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大家章士钊的学生,却敢于指先生之瘕二百处,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敢为《兰亭序》与郭沫若学术辩论,引为文坛书坛久传佳话;他有“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铮铮铁骨和“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数十家”的治学精神;他像梵高一样,“文革”中将自己的书品毅然焚之烈火……他就是一代文人、一代书豪高二适。
不久前,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和泰州市联合主办的纪念“兰亭论辩”40周年暨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在泰州举行。
高二适(1903-1977),出生于姜堰市兴泰乡小甸址村,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锡璜,更名二适,号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一生精研文史、书法,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
高二适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喜怒哀乐、赞叹批评皆溢于言表。章士钊年长高二适23岁,两人自1935年相识后,诗歌唱和,学问相契,成为忘年交,高尊章为师。1971年,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经毛泽东同志特批,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高二适阅后,却毫不客气地将失误处一一摘出,写成《纠章二百则》。用他自己的话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与郭沫若的“兰亭论辩”曾震惊文坛。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月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提出质疑,认为王羲之所处时代还是隶书时代,不可能有《兰亭序》那样的行楷书法。在一片附和声中,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独抒己见,写了近万字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并投书他的老师章士钊。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章士钊写了封信连同高二适的文章转呈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来信后,在一日之内同时给章和郭写信,表示“争论是应该有的”,“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5天后,高二适的论文在7月2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同年第七期的《文物》杂志还发表了该文的影印手稿。
这场论辩为当时的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唯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后被喻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其历史价值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怀念高二适先生》一文中所言,“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书迹的真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造就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我们能不能树立一种唯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
围绕“《兰亭序》真伪辩”,高二适又写了大量的信函给自己的老师章士钊。“兰亭论辩”告一段落后,这批高二适的信札手稿先是保存在章士钊家中,后散失流落海外。2005年9月,姜堰市花费巨资从海外购回。这些珍贵的墨迹真实反映了高二适先生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学者风范,其中有些从未公开发表过。
高二适平生崇尚学问,敬服贤者,与许多学者、书画家交往密切。其对后学者和蔼可亲、有问必教。晚年,不少爱好书法的年轻人常登门请教于他,高二适都热情相待,口解笔书,常以自己临帖之“字课”相与,或面授示范。
高二适一生勤奋钻研,对历代书法名家都有深刻研究,经历了兼取博采、蝉蜕龙变的演化过程。从其存世作品看,他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用力俱深。高二适暮年常作狂草书,这不仅需要有过人的功力与见识,更需要盖世的胆气与天赋。高二适致力于此道晚于毛泽东,有时隐约受到毛泽东书法的影响。究其原委,实因审美趣味相近之故。
“文革”浩劫后期,高二适曾忿然表示“不留文字在人间”,其间常将诗文手稿弃于炉火,以致佳作真品遗世不多。然而,先生“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铮铮铁骨和“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数十家”的治学精神,却长存于世,永远是后学的楷模。
不久前,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和泰州市联合主办的纪念“兰亭论辩”40周年暨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在泰州举行。
高二适(1903-1977),出生于姜堰市兴泰乡小甸址村,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锡璜,更名二适,号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一生精研文史、书法,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
高二适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喜怒哀乐、赞叹批评皆溢于言表。章士钊年长高二适23岁,两人自1935年相识后,诗歌唱和,学问相契,成为忘年交,高尊章为师。1971年,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经毛泽东同志特批,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高二适阅后,却毫不客气地将失误处一一摘出,写成《纠章二百则》。用他自己的话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与郭沫若的“兰亭论辩”曾震惊文坛。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月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提出质疑,认为王羲之所处时代还是隶书时代,不可能有《兰亭序》那样的行楷书法。在一片附和声中,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独抒己见,写了近万字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并投书他的老师章士钊。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章士钊写了封信连同高二适的文章转呈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来信后,在一日之内同时给章和郭写信,表示“争论是应该有的”,“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5天后,高二适的论文在7月2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同年第七期的《文物》杂志还发表了该文的影印手稿。
这场论辩为当时的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唯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后被喻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其历史价值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怀念高二适先生》一文中所言,“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书迹的真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造就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我们能不能树立一种唯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
围绕“《兰亭序》真伪辩”,高二适又写了大量的信函给自己的老师章士钊。“兰亭论辩”告一段落后,这批高二适的信札手稿先是保存在章士钊家中,后散失流落海外。2005年9月,姜堰市花费巨资从海外购回。这些珍贵的墨迹真实反映了高二适先生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学者风范,其中有些从未公开发表过。
高二适平生崇尚学问,敬服贤者,与许多学者、书画家交往密切。其对后学者和蔼可亲、有问必教。晚年,不少爱好书法的年轻人常登门请教于他,高二适都热情相待,口解笔书,常以自己临帖之“字课”相与,或面授示范。
高二适一生勤奋钻研,对历代书法名家都有深刻研究,经历了兼取博采、蝉蜕龙变的演化过程。从其存世作品看,他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用力俱深。高二适暮年常作狂草书,这不仅需要有过人的功力与见识,更需要盖世的胆气与天赋。高二适致力于此道晚于毛泽东,有时隐约受到毛泽东书法的影响。究其原委,实因审美趣味相近之故。
“文革”浩劫后期,高二适曾忿然表示“不留文字在人间”,其间常将诗文手稿弃于炉火,以致佳作真品遗世不多。然而,先生“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铮铮铁骨和“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数十家”的治学精神,却长存于世,永远是后学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