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分子,在中国,一直是一个与政治紧密相连的社会阶层,因而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必然有着不同的命运。但是,在各种困难时期,知识分子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们眷恋着这片土地,不离不弃。这在反思文学的很多文本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知识分子;反思文学;坚守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34-01
知识分子,这样一个来源于西方的专有名词,在中国,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上才正式出现。“脑力劳动者”这个名词,是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才明确规定的,从此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在产生之初就与政党紧密相连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命运也必然与政党的决策密不可分。虽然,对于文学独立的主張从没有停下来,但是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主张“独立”的学人也和社会政治关系密切。
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知识分子是被政党特殊对待的社会阶层。年代不同,就可能有不同的政策;政策不同,就可能导致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毛泽东文学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像坐过山车,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但是,在最艰难的时期,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他们不抛弃,不放弃,默默的承受,执着的坚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在艰苦的年代里,知识分子静默的坚守。
一、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与名为《灵与肉》的那部小说相比,《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更深层的角度展开了“灵与肉”的搏斗以及自我搏斗。《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部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由相识到相恋,由相恋到相爱,由相爱到背叛,由背叛到分离的阶段性故事。小说的男主人公章永璘是被卷入革命运动而进入劳改队的知识分子,女主人公黄久香则是一个被打入劳改队的农村女青年。通过他们爱情的离合讲述了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们极度被压抑,心灵上的压抑,肉体上的压抑,都给人们带了巨大的折磨。小说的最后,又展现出了人们身上一点点回现出来的人性的觉醒。
张贤亮的的小说大都“自叙传”的色彩很浓,小说的中心人物,尽管他的名字有所变化,或者是许灵君,或者是章永璘,但都是是被流放、劳改的“右派”,一个被社会所遗弃的“读书人”。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各种苦难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章永璘与黄久香的结合以及最后选择分开,都是他对完整的生命意义不断追求的表现。
小说尾声部分,有这样一段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我走着。我走过硝碱地,走过沙化的旷野。我练就了一双惯于走流沙的脚。这双脚生下来是又白又嫩的,任何鞋袜对它来说都太粗糙了,它只能焐在母亲的手掌之中。但现在它已经习惯于赤裸裸地走过砾石,走过荆棘,走过发黑的沼泽,走过蜇人的硝碱地。”这段话体现出了,章永璘在艰难困苦中已经蜕变成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他懂得了要去追求真正的灵与肉、必然与偶然完美结合的生活。他一直在走着,他没有被苦难吓到;他会一直走下去,或许还有更大更猛烈的苦难。
二、王蒙的《布礼》
《布礼》这部小说讲述了知识分子钟亦成的故事。小说以跳动的时间线索来安排布局,一会儿写“六六年元月”,一会儿写“四九年一月”,一会儿写“五七年十一月”,一会儿又写“七九年一月”。这样一些叙述时间,构成的不仅仅是钟亦成的一生,也是那一段那一忘怀的历史。钟亦成因为一首名为《冬小麦自述》的小诗打破了自己原有的平静生活,让自己接下去的二十多年里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这首小诗只有短短的四句:野菊花谢了,我们生长起来;冰雪覆盖着大地,我们孕育着丰收。然而这短短的四句,却给他扣上了一个重大的罪名。从此,钟亦成被划成了“反革命”、“右派”。
“布礼”是指布尔什维克的敬礼,在这样一部极富王蒙特点的意识流小说中,被上升为一种凝聚着深刻情感的意象,体现着钟亦成在这样的二十年间,依旧坚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他相信春天一定会在冬天后来到,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
钟亦成的人生,因为一首普通的小诗变得坎坷,但是在这样的坎坷与挫折中,他从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希望,他坚信这个错误总有一天会得以纠正。钟亦成对世间万物哪怕是不公与苦难都报有一颗平常心,一种淡定处世的心态。即使被人误解、歧视、陷害,也要好好活下去。
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讲述了一群知识青年改造北大荒的故事。其中穿插着副指导员李晓燕、铁匠王志刚和我的纠缠的爱情故事。他们的连队穿过“鬼沼”,征服“满盖荒原”,但是副指导员李晓燕死于出血热,铁匠王志刚死于同野兽的搏斗,我的妹妹也因为解决粮食问题追狍子而陷入沼泽。在那个充满饥饿、困顿的年代里,他们没有因为生命的威胁而放弃,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是他们最后成功的关键。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是一名垦荒队员。
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副指导员李晓燕这样一个形象饱满的人物。她在连队开会时,永远都是一副严肃的领导者形象。但是她在河边洗衣服时又会唱起流行的歌曲,当发现有人在河对面时,又迅速恢复了副指导员的面孔。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真诚的眼泪。李晓燕用她的生命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操守。她不曾放弃,她一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她把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但是她的信念永远扎根在“鬼沼”,扎根在“满盖荒原”,扎根在北大荒。她用生命诠释了坚守。
四、结语
知识分子,一个用毕生精力追求自由的社会阶层,在这样一个年代里,他们诠释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宝贵精神。面对各种打击,他们能做的似乎只有默默的坚守,守着自己心中那份信念,执着的、顽强的生存下去。张贤亮、王蒙、梁晓声等所塑造的这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虽经历里苦难,但这些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在经历了命运的不公之后,他们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操守。
参考文献:
[1]杨红军.浅谈“反思文学”里的悲剧人物形象[J].肇庆学院学报,2002,23(1).
[2]杨永明.再论“伤痕”、“反思”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大连大学学报,2009,30(5).
关键词:知识分子;反思文学;坚守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34-01
知识分子,这样一个来源于西方的专有名词,在中国,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上才正式出现。“脑力劳动者”这个名词,是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才明确规定的,从此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在产生之初就与政党紧密相连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命运也必然与政党的决策密不可分。虽然,对于文学独立的主張从没有停下来,但是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主张“独立”的学人也和社会政治关系密切。
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知识分子是被政党特殊对待的社会阶层。年代不同,就可能有不同的政策;政策不同,就可能导致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毛泽东文学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像坐过山车,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但是,在最艰难的时期,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他们不抛弃,不放弃,默默的承受,执着的坚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在艰苦的年代里,知识分子静默的坚守。
一、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与名为《灵与肉》的那部小说相比,《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更深层的角度展开了“灵与肉”的搏斗以及自我搏斗。《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部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由相识到相恋,由相恋到相爱,由相爱到背叛,由背叛到分离的阶段性故事。小说的男主人公章永璘是被卷入革命运动而进入劳改队的知识分子,女主人公黄久香则是一个被打入劳改队的农村女青年。通过他们爱情的离合讲述了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们极度被压抑,心灵上的压抑,肉体上的压抑,都给人们带了巨大的折磨。小说的最后,又展现出了人们身上一点点回现出来的人性的觉醒。
张贤亮的的小说大都“自叙传”的色彩很浓,小说的中心人物,尽管他的名字有所变化,或者是许灵君,或者是章永璘,但都是是被流放、劳改的“右派”,一个被社会所遗弃的“读书人”。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各种苦难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章永璘与黄久香的结合以及最后选择分开,都是他对完整的生命意义不断追求的表现。
小说尾声部分,有这样一段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我走着。我走过硝碱地,走过沙化的旷野。我练就了一双惯于走流沙的脚。这双脚生下来是又白又嫩的,任何鞋袜对它来说都太粗糙了,它只能焐在母亲的手掌之中。但现在它已经习惯于赤裸裸地走过砾石,走过荆棘,走过发黑的沼泽,走过蜇人的硝碱地。”这段话体现出了,章永璘在艰难困苦中已经蜕变成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他懂得了要去追求真正的灵与肉、必然与偶然完美结合的生活。他一直在走着,他没有被苦难吓到;他会一直走下去,或许还有更大更猛烈的苦难。
二、王蒙的《布礼》
《布礼》这部小说讲述了知识分子钟亦成的故事。小说以跳动的时间线索来安排布局,一会儿写“六六年元月”,一会儿写“四九年一月”,一会儿写“五七年十一月”,一会儿又写“七九年一月”。这样一些叙述时间,构成的不仅仅是钟亦成的一生,也是那一段那一忘怀的历史。钟亦成因为一首名为《冬小麦自述》的小诗打破了自己原有的平静生活,让自己接下去的二十多年里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这首小诗只有短短的四句:野菊花谢了,我们生长起来;冰雪覆盖着大地,我们孕育着丰收。然而这短短的四句,却给他扣上了一个重大的罪名。从此,钟亦成被划成了“反革命”、“右派”。
“布礼”是指布尔什维克的敬礼,在这样一部极富王蒙特点的意识流小说中,被上升为一种凝聚着深刻情感的意象,体现着钟亦成在这样的二十年间,依旧坚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他相信春天一定会在冬天后来到,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
钟亦成的人生,因为一首普通的小诗变得坎坷,但是在这样的坎坷与挫折中,他从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希望,他坚信这个错误总有一天会得以纠正。钟亦成对世间万物哪怕是不公与苦难都报有一颗平常心,一种淡定处世的心态。即使被人误解、歧视、陷害,也要好好活下去。
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讲述了一群知识青年改造北大荒的故事。其中穿插着副指导员李晓燕、铁匠王志刚和我的纠缠的爱情故事。他们的连队穿过“鬼沼”,征服“满盖荒原”,但是副指导员李晓燕死于出血热,铁匠王志刚死于同野兽的搏斗,我的妹妹也因为解决粮食问题追狍子而陷入沼泽。在那个充满饥饿、困顿的年代里,他们没有因为生命的威胁而放弃,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是他们最后成功的关键。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是一名垦荒队员。
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副指导员李晓燕这样一个形象饱满的人物。她在连队开会时,永远都是一副严肃的领导者形象。但是她在河边洗衣服时又会唱起流行的歌曲,当发现有人在河对面时,又迅速恢复了副指导员的面孔。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真诚的眼泪。李晓燕用她的生命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操守。她不曾放弃,她一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她把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但是她的信念永远扎根在“鬼沼”,扎根在“满盖荒原”,扎根在北大荒。她用生命诠释了坚守。
四、结语
知识分子,一个用毕生精力追求自由的社会阶层,在这样一个年代里,他们诠释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宝贵精神。面对各种打击,他们能做的似乎只有默默的坚守,守着自己心中那份信念,执着的、顽强的生存下去。张贤亮、王蒙、梁晓声等所塑造的这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虽经历里苦难,但这些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在经历了命运的不公之后,他们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操守。
参考文献:
[1]杨红军.浅谈“反思文学”里的悲剧人物形象[J].肇庆学院学报,2002,23(1).
[2]杨永明.再论“伤痕”、“反思”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大连大学学报,2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