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交流是实现“教”与“学”二者有效互动的教学环节。为探索课堂交流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以《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课堂交流时间和课堂交流方式考察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课堂交流时间的延长有助于学生专注度的提高,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用于课堂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课堂交流的强化,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 课堂交流策略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信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是为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以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资源化的开发和利用,展示微生物在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技术及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该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集合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等丰富的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从不同层面直观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许多负面因素逐渐展示出来。首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教学课件的展示上,力求准确、详尽地阐述知识点,而学生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课堂的投影屏幕上。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单纯对投影屏幕长时间的关注,极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其次,长时间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大量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无法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者间信息传递和反馈存在障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处于不同状态的独立个体,又是共同活动的群体。教学过程中对人的因素的忽略会造成教学流于机械化和程式化,丧失教学过程应有的活力与乐趣。课堂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之间构建一条通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树立合作意识,实现互动。至今为止,关于课堂交流在大学本科阶段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课堂交流在教学效果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课程每十学时为一个测试单元进行考核以评价教学效果。随机挑选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其他两个班级为试验组。对照组: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不提问题或少提问题(问题数一两个)。试验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五至八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观测的项目:课前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问题回答质量、学生课堂提问和单元考试成绩。
1.课堂交流时间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前资料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前把握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堂上与教师的讲解产生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效率。表1表明,在不同课堂交流方式的教学背景下,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课前资料准备率分别提高6.34%和9.67%,且具有差异显著性。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记录笔记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脉络,并有效缓解长时间听课而出现的疲惫。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笔记记录学生人数比率最高接近45%,分别高于对照组23.33%和26.67%。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作出相应评价(一两分为一般,三四分为满意,五分为非常满意)。教师在对照组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两个问题,平均得分为2.13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积极性,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与,且答案不够完善。而在试验组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大约五至八个)。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显著增加,通过多个不同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作答为满意,学生问题的回答质量有所提高,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但基本没有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测试成绩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3.9%和12.7%,差异极显著,两试验组之间的成绩无显著差异性。通过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获得与课堂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和学生对问题考虑的积极性呈正相关性。
2.课堂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为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本研究探讨不同的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已成为学生之间必备的通讯交流工具。为增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本研究尝试在课堂上利用微信交流沟通。教学研究中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五至八个问题进行课堂交流,试验组在课前加入微信朋友圈,同样采用五至八个问题,其中两三个问题在微信上发布,由每位学生用手机参与回答,教师将微信交流情况通过电脑平台投影在屏幕上。教师和学生均能对回答内容点评反馈,其中学生通过微信提出相关问题,问题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回答。
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研究(结果见表2),试验组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0.14%和7.69%,试验组组间差异不显著。课前资料准备率和课堂笔记记录率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除试验组1的笔记记录率有显著性外,其他均没有体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但在问题回答质量方面,试验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尤其通过微信交流,参与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数和热情都普遍提高,更多学生都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通过微信提出问题。通过试验组合对照组的对比发现,影响考核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课堂交流,其次是课堂笔记记录。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教师和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以教师为主导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离不开课堂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得出结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反馈,有效把握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本研究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提问数量用以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时间,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变得和谐,相互之间熟悉程度和信任逐渐加深,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单纯的“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学习态度从单纯的应付考试转变为深入探究专业知识的价值。
本研究初步探索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采用微信问答讨论使每位学生都平等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有效地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精彩的回答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直观和方便。即时通讯软件引入课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主动提问的比率比对照组有较大幅度增加,班级平均测试成绩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课堂交流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3.课堂问题设计思路及课堂交流时间安排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具有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应用前景广泛的特色。课堂问题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巩固:涉及微生物生长、代谢和繁殖的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2)相关产业技术难点分析:分析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在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所遇到的问题;(3)以微生物资源为基础,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问题不设置唯一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鼓励创新思路的出现。
课堂交流时间的掌控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合理安排问题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课堂交流的时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问次数过多会压缩理论课程讲授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提问次数太少或问答时间太短又达不到课堂交流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课堂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发现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前资料的准备和记录课堂笔记,并最终提高考试成绩。课堂交流方式的改变能显著提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意愿和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增强。
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和灵感,是受益者之一。
参考文献:
[1]燕红.微生物资源及利用[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3-8.
关键词: 课堂交流策略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信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是为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以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资源化的开发和利用,展示微生物在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技术及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该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集合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等丰富的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从不同层面直观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许多负面因素逐渐展示出来。首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教学课件的展示上,力求准确、详尽地阐述知识点,而学生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课堂的投影屏幕上。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单纯对投影屏幕长时间的关注,极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其次,长时间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大量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无法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者间信息传递和反馈存在障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处于不同状态的独立个体,又是共同活动的群体。教学过程中对人的因素的忽略会造成教学流于机械化和程式化,丧失教学过程应有的活力与乐趣。课堂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之间构建一条通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树立合作意识,实现互动。至今为止,关于课堂交流在大学本科阶段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课堂交流在教学效果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课程每十学时为一个测试单元进行考核以评价教学效果。随机挑选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其他两个班级为试验组。对照组: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不提问题或少提问题(问题数一两个)。试验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五至八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观测的项目:课前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问题回答质量、学生课堂提问和单元考试成绩。
1.课堂交流时间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前资料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前把握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堂上与教师的讲解产生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效率。表1表明,在不同课堂交流方式的教学背景下,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课前资料准备率分别提高6.34%和9.67%,且具有差异显著性。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记录笔记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脉络,并有效缓解长时间听课而出现的疲惫。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笔记记录学生人数比率最高接近45%,分别高于对照组23.33%和26.67%。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作出相应评价(一两分为一般,三四分为满意,五分为非常满意)。教师在对照组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两个问题,平均得分为2.13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积极性,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与,且答案不够完善。而在试验组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大约五至八个)。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显著增加,通过多个不同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作答为满意,学生问题的回答质量有所提高,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但基本没有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测试成绩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3.9%和12.7%,差异极显著,两试验组之间的成绩无显著差异性。通过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获得与课堂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和学生对问题考虑的积极性呈正相关性。
2.课堂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为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本研究探讨不同的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已成为学生之间必备的通讯交流工具。为增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本研究尝试在课堂上利用微信交流沟通。教学研究中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五至八个问题进行课堂交流,试验组在课前加入微信朋友圈,同样采用五至八个问题,其中两三个问题在微信上发布,由每位学生用手机参与回答,教师将微信交流情况通过电脑平台投影在屏幕上。教师和学生均能对回答内容点评反馈,其中学生通过微信提出相关问题,问题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回答。
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研究(结果见表2),试验组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0.14%和7.69%,试验组组间差异不显著。课前资料准备率和课堂笔记记录率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除试验组1的笔记记录率有显著性外,其他均没有体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但在问题回答质量方面,试验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尤其通过微信交流,参与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数和热情都普遍提高,更多学生都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通过微信提出问题。通过试验组合对照组的对比发现,影响考核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课堂交流,其次是课堂笔记记录。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教师和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以教师为主导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离不开课堂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得出结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反馈,有效把握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本研究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提问数量用以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时间,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变得和谐,相互之间熟悉程度和信任逐渐加深,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单纯的“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学习态度从单纯的应付考试转变为深入探究专业知识的价值。
本研究初步探索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采用微信问答讨论使每位学生都平等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有效地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精彩的回答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直观和方便。即时通讯软件引入课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主动提问的比率比对照组有较大幅度增加,班级平均测试成绩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课堂交流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3.课堂问题设计思路及课堂交流时间安排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具有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应用前景广泛的特色。课堂问题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巩固:涉及微生物生长、代谢和繁殖的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2)相关产业技术难点分析:分析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在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所遇到的问题;(3)以微生物资源为基础,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问题不设置唯一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鼓励创新思路的出现。
课堂交流时间的掌控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合理安排问题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课堂交流的时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问次数过多会压缩理论课程讲授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提问次数太少或问答时间太短又达不到课堂交流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课堂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发现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前资料的准备和记录课堂笔记,并最终提高考试成绩。课堂交流方式的改变能显著提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意愿和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增强。
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和灵感,是受益者之一。
参考文献:
[1]燕红.微生物资源及利用[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