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以来,吉林市大荒地村积极探索“三农”变革新路,取得积极进展,为我省各地“三农”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农”变革的主要进展
大荒地村现有民营、个体企业46家,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10亿多元。经过10余年探索,这个村“三农”变革取得明显进展:
1.传统农业初步打造为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温泉经济链接的现代产业体系
流转土地1300公顷,水稻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大型机械140余台,育秧、插秧、收获均实现机械化;初步形成种养加循环经济模式,畜禽养殖业污染“零”排放,基本解决了农业污染问题。
推进新型工业。以东福为代表的驻村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大荒地”品牌大米附加值高,有机肥生产、生物质能源等企业粗具规模。
发展温泉经济。东福依托当地的地热优势,发展集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历史旅游为一体的温泉经济。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174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400余人。
2.传统农村初步变为住宅砖瓦楼房化、环境生态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新社区
住宅砖瓦楼房化: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8%,平房小区的车库、上下水、太阳能一应俱全,7万平方米楼房安排668农户,人均住房近40平方米。
社区生态化:街道平整,花园式院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建人工湿地、地下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站及垃圾箱;种植树木、栽花、铺设草坪;安装艺术围栏、粉刷房屋。社区城镇化:建设给排水、供热、电网、污水处理、停车场等设施。
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现代村部及标准化卫生所、多功能文化室、休闲文化广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00%,以及低保救助、村民养老保险。
3.传统农民初步转变为工人、服务业人员及新居民
村域内的二三产业企业,安置本村劳动力960人。加上搞运输、办旅馆饭店等,85%以上有劳动能力村民有了第二职业;农民生产生活基本城镇化,变为社区新居民。
4.民生福祉明显提高,村集体实力得到增强
人均年纯收入1.8万元。除了每公顷土地流转收入1.55万元外,还有工资和商贸运输等收入,已有80余辆私家车。
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及1.5万平方米、120套老年公寓。建设县区级水平医疗中心,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村集体每公顷水稻收入2.6万元,纯利3000元,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对新生孩子、升入大学、60岁以上村民、新农合医疗保险给予补助。
“三农”变革的主要创新点
大荒地村在学习借鉴公司+农户+基地基础上,走出一条草根民营企业带动“三农”变革的新路子。
1.草根民营企业带动
东福董事长刘延东是本村村民,于2000年回村创业。从大米加工起步,10年内承包5个国有农场300公顷水田,建设有机米基地。到2011年,东福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科技研发、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稻米加工、小额贷款、温泉旅游等11家子公司,资产总额11.5亿元,成为带动全村“三农”变革的主导力量。
2.新型加工业为龙头
2007年以来,东福与7840个农户签订绿色水稻生产订单,面积达7700多公顷,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绿色水稻,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250多万元。东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有机水稻品质得到保障提升。“大荒地”牌大米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和“省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售价高出市场均价2至3倍,特优米售价更是高出市场价10多倍。
3.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基地化、标准化、机械化、专业化”为目标,建设方条田及水渠、节水灌溉、现代化育苗棚、全程机械化等项目。按照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种植的绿色水稻、有机水稻面积,分别达到700公顷和600公顷,有机米园区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评为示范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东福农机服务中心,共有插秧机40台、收割机20台、翻地机60台、扬肥机7台、除草机20台及拖苗机。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15%-20%,农资统一采购争取部分价格优惠,合计每公顷水稻降低生产成本3000元左右。
4.温泉旅游成为新引擎
神农温泉庄园开发地下1940米优质温泉,富含氡、镁、钠、硫磺等30余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矿物质,建有神农博物馆、满族风情园、温泉休闲区及温泉游泳馆、餐饮中心、温室采摘观光园5个功能区,四季如春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受消费者欢迎。2011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
5.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在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前提下,创新出土地流转模式:农户+村种植公司+50公顷以上种田大户+加工企业,形成“人借马力,马借人威”的三赢局面。按照4000平方米左右规模改造水田,田埂、废旧机井等占地变耕地,新增耕地面积3%左右;将供水管铺在地下输水改造,每年节约1/3的水和20%的电。东福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0.2-0.3元收购水稻,采取每年1月10日“上打租”支付收购水稻费用方式;负责提供生产全程技术服务及收割储存,按照低于市场价10%-20%收取费用;签订3年协议,市场粮价如果上涨流转费上调、下跌则不减,保障农户与村的长远利益。
6.建立农业合作社
建立黑米协会和绿稻协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风险共担经营管理模式。2010年,黑米协会错时销售2600吨水稻,会员共增收1000余万元。绿稻协会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和专业讲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技术。
7.启动生物质能源革命
村投资数百万元,建设秸秆颗粒燃气、稻壳炭棒等新能源项目。将万吨稻草压缩成稻草颗粒,将近万吨稻壳压缩成炭棒,变为锅炉燃料,炉灰制造硅肥、钾肥再还田;生物质能源为企业、居民供暖及供燃气,基本实现了生物质清洁能源代替农村传统“两把火”的能源革命。
8.强化技术、金融创新动力
与大专院校合作,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化大米加工技术、地源热能利用技术,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东福于2010年投资3000万元成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活需要及农户新上项目等方面的贷款服务。
9.创立村企合一党委
统一党委,使村与企业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破解大荒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活动场所陈旧等问题,也解决东福在土地流转、劳动力用工等方面难题,实现村企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走出一条村企共建新农村路子。
10.争取上级支持助力
作为“三化统筹”试点镇,获得4000万元资金支持;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村,得到20万元资金支持;作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试点村,得到596万元资金支持;作为吉林市大荒地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得到很多政策支持。
“三农”变革的主要进展
大荒地村现有民营、个体企业46家,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10亿多元。经过10余年探索,这个村“三农”变革取得明显进展:
1.传统农业初步打造为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温泉经济链接的现代产业体系
流转土地1300公顷,水稻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大型机械140余台,育秧、插秧、收获均实现机械化;初步形成种养加循环经济模式,畜禽养殖业污染“零”排放,基本解决了农业污染问题。
推进新型工业。以东福为代表的驻村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大荒地”品牌大米附加值高,有机肥生产、生物质能源等企业粗具规模。
发展温泉经济。东福依托当地的地热优势,发展集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历史旅游为一体的温泉经济。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174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400余人。
2.传统农村初步变为住宅砖瓦楼房化、环境生态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新社区
住宅砖瓦楼房化: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8%,平房小区的车库、上下水、太阳能一应俱全,7万平方米楼房安排668农户,人均住房近40平方米。
社区生态化:街道平整,花园式院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建人工湿地、地下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站及垃圾箱;种植树木、栽花、铺设草坪;安装艺术围栏、粉刷房屋。社区城镇化:建设给排水、供热、电网、污水处理、停车场等设施。
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现代村部及标准化卫生所、多功能文化室、休闲文化广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00%,以及低保救助、村民养老保险。
3.传统农民初步转变为工人、服务业人员及新居民
村域内的二三产业企业,安置本村劳动力960人。加上搞运输、办旅馆饭店等,85%以上有劳动能力村民有了第二职业;农民生产生活基本城镇化,变为社区新居民。
4.民生福祉明显提高,村集体实力得到增强
人均年纯收入1.8万元。除了每公顷土地流转收入1.55万元外,还有工资和商贸运输等收入,已有80余辆私家车。
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及1.5万平方米、120套老年公寓。建设县区级水平医疗中心,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村集体每公顷水稻收入2.6万元,纯利3000元,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对新生孩子、升入大学、60岁以上村民、新农合医疗保险给予补助。
“三农”变革的主要创新点
大荒地村在学习借鉴公司+农户+基地基础上,走出一条草根民营企业带动“三农”变革的新路子。
1.草根民营企业带动
东福董事长刘延东是本村村民,于2000年回村创业。从大米加工起步,10年内承包5个国有农场300公顷水田,建设有机米基地。到2011年,东福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科技研发、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稻米加工、小额贷款、温泉旅游等11家子公司,资产总额11.5亿元,成为带动全村“三农”变革的主导力量。
2.新型加工业为龙头
2007年以来,东福与7840个农户签订绿色水稻生产订单,面积达7700多公顷,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绿色水稻,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250多万元。东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有机水稻品质得到保障提升。“大荒地”牌大米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和“省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售价高出市场均价2至3倍,特优米售价更是高出市场价10多倍。
3.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基地化、标准化、机械化、专业化”为目标,建设方条田及水渠、节水灌溉、现代化育苗棚、全程机械化等项目。按照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种植的绿色水稻、有机水稻面积,分别达到700公顷和600公顷,有机米园区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评为示范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东福农机服务中心,共有插秧机40台、收割机20台、翻地机60台、扬肥机7台、除草机20台及拖苗机。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15%-20%,农资统一采购争取部分价格优惠,合计每公顷水稻降低生产成本3000元左右。
4.温泉旅游成为新引擎
神农温泉庄园开发地下1940米优质温泉,富含氡、镁、钠、硫磺等30余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矿物质,建有神农博物馆、满族风情园、温泉休闲区及温泉游泳馆、餐饮中心、温室采摘观光园5个功能区,四季如春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受消费者欢迎。2011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
5.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在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前提下,创新出土地流转模式:农户+村种植公司+50公顷以上种田大户+加工企业,形成“人借马力,马借人威”的三赢局面。按照4000平方米左右规模改造水田,田埂、废旧机井等占地变耕地,新增耕地面积3%左右;将供水管铺在地下输水改造,每年节约1/3的水和20%的电。东福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0.2-0.3元收购水稻,采取每年1月10日“上打租”支付收购水稻费用方式;负责提供生产全程技术服务及收割储存,按照低于市场价10%-20%收取费用;签订3年协议,市场粮价如果上涨流转费上调、下跌则不减,保障农户与村的长远利益。
6.建立农业合作社
建立黑米协会和绿稻协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风险共担经营管理模式。2010年,黑米协会错时销售2600吨水稻,会员共增收1000余万元。绿稻协会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和专业讲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技术。
7.启动生物质能源革命
村投资数百万元,建设秸秆颗粒燃气、稻壳炭棒等新能源项目。将万吨稻草压缩成稻草颗粒,将近万吨稻壳压缩成炭棒,变为锅炉燃料,炉灰制造硅肥、钾肥再还田;生物质能源为企业、居民供暖及供燃气,基本实现了生物质清洁能源代替农村传统“两把火”的能源革命。
8.强化技术、金融创新动力
与大专院校合作,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化大米加工技术、地源热能利用技术,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东福于2010年投资3000万元成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活需要及农户新上项目等方面的贷款服务。
9.创立村企合一党委
统一党委,使村与企业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破解大荒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活动场所陈旧等问题,也解决东福在土地流转、劳动力用工等方面难题,实现村企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走出一条村企共建新农村路子。
10.争取上级支持助力
作为“三化统筹”试点镇,获得4000万元资金支持;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村,得到20万元资金支持;作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试点村,得到596万元资金支持;作为吉林市大荒地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得到很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