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南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 渭南市 714000
【摘 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在渭南城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解决。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发展
一、渭南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渭南地处秦晋豫金三角地区,与西安毗邻,是陕西的东大门,是农业大市,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548万,已形成1座中等城市、2座小城市、8座县城、101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36%,开始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目前,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实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规模小,功能弱。
渭南市中心城市及各县(市)镇总体规模较小,城镇主体功能优势不强,难以形成较强的辐射吸引能力,城镇人口规模增加较为缓慢。大部分县城及镇尚处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起步阶段,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相对突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业人口集聚度低,综合服务功能较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2、各类规划间缺乏衔接与协调,规划落实不够。
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间缺乏衔接与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供应、城镇空间的协调性较差,很多城市规划由于土地供应不足难于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普遍层次低,功能定位不明晰,与区域资源、产业特点、文化传统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域特色。
3、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
自陕西省开展百镇建设到重点示范镇建设,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周边城市的小城镇相比,其建设速度仍然较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产业转型较慢,城镇化保障机制不健全。
工业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以商贸流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不足,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空间有限,对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不够。
5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管理亟待加强。
在一些城镇,进镇居民基本素质、文明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下,行为习惯不良,有的城镇建成以后,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的制度和队伍,运行时间不长,基础设施毁坏,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污水满街流,垃圾满天飞,不注意生态环保。
二、渭南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多部门协调,积极开展“三规合一”试点工作。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三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的落实,达到实施层面的统一、协调。
1)统筹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实现全县(市)一张图,县(市)域全覆盖。以上位规划为依据,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耕地保护要求等纳入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同步研究提出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衔接方案。
2)、全面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调整城乡空间结构,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布局总体框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依据资源环境条件容量、城镇化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县(市)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人均指标,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及具体发展策略,提高城镇化质量。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
4)、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空间上统筹布局城乡、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引导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
5)、明确全域空间管控目标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和城乡建设的需要,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制定明确的管制措施。
2、继续加大中心城市、县城及重点示范镇建设,培育增长极核,提升城市及小城镇的承载能力。
继续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 “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快实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保障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向县城和重点镇延伸,构建县域间城市网和半小时经济圈。搭建创业平台,开发城镇地产,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和明星镇。继续积极扶持全市13个省级重点镇,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3、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旅游及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模式及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较大,渭南作为传统农业型城市,应积极依托大华山景区、少华山景区、洽川湿地、党家村、司马迁祠等做大做强全市旅游及文化产业,从区域的角度进行谋划,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与资源的有效整合。
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
结合渭南市实际,继续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渭南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在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总结先进规划建设意见,针对各地建设资金总体缺乏的实际,应优先建设城镇及城镇边缘新型农村社区,配建相应公共服务设施及供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设施,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同步提升城镇总体形象,实现有限的资金的集中投放。采取自愿形式积极引导周边农民实现就近或异地城镇化。同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应加大对乡村的整治与建设,通过梳理空心村,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环卫设施,优化村庄布局,提升人居环境。
5、加强规划管理,保障规划实施效果。
加大规划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建设与管理,积极培养城镇规划管理人才,提升城镇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重点示范镇规划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任期要求,以真正实现挂职人才对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
6、建立健全城镇化保障机制。
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退出及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完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政策制度,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现城乡产业、设施、服务和生态一体化发展。
【摘 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在渭南城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解决。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发展
一、渭南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渭南地处秦晋豫金三角地区,与西安毗邻,是陕西的东大门,是农业大市,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548万,已形成1座中等城市、2座小城市、8座县城、101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36%,开始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目前,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实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规模小,功能弱。
渭南市中心城市及各县(市)镇总体规模较小,城镇主体功能优势不强,难以形成较强的辐射吸引能力,城镇人口规模增加较为缓慢。大部分县城及镇尚处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起步阶段,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相对突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业人口集聚度低,综合服务功能较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2、各类规划间缺乏衔接与协调,规划落实不够。
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间缺乏衔接与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供应、城镇空间的协调性较差,很多城市规划由于土地供应不足难于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普遍层次低,功能定位不明晰,与区域资源、产业特点、文化传统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域特色。
3、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
自陕西省开展百镇建设到重点示范镇建设,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周边城市的小城镇相比,其建设速度仍然较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产业转型较慢,城镇化保障机制不健全。
工业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以商贸流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不足,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空间有限,对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不够。
5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管理亟待加强。
在一些城镇,进镇居民基本素质、文明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下,行为习惯不良,有的城镇建成以后,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的制度和队伍,运行时间不长,基础设施毁坏,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污水满街流,垃圾满天飞,不注意生态环保。
二、渭南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多部门协调,积极开展“三规合一”试点工作。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三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的落实,达到实施层面的统一、协调。
1)统筹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实现全县(市)一张图,县(市)域全覆盖。以上位规划为依据,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耕地保护要求等纳入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同步研究提出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衔接方案。
2)、全面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调整城乡空间结构,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布局总体框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依据资源环境条件容量、城镇化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县(市)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人均指标,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及具体发展策略,提高城镇化质量。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
4)、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空间上统筹布局城乡、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引导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
5)、明确全域空间管控目标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和城乡建设的需要,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制定明确的管制措施。
2、继续加大中心城市、县城及重点示范镇建设,培育增长极核,提升城市及小城镇的承载能力。
继续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 “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快实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保障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向县城和重点镇延伸,构建县域间城市网和半小时经济圈。搭建创业平台,开发城镇地产,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和明星镇。继续积极扶持全市13个省级重点镇,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3、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旅游及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模式及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较大,渭南作为传统农业型城市,应积极依托大华山景区、少华山景区、洽川湿地、党家村、司马迁祠等做大做强全市旅游及文化产业,从区域的角度进行谋划,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与资源的有效整合。
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
结合渭南市实际,继续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渭南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在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总结先进规划建设意见,针对各地建设资金总体缺乏的实际,应优先建设城镇及城镇边缘新型农村社区,配建相应公共服务设施及供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设施,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同步提升城镇总体形象,实现有限的资金的集中投放。采取自愿形式积极引导周边农民实现就近或异地城镇化。同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应加大对乡村的整治与建设,通过梳理空心村,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环卫设施,优化村庄布局,提升人居环境。
5、加强规划管理,保障规划实施效果。
加大规划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建设与管理,积极培养城镇规划管理人才,提升城镇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重点示范镇规划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任期要求,以真正实现挂职人才对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
6、建立健全城镇化保障机制。
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退出及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完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政策制度,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现城乡产业、设施、服务和生态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