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相关的贸易理论,并采取有力的贸易政策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本文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将国际贸易划分为四大阶段,然后分析了当前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新常态
一、我国国际贸易分阶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这些重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划分为四大阶段。
(一)、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2 这一时期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丰裕,资本技术缺乏,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优势。我国的贸易方式主要为“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主要的出口商品为工业制成品,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了出口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 这一时期,我国国际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但贸易规模总体上持续扩大。1992年-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655.3亿美元上升到5095.6亿美元,增长2.1倍,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到第6位。
(三)、规范发展阶段:2001—2008 这一时期,中国将世界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市场,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扩大海外市场,增大海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对外贸易额度不断加大,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
二、新常态下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出口的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高,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很难达到一些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频频遭遇绿色壁垒。2、在国际分工中,我国仍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多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附加值低,产品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价格低廉,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3、产品核心竞争力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依然处于劳动力价格低廉、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加工的阶段。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品牌。4、贸易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的贸易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这种不平衡使得贸易利益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配置,造成了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和收入差距的加大。
三、新常态下我国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1)、国际方面
1、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各国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许多国家还没有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需求疲软,对我国的出口极为不利。2、“逆全球化”倾向愈发严重,各国纷纷采取显性或隐性的贸易保护措施。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退出TPP,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了我国出口的难度。3、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例如,英国脱欧、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政治的不稳定性加剧了我国国际贸易的风险,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
2)、国内方面
1、我国人口老龄趋势加速,老龄人口逐渐增加,适龄劳动人口逐渐减少,正在接近“刘易斯拐点”。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2、我国的土地价格、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也迅速增长,此外,我国的资源储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增加。
三、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企业都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培育我国国际贸易的新优势,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对外贸易中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将重点放在资本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国际贸易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的国际竞爭力。
(三)、深化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
深化供给侧改革,强化制造基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清理无效产能,关停“僵尸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提升供给质量,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提升我国产品的国家竞争力。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财政的调节、引导作用。对一些新兴产业、创新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要加大补贴力度,降低税收负担,同时加强落后产业的税收负担,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深化汇率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而使我国企业规避外汇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 冯旭.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问题与解决措施 [J]. 现代商业,2015 (26) .
[2] 王兴媛、孟宪军.论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和发展[J]. 中外企业,2016(08) .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新常态
一、我国国际贸易分阶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这些重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划分为四大阶段。
(一)、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2 这一时期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丰裕,资本技术缺乏,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优势。我国的贸易方式主要为“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主要的出口商品为工业制成品,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了出口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 这一时期,我国国际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但贸易规模总体上持续扩大。1992年-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655.3亿美元上升到5095.6亿美元,增长2.1倍,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到第6位。
(三)、规范发展阶段:2001—2008 这一时期,中国将世界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市场,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扩大海外市场,增大海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对外贸易额度不断加大,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
二、新常态下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出口的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高,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很难达到一些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频频遭遇绿色壁垒。2、在国际分工中,我国仍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多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附加值低,产品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价格低廉,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3、产品核心竞争力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依然处于劳动力价格低廉、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加工的阶段。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品牌。4、贸易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的贸易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这种不平衡使得贸易利益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配置,造成了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和收入差距的加大。
三、新常态下我国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1)、国际方面
1、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各国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许多国家还没有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需求疲软,对我国的出口极为不利。2、“逆全球化”倾向愈发严重,各国纷纷采取显性或隐性的贸易保护措施。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退出TPP,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了我国出口的难度。3、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例如,英国脱欧、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政治的不稳定性加剧了我国国际贸易的风险,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
2)、国内方面
1、我国人口老龄趋势加速,老龄人口逐渐增加,适龄劳动人口逐渐减少,正在接近“刘易斯拐点”。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2、我国的土地价格、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也迅速增长,此外,我国的资源储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增加。
三、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企业都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培育我国国际贸易的新优势,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对外贸易中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将重点放在资本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国际贸易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的国际竞爭力。
(三)、深化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
深化供给侧改革,强化制造基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清理无效产能,关停“僵尸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提升供给质量,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提升我国产品的国家竞争力。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财政的调节、引导作用。对一些新兴产业、创新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要加大补贴力度,降低税收负担,同时加强落后产业的税收负担,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深化汇率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而使我国企业规避外汇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 冯旭.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问题与解决措施 [J]. 现代商业,2015 (26) .
[2] 王兴媛、孟宪军.论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和发展[J]. 中外企业,201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