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作家、学者、诗人和散文集。曾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教授。其先生任鸿隽是辛亥革命志士、中国近代思想家。
1920年,胡适在《新青年》第8卷第3号发表了一首新诗“我们三个朋友”,就是指胡适、任鸿隽和陈衡哲。
1961年11月,任鸿隽去世的消息由任鸿隽的二女儿任以书,写信给在美国的姐姐任以都,任以都又写信给台湾的胡适。胡适收到信后,很感慨,就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讲到,“在政治上的这么一分割,老朋友几十年都无法见面”。1962年2月胡适也倒下了。这样“我们三个朋友”就只剩下陈衡哲,她坚强地活着。
我工作以后,因抚养人为三娘母陈衡哲,探亲假享有去上海探视她的资格,每年就由单位备案,开具证明前往上海看望她。
基本上,我每天早上都要骑自行车到离此不远的淮海路,并专门拿一个有把手的锅,去买鸡肉包子,陈衡哲就叮嘱我说:“要买三个,你吃两个,我吃一个,并且馅儿要你吃,我不吃馅儿。”
她说:“吃这个鸡肉包子啊,是钱锺书、杨绛他们以前把我培养起来的。他们每次来看望我,都要用干净毛巾包着热气腾腾的包子。”
钱锺书、杨绛和陈衡哲一家的关系很好。杨绛叫陈衡哲大二姐,这是江浙一带的称呼,实际上算起来杨绛应是陈衡哲的外侄媳妇,是陈衡哲的后辈。1948年,胡适由北京到上海就住在任鸿隽和陈衡哲的家里,钱锺书、杨绛去拜访胡适,都会用一条干净毛巾包好包子。另外也买了几个蟹黄饼带去,他们知道胡适对蟹黄饼情有独钟。他们五个人就在一起煮咖啡,吃包子、蟹黄饼并谈工作、论诗文等,很是热闹。
当我谈到孙中山的时候,她就跟我讲,有两次是任鸿隽专门带她去拜会了孙中山。第一次去的时候大概是在1920年秋,当时她陪任鸿隽到莫里哀路孙中山的住宅去,一去以后孙中山就迎上来说:“陈衡哲的大名我早有所闻。”因为当时陈衡哲在北大任教,孙中山就说:“你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嘛。”陈衡哲就与孙中山当面寒暄了一会儿。
当然任鸿隽是带着孙中山交给他的任务去的,因为孙中山有很多论著需要任鸿隽为他校读。第二次是孙中山来电话,估计当时就是孙中山创办的《建设》杂志拟出版之际,孙中山要请任鸿隽在杂志上撰写文章,这样第二次去的时候,他们基本上仍然和上次一样。陈衡哲讲:“我就坐在孙中山和任鸿隽对面的一个单独沙发上,他们两个人的交谈几乎是用英语进行表达,我是懂英语的,他们讲的单词我是每句话都听得很清楚,但是我不插嘴,因为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工作。”孙中山和任鸿隽两人越谈越起劲,一直谈到晚上很晚。
1966年我到上海探亲,临走的时候,三娘母把我叫住说:“储藏室有很多罐头,你去选一些带走吧。”我到储藏室一看,一个个小扁盒子,每听不到100克,有沙丁鱼罐头,还有午餐肉罐头,这些罐头在当时还是很稀罕的。我看整个这些罐头的表皮都亮堂堂的,就选了十来罐,拿上楼去。三娘母又说:“你多拿一点走,我又不吃这些东西了,我都是吃新鲜的。”我就又选了几十罐。
我问三娘母:“我不吃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呢?”她就告诉我,这是自然灾害期间,罗素寄来的。这是他们的英国朋友罗素知道中国的自然灾害,物资很匮乏,罗素关心着中国的老朋友,就寄来了几箱亚丁产的沙丁鱼及英国产的午餐肉罐头。虽然这些罐头放了好几年,但真空性很好,回家后打开,噗的一下一股气压冲出来,特别是沙丁鱼的美味,使我回味至今。
三娘母他们和罗素的交往是在1920年,当时罗素到中国讲演,是任鸿隽和赵元任全程陪同讲解翻译,有一半的讲座是由任鸿隽翻译的。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就和罗素建立了友谊,其后数十年仍不断有着联系。
1968年的那次探亲,我看到靠近三娘母大床边的地板上堆了很大一堆书,乱七八糟的。她就告诉我是中科院上海植物研究所的造反派抄了家。我说:“那我帮你整理。”她说:“不用不用,就让它那样堆着吧,这种野蛮的‘杰作’,中国秦朝有之,欧洲中世纪也有之。人类的文化、文明依旧未因此而却步,当这一切乱象结束后再来收拾吧。”
1976年1月7日,陈衡哲去世了。
1920年,胡适在《新青年》第8卷第3号发表了一首新诗“我们三个朋友”,就是指胡适、任鸿隽和陈衡哲。
1961年11月,任鸿隽去世的消息由任鸿隽的二女儿任以书,写信给在美国的姐姐任以都,任以都又写信给台湾的胡适。胡适收到信后,很感慨,就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讲到,“在政治上的这么一分割,老朋友几十年都无法见面”。1962年2月胡适也倒下了。这样“我们三个朋友”就只剩下陈衡哲,她坚强地活着。
我工作以后,因抚养人为三娘母陈衡哲,探亲假享有去上海探视她的资格,每年就由单位备案,开具证明前往上海看望她。
基本上,我每天早上都要骑自行车到离此不远的淮海路,并专门拿一个有把手的锅,去买鸡肉包子,陈衡哲就叮嘱我说:“要买三个,你吃两个,我吃一个,并且馅儿要你吃,我不吃馅儿。”
她说:“吃这个鸡肉包子啊,是钱锺书、杨绛他们以前把我培养起来的。他们每次来看望我,都要用干净毛巾包着热气腾腾的包子。”
钱锺书、杨绛和陈衡哲一家的关系很好。杨绛叫陈衡哲大二姐,这是江浙一带的称呼,实际上算起来杨绛应是陈衡哲的外侄媳妇,是陈衡哲的后辈。1948年,胡适由北京到上海就住在任鸿隽和陈衡哲的家里,钱锺书、杨绛去拜访胡适,都会用一条干净毛巾包好包子。另外也买了几个蟹黄饼带去,他们知道胡适对蟹黄饼情有独钟。他们五个人就在一起煮咖啡,吃包子、蟹黄饼并谈工作、论诗文等,很是热闹。
当我谈到孙中山的时候,她就跟我讲,有两次是任鸿隽专门带她去拜会了孙中山。第一次去的时候大概是在1920年秋,当时她陪任鸿隽到莫里哀路孙中山的住宅去,一去以后孙中山就迎上来说:“陈衡哲的大名我早有所闻。”因为当时陈衡哲在北大任教,孙中山就说:“你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嘛。”陈衡哲就与孙中山当面寒暄了一会儿。
当然任鸿隽是带着孙中山交给他的任务去的,因为孙中山有很多论著需要任鸿隽为他校读。第二次是孙中山来电话,估计当时就是孙中山创办的《建设》杂志拟出版之际,孙中山要请任鸿隽在杂志上撰写文章,这样第二次去的时候,他们基本上仍然和上次一样。陈衡哲讲:“我就坐在孙中山和任鸿隽对面的一个单独沙发上,他们两个人的交谈几乎是用英语进行表达,我是懂英语的,他们讲的单词我是每句话都听得很清楚,但是我不插嘴,因为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工作。”孙中山和任鸿隽两人越谈越起劲,一直谈到晚上很晚。
1966年我到上海探亲,临走的时候,三娘母把我叫住说:“储藏室有很多罐头,你去选一些带走吧。”我到储藏室一看,一个个小扁盒子,每听不到100克,有沙丁鱼罐头,还有午餐肉罐头,这些罐头在当时还是很稀罕的。我看整个这些罐头的表皮都亮堂堂的,就选了十来罐,拿上楼去。三娘母又说:“你多拿一点走,我又不吃这些东西了,我都是吃新鲜的。”我就又选了几十罐。
我问三娘母:“我不吃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呢?”她就告诉我,这是自然灾害期间,罗素寄来的。这是他们的英国朋友罗素知道中国的自然灾害,物资很匮乏,罗素关心着中国的老朋友,就寄来了几箱亚丁产的沙丁鱼及英国产的午餐肉罐头。虽然这些罐头放了好几年,但真空性很好,回家后打开,噗的一下一股气压冲出来,特别是沙丁鱼的美味,使我回味至今。
三娘母他们和罗素的交往是在1920年,当时罗素到中国讲演,是任鸿隽和赵元任全程陪同讲解翻译,有一半的讲座是由任鸿隽翻译的。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就和罗素建立了友谊,其后数十年仍不断有着联系。
1968年的那次探亲,我看到靠近三娘母大床边的地板上堆了很大一堆书,乱七八糟的。她就告诉我是中科院上海植物研究所的造反派抄了家。我说:“那我帮你整理。”她说:“不用不用,就让它那样堆着吧,这种野蛮的‘杰作’,中国秦朝有之,欧洲中世纪也有之。人类的文化、文明依旧未因此而却步,当这一切乱象结束后再来收拾吧。”
1976年1月7日,陈衡哲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