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资料
患者,男,58岁,因胸闷1年余,咳嗽、气促3个月而入院。查体见气管右移,左胸第4肋以上叩诊呈浊音,X线胸片示左第3肋以下呈致性致密阴影,胸CT示左侧纵隔内多个致密阴影。于2008年6月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大小共12个肿瘤,几乎充满整个左胸腔,肿瘤最大者20mm×16mm×12mm,最小者核桃大,色黄,表面光滑,被膜完整,质地较硬,总重量3300g。病理诊断:脂肪肉瘤(混合型)。术后1个月出院,恢復良好。1年后复发,于2009年7月行右侧剖胸术,在右纵隔内取出肿瘤20余个,总重量1000g,术后恢复较好,病理诊断同上。
讨 论
本病为胸外科罕见病,主要检查手段尚依据胸部X线、胸CT等检查,多数病例是在剖胸检查后得以确诊,治疗首选方法为根治性切除,本病术后复发率高,但复发病例也应争取手术治疗。
纵隔肿瘤的切口选择,因瘤体较大,粘连较重,可能损伤大血管或重要脏器以及再次手术,选择左侧后外侧切口为宜。如术中切口设计失误,或偏上或偏下,只要将切口皮肤连同肌肉向下或向上牵拉,在相应位置上另作肋间切口即可。纵隔肿瘤的手术处理:因肿瘤巨大致显露、解剖和切除均较困难,应先祛除一部分瘤组织,以使操作安全、方便。瘤体与邻近重要器官呈愈着性粘连,分离困难且危险,不宜强行剥离,对残留的较小包膜,可用氩气刀烧灼。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①与肺肿瘤或胸内其他占位病变的区分:从胸片上,通常根据直线(肿瘤与纵隔边缘的上下交点连线)、成角(肿瘤上、下缘与纵隔边缘交角)和中心(肿瘤的中心)三法则,多数可以区分出纵隔肿瘤或肺肿瘤。但当肿瘤体积增大,超出纵隔范围很多,或发生继发性改变时,常不易区分。②纵隔肿瘤类型的区分:一定类型的纵隔肿瘤,常出现在纵隔相庆的位置上。③囊性与实性纵隔肿瘤的判定,囊性纵隔肿瘤在X线检查时,常显示密度较低,随呼吸运动而增大和缩小;实性肿瘤密度较高不随呼吸运动有体积变化,胸CT可分析CT值与密度情况判断。④纵隔肿瘤继发改变的判断:有继发改变的纵隔肿瘤有的病例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从而可以判断原发性纵隔肿瘤存在的可能性。畸胎类肿瘤可出现瘤体内出血,炎症浸润,穿透肺或支气管的机会较多,据认为此系其分泌的消化酶所致。
患者,男,58岁,因胸闷1年余,咳嗽、气促3个月而入院。查体见气管右移,左胸第4肋以上叩诊呈浊音,X线胸片示左第3肋以下呈致性致密阴影,胸CT示左侧纵隔内多个致密阴影。于2008年6月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大小共12个肿瘤,几乎充满整个左胸腔,肿瘤最大者20mm×16mm×12mm,最小者核桃大,色黄,表面光滑,被膜完整,质地较硬,总重量3300g。病理诊断:脂肪肉瘤(混合型)。术后1个月出院,恢復良好。1年后复发,于2009年7月行右侧剖胸术,在右纵隔内取出肿瘤20余个,总重量1000g,术后恢复较好,病理诊断同上。
讨 论
本病为胸外科罕见病,主要检查手段尚依据胸部X线、胸CT等检查,多数病例是在剖胸检查后得以确诊,治疗首选方法为根治性切除,本病术后复发率高,但复发病例也应争取手术治疗。
纵隔肿瘤的切口选择,因瘤体较大,粘连较重,可能损伤大血管或重要脏器以及再次手术,选择左侧后外侧切口为宜。如术中切口设计失误,或偏上或偏下,只要将切口皮肤连同肌肉向下或向上牵拉,在相应位置上另作肋间切口即可。纵隔肿瘤的手术处理:因肿瘤巨大致显露、解剖和切除均较困难,应先祛除一部分瘤组织,以使操作安全、方便。瘤体与邻近重要器官呈愈着性粘连,分离困难且危险,不宜强行剥离,对残留的较小包膜,可用氩气刀烧灼。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①与肺肿瘤或胸内其他占位病变的区分:从胸片上,通常根据直线(肿瘤与纵隔边缘的上下交点连线)、成角(肿瘤上、下缘与纵隔边缘交角)和中心(肿瘤的中心)三法则,多数可以区分出纵隔肿瘤或肺肿瘤。但当肿瘤体积增大,超出纵隔范围很多,或发生继发性改变时,常不易区分。②纵隔肿瘤类型的区分:一定类型的纵隔肿瘤,常出现在纵隔相庆的位置上。③囊性与实性纵隔肿瘤的判定,囊性纵隔肿瘤在X线检查时,常显示密度较低,随呼吸运动而增大和缩小;实性肿瘤密度较高不随呼吸运动有体积变化,胸CT可分析CT值与密度情况判断。④纵隔肿瘤继发改变的判断:有继发改变的纵隔肿瘤有的病例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从而可以判断原发性纵隔肿瘤存在的可能性。畸胎类肿瘤可出现瘤体内出血,炎症浸润,穿透肺或支气管的机会较多,据认为此系其分泌的消化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