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活,从而使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使教学更加尊重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新课堂如何处理好“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怎样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让不同学生“吃饱喝足”呢?从日常教学看,教师需以学生现有的起点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问题设计,努力实现课堂的平衡性;课堂又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能够在独立的自主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等方面得到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实现教学的层次性。
一、以平衡性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各方面因素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满足学生兴趣的手段,积极调动学生显性和潜在的能力,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
《品质》教学片段(一):
师: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1:从他的外貌、表情(动作)、语言等入手。
生2:从外貌上看,他“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古板、固执。
生3:第11小节,“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这说明他专业,做事认真。
生4:“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的蓝灰眼睛含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盯着”“迷恋”体现格斯拉的陶醉,说明他对做靴子有一种执著的爱。
师:是热爱。如果我们都像这个鞋匠一样执著,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展现其形象?
生5:侧面描写,“把钱都用在皮革上了”,格斯拉做靴子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把它当成一种艺术。
生6:是的,看一个人要看他的品质。格斯拉总是用最好的皮革做靴子,不能“与时俱进’’。结果他饿死了。作者用格斯拉来反讽那些只顾利益不顾质量的大公司。
师:大家认为格斯拉这样饿死值得吗?
生7:说到底,作者是想赞颂他的高贵品质。
生8:他死了,是把他的铺子盘过来的鞋匠说的。那个鞋匠说:“但是你也得看看同行竞争啊。”这说明格斯拉能做出最好的靴子,突出赞扬了他的品质,他的敬业和执著。
生9:格斯拉没能活下来,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支撑他活这么久的不是物质与金钱,而是他对“靴子梦”的坚持!他对顾客负责,诚实守信,坚守执著,灵魂是高贵的。
这一片段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是简单、有趣和高效的——目的是记忆、吸收和理解文本,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如果我们都像这个鞋匠一样执著,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隐含着对学生深入探究的鼓励,让理解得更深入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继续探究——谁都没有被忽略。“格斯拉这样饿死值得吗?”则突然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说到底,作者是想赞颂他的高贵品质。”这个学生一眼看到了实质,但是这种观点来自直观认识;而课堂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达到这种认识,即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知识建构,只有在自身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发现、质疑探究的过程,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接下来,其他学生颇有深度的分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埃尔莫尔说:“学生从我们的课当中学到的主要不是这门课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学习的热爱。”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思维拓展的亮点,尽管只是简单的分析、探究,但是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亲口说出,慢慢沉淀,将产生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并且有利于不同学生更好地发挥其潜能。
二、以层次性体现教学内容的恰当性
根据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能力来设计教学的共同起点和不同终点。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是一种独立自主、缓慢细致、丰富恰当的探究。
《品质》教学片段(二):
师:格斯拉为什么会死?
生1:他死于慢性饥饿。第64小节,“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生2:后面有一句话:“他亲自做靴子……不登广告。”
生3:因为他有优良的品质,所以最后走投无路了。
师:这个同学矛盾的理解,值得大家继续探究。
生4:结合背景来说,我认为这归结于残酷的竞争。
生5: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角度:我们能否感受到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我认为,小手工业者难以抵抗时代车轮的前进。
生6:还是不对。时代进步难道要以放弃质量和诚信为代价?
生7:对!联系题目《品质》,我们应该从格斯拉身上学到什么优秀品质?
生8:拥有高贵品质却被社会遗弃,这篇小说要袁达什么?
(众生陷入思考,思路陡然打开……)
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格斯拉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的指向,很明显是小说主旨——这时,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小说写作背景的还原。学生果然开始联系文本内容回答。“这个同学矛盾的理解,值得大家继续探究。”教师将学生的差异性变成了层次性的标志,对这个同学给予了明确肯定,然后推动其他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逐渐推断出最终认识。很多学生在分析、探究的不同时刻,肯定有这样的感觉:当别人还在思索的时候,他的心头仿佛闪过一道明亮的光,然后从心里泛起了一种喜悦:“原来如此!”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发现才是快乐。最后,理解主旨的思路被打开,学生们对主旨有了不同层次的更深理解。
深度是一把双刃剑——对主旨的理解,如果一开始就陷入深层次的思考,则容易变成教师和部分学生的单向度、传递性问答,错失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思想上的碰撞空间,错失课堂的整体提升和生成的精彩。即便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也要逐步引导,一步步实现深入理解。这一教学片段的问答,思路清晰,由浅入深,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积极发展,让表现优异的学生得到了更大提升,实现了“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语文教师。
一、以平衡性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各方面因素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满足学生兴趣的手段,积极调动学生显性和潜在的能力,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
《品质》教学片段(一):
师: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1:从他的外貌、表情(动作)、语言等入手。
生2:从外貌上看,他“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古板、固执。
生3:第11小节,“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这说明他专业,做事认真。
生4:“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的蓝灰眼睛含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盯着”“迷恋”体现格斯拉的陶醉,说明他对做靴子有一种执著的爱。
师:是热爱。如果我们都像这个鞋匠一样执著,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展现其形象?
生5:侧面描写,“把钱都用在皮革上了”,格斯拉做靴子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把它当成一种艺术。
生6:是的,看一个人要看他的品质。格斯拉总是用最好的皮革做靴子,不能“与时俱进’’。结果他饿死了。作者用格斯拉来反讽那些只顾利益不顾质量的大公司。
师:大家认为格斯拉这样饿死值得吗?
生7:说到底,作者是想赞颂他的高贵品质。
生8:他死了,是把他的铺子盘过来的鞋匠说的。那个鞋匠说:“但是你也得看看同行竞争啊。”这说明格斯拉能做出最好的靴子,突出赞扬了他的品质,他的敬业和执著。
生9:格斯拉没能活下来,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支撑他活这么久的不是物质与金钱,而是他对“靴子梦”的坚持!他对顾客负责,诚实守信,坚守执著,灵魂是高贵的。
这一片段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是简单、有趣和高效的——目的是记忆、吸收和理解文本,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如果我们都像这个鞋匠一样执著,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隐含着对学生深入探究的鼓励,让理解得更深入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继续探究——谁都没有被忽略。“格斯拉这样饿死值得吗?”则突然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说到底,作者是想赞颂他的高贵品质。”这个学生一眼看到了实质,但是这种观点来自直观认识;而课堂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达到这种认识,即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知识建构,只有在自身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发现、质疑探究的过程,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接下来,其他学生颇有深度的分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埃尔莫尔说:“学生从我们的课当中学到的主要不是这门课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学习的热爱。”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思维拓展的亮点,尽管只是简单的分析、探究,但是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亲口说出,慢慢沉淀,将产生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并且有利于不同学生更好地发挥其潜能。
二、以层次性体现教学内容的恰当性
根据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能力来设计教学的共同起点和不同终点。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是一种独立自主、缓慢细致、丰富恰当的探究。
《品质》教学片段(二):
师:格斯拉为什么会死?
生1:他死于慢性饥饿。第64小节,“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生2:后面有一句话:“他亲自做靴子……不登广告。”
生3:因为他有优良的品质,所以最后走投无路了。
师:这个同学矛盾的理解,值得大家继续探究。
生4:结合背景来说,我认为这归结于残酷的竞争。
生5: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角度:我们能否感受到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我认为,小手工业者难以抵抗时代车轮的前进。
生6:还是不对。时代进步难道要以放弃质量和诚信为代价?
生7:对!联系题目《品质》,我们应该从格斯拉身上学到什么优秀品质?
生8:拥有高贵品质却被社会遗弃,这篇小说要袁达什么?
(众生陷入思考,思路陡然打开……)
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格斯拉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的指向,很明显是小说主旨——这时,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小说写作背景的还原。学生果然开始联系文本内容回答。“这个同学矛盾的理解,值得大家继续探究。”教师将学生的差异性变成了层次性的标志,对这个同学给予了明确肯定,然后推动其他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逐渐推断出最终认识。很多学生在分析、探究的不同时刻,肯定有这样的感觉:当别人还在思索的时候,他的心头仿佛闪过一道明亮的光,然后从心里泛起了一种喜悦:“原来如此!”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发现才是快乐。最后,理解主旨的思路被打开,学生们对主旨有了不同层次的更深理解。
深度是一把双刃剑——对主旨的理解,如果一开始就陷入深层次的思考,则容易变成教师和部分学生的单向度、传递性问答,错失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思想上的碰撞空间,错失课堂的整体提升和生成的精彩。即便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也要逐步引导,一步步实现深入理解。这一教学片段的问答,思路清晰,由浅入深,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积极发展,让表现优异的学生得到了更大提升,实现了“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