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学生人格、信念形成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礼记》,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和建立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掌握方法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章及制度书籍。该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
通过《礼记》教学,学生掌握做人和学习的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逐渐过渡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培养具有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博学多才,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二、学习习惯培养
《礼记》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礼记》是关于“礼”的学习,在对于“礼”学习中,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规律。
博学之《元史·良吏傳》:“读书务明理以致用。”读书让学生明白道理进而博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开拓视野。阅读也可以让学生逐步发现自己,激发他们对自我的探索。审问之:“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周易·兑卦》中有“君子以朋友讲习”,意思是说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也可双方互相滋益,互相追问讨论不明白之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思考能力,但思考能力还没完全健全,所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是把他们思考的过程外化出来的好方法。《仲尼燕居》就是孔子与自己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曾子问》是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与同伴的交流加深对内容的深刻理解。
慎思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日反思”是有助于学生反思一天行为,或者对榜样的观察。反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只有具备反思能力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慎思为修身之基础。《礼记》十分强调在自我关系中的内省。《礼记》突出关注“反躬”、“内省”、“自反”、“自尽”。
明辨之: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的“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辩”者,辨别、辩论。对所学内容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过“辨别”、“辩论”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发问要注意由易及难;答问要关注深浅适宜,详略适宜。《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即以对话进行“辩”。
笃行之:“笃”忠实,一心一意;“行”,行动,实践。在以上四点基础之上,坚定的学习、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踏踏实实地进行实践,才能有所收获。
《礼记》教学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渐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素养的建立提供扎实的基础。
三、日常行为习惯塑造
《礼记》学习有助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日常教学中逐渐浸润,才能形成良好的外在显现,才能有“窈窕淑女”及“谦谦君子”的形态。《礼记》下篇记载了周礼的诸多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相关内容。解释《仪礼》,包括《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论语·季氏》:“子曰,不学礼,何以立。” 《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主敬,由内心之敬生发出来到行为,真诚地为了方便自己也为了方便别人。
总体来讲,日常行为中,学生应做到整体仪态上的“稳”。走路稳重,在楼道不乱跑,走路不慌张;眼神正向看人,不回避老师和同学的目光;说话清楚,不聒噪,气息不匀时,待气息喘匀后再说话;自己在教室发出的声音应以不打扰不让人反感为原则,比如关门应轻关轻开;站立时应规矩,上身正,下身稳;与师长说话应表情庄重,认真对答。
立容:站如松。站立时,头摆正,目视前方,平肩正背,两腿自然并拢,两脚自然开立。
坐容:坐如钟。坐时,上身端正,不趴桌,不靠椅背,做椅子的四分之三,不翘腿。
行容:行如风。肩膀不左右摆动,胳膊不摇晃,步伐稳重。
饮食:在食堂吃饭时,不浪费粮食,不出声音;打扫干净桌子,把椅子放回原处。
洒扫:五个无尘。地面不尘土,桌面书架无尘土,窗台无尘土,黑板无粉笔灰,植物叶子无尘土。打扫后,清扫工具摆放整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礼记》,包含诸多教学价值。《礼记》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塑造,为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二中初中部(100071)
一、掌握方法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章及制度书籍。该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
通过《礼记》教学,学生掌握做人和学习的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逐渐过渡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培养具有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博学多才,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二、学习习惯培养
《礼记》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礼记》是关于“礼”的学习,在对于“礼”学习中,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规律。
博学之《元史·良吏傳》:“读书务明理以致用。”读书让学生明白道理进而博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开拓视野。阅读也可以让学生逐步发现自己,激发他们对自我的探索。审问之:“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周易·兑卦》中有“君子以朋友讲习”,意思是说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也可双方互相滋益,互相追问讨论不明白之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思考能力,但思考能力还没完全健全,所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是把他们思考的过程外化出来的好方法。《仲尼燕居》就是孔子与自己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曾子问》是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与同伴的交流加深对内容的深刻理解。
慎思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日反思”是有助于学生反思一天行为,或者对榜样的观察。反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只有具备反思能力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慎思为修身之基础。《礼记》十分强调在自我关系中的内省。《礼记》突出关注“反躬”、“内省”、“自反”、“自尽”。
明辨之: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的“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辩”者,辨别、辩论。对所学内容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过“辨别”、“辩论”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发问要注意由易及难;答问要关注深浅适宜,详略适宜。《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即以对话进行“辩”。
笃行之:“笃”忠实,一心一意;“行”,行动,实践。在以上四点基础之上,坚定的学习、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踏踏实实地进行实践,才能有所收获。
《礼记》教学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渐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素养的建立提供扎实的基础。
三、日常行为习惯塑造
《礼记》学习有助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日常教学中逐渐浸润,才能形成良好的外在显现,才能有“窈窕淑女”及“谦谦君子”的形态。《礼记》下篇记载了周礼的诸多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相关内容。解释《仪礼》,包括《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论语·季氏》:“子曰,不学礼,何以立。” 《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主敬,由内心之敬生发出来到行为,真诚地为了方便自己也为了方便别人。
总体来讲,日常行为中,学生应做到整体仪态上的“稳”。走路稳重,在楼道不乱跑,走路不慌张;眼神正向看人,不回避老师和同学的目光;说话清楚,不聒噪,气息不匀时,待气息喘匀后再说话;自己在教室发出的声音应以不打扰不让人反感为原则,比如关门应轻关轻开;站立时应规矩,上身正,下身稳;与师长说话应表情庄重,认真对答。
立容:站如松。站立时,头摆正,目视前方,平肩正背,两腿自然并拢,两脚自然开立。
坐容:坐如钟。坐时,上身端正,不趴桌,不靠椅背,做椅子的四分之三,不翘腿。
行容:行如风。肩膀不左右摆动,胳膊不摇晃,步伐稳重。
饮食:在食堂吃饭时,不浪费粮食,不出声音;打扫干净桌子,把椅子放回原处。
洒扫:五个无尘。地面不尘土,桌面书架无尘土,窗台无尘土,黑板无粉笔灰,植物叶子无尘土。打扫后,清扫工具摆放整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礼记》,包含诸多教学价值。《礼记》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塑造,为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二中初中部(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