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大队是由淮阴、涟水、淮安等县的民间抗日武装组合发展起来的一支劲旅,于1941年2月大部归建为新四军独立旅第三团,并随这支部队立下了不朽功绩,这既是淮安党史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淮河儿女的一座丰碑。今年是其归建新四军75周年。
民众自发抗日 淮阴中共组织重建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捕入狱的吴觉、夏如爱、谢冰岩、李干成、赵心权等革命志士,陆续从国民党监狱“反省院”释放出来;当初出走避难或宣布“洗手不干”的陈亚昌、陈书同、万金培、谢楠、沈肇华等,也都从外地回到了家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号召下,以不当亡国奴的共同愿望和坚强决心,积极联络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此时,外出寻找共产党组织的宋振鼎,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带着要他回到苏北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的指示,和有关抗日形势、任务和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小册子,返回老家,随即与吴觉、谢冰岩、夏如爱等地方杰出青年一起,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涟水县李干成、陈书同、程亚昌,淮安县赵心权及泗阳县谢楠等人的响应与策应下,成立了苏北抗日同盟会及其他抗日救亡团体,组织民众开展了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许多活动。他们一面秘密收集枪支弹药,一面多次派出代表,外出寻找党的组织,希望得到党的直接领导。1939年1月,李干成、孙海光将苏北的抗日救亡活动情况向中共山东分局作了汇报。2月,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指示,苏皖特委决定由张芳久、高兴泰、戴曦三同志组成中共淮属临时工作委员会,4月,建立中共淮属中心县委(工作范围包括淮阴、淮安、涟水和泗阳四县),开始了淮阴地区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组织民众武装 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9年3月初,淮阴、淮安、涟水等县城相继沦陷。
在中共淮属中心县委书记张芳久的领导下,吴觉、宋振鼎、夏如爱等在淮阴县渔沟一带农村首先将贮存的枪支弹药拿出来,武装农民,同时争取了国民党渔沟一个常备中队,还把国民党的四五十个散兵游勇组成了一个中队。另外,洪泽湖畔在徐州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时留存下来的渔民抗日武装五六十人也来投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汇集了四股抗日民众武装,人数达200多人,组成淮阴抗日义勇队,并在沭阳张圩设立总指挥部,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久任参谋长,谢冰岩任秘书长,宋振鼎任政治部主任。从此,淮阴县人民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在中共淮属工委的领导下,涟水县涟西地区,1939年3月7日,林士钧、朱启勋、张景文、王雨洛、王晓楼等搞到了国民党第五十七军北撤时留下的武器,在朱南荡成立“涟水民众抗日救国独立营”,推选林士钧为营长。几天内,队伍发展到六七十人。与此同时,李干成、陈亚昌等在红窑乡龙兴寺组织了抗日义勇队,有30余人枪。3月12日,两支武装在龙兴寺合编为涟水民众抗日义勇队,推选李干成为队长、林士钧为参谋、陈亚昌为副官。在涟东地区,1939年3月下旬,由万金培、陈书同、薛华甫在南集、大东一带串联发动,以国民党常备队为基础,联合部分武装,成立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薛华甫为中队长。
在淮安县,以高心泰、赵心权为首成立了民众抗日自卫队。
这些武装建立后,除了积极扩大队伍和打击汉奸、土匪的破坏活动,还分别在本区域内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淮阴义勇队的五条路战斗,涟水义勇队的鲁渡战斗,淮安县民众抗日自卫队的青龙庵战斗。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精神,认为需要尽快打出八路军的旗帜,否则,民众抗日武装就有可能被国民党顽固派的势力收编。1939年6月21日,淮阴、涟水两县的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在涟水二区成集会合,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正式打出八路军的旗号。上级根据新的形势派万众一同志担任政委,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张芳久任参谋长,李干成任政治部主任,高兴泰任副主任,谢冰岩任秘书长。全团设4个营。
7月,苏皖边区党委决定成立三地委,任命万众一为地委书记,张芳久和杨汉章为地委委员。三地委的工作范围除原淮属四县外,还包括了盐城和阜宁等县。
应对变化形势 定名淮河大队
第八团成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整训,于8月间西进淮阴渔沟、五里庄一带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同时,清剿匪伪,为民除害。
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地委书记万众一代表中共苏皖第三地委指示:部队必须迅速扩大,建成一支可以独立行动的武装力量,以便随时驰骋、跳动、穿插,回旋于苏北各县。当时涟东的薛华甫部是他们首选争取的队伍。薛华甫部挂的是国民党的招牌,但队伍中的许多人是拥护和支持共产党,主张抗日救国保家乡的,但因受国民党的掣肘,有些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经过万金培做工作,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中队长薛华甫及其部队被争取过来。后来,薛华甫的这支队伍和扩充来的新兵及其他小部队合编为南进支队第九团,由薛华甫任团长,万金培任副团长。九团与八团于12月汇合时,部队已发展到五六百人。
中共三地委书记万众一是在7月间离开苏皖特委到达淮海地区的,当时陇海南进支队第一、二梯队已成立。在没法与上级领导机关取得及时联系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将新合编的部队,命名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吴觉任梯队长,三地委书记万众一任政治委员;八团由陈书同、陈克天分任正副团长,九团由薛华甫、万金培分任正副团长。第三梯队成立后,淮海区形势大为改观。
1940年3月23日,第三梯队在钱集被围,激战后虽突出重围,但元气大伤,在研究部队的去向时,一时意见不一。遂派刚刚病愈的杨汉章到苏皖区党委请求指示。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在泗县半城听了汇报后,让杨汉章去青阳镇见刘少奇同志。刘少奇听了杨汉章的汇报,得知淮涟地区有一支打着八路军旗号的民众武装时,心中为之一喜,这为他开辟苏北的构想增添了重要力量,遂面示,再坚持三个月即有八路军一支主力到此。1940年5月,二地委书记杨纯兼任三地委书记,10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二、三地委,组建盐阜地委,杨纯为书记。她提出保存力量,迎接主力。为迷惑敌人,坚持地方斗争,提议部队对外番号改为“淮河大队”,吴觉任大队长兼第八团团长,薛华甫任副大队长兼九团团长,万众一任大队政委,林士钧任参谋长,高兴泰任政治部主任。阜宁的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淮河大队第十团,由汤如山任团长。从此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即以淮河大队这个新名响彻淮海。 策应主力南下 接替主力保卫淮海区
淮河大队旗帜打开后,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日斗争信心,也得到了淮海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1940年春节前夕,涟水城里300多名日伪军,开着军车,耀武扬威地进入淮河大队活动区涟西,一路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淮河大队立即派出第八团朱慕萍营,利用村庄等有利条件,进行阻击、尾击、侧击,尤其是在洪码头的口袋阵,痛击败归之敌,毙日伪军100余人。
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容不下淮河大队的存在与发展,命令各县和王光夏、李守维的部队监视、围困、限制该部的活动并拟相机消灭。为了对付韩德勤的攻击,淮河大队改变营团建制,把部队编成若干游击小队,以便隐蔽活动,利用有利地形或夜晚与敌周旋。事实证明,这样既坚持了这个地区的斗争,打击了敌人,又保护了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减少了损失,同时也保存了部队的力量,使部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不久,他们根据中原局关于坚持原地斗争,积极准备迎接主力东进的指示,迅即集中和充实部队,恢复团的建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千余人发展成为近4000余人的规模。8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三个团、第二旅两个团共1.2万人南下支援新四军。在盐阜区,由于国民党势力的影响,八路军主力到达后,遭到顽军、土匪袭击,还造成一定损失。由于淮河大队在淮海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敌伪势力,为八路军主力南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八路军在淮海区可谓兵不血刃。
1940年秋,八路军第五纵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三师)主力挺进盐城,纵队领导机关没有跟随部队,仍留在沭阳县陈圩、钱集,而接替主力保卫淮海区使命的就是淮河大队。
一天,驻扎在淮阴的日伪军根据奸细情报,得知第五纵队领导机关兵力空虚,便倾巢出动,急奔沭阳,企图袭击纵队司令部与淮海区的党政机关。驻在六塘河南岸古寨一带的淮河大队第八团得到了这个情报后,在团长吴觉的率领下,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先是阻击敌人于五里庄至徐溜沿线,以便领导机关转移,后又在六塘河两岸夜袭骚扰日军,使其不得不返回淮阴,从而打破了日军偷袭五纵领导机关的阴谋。
1940年底,各地抗日民主政府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地方上土匪猖獗。据不完全统计,淮海区共有土匪60余股,2700余人。这些土匪与国民党顽固势力互相勾结,抢劫群众财物,杀害我党政干部,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权。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涟水新渡口顽军刘立卓,他与当地土匪勾结,围捕、杀害我区、乡干部多人,使这一地区16个乡沦入其手。淮河大队得知这一情况后,一部立即赶到涟水,和新四军独立旅骑兵排一起将土匪骨干200余人包围在岔庙孔小荡,经过三天激战,击毙匪首70余人,活捉11人,给顽匪以沉重打击,有力保护了抗日政权。
1941年1月,淮河大队老八团让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旅长梁兴初“看中”(陈毅语),上升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番号为教导第五旅第十五团,还有数百人补充入一一五师第八旅、补充入新四军第三师师部的80余人及办事处警卫队1个连等。1941年2月间,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改编为新四军直属独立旅,原教导第五旅第十五团则为新四军主力直属独立旅第三团。
淮河大队4000多人的大部归建主力,这对于经历皖南事变之后不久、刚刚完成军部重建的新四军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之前,1940年底,梁兴初最初进入苏北所率领的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两个团,总兵力也不过2000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淮河大队得到了华丽转身,踏上了新的武装革命的新征程,成为一支驰名中外的劲旅:1942年12月,三团随独立旅北调山东,恢复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番号。之后,这支队伍也由原来的一个旅发展壮大为赫赫有名的第三十八军,一路征战,“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千里挺进广西。全国解放后,三十八军又赴朝参战,由于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被彭德怀总司令誉为“万岁军”。
(作者单位:淮安市新四军研究会)
(责任编辑 刘顺发)
民众自发抗日 淮阴中共组织重建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捕入狱的吴觉、夏如爱、谢冰岩、李干成、赵心权等革命志士,陆续从国民党监狱“反省院”释放出来;当初出走避难或宣布“洗手不干”的陈亚昌、陈书同、万金培、谢楠、沈肇华等,也都从外地回到了家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号召下,以不当亡国奴的共同愿望和坚强决心,积极联络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此时,外出寻找共产党组织的宋振鼎,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带着要他回到苏北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的指示,和有关抗日形势、任务和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小册子,返回老家,随即与吴觉、谢冰岩、夏如爱等地方杰出青年一起,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涟水县李干成、陈书同、程亚昌,淮安县赵心权及泗阳县谢楠等人的响应与策应下,成立了苏北抗日同盟会及其他抗日救亡团体,组织民众开展了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许多活动。他们一面秘密收集枪支弹药,一面多次派出代表,外出寻找党的组织,希望得到党的直接领导。1939年1月,李干成、孙海光将苏北的抗日救亡活动情况向中共山东分局作了汇报。2月,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指示,苏皖特委决定由张芳久、高兴泰、戴曦三同志组成中共淮属临时工作委员会,4月,建立中共淮属中心县委(工作范围包括淮阴、淮安、涟水和泗阳四县),开始了淮阴地区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组织民众武装 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9年3月初,淮阴、淮安、涟水等县城相继沦陷。
在中共淮属中心县委书记张芳久的领导下,吴觉、宋振鼎、夏如爱等在淮阴县渔沟一带农村首先将贮存的枪支弹药拿出来,武装农民,同时争取了国民党渔沟一个常备中队,还把国民党的四五十个散兵游勇组成了一个中队。另外,洪泽湖畔在徐州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时留存下来的渔民抗日武装五六十人也来投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汇集了四股抗日民众武装,人数达200多人,组成淮阴抗日义勇队,并在沭阳张圩设立总指挥部,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久任参谋长,谢冰岩任秘书长,宋振鼎任政治部主任。从此,淮阴县人民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在中共淮属工委的领导下,涟水县涟西地区,1939年3月7日,林士钧、朱启勋、张景文、王雨洛、王晓楼等搞到了国民党第五十七军北撤时留下的武器,在朱南荡成立“涟水民众抗日救国独立营”,推选林士钧为营长。几天内,队伍发展到六七十人。与此同时,李干成、陈亚昌等在红窑乡龙兴寺组织了抗日义勇队,有30余人枪。3月12日,两支武装在龙兴寺合编为涟水民众抗日义勇队,推选李干成为队长、林士钧为参谋、陈亚昌为副官。在涟东地区,1939年3月下旬,由万金培、陈书同、薛华甫在南集、大东一带串联发动,以国民党常备队为基础,联合部分武装,成立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薛华甫为中队长。
在淮安县,以高心泰、赵心权为首成立了民众抗日自卫队。
这些武装建立后,除了积极扩大队伍和打击汉奸、土匪的破坏活动,还分别在本区域内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淮阴义勇队的五条路战斗,涟水义勇队的鲁渡战斗,淮安县民众抗日自卫队的青龙庵战斗。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精神,认为需要尽快打出八路军的旗帜,否则,民众抗日武装就有可能被国民党顽固派的势力收编。1939年6月21日,淮阴、涟水两县的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在涟水二区成集会合,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正式打出八路军的旗号。上级根据新的形势派万众一同志担任政委,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张芳久任参谋长,李干成任政治部主任,高兴泰任副主任,谢冰岩任秘书长。全团设4个营。
7月,苏皖边区党委决定成立三地委,任命万众一为地委书记,张芳久和杨汉章为地委委员。三地委的工作范围除原淮属四县外,还包括了盐城和阜宁等县。
应对变化形势 定名淮河大队
第八团成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整训,于8月间西进淮阴渔沟、五里庄一带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同时,清剿匪伪,为民除害。
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地委书记万众一代表中共苏皖第三地委指示:部队必须迅速扩大,建成一支可以独立行动的武装力量,以便随时驰骋、跳动、穿插,回旋于苏北各县。当时涟东的薛华甫部是他们首选争取的队伍。薛华甫部挂的是国民党的招牌,但队伍中的许多人是拥护和支持共产党,主张抗日救国保家乡的,但因受国民党的掣肘,有些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经过万金培做工作,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中队长薛华甫及其部队被争取过来。后来,薛华甫的这支队伍和扩充来的新兵及其他小部队合编为南进支队第九团,由薛华甫任团长,万金培任副团长。九团与八团于12月汇合时,部队已发展到五六百人。
中共三地委书记万众一是在7月间离开苏皖特委到达淮海地区的,当时陇海南进支队第一、二梯队已成立。在没法与上级领导机关取得及时联系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将新合编的部队,命名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吴觉任梯队长,三地委书记万众一任政治委员;八团由陈书同、陈克天分任正副团长,九团由薛华甫、万金培分任正副团长。第三梯队成立后,淮海区形势大为改观。
1940年3月23日,第三梯队在钱集被围,激战后虽突出重围,但元气大伤,在研究部队的去向时,一时意见不一。遂派刚刚病愈的杨汉章到苏皖区党委请求指示。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在泗县半城听了汇报后,让杨汉章去青阳镇见刘少奇同志。刘少奇听了杨汉章的汇报,得知淮涟地区有一支打着八路军旗号的民众武装时,心中为之一喜,这为他开辟苏北的构想增添了重要力量,遂面示,再坚持三个月即有八路军一支主力到此。1940年5月,二地委书记杨纯兼任三地委书记,10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二、三地委,组建盐阜地委,杨纯为书记。她提出保存力量,迎接主力。为迷惑敌人,坚持地方斗争,提议部队对外番号改为“淮河大队”,吴觉任大队长兼第八团团长,薛华甫任副大队长兼九团团长,万众一任大队政委,林士钧任参谋长,高兴泰任政治部主任。阜宁的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淮河大队第十团,由汤如山任团长。从此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即以淮河大队这个新名响彻淮海。 策应主力南下 接替主力保卫淮海区
淮河大队旗帜打开后,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日斗争信心,也得到了淮海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1940年春节前夕,涟水城里300多名日伪军,开着军车,耀武扬威地进入淮河大队活动区涟西,一路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淮河大队立即派出第八团朱慕萍营,利用村庄等有利条件,进行阻击、尾击、侧击,尤其是在洪码头的口袋阵,痛击败归之敌,毙日伪军100余人。
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容不下淮河大队的存在与发展,命令各县和王光夏、李守维的部队监视、围困、限制该部的活动并拟相机消灭。为了对付韩德勤的攻击,淮河大队改变营团建制,把部队编成若干游击小队,以便隐蔽活动,利用有利地形或夜晚与敌周旋。事实证明,这样既坚持了这个地区的斗争,打击了敌人,又保护了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减少了损失,同时也保存了部队的力量,使部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不久,他们根据中原局关于坚持原地斗争,积极准备迎接主力东进的指示,迅即集中和充实部队,恢复团的建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千余人发展成为近4000余人的规模。8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三个团、第二旅两个团共1.2万人南下支援新四军。在盐阜区,由于国民党势力的影响,八路军主力到达后,遭到顽军、土匪袭击,还造成一定损失。由于淮河大队在淮海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敌伪势力,为八路军主力南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八路军在淮海区可谓兵不血刃。
1940年秋,八路军第五纵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三师)主力挺进盐城,纵队领导机关没有跟随部队,仍留在沭阳县陈圩、钱集,而接替主力保卫淮海区使命的就是淮河大队。
一天,驻扎在淮阴的日伪军根据奸细情报,得知第五纵队领导机关兵力空虚,便倾巢出动,急奔沭阳,企图袭击纵队司令部与淮海区的党政机关。驻在六塘河南岸古寨一带的淮河大队第八团得到了这个情报后,在团长吴觉的率领下,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先是阻击敌人于五里庄至徐溜沿线,以便领导机关转移,后又在六塘河两岸夜袭骚扰日军,使其不得不返回淮阴,从而打破了日军偷袭五纵领导机关的阴谋。
1940年底,各地抗日民主政府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地方上土匪猖獗。据不完全统计,淮海区共有土匪60余股,2700余人。这些土匪与国民党顽固势力互相勾结,抢劫群众财物,杀害我党政干部,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权。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涟水新渡口顽军刘立卓,他与当地土匪勾结,围捕、杀害我区、乡干部多人,使这一地区16个乡沦入其手。淮河大队得知这一情况后,一部立即赶到涟水,和新四军独立旅骑兵排一起将土匪骨干200余人包围在岔庙孔小荡,经过三天激战,击毙匪首70余人,活捉11人,给顽匪以沉重打击,有力保护了抗日政权。
1941年1月,淮河大队老八团让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旅长梁兴初“看中”(陈毅语),上升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番号为教导第五旅第十五团,还有数百人补充入一一五师第八旅、补充入新四军第三师师部的80余人及办事处警卫队1个连等。1941年2月间,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改编为新四军直属独立旅,原教导第五旅第十五团则为新四军主力直属独立旅第三团。
淮河大队4000多人的大部归建主力,这对于经历皖南事变之后不久、刚刚完成军部重建的新四军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之前,1940年底,梁兴初最初进入苏北所率领的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两个团,总兵力也不过2000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淮河大队得到了华丽转身,踏上了新的武装革命的新征程,成为一支驰名中外的劲旅:1942年12月,三团随独立旅北调山东,恢复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番号。之后,这支队伍也由原来的一个旅发展壮大为赫赫有名的第三十八军,一路征战,“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千里挺进广西。全国解放后,三十八军又赴朝参战,由于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被彭德怀总司令誉为“万岁军”。
(作者单位:淮安市新四军研究会)
(责任编辑 刘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