个过路人分别问他们:“你在做什么呢?”第一个石匠冷冷地回答说:“你自己看不见吗?我这不是在凿石头吗?”第二个石匠平静地回答说:“这是我的职业。”最后一个石匠兴奋地说:“我现在正在建一座美丽的圣殿!”同一件工作,三个石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个是不关心自己在做什么;一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做事;还有一个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而且从工作中领悟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因为看法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厌恶,平静,高兴。他们如何领悟工作的真正意义,也就是他们不同的思维框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对工作不同的思维框架,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情绪。
同一事情,居然有三个不同的思维框架,分别引起了三种不同的情绪,最后导致不同的行为效果。也就是说,你的思维框架决定了你的情绪。要有良好的情绪去有效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去看事物,发现新的想法和前景,摆脱以往的思维框架。
回到前面买书的事情上,家长定的框是“老师有错”,我定的框是“家长有错”,各持己见。双方都愤怒,肯定谈不拢,问题解决不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三、改变思想框架,有效对话
如果我定的思维框架是:我没错,你别来找麻烦。理由有四个:一是学生自由购买书,老师没有强迫学生去买。二是你有不买书的权利,同时你也不能剥夺其他学生买书的权利。三是你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用钱,导致孩子偷钱买书。四是不能让家长欺负。
真的我有道理就能有效解决问题吗?倘若我理直气壮地与家长论理,虽然在气势上压倒家长,可是家长定的框是“老师有错”,她心中不释怀,事情就等于没有解决,反而激发了家校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绝对不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事情。可是,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人一旦情绪化,可能会失去理智,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许多经验告诉我们,要一个成年人承认错误是很难的,除非打破其思维的框架。
心理学认为,最妨碍我们成功的三个思维框架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和“没有办法”。现在,我要把这三个思维框架,逐一分析厘清:1.应该如此:事情现应如我所认为的那样发生。具体来说,在原本的框架里,我认为“家长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用好钱,不应该指责老师”。突破此框架的思维是:我们无法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发生了的都是应该发生的;我们不应该坐在那里抱怨,而应接受并根据现有的情况做最好的配合。也就是说,既然书已经买了,家长已经来指责老师了,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是该发生的,我可以接受并允许这些事情的存在。2.托付心态:把自己成功快乐的控制权交给他人。具体来说,原本的思维框架是:“家长的指责,决定我的愤怒”。突破了的框架是:我人生的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本来就掌握在我的手里。我可以选择伤心,也可以选择快乐。我绝对不能把我的快乐托付给家长。3.没有办法: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具体来说,原本的思维框架是:“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突破了的框架是:凡事至少有三种办法,我总能找到办法。
经过上述的自我沟通,我慢慢地平复了刚才愤怒的情绪,胸口不堵了。我逐渐理清思路,努力找出这件事情里最能帮助自己的意义。当我找到它,便可以把事情的价值改变。现在,我把“因为学生偷钱买书,所以家长来指责我”,改变成“学生偷钱买书,家长来找我,因为她非常重视教育,她想和我一起研究怎样才能让她的孩子健康成长”。我把这句话在心里反复地默念了几次,感觉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好,我内心慢慢地感到轻松、舒服。原来,第二句话创造了新的价值,而当价值改变了,信念的思维框架也就能改变了,情绪和行为也随之改变。
于是,我与家长进行了以下沟通:
我:你能及时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说明你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期待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脸色稍微舒缓了,点了点头)我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的。
我:你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家长:(略微思考了一下)我希望孩子品学优秀。
我:怎样才能做到品学优秀?
家长:上课认真,爱学习,成绩好;不偷钱。
我:你的女儿想尽办法买书,说明她爱书,爱学习。现在她的学习成绩比上学期提高很多。另外,她偷拿你的钱是买书看,是做坏事吗?
家长:(有点笑容)哦,拿买书看,不算是坏事。可是,她买了书,不看呀。
我:今天没看,不等于明天、后天不看。人是变化的。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先肯定她爱书、爱学习这个优点,然后引导她怎样有效阅读以及怎样正确用钱。 家长:我的女儿上了二年级后,经常偷偷地拿我的钱去买玩具,买零食。我道理讲了,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她还是不改。
我:重复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效果。要有好的效果,必须至少想三个方法。
家长:(开始微笑着聆听我的讲话)
我: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要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孩子没有问题,若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我们看看哪里出现漏洞?
家长:可是,她居然偷偷拿了我一百多块钱。这不是学坏了吗?
我:你放钱的地方,孩子很容易拿到钱,是吗?
家长:是呀。在抽屉里,没上锁,很容易拿。
我:第一,钱没放好,容易引诱孩子犯错(孩子仅有7岁,自控能力极弱)。第二,多次被孩子拿走了钱,也没有转移放钱的地方或者上锁,没有提高相应的警惕性。第三,没有从小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钱。第四,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孩子也一天天地长大了,孩子接触的人、事、物也多了,受到的影响也大了,而你的视角还停留在孩子的小时候,而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而寻找相应的教育方法。小孩看到别人吃东西,嘴馋是天性,你可以适当给孩子小额的零花钱,或者买一些零食在家。同时教会她可以买哪些有用的、安全卫生的东西,让孩子在小本子上记录钱怎样用了。这样,有利于孩子正确理财。回到买书这件事上,卖书的人昨天已经走了。我没有办法帮你退书,很抱歉!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够细。
家长:(不好意思地笑了)书不退了。你不是有个家庭作业:每天都要至少阅读一个故事吗?正好用得上。
我:那好吧。明天,我一定找你的女儿好好沟通一下,了解她的想法,引导她怎样用钱和怎样阅读。
家长:老师,真的谢谢你!(家长终于满意地走了,还带上了书)
事情解决了,我的内心感到很舒畅。我懂得了事物是多角度的,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存在不同的意义。你给事物所定的思维框架,会决定你的情绪,影响你的行为。当我放下对事情的批判和抱怨,把思维框架定在“家长和我是一同来解决问题的”时,情绪就由愤怒变为平静了。接着,运用教练式语言技巧(可以参阅NLP相关的书籍),帮助家长看清其思维上的盲点。当家长能看到不同的可能性时,其限制性信念就不攻自破,事情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当你还在为“只有半杯水”而悲伤、难过时,你还可以为“还有半杯水”而兴高采烈。不是吗?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白云区南园小学)
一、为什么有情绪问题
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每天必须要处理许多班务和小朋友间的纠纷。事儿多了,烦恼就多了,情绪起伏不定,很容易情绪化,常常令事情陷于困境,使自己困于亚健康状态,好难受!情绪这家伙它到底从哪来,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
一天下午,梓童妈妈抱着一叠书,怒气冲冲地找到我,并大声地指责我:你们学校不该让这书店来卖书。现在,我女儿偷了我的钱来买书……我先是静静地聆听着,努力避免被家长愤怒的负面情绪所传染。慢慢地,慢慢地,我觉察到,自己愤怒了:书是你女儿自己买的,我只是把卖书的事情告知学生,并在校讯通告知了家长。我无权决定你买不买书的事情。我没有做错,你凭什么来指责我。此刻的我愤怒了,同时,我感觉到,我的胸口像是有块石头给堵住了,思维随即变得混乱无序。
是何方神圣在操纵着我的情绪呢?
二、思想框架操纵情绪
我曾经读过一个有名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三个石匠正在工作,有个过路人分别问他们:“你在做什么呢?”第一个石匠冷冷地回答说:“你自己看不见吗?我这不是在凿石头吗?”第二个石匠平静地回答说:“这是我的职业。”最后一个石匠兴奋地说:“我现在正在建一座美丽的圣殿!”同一件工作,三个石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个是不关心自己在做什么;一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做事;还有一个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而且从工作中领悟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因为看法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厌恶,平静,高兴。他们如何领悟工作的真正意义,也就是他们不同的思维框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对工作不同的思维框架,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情绪。
同一事情,居然有三个不同的思维框架,分别引起了三种不同的情绪,最后导致不同的行为效果。也就是说,你的思维框架决定了你的情绪。要有良好的情绪去有效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去看事物,发现新的想法和前景,摆脱以往的思维框架。
回到前面买书的事情上,家长定的框是“老师有错”,我定的框是“家长有错”,各持己见。双方都愤怒,肯定谈不拢,问题解决不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三、改变思想框架,有效对话
如果我定的思维框架是:我没错,你别来找麻烦。理由有四个:一是学生自由购买书,老师没有强迫学生去买。二是你有不买书的权利,同时你也不能剥夺其他学生买书的权利。三是你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用钱,导致孩子偷钱买书。四是不能让家长欺负。
真的我有道理就能有效解决问题吗?倘若我理直气壮地与家长论理,虽然在气势上压倒家长,可是家长定的框是“老师有错”,她心中不释怀,事情就等于没有解决,反而激发了家校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绝对不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事情。可是,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人一旦情绪化,可能会失去理智,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许多经验告诉我们,要一个成年人承认错误是很难的,除非打破其思维的框架。
心理学认为,最妨碍我们成功的三个思维框架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和“没有办法”。现在,我要把这三个思维框架,逐一分析厘清:1.应该如此:事情现应如我所认为的那样发生。具体来说,在原本的框架里,我认为“家长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用好钱,不应该指责老师”。突破此框架的思维是:我们无法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发生了的都是应该发生的;我们不应该坐在那里抱怨,而应接受并根据现有的情况做最好的配合。也就是说,既然书已经买了,家长已经来指责老师了,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是该发生的,我可以接受并允许这些事情的存在。2.托付心态:把自己成功快乐的控制权交给他人。具体来说,原本的思维框架是:“家长的指责,决定我的愤怒”。突破了的框架是:我人生的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本来就掌握在我的手里。我可以选择伤心,也可以选择快乐。我绝对不能把我的快乐托付给家长。3.没有办法: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具体来说,原本的思维框架是:“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突破了的框架是:凡事至少有三种办法,我总能找到办法。
经过上述的自我沟通,我慢慢地平复了刚才愤怒的情绪,胸口不堵了。我逐渐理清思路,努力找出这件事情里最能帮助自己的意义。当我找到它,便可以把事情的价值改变。现在,我把“因为学生偷钱买书,所以家长来指责我”,改变成“学生偷钱买书,家长来找我,因为她非常重视教育,她想和我一起研究怎样才能让她的孩子健康成长”。我把这句话在心里反复地默念了几次,感觉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好,我内心慢慢地感到轻松、舒服。原来,第二句话创造了新的价值,而当价值改变了,信念的思维框架也就能改变了,情绪和行为也随之改变。
于是,我与家长进行了以下沟通:
我:你能及时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说明你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期待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脸色稍微舒缓了,点了点头)我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的。
我:你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家长:(略微思考了一下)我希望孩子品学优秀。
我:怎样才能做到品学优秀?
家长:上课认真,爱学习,成绩好;不偷钱。
我:你的女儿想尽办法买书,说明她爱书,爱学习。现在她的学习成绩比上学期提高很多。另外,她偷拿你的钱是买书看,是做坏事吗?
家长:(有点笑容)哦,拿买书看,不算是坏事。可是,她买了书,不看呀。
我:今天没看,不等于明天、后天不看。人是变化的。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先肯定她爱书、爱学习这个优点,然后引导她怎样有效阅读以及怎样正确用钱。 家长:我的女儿上了二年级后,经常偷偷地拿我的钱去买玩具,买零食。我道理讲了,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她还是不改。
我:重复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效果。要有好的效果,必须至少想三个方法。
家长:(开始微笑着聆听我的讲话)
我: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要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孩子没有问题,若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我们看看哪里出现漏洞?
家长:可是,她居然偷偷拿了我一百多块钱。这不是学坏了吗?
我:你放钱的地方,孩子很容易拿到钱,是吗?
家长:是呀。在抽屉里,没上锁,很容易拿。
我:第一,钱没放好,容易引诱孩子犯错(孩子仅有7岁,自控能力极弱)。第二,多次被孩子拿走了钱,也没有转移放钱的地方或者上锁,没有提高相应的警惕性。第三,没有从小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钱。第四,现在的生活水平好了,孩子也一天天地长大了,孩子接触的人、事、物也多了,受到的影响也大了,而你的视角还停留在孩子的小时候,而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而寻找相应的教育方法。小孩看到别人吃东西,嘴馋是天性,你可以适当给孩子小额的零花钱,或者买一些零食在家。同时教会她可以买哪些有用的、安全卫生的东西,让孩子在小本子上记录钱怎样用了。这样,有利于孩子正确理财。回到买书这件事上,卖书的人昨天已经走了。我没有办法帮你退书,很抱歉!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够细。
家长:(不好意思地笑了)书不退了。你不是有个家庭作业:每天都要至少阅读一个故事吗?正好用得上。
我:那好吧。明天,我一定找你的女儿好好沟通一下,了解她的想法,引导她怎样用钱和怎样阅读。
家长:老师,真的谢谢你!(家长终于满意地走了,还带上了书)
事情解决了,我的内心感到很舒畅。我懂得了事物是多角度的,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存在不同的意义。你给事物所定的思维框架,会决定你的情绪,影响你的行为。当我放下对事情的批判和抱怨,把思维框架定在“家长和我是一同来解决问题的”时,情绪就由愤怒变为平静了。接着,运用教练式语言技巧(可以参阅NLP相关的书籍),帮助家长看清其思维上的盲点。当家长能看到不同的可能性时,其限制性信念就不攻自破,事情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当你还在为“只有半杯水”而悲伤、难过时,你还可以为“还有半杯水”而兴高采烈。不是吗?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白云区南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