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贽“童心”说对老庄思想的继承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贽的“童心”说是他文学思想的核心,其包括三层含义:“真心”、“本心”及“最初一念之心”。老子的“无为而治”与庄子的“真”都对李贽的“童心”说有所影响,并成为其理论的思想渊源。本文通过对李贽“童心”说与老庄“无为而治”、“真”文学思想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童心”说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所在。
  关键词:“童心”;“无为而治”;“真”;思想渊源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17-02
  一、何谓“童心”
  “童心”是李贽在其《童心说》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志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对于“童心”说,他解释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细致来说,“童心”可分为三层含义:第一,“童心”即“真心”,是指人在未受到道德与礼数约束的前提下,敢于表达自己至纯至真、自然而然的真情实感,是婴儿生下来后未经教育前的自然而然的混沌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成人经过修为后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第二,“童心”即“本心”,即佛家所言的“明心见性”之心。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不离本性本心,一旦能够明心见性,就可成圣成佛,佛家强调一个“悟”字。第三层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即指刚出生的婴儿之心,“无善无恶”。
  同时,李贽认为童子之心是逐渐变化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二、“童心”说与道家思想之渊源
  李贽的“童心”说以“自然无伪”为主旨,强调人的自然本质之心,追求自然而然、至纯至真的真情实感,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体验,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李贽思想之所以会呈现这些特点,与“童心”说受到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联。
  (一_)“童心”说与“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其倡导以“无为而无不为”,其精神实质就是“法道自然”,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制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李贽在《老子解注》一书中对老子的这一思想详加阐述,他在阐述老子思想的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可以说为后来“童心”说的形成做了前期准备。针对《老子·十章》中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李贽是这样解释的:“……夫婴儿百无一知也,而其气至专。百无一能也,而其气至柔,专气至柔,能如婴儿,则可以抱一矣。……故知抱一者,不欲分心以爱民,务爱民者,不免役神以治国。是二之也。”在这里,李贽将婴儿之心解释为无知的,无知则无欲,无欲则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婴儿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走入社会,没有受到社会的影响,更没有受到社会的同化,于是他們的思想尚处于纯真自然、无欲无求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老子所推崇的成人在修为时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李贽的“童心”实质是对“婴儿之心”的发展,它包含了“婴儿之心”,也强调人的最初之本心。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写作中,他认为,都应当本着一颗“婴儿之心”去阐述社会现实、表达真情实感,把自己内心最初、最本质的想法展示给大众。同时,他认为出自“童心”的言语应当是无饰无伪的,出自“童心”之文乃是“至真至性至情之至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李贽的“童心”说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内化和升华。
  (二)“童心”说与“真”
  李贽的“童心”说共有三层含义,其中“真心”与庄子所提倡的“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真”是贯穿于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虽然更多的被理解为诚实、真诚之意,但更侧重的是对于主体情绪的表达。庄子认识到了个体存在的价值,试图通过摆脱社会上繁杂的人际关系来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真”字在《庄子》中频繁出现,在其中,“真”有指“自然”的意思,《庄子-秋水》篇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天道》又进一步将之提到“道”的高度:夫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而“任真自得者”则为“真人”,将自身融入自然造化之中,超越生死、放旷任性。有如《庄子?徐无鬼》篇所说的:“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
  而李贽对“真人”则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古之真人,知天知人。知天,则知人乃天之所生,知人,则知天非人之所能。故以人而听命于天,是以谓之真人也。知人无所用其知,是以谓之真知也。”研究李贽的著名专家张建业先生认为,以大道为宗师,去人为而听天命,这是李贽对《大宗师》主旨的理解,他赞赏真人的天人合一,赞赏真人的与物想通,赞赏真人的与物随化。在此基础上,李贽又进一步解释道:“若谓人何由生?天年何由终?吾虽不知,吾所知者,养成得其道,使之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焉耳。是以所知养其所不知,知之盛也……吾所谓天,绝非人之所能为乎?所谓人,岂非天之所以生乎?知此者是谓真知,是谓真人也矣。”综上所述,李贽所谓的“真人”,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方面出发,赞美“童心”、“真性”的社会价值:二是从人性方面,强调人的本体性,宣扬个人为本。这正是“童心”说的理论内涵。   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即人最淳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之心。他在写字做文章时都很看重“真”,他强调以“真心”去创作,即以真情实感、发自内心的语言和文字去写作,同时他非常鄙夷以教化人为目的,实质无真实自我的假道义、假道学。由此可见,李贽的“童心”说与“庄子”的“真”思想是有着相似之处的。许建平有这样的评论:“李贽的自然个性思想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以自然个性为真,以非自然个性为假的真假思想,最早是从注释庄子中生发出来的。”不过,两者“真”思想的内涵也并不完全一致。庄子“真”更倾向于契合天道、超越生死的自然之真,而李贽的“真”更强调对现实文坛创作中盲目尊孔、假仁假义伪道学行为的批判。
  三、结语
  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学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其“童心”说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自然文化的一个发展环节,是对之前的老庄文化和佛家禅宗的一个良好的继承和发展。而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李贽的文学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明清文坛的影响,从公安派、汤显祖的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到后来金圣叹的小说评点,都受到了李贽文学思想的直接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明中期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学运动和开创了中国小说的评点式批评的帷幕。明清时期,孔子的科举八股假文使当时的文坛呈现出一副黑暗、压抑且死气沉沉的状态,李贽的“童心”说主张个性解放、主张文人要敢于披露自己的所思所感,这种思想使得自由、平等、人性解放的概念更加普及,使明清文学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同时,李贽的“童心”说对于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小说创作抑或平时写作,李贽倡导笔者和创作者,都应本着抒发真情实感、揭露社会现状、文字不矫揉做作的初心和本心,以最自然、最真切的心态进行叙述。这对后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原则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五四时期的鲁迅、郁达夫等人在散文创作中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和“为人生”的主题基调依然是与李贽的文学观点声气相通的。
  李贽的“童心”说不仅仅是一套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批评:批评了充满理学腐臭之气的明朝,也批评了世风文风日益俱下的明朝。对于现代文学和大众文学如今存在的弊端:个人精神世界日益萎缩,人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内在价值和内在批判尺度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教育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去。而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结合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不
摘要:黄宪是东汉汝南名士,关于其生卒年代,截至目前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他们之间的考证年代差距竟达到30余年。对黄宪生卒年的不同考证结果都会影响到我们对黄宪所处时代的客观了解,并且对黄宪个人社会影响的评价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如社会会风气、人员代际等,一个有误差的考证结果甚至涉及一个不相干的史实,如东汉“党锢之争”大事件,这种考证结果会与史实记载完全相悖,不利于我们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因此辩清其生卒年
摘要:汉语数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其在汉维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翻译方法,是一件颇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之一。本文简述作者本文主要将作者在长期的汉维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实践中所感受到的有关汉语数字成语中出现的数字、组合形式、搭配规律等情况,同时主要探讨在汉维翻译实践中如何将汉语数字成语译成维吾尔语的翻译方法。最后提出,语言文字领域的工作者们要认真学习汉语数字成语,尽早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