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集中于恩施土家族地区当下乡土建筑实践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从建筑学的视角对恩施土家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历史演进、建构逻辑进行系统深入的再认识;其次从恩施土家族地区针对当下“传统”的实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最后是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后期的地区性民居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地区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8-01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选址布局特征与营造技艺
恩施地处湖北、重庆、湖南、贵州交汇的武陵山区,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区居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由于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为了更加充分利用地形增加耕地面积和争取居住空间,从而产生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建筑形式——吊脚楼。吊脚楼具有随意、灵活、自由的特点,强调“道法自然”,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体现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土家吊脚楼的形成,气候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恩施地区为例,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家族人为适应恶劣的居住环境,便逐步发展成吊脚楼,其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既很好地解决了潮热气候下房屋潮湿和通风不畅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建筑可利用的空间。
在布局方面,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族人特有的崇拜自然的民族特性,在建筑方面则表现在住房平面造型上灵活多变,在立面造型上依山就势。土家族吊脚楼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主要分为 “一”字型、“L”型、“凹字”型、“现代”型和“复合”型等,例如“一”字形,其是最基本的形式,其他的形式是由“一”字形组合形成的。“L”型平面房屋由一正屋加一横屋组成,即在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此类称之为单吊式。此外土家吊脚楼的空间布局主要表现在依势而建、充分利用地形从而形成“散处河谷,所居必择高处”的特点,同时也受“明坟暗屋场”等风水观念的影响。
在外形方面,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飞檐翘角,三面环廊,悬柱多以八菱形、四方形为主,刻有绣球,壁板通常刷桐油,并嵌有花窗。木雕、石雕、砖雕也被广泛运用,内容多以生活场景和象征富贵吉祥等美好愿景的动植物为主。土家吊脚楼外形和内部结构均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富有层次与韵律的节奏变化,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结构方面,吊脚楼是为适应地形而底层架空的一种纯木结构的建筑类型,主要采用穿斗结构,无论梁、柱、板、橼、檩、榫,均用木材加工而成,为使吊脚楼整个屋体的结构稳定坚固,其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的同时,还与“抬梁式”相结合,屋顶采用“歇山顶”,利用歇山两端的“鸦雀口”排风。多数吊脚楼层面盖以青瓦为主,采用大弧线的悬山顶加两山披檐。整个建筑造型的剖面采用了架空、悬挑、叠落、错层等处理方法,同时欱子、吊脚檐柱、两重挑、板凳挑、吊起、耍头、吊头等成为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特征。
二、当代恩施“传统”地区性建筑所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施地区城市化与新農村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而在该地地区性建筑方面,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如下一系列问题:
建筑布局不合宜:在恩施地区传统建筑多以吊脚楼为主,在布局上呈现“散处河谷,所居必处高峻”的特点,建筑依山就势,与周边环境紧密融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布局方式逐渐被取代,将平坦肥沃的耕地用作建筑基地,将“散处河谷”的居民集中到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带来方便,同时,也由于集中居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超过环境本身的降解、恢复能力,从而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这种建造方式也使村落的乡土特色丧失殆尽。
建筑结构不合理:在乡村民居建筑的修建中,建筑的设计大多是根据户主的要求,施工人员依据初略的草图进行修建,因此而产生的民居结构、户型设计等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恩施地区现今较为流行的一种户型,一层分为三间,中间为堂屋,左右各有两间耳房用作卧室,然后二楼布局与一楼一致,中间为客厅,左右各有两间卧室,楼梯设计在建筑某一端,这便造成二楼卧室是去客厅的过道,极大降低了卧室本该具有的私密性,给使用者在生活中带来不便。
民族特色丧失:随着时代进步,恩施地区原本的吊脚楼已经被拆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砖石结构的小洋楼。建筑从选址、户型设计、建筑外观均抛弃了吊脚楼所具有的民族特点。甚至有的民居建筑盲目照搬照抄徽派建筑中的建筑元素,造成村落中建筑民族特色不足的现象。
建筑形式单一:土家吊脚楼建筑本身具有依山就势,建筑形式根据地形各有不同,如今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筑被强制或自觉的建造成统一样式,户型、外观均采用同样的手法,从而导致建筑千篇一律,甚至出现村落与村落之间建筑风格、户型、建筑外观都趋同的现象,从而使村落可识别度降低。
三、乡村建筑的设计策略
(一)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在恩施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木材丰富,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花岗岩、石英石、页岩等石材,该地区传统建筑中就多以木材和本土石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民居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依据建筑基地不同,合理使用本土所有的木材、石材,对于营造具有“土家味道”的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相结合。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以土家吊脚楼为主,而现代建筑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框架结构为主,在现代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现代现代生活,可以采用传统结构与现代框架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例如,吊脚楼中常用穿斗式或杆栏式结构,在现代民居的建造中,可以采用现代结构以优化户型,而传统的结构手法亦可转化为装饰构件,也可在部分特殊位置起到承重作用。再以夯土或者石砌等传统的手法建造墙体,相对于普通民居,则具有安全的特点,同时又能保持民居建筑不失民族特色。
(三)传统空间构成与现代空间构成相结合。土家族吊脚楼的空间布局常以“堂屋”作为中心,再向左右延伸为“耳房”和厢房,“堂屋”作为家庭会客等集会的主要空间。因此在民居建筑的改造中,需要尊重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传统空间进行优化升级,例如,传统吊脚楼的一般以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喂养牲畜,而针对于现代生活而言,则可以依据现代生活习俗和地势条件,将下层改造为车库等具有现实意义的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马磊.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J].华中建筑,1996(4):145
作者简介:邹维江,湖北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地区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8-01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选址布局特征与营造技艺
恩施地处湖北、重庆、湖南、贵州交汇的武陵山区,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区居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由于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为了更加充分利用地形增加耕地面积和争取居住空间,从而产生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建筑形式——吊脚楼。吊脚楼具有随意、灵活、自由的特点,强调“道法自然”,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体现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土家吊脚楼的形成,气候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恩施地区为例,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家族人为适应恶劣的居住环境,便逐步发展成吊脚楼,其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既很好地解决了潮热气候下房屋潮湿和通风不畅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建筑可利用的空间。
在布局方面,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族人特有的崇拜自然的民族特性,在建筑方面则表现在住房平面造型上灵活多变,在立面造型上依山就势。土家族吊脚楼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主要分为 “一”字型、“L”型、“凹字”型、“现代”型和“复合”型等,例如“一”字形,其是最基本的形式,其他的形式是由“一”字形组合形成的。“L”型平面房屋由一正屋加一横屋组成,即在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此类称之为单吊式。此外土家吊脚楼的空间布局主要表现在依势而建、充分利用地形从而形成“散处河谷,所居必择高处”的特点,同时也受“明坟暗屋场”等风水观念的影响。
在外形方面,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飞檐翘角,三面环廊,悬柱多以八菱形、四方形为主,刻有绣球,壁板通常刷桐油,并嵌有花窗。木雕、石雕、砖雕也被广泛运用,内容多以生活场景和象征富贵吉祥等美好愿景的动植物为主。土家吊脚楼外形和内部结构均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富有层次与韵律的节奏变化,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结构方面,吊脚楼是为适应地形而底层架空的一种纯木结构的建筑类型,主要采用穿斗结构,无论梁、柱、板、橼、檩、榫,均用木材加工而成,为使吊脚楼整个屋体的结构稳定坚固,其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的同时,还与“抬梁式”相结合,屋顶采用“歇山顶”,利用歇山两端的“鸦雀口”排风。多数吊脚楼层面盖以青瓦为主,采用大弧线的悬山顶加两山披檐。整个建筑造型的剖面采用了架空、悬挑、叠落、错层等处理方法,同时欱子、吊脚檐柱、两重挑、板凳挑、吊起、耍头、吊头等成为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特征。
二、当代恩施“传统”地区性建筑所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施地区城市化与新農村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而在该地地区性建筑方面,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如下一系列问题:
建筑布局不合宜:在恩施地区传统建筑多以吊脚楼为主,在布局上呈现“散处河谷,所居必处高峻”的特点,建筑依山就势,与周边环境紧密融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布局方式逐渐被取代,将平坦肥沃的耕地用作建筑基地,将“散处河谷”的居民集中到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带来方便,同时,也由于集中居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超过环境本身的降解、恢复能力,从而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这种建造方式也使村落的乡土特色丧失殆尽。
建筑结构不合理:在乡村民居建筑的修建中,建筑的设计大多是根据户主的要求,施工人员依据初略的草图进行修建,因此而产生的民居结构、户型设计等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恩施地区现今较为流行的一种户型,一层分为三间,中间为堂屋,左右各有两间耳房用作卧室,然后二楼布局与一楼一致,中间为客厅,左右各有两间卧室,楼梯设计在建筑某一端,这便造成二楼卧室是去客厅的过道,极大降低了卧室本该具有的私密性,给使用者在生活中带来不便。
民族特色丧失:随着时代进步,恩施地区原本的吊脚楼已经被拆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砖石结构的小洋楼。建筑从选址、户型设计、建筑外观均抛弃了吊脚楼所具有的民族特点。甚至有的民居建筑盲目照搬照抄徽派建筑中的建筑元素,造成村落中建筑民族特色不足的现象。
建筑形式单一:土家吊脚楼建筑本身具有依山就势,建筑形式根据地形各有不同,如今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筑被强制或自觉的建造成统一样式,户型、外观均采用同样的手法,从而导致建筑千篇一律,甚至出现村落与村落之间建筑风格、户型、建筑外观都趋同的现象,从而使村落可识别度降低。
三、乡村建筑的设计策略
(一)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在恩施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木材丰富,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花岗岩、石英石、页岩等石材,该地区传统建筑中就多以木材和本土石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民居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依据建筑基地不同,合理使用本土所有的木材、石材,对于营造具有“土家味道”的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相结合。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以土家吊脚楼为主,而现代建筑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框架结构为主,在现代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现代现代生活,可以采用传统结构与现代框架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例如,吊脚楼中常用穿斗式或杆栏式结构,在现代民居的建造中,可以采用现代结构以优化户型,而传统的结构手法亦可转化为装饰构件,也可在部分特殊位置起到承重作用。再以夯土或者石砌等传统的手法建造墙体,相对于普通民居,则具有安全的特点,同时又能保持民居建筑不失民族特色。
(三)传统空间构成与现代空间构成相结合。土家族吊脚楼的空间布局常以“堂屋”作为中心,再向左右延伸为“耳房”和厢房,“堂屋”作为家庭会客等集会的主要空间。因此在民居建筑的改造中,需要尊重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传统空间进行优化升级,例如,传统吊脚楼的一般以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喂养牲畜,而针对于现代生活而言,则可以依据现代生活习俗和地势条件,将下层改造为车库等具有现实意义的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马磊.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J].华中建筑,1996(4):145
作者简介:邹维江,湖北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