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骑马穿行于川岩江边的茶马古驿道上,清脆的马铃声在这诗情画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动听的歌,随着山风悠悠传开,不绝于耳。真有一番“山外车鸣声不绝,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景象。
茶马古镇洞市老街
麻溪是资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熊山北麓,全长40公里。千百年来,古老的麻溪静静地流淌着,孕育了两岸厚重的人文历史。
洞市,就坐落在蜿蜒曲折的麻溪河边,曾经是通往邵阳(原宝庆),新化、溆浦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据说,在以前的湖南地图上不一定有“安化”、“东坪”的标记,但一定会有“洞市”的地名。兴盛时期的洞市曾经商贾云集,几里长的青石板街巷商号林立,麻溪河的竹排蜿蜒数里。
岁月让古镇改变了模样,当年的鼎沸人声虽早已沉寂,但徜徉在残存的老街古巷中,仍能感受她那浓浓的古韵。黑里透黄的木板屋,被岁月打磨得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街面,街口矗立的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贺家祠堂……这一切,都会撩起人们对蹉跎岁月的喟叹唏嘘。在老街深处,一家老字号商铺招牌——“德胜隆粮油”的字迹依稀可辨。今天商铺已改作居家,但里面一米多高的大木柜台、靠墙放着的木制“秤杆架”仍装有大秤,隐约透露出往日的兴盛。
在洞市老街另一头的新集镇上,还有十几家世代相传、纯手工的“皮纸”造纸作坊。这可以算作当年的商业“余韵”吧。
从洞市溯麻溪南行,地势渐行渐高,两岸青山连绵起伏,一直融进远处的云天里,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那些横卧在溪流上的风雨桥,多少年来默默地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守望着重返乡关的游子。永锡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风雨廊桥,为清光绪年间“九乡”百姓捐资兴建。桥长80余米,顶部覆黑瓦,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写意着苍古遗风。桥西有个与主桥相连的四合院,为守桥人专住,并行清扫和茶水之职。守桥人的选择非常严格,须桥会头人与巫师卜卦摇签方可确定。
世外桃源高城峒
大熊山是雪峰山脉的支系,民间亦称八斗米山,主峰海拔1622米,横跨新化、安化两县。在大熊山北坡一座山峰的半腰间,有一片盆地,高城就是坐落在这片盆地间的一个小山村,海拔约600米,距洞市约8公里。高城,梅山十八峒山水的精华,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村,一块仍保持原生态农耕文化的乐土。
从洞市出发,一路过桥趟水,顺着麻溪上行约7公里,到达一个叫蒋家坪的村落后,就只能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了,一路上要经过“响雷坡”,“过根桥”。从过根桥上去就是关山,山上古木参天。据说,在安化的每一个山村,都有自己的“关山”。关山“管风水”,被当地村民视为守护神。因此,“关山树”从未被砍伐过,如今更是被人们有意识地挂牌保护起来。当地有“响雷坡,过根桥,田内一丘田,田中一口井”一说,据传是过去人们叩关进峒必知的暗语。日渐开放的高城,进入这里的外人,早已不用对暗语了,迎接人们的不再是警惕的目光,而是扑面而来的淳朴憨厚的民风。
从关山顶俯瞰高城,村庄背靠群山,依地势展开,一条当地山民叫做“沟”的溪流自村中穿过,一百多户人家大多沿溪流的两边错落排开,各家各户的走廊用石板连成一条通街,还有三三两两散落在山坡上的。靠山吃山,村里的民居多就地取材,建成清一色的廊柱木屋。二层全木结构,第一层住人,第二层敞式,堆放杂物,有斜梯从屋外上去。卧室地面架空,铺上木地板,显得干净而整洁。屋顶上半部盖着黑瓦,下半部盖着杉木皮。
群山环抱的高城俨然一个世外桃源,那黝黑的板屋,清亮的良田,恬静的美池和风情万种的修竹,镶嵌在万古宁静的群山之间。麻溪淙淙,犹如古筝鸣奏;鸡犬相闻,永葆天地和谐。山间若是洒下一层或厚或薄的雨丝,整个村庄便笼罩在山岚和雾气里,一派人间仙境的景象。遥想山民们,初春,采茶插秧踏歌而行,隆冬,围着火塘喝着擂茶听评书古调;清晨踏露出耕,傍晚荷锄行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稚子候门……蓦然间,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已身临世外桃源那宁和古朴的意境。
走在村子里,榨油坊里随风飘送的茶籽油香沁人心脾。在村民家吃一顿山野土菜,豪饮村民自制甘甜清洌的谷酒,鲜美的野菌汤,大嚼熏得金黄的安化腊肉,叫那些得了“味觉疲劳症”的城里人顿感神清气爽,胃口大开。
村子里有一个会唱安化老调的盲人陈耀云,人称“云伯”,80多岁。这是高城最后一个能够边拉边唱安化老调的人了,据说他脑袋里存的曲子唱上一夜都唱不完。他边拉二胡边唱着忧郁的《十二月想郎》,真是回肠荡气:“正月想郎正月正/我见情哥才出行/手提椅子郎请坐/二人讲话笑吟吟/二月想郎是花朝/二人起意把情交/我姐好比三百六十只盐船/下河全靠你郎扶舵/……/十二月想郎大雪飞/雪子霏霏郎不来……”。
月落乌啼,苍茫山色,陈年古调,溪边偶尔传来骏马嘶鸣……身处天地间这样一片静谧的原野,时空倒流的感觉油然而生。
山间铃响马帮来
马帮,一个叫人浮想联翩的名词,一个神秘的视觉意象。
高城峒地处偏远深山,山高路险,一直未通公路,山民自古就靠马驮进盐米百货,驮出木材山货。如今,清脆的马铃声仍在寂静的山林里回响。
高城的马是典型的南方品种,不算高大,看上去很普通,骑上这样的马翻越崇山峻岭,起初心里直犯嘀咕。骑马从高城翻山到川岩江峡谷的山道,本不能称为“道”,隔远看哪里有什么路,走近了才发现在树丛中间隐约着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那是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说是羊肠小径,名副其实,窄的地方连容下马的四蹄都困难。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临峡谷,有的陡坡几近四五十度,连往峡谷底部看上一眼,都需要足够的勇气。一不小心。晕眩的感觉就令人摇摇欲坠,走一步,便有一步的惊心,留下的却绝对是难忘的印象。
就是在这样的山道上,身形俊朗的马儿驮着你时而蹿坡,时而俯冲,树枝荆棘不时划过你的身体,刺得人呲牙咧嘴。起初马主牵着马走,心还有几分着落,当马主把缰绳交到你手中时,心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来了,紧张得手心都攥出汗来,恨不得立刻跳下马来步行。开始还以为这是马主偷懒,但是很快就发现,马主这样做是出于对马的信任。马儿很听话,也特别聪明,遇到陡坡或者光滑的石阶,它都会离开小径,甚至不理会马主的牵引,另辟蹊径,自信地绕上一个弯走“之”字。马蹄一次一次地稳稳落在靠峡谷的泥路边缘,一次一次地有惊无险。走马川岩江,你对“老马识途”的成语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骑马穿行于川岩江边的茶马古驿道上,清脆的马铃声在这诗情画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动听的歌,随着山风悠悠传开,不绝于耳,真有一番“山外车鸣声不绝,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景象。走马川岩江,在古树斜阳山风中任思绪飞扬,体验古代侠士跃马山川,笑傲江湖的豪情,别有一番情趣。
在高城经营马帮的大多是本地村民,也有来自江浙的外地人。大家养马养出了经验,马儿有点什么病痛村民自己都会看;养马也养出了感情,村民对马匹爱护有加。眼下,通到高城的公路路基已经铺好,通公路只是时间的问题。高城村的人也非常盼望村里通公路,但说到马帮,他们又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情。“通了路,马帮也许就没用处了,可能就会将马卖到更远的山里吧。不过,要是有人来这里玩,还可以骑呢。”
茶马古镇洞市老街
麻溪是资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熊山北麓,全长40公里。千百年来,古老的麻溪静静地流淌着,孕育了两岸厚重的人文历史。
洞市,就坐落在蜿蜒曲折的麻溪河边,曾经是通往邵阳(原宝庆),新化、溆浦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据说,在以前的湖南地图上不一定有“安化”、“东坪”的标记,但一定会有“洞市”的地名。兴盛时期的洞市曾经商贾云集,几里长的青石板街巷商号林立,麻溪河的竹排蜿蜒数里。
岁月让古镇改变了模样,当年的鼎沸人声虽早已沉寂,但徜徉在残存的老街古巷中,仍能感受她那浓浓的古韵。黑里透黄的木板屋,被岁月打磨得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街面,街口矗立的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贺家祠堂……这一切,都会撩起人们对蹉跎岁月的喟叹唏嘘。在老街深处,一家老字号商铺招牌——“德胜隆粮油”的字迹依稀可辨。今天商铺已改作居家,但里面一米多高的大木柜台、靠墙放着的木制“秤杆架”仍装有大秤,隐约透露出往日的兴盛。
在洞市老街另一头的新集镇上,还有十几家世代相传、纯手工的“皮纸”造纸作坊。这可以算作当年的商业“余韵”吧。
从洞市溯麻溪南行,地势渐行渐高,两岸青山连绵起伏,一直融进远处的云天里,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那些横卧在溪流上的风雨桥,多少年来默默地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守望着重返乡关的游子。永锡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风雨廊桥,为清光绪年间“九乡”百姓捐资兴建。桥长80余米,顶部覆黑瓦,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写意着苍古遗风。桥西有个与主桥相连的四合院,为守桥人专住,并行清扫和茶水之职。守桥人的选择非常严格,须桥会头人与巫师卜卦摇签方可确定。
世外桃源高城峒
大熊山是雪峰山脉的支系,民间亦称八斗米山,主峰海拔1622米,横跨新化、安化两县。在大熊山北坡一座山峰的半腰间,有一片盆地,高城就是坐落在这片盆地间的一个小山村,海拔约600米,距洞市约8公里。高城,梅山十八峒山水的精华,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村,一块仍保持原生态农耕文化的乐土。
从洞市出发,一路过桥趟水,顺着麻溪上行约7公里,到达一个叫蒋家坪的村落后,就只能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了,一路上要经过“响雷坡”,“过根桥”。从过根桥上去就是关山,山上古木参天。据说,在安化的每一个山村,都有自己的“关山”。关山“管风水”,被当地村民视为守护神。因此,“关山树”从未被砍伐过,如今更是被人们有意识地挂牌保护起来。当地有“响雷坡,过根桥,田内一丘田,田中一口井”一说,据传是过去人们叩关进峒必知的暗语。日渐开放的高城,进入这里的外人,早已不用对暗语了,迎接人们的不再是警惕的目光,而是扑面而来的淳朴憨厚的民风。
从关山顶俯瞰高城,村庄背靠群山,依地势展开,一条当地山民叫做“沟”的溪流自村中穿过,一百多户人家大多沿溪流的两边错落排开,各家各户的走廊用石板连成一条通街,还有三三两两散落在山坡上的。靠山吃山,村里的民居多就地取材,建成清一色的廊柱木屋。二层全木结构,第一层住人,第二层敞式,堆放杂物,有斜梯从屋外上去。卧室地面架空,铺上木地板,显得干净而整洁。屋顶上半部盖着黑瓦,下半部盖着杉木皮。
群山环抱的高城俨然一个世外桃源,那黝黑的板屋,清亮的良田,恬静的美池和风情万种的修竹,镶嵌在万古宁静的群山之间。麻溪淙淙,犹如古筝鸣奏;鸡犬相闻,永葆天地和谐。山间若是洒下一层或厚或薄的雨丝,整个村庄便笼罩在山岚和雾气里,一派人间仙境的景象。遥想山民们,初春,采茶插秧踏歌而行,隆冬,围着火塘喝着擂茶听评书古调;清晨踏露出耕,傍晚荷锄行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稚子候门……蓦然间,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已身临世外桃源那宁和古朴的意境。
走在村子里,榨油坊里随风飘送的茶籽油香沁人心脾。在村民家吃一顿山野土菜,豪饮村民自制甘甜清洌的谷酒,鲜美的野菌汤,大嚼熏得金黄的安化腊肉,叫那些得了“味觉疲劳症”的城里人顿感神清气爽,胃口大开。
村子里有一个会唱安化老调的盲人陈耀云,人称“云伯”,80多岁。这是高城最后一个能够边拉边唱安化老调的人了,据说他脑袋里存的曲子唱上一夜都唱不完。他边拉二胡边唱着忧郁的《十二月想郎》,真是回肠荡气:“正月想郎正月正/我见情哥才出行/手提椅子郎请坐/二人讲话笑吟吟/二月想郎是花朝/二人起意把情交/我姐好比三百六十只盐船/下河全靠你郎扶舵/……/十二月想郎大雪飞/雪子霏霏郎不来……”。
月落乌啼,苍茫山色,陈年古调,溪边偶尔传来骏马嘶鸣……身处天地间这样一片静谧的原野,时空倒流的感觉油然而生。
山间铃响马帮来
马帮,一个叫人浮想联翩的名词,一个神秘的视觉意象。
高城峒地处偏远深山,山高路险,一直未通公路,山民自古就靠马驮进盐米百货,驮出木材山货。如今,清脆的马铃声仍在寂静的山林里回响。
高城的马是典型的南方品种,不算高大,看上去很普通,骑上这样的马翻越崇山峻岭,起初心里直犯嘀咕。骑马从高城翻山到川岩江峡谷的山道,本不能称为“道”,隔远看哪里有什么路,走近了才发现在树丛中间隐约着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那是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说是羊肠小径,名副其实,窄的地方连容下马的四蹄都困难。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临峡谷,有的陡坡几近四五十度,连往峡谷底部看上一眼,都需要足够的勇气。一不小心。晕眩的感觉就令人摇摇欲坠,走一步,便有一步的惊心,留下的却绝对是难忘的印象。
就是在这样的山道上,身形俊朗的马儿驮着你时而蹿坡,时而俯冲,树枝荆棘不时划过你的身体,刺得人呲牙咧嘴。起初马主牵着马走,心还有几分着落,当马主把缰绳交到你手中时,心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来了,紧张得手心都攥出汗来,恨不得立刻跳下马来步行。开始还以为这是马主偷懒,但是很快就发现,马主这样做是出于对马的信任。马儿很听话,也特别聪明,遇到陡坡或者光滑的石阶,它都会离开小径,甚至不理会马主的牵引,另辟蹊径,自信地绕上一个弯走“之”字。马蹄一次一次地稳稳落在靠峡谷的泥路边缘,一次一次地有惊无险。走马川岩江,你对“老马识途”的成语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骑马穿行于川岩江边的茶马古驿道上,清脆的马铃声在这诗情画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动听的歌,随着山风悠悠传开,不绝于耳,真有一番“山外车鸣声不绝,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景象。走马川岩江,在古树斜阳山风中任思绪飞扬,体验古代侠士跃马山川,笑傲江湖的豪情,别有一番情趣。
在高城经营马帮的大多是本地村民,也有来自江浙的外地人。大家养马养出了经验,马儿有点什么病痛村民自己都会看;养马也养出了感情,村民对马匹爱护有加。眼下,通到高城的公路路基已经铺好,通公路只是时间的问题。高城村的人也非常盼望村里通公路,但说到马帮,他们又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情。“通了路,马帮也许就没用处了,可能就会将马卖到更远的山里吧。不过,要是有人来这里玩,还可以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