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本剧的编演愈演愈烈,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但是,当前的问题是人们过分注重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这一结果,而对其文章的选择却关注不足。本文简要介绍如何选择教材中的文章进而将其改编成课本剧,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有的文章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有的则不适合或者没有改编的必要性。同时,合理运用课本剧的编演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其多种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课本剧选择策略
一、对“课本剧”一词的解读
笔者认为,课本剧应该有丰富的内涵:第一,从课本剧与戏剧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课本剧首先属于“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课本剧就是戏剧。但是,课本剧主要面向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自编自演,这也是课本剧为戏剧的特殊表现形式之所在;第二,从题材来源这个角度来看,课本剧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从教材中选择故事性比较强、情节相对复杂的文章,将其改编成剧本,由学生上台表演。
由此,我们可这样概括课本剧的内涵:它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将其中故事性较强、情节较复杂的课文改编成剧本,通过艺术的加工,如人物性格塑造、气氛渲染、情节优化、动作美化等,使其内容逼真,人物形象鲜明,进而搬到舞台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现阶段,将课本剧融入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符合新课改下语文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提倡一种动态的语文学习。
二、课本剧教学的实质
(一)课本剧——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学会共同生活,其中隐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处处留有“合作”的影子:有人创作剧本,有人当导演,有人准备道具,有人当主角,等等;从舞台的布置到道具、服装的准备再到人物角色的选择,从排练时间的安排到排练过程中相互的理解、支持,这些都需要倡导合作的意识。
(二)课本剧——探究性教学的一种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课本剧的编演过程融入了许多“探究”因素:第一,改编课本剧,首要的问题是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有关戏剧的知识,探究戏剧的特点、结构等,为下一步的改编打好基础;第二,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变死的课本为活的演出实践;第三,编演课本剧还涉及绘画、音乐等层面,如服装设计、配乐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并将锻炼其艺术融合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本剧——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要讨论的课本剧,其实质上也是一种情境教学,这从课本剧的整个编演过程可以看出。首先,课本剧的编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情境的内容;其次,“演”的过程其实也是融入情境、想象体验的过程。例如,教授《皇帝的新装》(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5课)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一丝不挂,在大庭广众之出乖露丑地举行了“游行大典”。一个天真的小孩说:“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这声音如同长了翅膀的小鸟迅速地飞到人们的心中。大家在笑皇帝的愚蠢,笑满朝文武百官都是一些虚伪小人!而皇帝听到小孩诚实的声音后“有点发抖”。那么,他回宫后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这可以由学生自由想象,为这个故事续写,然后再进行改编。
三、初中语文教材(鲁教版)中课本剧的选择策略
(一)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布局
新课标鲁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采用“特定话题为主线切分与组合模块单元”,将8个模块分解成为40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思维与情感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定话题,每个模块由5个话题组成,每个话题涵盖一个单元,40个单元话题涉及人生、情感、自然等各个领域。同一单元内部围绕同一个话题呈现不同文体的文本,如“亲情篇”这个话题内部选文包括《风筝》、《祖父、后园和我》、《冬夜的灯光》是小说,《散步》是散文,《纸船——寄母亲》和《金色花》是诗歌,此外,《世说新语》两则收录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这种布局可以使学生了解多种文体的差别,并且避免了学习单一文体的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本剧的选择策略
由上可以看出,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来源广泛。在这些内容丰富的文章中,有的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有的则不适合。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如何选择课文改编成剧,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选文的特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编演的可行性。
1.选文的特点
(1)文章的故事性比较强
由于课本剧具有戏剧的特点,要求有高度的矛盾冲突,因此首先应选择具有故事性的文章。这一要求决定了大部分的记叙文可以用来改编成课本剧,而说明文则不适合改编,其原因如下:第一,它们的文体特点决定了不适合将其改编成剧。说明文在于向人们详细地说明解释某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功能等,并没有课本剧所必须的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第二,故事性的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编去演。故事性的文章多为记叙文,具有故事情节,而且通俗易懂,是各类文体中比较能吸引大多数学生阅读动机的一种文体;第三,故事性的文章具有故事情节,比较适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并分角色表演,调动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使学生人人都能享受表演的乐趣。
(2)文章篇幅长短适中
课本剧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课文的容量。如果篇幅太长,则改编的难度比较大,人物关系复杂,这也会给表演带来很大的难度,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并不否定篇幅长的能够改编成课本剧,因为在课本剧日益产业化的今天,大型的演出往往需要精心地准备比较复杂的剧本;有的文章篇幅太短,那么便没有改编的必要性。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渡荆门送别》(李白)写作者乘舟远去,故人身影渐渐模糊,船依然再行,只有故乡之水像亲人一样推动行舟游过万重山。诗歌因其篇幅短小,缺乏故事性,所以一般不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所以,课本剧的选文篇幅要长短适中,尽可能地达到人物角色、情节的最优化,忌太长或太短。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选文的可塑性比较强
选文可以增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课本剧要求语言精炼,尽可能用较少的语言来展现人物性格,这就对选文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即选文的语言可以被改编者重新加以整合,有些心理语言,如悲哀、愤怒、喜悦、高兴等,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情来表现,这就精简了剧本语言。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中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高,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而且,他们喜欢动手实践。所以故事性的文章尤其能够吸引他们去编去演。
此外,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也认为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有多元才能”。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样具有较高智力的人,可能是一名作家,可能是一名歌唱家,可能是一名数学家,可能是一名画家,可能是一名运动员,可能是一名思想家,也可能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因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课本剧的选择力,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潜能。例如,朗读好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旁白者,爱好绘画的学生可以发挥他画画的优势作海报宣传或者绘制表演的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搜集音乐,以此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发挥的他的个性特长。
3.编演的可行性
这一策略的实质是“投入与产出的实效问题”。课余时间编演课本剧,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如准备道具、背诵台词、必要的化妆等,而且课本剧最终要到舞台(或者教室)上表演,这还需要考虑时间、地点、道具等因素。如果人物角色太多太杂,就可能适应不了舞台的空间;时间太长的话,则可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需要的道具或者服装太多或者要求太高,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课本剧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可行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在整体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策略把其中一些适合改编课本剧的文章选择出来,让学生自主改编,自主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我相信,通过课本剧的学习,我们的新课改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田文华.“山东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美]Lina Campbell等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课本剧选择策略
一、对“课本剧”一词的解读
笔者认为,课本剧应该有丰富的内涵:第一,从课本剧与戏剧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课本剧首先属于“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课本剧就是戏剧。但是,课本剧主要面向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自编自演,这也是课本剧为戏剧的特殊表现形式之所在;第二,从题材来源这个角度来看,课本剧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从教材中选择故事性比较强、情节相对复杂的文章,将其改编成剧本,由学生上台表演。
由此,我们可这样概括课本剧的内涵:它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将其中故事性较强、情节较复杂的课文改编成剧本,通过艺术的加工,如人物性格塑造、气氛渲染、情节优化、动作美化等,使其内容逼真,人物形象鲜明,进而搬到舞台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现阶段,将课本剧融入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符合新课改下语文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提倡一种动态的语文学习。
二、课本剧教学的实质
(一)课本剧——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学会共同生活,其中隐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处处留有“合作”的影子:有人创作剧本,有人当导演,有人准备道具,有人当主角,等等;从舞台的布置到道具、服装的准备再到人物角色的选择,从排练时间的安排到排练过程中相互的理解、支持,这些都需要倡导合作的意识。
(二)课本剧——探究性教学的一种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课本剧的编演过程融入了许多“探究”因素:第一,改编课本剧,首要的问题是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有关戏剧的知识,探究戏剧的特点、结构等,为下一步的改编打好基础;第二,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变死的课本为活的演出实践;第三,编演课本剧还涉及绘画、音乐等层面,如服装设计、配乐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并将锻炼其艺术融合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本剧——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要讨论的课本剧,其实质上也是一种情境教学,这从课本剧的整个编演过程可以看出。首先,课本剧的编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情境的内容;其次,“演”的过程其实也是融入情境、想象体验的过程。例如,教授《皇帝的新装》(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5课)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一丝不挂,在大庭广众之出乖露丑地举行了“游行大典”。一个天真的小孩说:“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这声音如同长了翅膀的小鸟迅速地飞到人们的心中。大家在笑皇帝的愚蠢,笑满朝文武百官都是一些虚伪小人!而皇帝听到小孩诚实的声音后“有点发抖”。那么,他回宫后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这可以由学生自由想象,为这个故事续写,然后再进行改编。
三、初中语文教材(鲁教版)中课本剧的选择策略
(一)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布局
新课标鲁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采用“特定话题为主线切分与组合模块单元”,将8个模块分解成为40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思维与情感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定话题,每个模块由5个话题组成,每个话题涵盖一个单元,40个单元话题涉及人生、情感、自然等各个领域。同一单元内部围绕同一个话题呈现不同文体的文本,如“亲情篇”这个话题内部选文包括《风筝》、《祖父、后园和我》、《冬夜的灯光》是小说,《散步》是散文,《纸船——寄母亲》和《金色花》是诗歌,此外,《世说新语》两则收录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这种布局可以使学生了解多种文体的差别,并且避免了学习单一文体的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本剧的选择策略
由上可以看出,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来源广泛。在这些内容丰富的文章中,有的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有的则不适合。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如何选择课文改编成剧,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选文的特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编演的可行性。
1.选文的特点
(1)文章的故事性比较强
由于课本剧具有戏剧的特点,要求有高度的矛盾冲突,因此首先应选择具有故事性的文章。这一要求决定了大部分的记叙文可以用来改编成课本剧,而说明文则不适合改编,其原因如下:第一,它们的文体特点决定了不适合将其改编成剧。说明文在于向人们详细地说明解释某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功能等,并没有课本剧所必须的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第二,故事性的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编去演。故事性的文章多为记叙文,具有故事情节,而且通俗易懂,是各类文体中比较能吸引大多数学生阅读动机的一种文体;第三,故事性的文章具有故事情节,比较适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并分角色表演,调动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使学生人人都能享受表演的乐趣。
(2)文章篇幅长短适中
课本剧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课文的容量。如果篇幅太长,则改编的难度比较大,人物关系复杂,这也会给表演带来很大的难度,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并不否定篇幅长的能够改编成课本剧,因为在课本剧日益产业化的今天,大型的演出往往需要精心地准备比较复杂的剧本;有的文章篇幅太短,那么便没有改编的必要性。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渡荆门送别》(李白)写作者乘舟远去,故人身影渐渐模糊,船依然再行,只有故乡之水像亲人一样推动行舟游过万重山。诗歌因其篇幅短小,缺乏故事性,所以一般不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所以,课本剧的选文篇幅要长短适中,尽可能地达到人物角色、情节的最优化,忌太长或太短。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选文的可塑性比较强
选文可以增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课本剧要求语言精炼,尽可能用较少的语言来展现人物性格,这就对选文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即选文的语言可以被改编者重新加以整合,有些心理语言,如悲哀、愤怒、喜悦、高兴等,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情来表现,这就精简了剧本语言。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中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高,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而且,他们喜欢动手实践。所以故事性的文章尤其能够吸引他们去编去演。
此外,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也认为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有多元才能”。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样具有较高智力的人,可能是一名作家,可能是一名歌唱家,可能是一名数学家,可能是一名画家,可能是一名运动员,可能是一名思想家,也可能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因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课本剧的选择力,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潜能。例如,朗读好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旁白者,爱好绘画的学生可以发挥他画画的优势作海报宣传或者绘制表演的服装、道具、舞台布置等,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搜集音乐,以此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发挥的他的个性特长。
3.编演的可行性
这一策略的实质是“投入与产出的实效问题”。课余时间编演课本剧,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如准备道具、背诵台词、必要的化妆等,而且课本剧最终要到舞台(或者教室)上表演,这还需要考虑时间、地点、道具等因素。如果人物角色太多太杂,就可能适应不了舞台的空间;时间太长的话,则可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需要的道具或者服装太多或者要求太高,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课本剧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可行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在整体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策略把其中一些适合改编课本剧的文章选择出来,让学生自主改编,自主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我相信,通过课本剧的学习,我们的新课改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田文华.“山东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美]Lina Campbell等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