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作业成本法在传统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引入了很多新的定义,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并且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主要包括: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对象、成本动因、资源动因、作业动因、作业成本库和成本要素等。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资源;成本动因
现代管理学将作业成本法定义为“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核算制度
作业基础成本核算制度就是一个基于作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然后从产品设计开始划分作业,到材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步骤、质量检验、包装,到发货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最后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对所有和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深入分析,为极大限度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改进“增值作业”,最大程度的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效信息,促使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计划、控制、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完成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二、作业成本法特点
作业成本法根据“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思想对成本计算方法做了根本性的改变。它着眼于作业,首先跟据作业资源的耗用情况(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对应作业,再跟据最终产品从作业的受益方式(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并由此计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不再直接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是将它们都视作产品消耗作业必须付出的代价同等看待。对于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要求按生产环节归集间接费用,并且按照人工成本或机器工时来分配,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则要求按照作业归集间接费用,对其分配的原则不局限于单一的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标准。而是跟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从而大大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计算所得的产品成本信息也更为真实、客观,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的业绩评价。
作业成本法不单单是一个产品成本分配和计算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跟据作业的因果关系来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它结合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比如作业管理思想、过程管理思想等。作业成本法首先依据市场提供的信息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数量是多少,然后分析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提供哪些作业及其数量,接着再分析执行这些作业需要什么资源。
三、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将作业作为中心内容,通过对作业以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分析管理,最终计算出产品成本,分析和改进作业,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目的的一种新型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它将企业管理深入到各个作业层次,跟踪所有作业活动并动态反映,最大限度消除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作业,杜绝资源的浪费,尽可能的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相对准确而真实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每完成一项作业需要耗费一定资源,而作业产出又形成一定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客户,满足他们的需要。
四、作业成本法评价
1.作业成本法优点
作业成本计算法大大提高了成本的客观性。它通过分别设置多样化的成本库,并按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进行制造费用分配,使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大大明细化了,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即使产品成本中有技术经济依据,能直接归属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而按照人为的标准间接地分配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缩到最低限度。
作业成本法更为清晰的反映了企业执行的所有不同作业的成本,并且使用能够体现某个产品或劳务对作业需求的计量标准,把耗费的作业成本分配至产出的成本对象中。因此,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客观、详实的产品成本信息,据此得到更加真实的企业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和与产品定价、产品线安排、资本支出及顾客市场投放等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提供了更真实的计量作业驱动成本的信息,从而帮助管理者做出更科学的产品研发决策、更有效的控制成本并加强各种增值项目;同时,作业成本法也让管理者更方便利用相关成本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2.作业成本法局限性
就长期发展而言,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会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短期内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实施成本相对较大。作业成本法要求对企业大量的作业进行划分、确认、记录和计量,需要确定资源动因、作业动因,选择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准确地分配到产品上。此外,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管理制度,这要求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所有这些与之相关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果。作业成本法虽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但尚未获得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以及制度的认可,因此,企業如果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将有关作业成本的资料用于税收目的和财务披露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如果资源的耗费与作业中心成本库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那么也比较容易确定作业中心,所分配的成本也就相对准确。然而,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资源的耗费是固定的,很难与某一作业相联系,如厂房折旧费用、保险费等。如果硬要将这些资源追踪到某一作业,势必会影响成本分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倘若这种资源的消耗在企业所有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小,无足轻重;然而,如果这种资源消耗所占比重较大,那么作业中心的同质性就会遭到怀疑,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吴霏雨.谈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会计之友,2011(1):33-36.
[2]焦景峰.浅论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动因[J].甘肃科技,2010,26(22):25-28.
[3]张伟平.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与应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1,3(6):92-94.
[4]杨建钧,顾晓霞.新制造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经济师,2010(4):247-249.
作者简介:
孙家靖(1991.01.0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研究生。
摘 要:作业成本法在传统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引入了很多新的定义,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并且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主要包括: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对象、成本动因、资源动因、作业动因、作业成本库和成本要素等。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资源;成本动因
现代管理学将作业成本法定义为“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核算制度
作业基础成本核算制度就是一个基于作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然后从产品设计开始划分作业,到材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步骤、质量检验、包装,到发货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最后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对所有和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深入分析,为极大限度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改进“增值作业”,最大程度的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效信息,促使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计划、控制、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完成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二、作业成本法特点
作业成本法根据“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思想对成本计算方法做了根本性的改变。它着眼于作业,首先跟据作业资源的耗用情况(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对应作业,再跟据最终产品从作业的受益方式(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并由此计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不再直接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是将它们都视作产品消耗作业必须付出的代价同等看待。对于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要求按生产环节归集间接费用,并且按照人工成本或机器工时来分配,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则要求按照作业归集间接费用,对其分配的原则不局限于单一的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标准。而是跟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从而大大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计算所得的产品成本信息也更为真实、客观,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的业绩评价。
作业成本法不单单是一个产品成本分配和计算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跟据作业的因果关系来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它结合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比如作业管理思想、过程管理思想等。作业成本法首先依据市场提供的信息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数量是多少,然后分析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提供哪些作业及其数量,接着再分析执行这些作业需要什么资源。
三、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将作业作为中心内容,通过对作业以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分析管理,最终计算出产品成本,分析和改进作业,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目的的一种新型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它将企业管理深入到各个作业层次,跟踪所有作业活动并动态反映,最大限度消除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作业,杜绝资源的浪费,尽可能的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相对准确而真实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每完成一项作业需要耗费一定资源,而作业产出又形成一定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客户,满足他们的需要。
四、作业成本法评价
1.作业成本法优点
作业成本计算法大大提高了成本的客观性。它通过分别设置多样化的成本库,并按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进行制造费用分配,使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大大明细化了,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即使产品成本中有技术经济依据,能直接归属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而按照人为的标准间接地分配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缩到最低限度。
作业成本法更为清晰的反映了企业执行的所有不同作业的成本,并且使用能够体现某个产品或劳务对作业需求的计量标准,把耗费的作业成本分配至产出的成本对象中。因此,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客观、详实的产品成本信息,据此得到更加真实的企业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和与产品定价、产品线安排、资本支出及顾客市场投放等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提供了更真实的计量作业驱动成本的信息,从而帮助管理者做出更科学的产品研发决策、更有效的控制成本并加强各种增值项目;同时,作业成本法也让管理者更方便利用相关成本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2.作业成本法局限性
就长期发展而言,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会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短期内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实施成本相对较大。作业成本法要求对企业大量的作业进行划分、确认、记录和计量,需要确定资源动因、作业动因,选择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准确地分配到产品上。此外,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管理制度,这要求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所有这些与之相关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果。作业成本法虽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但尚未获得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以及制度的认可,因此,企業如果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将有关作业成本的资料用于税收目的和财务披露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如果资源的耗费与作业中心成本库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那么也比较容易确定作业中心,所分配的成本也就相对准确。然而,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资源的耗费是固定的,很难与某一作业相联系,如厂房折旧费用、保险费等。如果硬要将这些资源追踪到某一作业,势必会影响成本分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倘若这种资源的消耗在企业所有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小,无足轻重;然而,如果这种资源消耗所占比重较大,那么作业中心的同质性就会遭到怀疑,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吴霏雨.谈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会计之友,2011(1):33-36.
[2]焦景峰.浅论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动因[J].甘肃科技,2010,26(22):25-28.
[3]张伟平.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与应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1,3(6):92-94.
[4]杨建钧,顾晓霞.新制造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经济师,2010(4):247-249.
作者简介:
孙家靖(1991.01.0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