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风激荡 人品峥嵘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大家章士钊的学生,却敢于指先生之瘕二百处,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敢为《兰亭序》与郭沫若学术辩论,引为文坛书坛久传佳话;他有“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铮铮铁骨和“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数十家”的治学精神;他像梵高一样,“文革”中将自己的书品毅然焚之烈火……他就是一代文人、一代书豪高二适。
  不久前,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和泰州市联合主办的纪念“兰亭论辩”40周年暨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在泰州举行。
  高二适(1903-1977),出生于姜堰市兴泰乡小甸址村,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锡璜,更名二适,号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一生精研文史、书法,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
  高二适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喜怒哀乐、赞叹批评皆溢于言表。章士钊年长高二适23岁,两人自1935年相识后,诗歌唱和,学问相契,成为忘年交,高尊章为师。1971年,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经毛泽东同志特批,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高二适阅后,却毫不客气地将失误处一一摘出,写成《纠章二百则》。用他自己的话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与郭沫若的“兰亭论辩”曾震惊文坛。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月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提出质疑,认为王羲之所处时代还是隶书时代,不可能有《兰亭序》那样的行楷书法。在一片附和声中,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独抒己见,写了近万字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并投书他的老师章士钊。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章士钊写了封信连同高二适的文章转呈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来信后,在一日之内同时给章和郭写信,表示“争论是应该有的”,“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5天后,高二适的论文在7月2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同年第七期的《文物》杂志还发表了该文的影印手稿。
  这场论辩为当时的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唯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后被喻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其历史价值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怀念高二适先生》一文中所言,“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书迹的真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造就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我们能不能树立一种唯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
  围绕“《兰亭序》真伪辩”,高二适又写了大量的信函给自己的老师章士钊。“兰亭论辩”告一段落后,这批高二适的信札手稿先是保存在章士钊家中,后散失流落海外。2005年9月,姜堰市花费巨资从海外购回。这些珍贵的墨迹真实反映了高二适先生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学者风范,其中有些从未公开发表过。
  高二适平生崇尚学问,敬服贤者,与许多学者、书画家交往密切。其对后学者和蔼可亲、有问必教。晚年,不少爱好书法的年轻人常登门请教于他,高二适都热情相待,口解笔书,常以自己临帖之“字课”相与,或面授示范。
  高二适一生勤奋钻研,对历代书法名家都有深刻研究,经历了兼取博采、蝉蜕龙变的演化过程。从其存世作品看,他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用力俱深。高二适暮年常作狂草书,这不仅需要有过人的功力与见识,更需要盖世的胆气与天赋。高二适致力于此道晚于毛泽东,有时隐约受到毛泽东书法的影响。究其原委,实因审美趣味相近之故。
  “文革”浩劫后期,高二适曾忿然表示“不留文字在人间”,其间常将诗文手稿弃于炉火,以致佳作真品遗世不多。然而,先生“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铮铮铁骨和“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数十家”的治学精神,却长存于世,永远是后学的楷模。
其他文献
“走进”、“走出”孩子天地  ■ 邓加荣    越到老年,越是陷进孩子天地。抬眼一望,不独是我,身边几个老友皆是如此。某老友是大医院外科主任,现在却把手术刀换成了孙子的削铅笔刀,紧张程度丝毫不比过去差。他退休后,不用上下班,每天却要按时准点地接送孙子。每天要早起,和老伴两人照应孙子起床、刷牙、洗脸、吃早点,然后陪着孩子乘地铁,穿过整个北京城,去上学。下午4点,又是如此,从城市东头到城西头,往返不下
期刊
爱情不一定是少男少女的专利,它同样可以把老翁老太的情思点燃。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城区,就流传着一对丧偶老人再婚的故事。老翁叫邓承先,今年95岁,老太叫张铭素,今年76岁,二人都爱好书画,是书画研究会会员。二人的结识也是因书画而起。多年来,二人常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因为了解的深入和共同的爱好,时间长了,二人渐生爱慕之意。  2005年3月的一天,张铭素到邓承先家去串门聊天,临走时,邓老给张铭素一本《书
期刊
我还不足5岁的时候,得益于父亲的一次出差,随同到上海去了一趟,当时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更显此次远行的珍贵。  父亲此行目的是和沪上一家公司联系建筑工程的建设项目,同行者还有父亲单位的一个老会计。  诸事已毕,差旅最后一天我们到黄浦江上游玩,一见到滔滔江水我就撒欢儿往前跑,争着抢着上了一艘待客的轮渡,等两个大人随后跟来,我已经在甲板上眺望浦江对岸了。  轮渡起锚的时候,甲板上开始凉起来,风挟着水霰往
期刊
飞来横祸 女儿女婿双双丧生    吉林省吉林市贾家姐妹兄弟六个,排行老六的小妹贾琼家庭条件最好,自从1991年母亲去世后,七旬老父亲就一直跟小女儿贾琼一家住在一起。  1999年10月,一家人去郊游。老父亲身体不太好,由二姐在小妹家陪护。贾琼跟着大哥、二哥等9人出门了。第二天在返回市里的路上,为躲避一辆摩托车,贾琼夫妇坐的车与一辆轿车相撞,贾琼的丈夫许军当场死亡,贾琼当时神智清醒,可到下午已半昏迷
期刊
何谓健康?经过中日专家研究,对老人健康有共识,就是:“丑陕”——吃得快、拉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大家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健康不健康。 如何才能健康呢?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生活环境差异也大,因此保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是仍有很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40年前,我到《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同志鲁西良。他的保健方法是“五不要”——“吃饭不要饱,走路不要跑,说话不要吵,遇事不要恼,睡眠不
期刊
北京的景山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园林。元以前,这里有景没有山,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大绿地。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喜欢这片绿茵,将豪华的后廷建在这里,取名“延春阁”。朱元璋的大军将大都皇城毁弃殆尽,还特别把挖湖掏河的淤泥堆在延春阁的废址上,耸起一脉短峰,取名“镇山”,意为镇住大元的气势,叫它永世不得翻身。明朝正统的叫法是“万岁山”,寄意大明江山万万年。之后,清朝进京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正式改名为“景山”。  这
期刊
“诗书传家”栏目从本期起开设,我想做“少年中国之少年”颂。  首先要颂梁启超先生。“梁”先生培养了9个孩子,个个栋“梁”:长女梁思顺,擅长诗词音乐,编有《艺蘅馆词选》,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哈佛大学毕业,杰出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四子,梁思达,经济学专家;三女,梁思懿,社会
期刊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有幸在前苏联(以下简称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留学,历时五年半。  列宁格勒是苏联最美丽的城市。城市建筑经纬分明,传说全市有50家博物馆,远近闻名的冬宫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就在这里。市内有美丽的涅瓦河和涅瓦大街,市郊有很多公园和名胜。列宁格勒纬度很高,有北极光照射,夏天可以观赏白夜。莫斯科的地铁最初是美国人于1936年帮助兴建的,列宁格勒的地铁则是50年代后
期刊
鲍世禄和胡斐佩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是上海人,都是上世纪40年代的大学生和学生运动的积极参加者,都是在白色恐怖下入党的共产党员。1949年7月,他们一起从上海抵达北平,进入劳动大学(中央军委的代号)外文训练班学习。3年后,鲍世禄转业回上海,于1987年在上海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岗位上离职休养。胡斐佩一直在部队院校工作,曾任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是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后最早被授予少将军衔的
期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在华北大学(现中国人民大学)的那段生活,距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那时精彩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晃如昨日。    温暖的大家庭    1949年3月15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我到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合并建立的华北大学报到入学。  我当时报到和入学的地点是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一号(即现在的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当时校址还有其他地点,如棉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