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苏州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呈现出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具有“近情动俗”的世俗化与生活化倾向。其装饰风格素雅简洁与奢华繁复并存,使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雅俗相宜的精神气质,成为清代苏州地区十分流行的文化符号和审美载体。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意境及文化蕴涵借助于“戏文体”的装饰得以彰显。
关键词:清代民居;苏州地区;建筑装饰;“戏文体”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外地客商爱其山川秀美、市肆繁华,纷纷云集至此,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私家园林的营造日益兴盛,宅舍砌造再掀高潮,民居建筑装饰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雕饰丰富的木、石、砖装饰较普遍地用于中、大型住宅中,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未有的情况。[1]苏州地区遗存了大量明清民居,其建筑装饰以上乘的艺术水准和深广的思想内涵凸显出地域性和独特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清朝奢靡之风日盛,清代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情趣一改明代自然、简约至美的特点,充满了繁复的雕镂之饰。建造的过程,是使材呈其美——因才施用,使工肆其巧——殚能极艺,极尽工巧。[2]基于戏曲文化艺术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兴起的戏文体装饰将其推到了极致,清代的建筑装饰呈现出市民文艺的核心精神,即戏剧精神。苏州民居的戏文体建筑装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装饰,素雅简洁与奢华繁复并存的现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1 雅俗相宜的审美取向
戏文体建筑装饰一般分布在砖雕门楼的上下坊、兜肚以及长窗的夹堂板以及裙板等部位,或标示空间性质,或渲染空间氛围,将理性与人欲、高雅与世俗、理想与现实完美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雅俗相宜的精神气质。
其装饰之“俗”体现在戏文体装饰的取材上。戏文体装饰大多选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小说传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是与日常生活关联紧密、性质相通的世情叙事。它在建筑空间中通过精雕细刻展现丰富的人性追求与欲望,描述真实的历史或虚构的传说,体现出世俗生活的丰富性与活跃性。
其装饰之“雅”一方面体现在颇具文人气质的造型语言。苏州地区的戏文体装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人物形象转译自昆曲程式化风格,或含蓄凝练,或典雅庄重,性格生动鲜明、细节细腻精湛。另一方面,戏文体建筑装饰在吸收昆曲文雅细腻艺术特征的同时又深受吴门画派影响,汲取文人画精髓,表现出独特的人文气质。其布局及背景承袭吴门画派文人画之神韵,精细雅秀、含蓄蕴藉,体现了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独有的高雅品质。另一方面,“雅”也体现在住宅装饰成为生活场所中传播文化的载体,承担起文以载道、文以弘道的职能,成为具有教化功能的审美对象。苏州民居的建筑装饰通过“戏文”这个过渡层将雅俗两极进行有效融合,从内容到形式并行不悖。戏文体装饰的叙事结构融历史、世情、文化于一体,雅俗共赏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完美演绎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2 含蓄与夸张并存的程式化特征
传统民居的戏文体建筑裝饰创作深受戏曲艺术的影响。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刊印与发行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畅销商业文化产品,对戏曲推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晚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苏州府就有刊印戏曲的书坊16家,刊印传奇、杂剧、曲选128本。[3]明中至清中期,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的昆曲盛行于苏州地区。昆曲的美学理想是以写意手法对其特征及本质进行高度凝练,以典型化、程式化的手法塑造角色,形成含蓄与夸张并存的形式特征。戏文体建筑装饰源自戏曲表演舞台,其艺术形象大多得益于昆曲人物造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戏曲的艺术气韵与造型程式,具有细腻委婉且极具画面张力的造型特征。在适应民居建筑特殊的材料工艺需求和空间语境的基础上,能工巧匠运用概括的造型语言,结合建筑构造和砖、木、石等材质特点,人物排列错落有致、动作姿态生动灵秀、砌末设置精致巧妙、场景设定妙趣横生,将各种戏曲形象呈现于民居装饰载体,“戏文主题”雕刻形成了具有独特创作规律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装饰艺术门类,以浓郁的戏曲乐舞精神来营造建筑空间的欢娱氛围。
苏州地区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的场景表现与现实舞台相较有其独特之处。它一方面通过对现实舞台砌末的摹写和转述而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注重对现实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引入。因此,戏文体装饰的背景不像舞台设置那样仅仅具有高度象征性,而是还具有凝练的现实主义特征。真实戏曲舞台的砌末相对简单概括,两桌一椅即可涵盖迥然相异的场合,背景往往进行含蓄简约的“留白”。舞台空间的处理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为观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通常借助马鞭、船桨、文房四宝等小什件协助演员完成舞台动作,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形成了戏曲高度灵活的舞台背景生成机制。建筑装饰的背景与舞台背景相较更加写实和丰富。奋战沙场的武将拥有了威武雄健的战马而不仅仅是手中一枚小小的马鞭;戏文人物身处芭蕉摇曳的亭台楼阁之中,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一桌两椅;花草动物、假山怪石等舞台空间从未出现的景物也进入了戏文体雕饰的空间。
3 结语
苏州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根据传达忠孝节义思想的历史剧立意与构思,通过木雕或者砖雕的载体形式将动态舞台表演凝练为静态艺术造型。其角色形象鲜明、场景布局精妙,人物动态或夸张凌厉,或气势雄浑,或娇俏玲珑。丰富细腻的戏文体建筑装饰呈现出强烈的戏曲精神,使承载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由此拥有了礼仪和纪念的性质,成为具备浓厚艺术气息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场所。民居的空间意境及文化蕴涵借助于“戏文主题”的装饰得到显著提升。戏文体建筑装饰成为人、文化、环境之间的交流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它与建筑结构、自然景观、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等共同构建了的适宜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87.
[2] 王贵祥.中国古代人居理念与建筑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04.
[3] 赵林平.晚明坊刻戏曲研究[D].扬州大学,2014:92.
关键词:清代民居;苏州地区;建筑装饰;“戏文体”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外地客商爱其山川秀美、市肆繁华,纷纷云集至此,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私家园林的营造日益兴盛,宅舍砌造再掀高潮,民居建筑装饰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雕饰丰富的木、石、砖装饰较普遍地用于中、大型住宅中,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未有的情况。[1]苏州地区遗存了大量明清民居,其建筑装饰以上乘的艺术水准和深广的思想内涵凸显出地域性和独特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清朝奢靡之风日盛,清代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情趣一改明代自然、简约至美的特点,充满了繁复的雕镂之饰。建造的过程,是使材呈其美——因才施用,使工肆其巧——殚能极艺,极尽工巧。[2]基于戏曲文化艺术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兴起的戏文体装饰将其推到了极致,清代的建筑装饰呈现出市民文艺的核心精神,即戏剧精神。苏州民居的戏文体建筑装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装饰,素雅简洁与奢华繁复并存的现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1 雅俗相宜的审美取向
戏文体建筑装饰一般分布在砖雕门楼的上下坊、兜肚以及长窗的夹堂板以及裙板等部位,或标示空间性质,或渲染空间氛围,将理性与人欲、高雅与世俗、理想与现实完美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雅俗相宜的精神气质。
其装饰之“俗”体现在戏文体装饰的取材上。戏文体装饰大多选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小说传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是与日常生活关联紧密、性质相通的世情叙事。它在建筑空间中通过精雕细刻展现丰富的人性追求与欲望,描述真实的历史或虚构的传说,体现出世俗生活的丰富性与活跃性。
其装饰之“雅”一方面体现在颇具文人气质的造型语言。苏州地区的戏文体装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人物形象转译自昆曲程式化风格,或含蓄凝练,或典雅庄重,性格生动鲜明、细节细腻精湛。另一方面,戏文体建筑装饰在吸收昆曲文雅细腻艺术特征的同时又深受吴门画派影响,汲取文人画精髓,表现出独特的人文气质。其布局及背景承袭吴门画派文人画之神韵,精细雅秀、含蓄蕴藉,体现了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独有的高雅品质。另一方面,“雅”也体现在住宅装饰成为生活场所中传播文化的载体,承担起文以载道、文以弘道的职能,成为具有教化功能的审美对象。苏州民居的建筑装饰通过“戏文”这个过渡层将雅俗两极进行有效融合,从内容到形式并行不悖。戏文体装饰的叙事结构融历史、世情、文化于一体,雅俗共赏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完美演绎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2 含蓄与夸张并存的程式化特征
传统民居的戏文体建筑裝饰创作深受戏曲艺术的影响。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刊印与发行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畅销商业文化产品,对戏曲推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晚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苏州府就有刊印戏曲的书坊16家,刊印传奇、杂剧、曲选128本。[3]明中至清中期,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的昆曲盛行于苏州地区。昆曲的美学理想是以写意手法对其特征及本质进行高度凝练,以典型化、程式化的手法塑造角色,形成含蓄与夸张并存的形式特征。戏文体建筑装饰源自戏曲表演舞台,其艺术形象大多得益于昆曲人物造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戏曲的艺术气韵与造型程式,具有细腻委婉且极具画面张力的造型特征。在适应民居建筑特殊的材料工艺需求和空间语境的基础上,能工巧匠运用概括的造型语言,结合建筑构造和砖、木、石等材质特点,人物排列错落有致、动作姿态生动灵秀、砌末设置精致巧妙、场景设定妙趣横生,将各种戏曲形象呈现于民居装饰载体,“戏文主题”雕刻形成了具有独特创作规律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装饰艺术门类,以浓郁的戏曲乐舞精神来营造建筑空间的欢娱氛围。
苏州地区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的场景表现与现实舞台相较有其独特之处。它一方面通过对现实舞台砌末的摹写和转述而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注重对现实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引入。因此,戏文体装饰的背景不像舞台设置那样仅仅具有高度象征性,而是还具有凝练的现实主义特征。真实戏曲舞台的砌末相对简单概括,两桌一椅即可涵盖迥然相异的场合,背景往往进行含蓄简约的“留白”。舞台空间的处理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为观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通常借助马鞭、船桨、文房四宝等小什件协助演员完成舞台动作,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形成了戏曲高度灵活的舞台背景生成机制。建筑装饰的背景与舞台背景相较更加写实和丰富。奋战沙场的武将拥有了威武雄健的战马而不仅仅是手中一枚小小的马鞭;戏文人物身处芭蕉摇曳的亭台楼阁之中,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一桌两椅;花草动物、假山怪石等舞台空间从未出现的景物也进入了戏文体雕饰的空间。
3 结语
苏州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根据传达忠孝节义思想的历史剧立意与构思,通过木雕或者砖雕的载体形式将动态舞台表演凝练为静态艺术造型。其角色形象鲜明、场景布局精妙,人物动态或夸张凌厉,或气势雄浑,或娇俏玲珑。丰富细腻的戏文体建筑装饰呈现出强烈的戏曲精神,使承载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由此拥有了礼仪和纪念的性质,成为具备浓厚艺术气息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场所。民居的空间意境及文化蕴涵借助于“戏文主题”的装饰得到显著提升。戏文体建筑装饰成为人、文化、环境之间的交流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它与建筑结构、自然景观、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等共同构建了的适宜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87.
[2] 王贵祥.中国古代人居理念与建筑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04.
[3] 赵林平.晚明坊刻戏曲研究[D].扬州大学,20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