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域救援是一项突发性强、时间紧迫、技术要求高、救援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救援项目,近年来广东全省各地水难救援事故也在增多,消防救援队伍水上救援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消防救援队伍要想真正服务好当地社会稳定工作,就必须适应全方位打恶仗的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探索当前情况下水上消防救援训练工作的各方面问题。结合水上救援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不断提高水上消防救援工作水平。
关键词:救援项目;水上消防救援
水域救援可分为“静水救援”和“海洋救援”。“静水救援”是指在湖泊、泳池和河流为主的环境中的救援活动。“海洋救生”是指在海浪中的救援活动。狭义的水上救援是指在通航水域航行作业的船舶、竹筏等浮动设施发生水上交通事故(船舶、竹筏在内河通般水域发生的碰撞、触礁、搁浅、火灾、爆炸、沉没、落水、船舶运载危险化学品等引起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时开展的火灾扑救及人员救援等工作。广义上的水上救援,除包含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因洪水等造成的建筑物被淹、人员被困的处置,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
因广东省暴雨比较多,特别是笔者所在深圳市处于热带地区,发生台风、暴雨的情况比较多,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内涝及急流救援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水域救援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是精通水域救援的一线指挥员偏少,急流救援不规范。大部分指挥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急流操作培训,参与实战较少,对辖区水文、地理了解不够,救援时凭感觉、靠经验的情况较多。突出表现在:装备运用不合理、安全評估不全面、安全措施不到位、救援方法欠优化,难以满足急、难、险、重等危险水域灾害救援现场技术处置需求。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消防指战员水域救援基础能力亟待提高。水域救援理论掌握方面,消防指战员对水流特性、水流力学、水流危险、装备使用、救援准则等理论知识掌握得还不深。救援技能方面主要表现在游泳能力强的消防指战员数量偏低,再同时具备绳索救援、舟艇驾驶、现场急救、水域指挥能力的人员数量就更低,全能型人员极度稀缺。
三是救援力量编组随意,水域救援风险预判不足。基层救援队伍往往把水域救援归类于常规的抢险救援任务,3~7人小组随意编配,各号员职责分工不清,现场安全员、上游观察员以及下游拦截员配备不足,或者未合理设置安全员、个人防护不到位、使用普通绳索连接个人导致紧急情况难以脱困、难以判断水域现场危险性、自我防卫能力不足等。一旦发生突发情况,难以应对,易发生伤亡。虽然广东总队2016年10月编发《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水域救援指南(试行)》,使消防指战员学习有了专业依据和教材,但受训练场地、组训等影响,基层一线形成强大的实战能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四是装备结构配置不够合理。在今年6月组织的全国水域救援培训中明确要求,下水必配个人专业水域救援安全防护装备全套,包括头盔、救援衣、PFD、绳包、手套、靴子、割绳刀、安全哨。相对而言,当前消防救援队伍的配置标准和要求明显偏低,有的要求甚至带来较大的执勤风险。2017年原公安部消防局在重庆组织了全国水域救援技术培训班,根据部局通报,参训学员中仅有9个总队的个人救援装备配备齐全、完整好用,绝大部分总队配备的救生衣没有快速脱离装置,个别总队仍在使用老款抗洪救生衣,下水后根本无法使用;一些总队配备的水域救援头盔、水域救援靴等不符合要求,个别总队直接使用静力绳代替水域救援抛绳包,全国性的培训自我配置的装备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各基层一线的专业防护装备配置水平了。当前很多基层救援队伍的水域救援装备仅仅限于救生衣、游泳圈、普通绳索等,这些装备在复杂的水域自保都很困难,救人就不言而喻了。部局提出的水域救援“五个决不允许”当中“决不允许穿着非专业救援救生衣下水救援;决不允许穿着灭火防护服执行水域救援任务”的要求,仍然有需要探讨的地方:国内消防专用救生衣是否为当前各类救生衣中使用效能最好的产品(含防刺穿能力、游动操作灵活性)?现有救生衣没有快速解脱装置但确需活饵救援时如何解决?着抢险服在水中是否会影响行动?水中如何尽可能保证不失温?
五是日常组训不够系统,难以满足水域救援的复杂性要求。面对水域救援训练没有专门场地、江河等自然场地训练危险性大、专业教员稀缺等困难,基层救援队伍普遍开展水域救援训练较少,即使开展仍局限在传统的训练项目和方法上,模拟急流救灾现场环境少。近年来,消防救援局高度重视水域救援能力建设,先后在湖北、重庆、江苏等省市举办了水域救援培训班;并通过视频教学、激流实地训练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消防指战员的水域救援能力。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时间不长、起点不够高,部分指战员的能力还难以胜任日趋繁重的急流救援任务。一些单位的训练还仅仅停留在冲锋舟驾驶操作层面,对消防指战员游泳基本功、急流救援技能、专业装备操作、实战模拟还较少。
二、提升水域救援效能的探讨
提升水域救援效能,关键是要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精准有战斗力的水域救援专业队伍,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全面建强水域救援专业人才队伍
近些年,全省各支队水域专业队均有了良好的发展,但鉴于师资、培训能力、人员稳定性、器材配备等因素,专业化任重道远。水域救援的专业化、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尽快培养一支集专业化、知识化于一身的复合型救援队伍,队伍的关键则在人才。据统计,培养一名合格的舟艇驾驶员至少需要10年时间,培养周期长,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先培养一部分人。在当前国内急流培训考评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可以依托国内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充分借鉴IRIA国际搜救教练联盟培训课程体系,每个支队培养5至10名,达到现有IRIA中R4级别能力的教练师资队伍;每个现有常规中队培养8至10名达到现有IRIA中R1、R2、IRB能力的一线救援队员,这样一个中队基本就可以形成一个水域救援专业团队。在省内建设专门的急流救援训练基地,或遴选具备综合训练要求的天然场地,常态化、分年培养人才。据笔者向一些第三方培训机构了解,目前广东地区广州和清远的急流皮划艇训练基地基本满足训练需要,自然水域目前许多培训机构也都还在寻找当中。 (二)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急流救援资质认证体系
水域救援特别是急流救援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套的培训、考核、认证机制。这类体系与静态水域救援、船舶类、潜水类、摩托艇类操作和救援完全不同。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资质认证体系,可以参考救生员、潜水员现有模式实行认证,或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模式進行认证,并作为以后消防员职业化发展上的必备硬性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体系化的培训和考评。
(三)提高执勤中队水域装备配备
从我省近些年洪涝灾害情况看,一个地区发生台风等洪涝灾害时,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段警情繁多,辖区执勤中队是救援的主力军,几乎全员上阵。受经费投入等原因,执勤中队往往没有将橡皮艇、冲锋舟水域装备作为必配标准,很多时候还立足于三防办调用的冲锋舟,真正的专业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更是配置不足。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目前要求配备与水域救援有关的有以下几类:一是舟艇类,特勤消防站仅要求选配、普通消防站不需配置;二是器材类,特勤站和普通站均要求配备1套救生抛投器,再加上通用类的绳索;三是个人防护类,承担水域救援任务的普通站、特勤站消防救生衣按1人1件、备份2:1要求配置,技术性能符合消防行业标准《消防救生衣》的规定;水域救援防护服普通站为选配,特勤站按12套每站配备;水域援头盔,普通站为选配,特勤站按12顶每站配备。
笔者认为,这样的配备要求难以满足急流或其他水域救援时的现实需求:一是建议用可解脱式救生衣(PFD)取代现有消防专用救生衣,在水域救援服,水域救援头盔配置基础上,增配水域救援靴、水域救援腰包、水域救援强光灯、水域救援刀,每个普通消防站不得少于12套。二是每个普通消防站配置2艘橡皮艇,动力不低于40马力,橡皮艇必须配置拖车,消防车或越野车加装拖车挂钩,以满足能迅带到达现场的要求。
(四)加强水域救援技术资源共享共建
水域救援技术国内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国救生协会主导的静态水域救援技术,二是政府部门有关抗洪救灾专业技能。前者即泳池救生员培训课程,主要偏重个人游泳能力,要求徒手或借助简单器械将溺者带到岸边。后者则基本是以冲锋舟驾驶、徒手、绳索为主要手段,转运被困人员,危险系数和难度相对急流有较大差距。当前具备水域救援技术的部门或组织较多。据了解,各地级市海事部门基本建设了一支水域救援队;每个县级消防部门也派出了骨干参加冲锋舟专门培训;各县武装部主导的民兵应急队在冲锋舟、橡皮艇驾驶上也有着较强的能力;民间水域救援队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如我省的蓝天救援队、菠萝救援队也表现出抢眼的专业能力;一些第三方培训机构也引进了以IRIA国际搜救教练联盟为主的水域培训课程体系,培训了不少专业技术骨干;一些生产销售水域相关装备的企业也有部分业务骨干。国内外的救援组织和培训机构,都有着较好的方法、技术和实战经验,消防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一是举办水域救援技术和实战案例研讨会,邀请这些组织和机构参加,思维碰撞,交流实战经验,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二是举办类似东盟比武的水域演练,既演练救援技能和协同作战,又开展竞技比赛,增加实操方面的交流。三是互通共用,制定规范化的训练规程、救援规程。四是完善水域救援灾害事故处置预案,加强救援的协调联动。
参考文献:
[1]黄晓娟.消防部队灭火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路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528(19):151-152.
[2]戚晓.《消防应急救援》系列标准10月1日起实施[J].中国消防,2013(18):7-7.
[3]云南消防部队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杨亚平.X市消防队伍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5]熊孟进.提升专职消防队伍综合救援能力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7):58-59 .
[6]武志强,李建华,肖和.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部队实战能力[J].安全,2012(03):30-32.
关键词:救援项目;水上消防救援
水域救援可分为“静水救援”和“海洋救援”。“静水救援”是指在湖泊、泳池和河流为主的环境中的救援活动。“海洋救生”是指在海浪中的救援活动。狭义的水上救援是指在通航水域航行作业的船舶、竹筏等浮动设施发生水上交通事故(船舶、竹筏在内河通般水域发生的碰撞、触礁、搁浅、火灾、爆炸、沉没、落水、船舶运载危险化学品等引起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时开展的火灾扑救及人员救援等工作。广义上的水上救援,除包含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因洪水等造成的建筑物被淹、人员被困的处置,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
因广东省暴雨比较多,特别是笔者所在深圳市处于热带地区,发生台风、暴雨的情况比较多,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内涝及急流救援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水域救援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是精通水域救援的一线指挥员偏少,急流救援不规范。大部分指挥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急流操作培训,参与实战较少,对辖区水文、地理了解不够,救援时凭感觉、靠经验的情况较多。突出表现在:装备运用不合理、安全評估不全面、安全措施不到位、救援方法欠优化,难以满足急、难、险、重等危险水域灾害救援现场技术处置需求。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消防指战员水域救援基础能力亟待提高。水域救援理论掌握方面,消防指战员对水流特性、水流力学、水流危险、装备使用、救援准则等理论知识掌握得还不深。救援技能方面主要表现在游泳能力强的消防指战员数量偏低,再同时具备绳索救援、舟艇驾驶、现场急救、水域指挥能力的人员数量就更低,全能型人员极度稀缺。
三是救援力量编组随意,水域救援风险预判不足。基层救援队伍往往把水域救援归类于常规的抢险救援任务,3~7人小组随意编配,各号员职责分工不清,现场安全员、上游观察员以及下游拦截员配备不足,或者未合理设置安全员、个人防护不到位、使用普通绳索连接个人导致紧急情况难以脱困、难以判断水域现场危险性、自我防卫能力不足等。一旦发生突发情况,难以应对,易发生伤亡。虽然广东总队2016年10月编发《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水域救援指南(试行)》,使消防指战员学习有了专业依据和教材,但受训练场地、组训等影响,基层一线形成强大的实战能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四是装备结构配置不够合理。在今年6月组织的全国水域救援培训中明确要求,下水必配个人专业水域救援安全防护装备全套,包括头盔、救援衣、PFD、绳包、手套、靴子、割绳刀、安全哨。相对而言,当前消防救援队伍的配置标准和要求明显偏低,有的要求甚至带来较大的执勤风险。2017年原公安部消防局在重庆组织了全国水域救援技术培训班,根据部局通报,参训学员中仅有9个总队的个人救援装备配备齐全、完整好用,绝大部分总队配备的救生衣没有快速脱离装置,个别总队仍在使用老款抗洪救生衣,下水后根本无法使用;一些总队配备的水域救援头盔、水域救援靴等不符合要求,个别总队直接使用静力绳代替水域救援抛绳包,全国性的培训自我配置的装备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各基层一线的专业防护装备配置水平了。当前很多基层救援队伍的水域救援装备仅仅限于救生衣、游泳圈、普通绳索等,这些装备在复杂的水域自保都很困难,救人就不言而喻了。部局提出的水域救援“五个决不允许”当中“决不允许穿着非专业救援救生衣下水救援;决不允许穿着灭火防护服执行水域救援任务”的要求,仍然有需要探讨的地方:国内消防专用救生衣是否为当前各类救生衣中使用效能最好的产品(含防刺穿能力、游动操作灵活性)?现有救生衣没有快速解脱装置但确需活饵救援时如何解决?着抢险服在水中是否会影响行动?水中如何尽可能保证不失温?
五是日常组训不够系统,难以满足水域救援的复杂性要求。面对水域救援训练没有专门场地、江河等自然场地训练危险性大、专业教员稀缺等困难,基层救援队伍普遍开展水域救援训练较少,即使开展仍局限在传统的训练项目和方法上,模拟急流救灾现场环境少。近年来,消防救援局高度重视水域救援能力建设,先后在湖北、重庆、江苏等省市举办了水域救援培训班;并通过视频教学、激流实地训练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消防指战员的水域救援能力。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时间不长、起点不够高,部分指战员的能力还难以胜任日趋繁重的急流救援任务。一些单位的训练还仅仅停留在冲锋舟驾驶操作层面,对消防指战员游泳基本功、急流救援技能、专业装备操作、实战模拟还较少。
二、提升水域救援效能的探讨
提升水域救援效能,关键是要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精准有战斗力的水域救援专业队伍,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全面建强水域救援专业人才队伍
近些年,全省各支队水域专业队均有了良好的发展,但鉴于师资、培训能力、人员稳定性、器材配备等因素,专业化任重道远。水域救援的专业化、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尽快培养一支集专业化、知识化于一身的复合型救援队伍,队伍的关键则在人才。据统计,培养一名合格的舟艇驾驶员至少需要10年时间,培养周期长,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先培养一部分人。在当前国内急流培训考评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可以依托国内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充分借鉴IRIA国际搜救教练联盟培训课程体系,每个支队培养5至10名,达到现有IRIA中R4级别能力的教练师资队伍;每个现有常规中队培养8至10名达到现有IRIA中R1、R2、IRB能力的一线救援队员,这样一个中队基本就可以形成一个水域救援专业团队。在省内建设专门的急流救援训练基地,或遴选具备综合训练要求的天然场地,常态化、分年培养人才。据笔者向一些第三方培训机构了解,目前广东地区广州和清远的急流皮划艇训练基地基本满足训练需要,自然水域目前许多培训机构也都还在寻找当中。 (二)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急流救援资质认证体系
水域救援特别是急流救援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套的培训、考核、认证机制。这类体系与静态水域救援、船舶类、潜水类、摩托艇类操作和救援完全不同。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资质认证体系,可以参考救生员、潜水员现有模式实行认证,或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模式進行认证,并作为以后消防员职业化发展上的必备硬性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体系化的培训和考评。
(三)提高执勤中队水域装备配备
从我省近些年洪涝灾害情况看,一个地区发生台风等洪涝灾害时,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段警情繁多,辖区执勤中队是救援的主力军,几乎全员上阵。受经费投入等原因,执勤中队往往没有将橡皮艇、冲锋舟水域装备作为必配标准,很多时候还立足于三防办调用的冲锋舟,真正的专业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更是配置不足。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目前要求配备与水域救援有关的有以下几类:一是舟艇类,特勤消防站仅要求选配、普通消防站不需配置;二是器材类,特勤站和普通站均要求配备1套救生抛投器,再加上通用类的绳索;三是个人防护类,承担水域救援任务的普通站、特勤站消防救生衣按1人1件、备份2:1要求配置,技术性能符合消防行业标准《消防救生衣》的规定;水域救援防护服普通站为选配,特勤站按12套每站配备;水域援头盔,普通站为选配,特勤站按12顶每站配备。
笔者认为,这样的配备要求难以满足急流或其他水域救援时的现实需求:一是建议用可解脱式救生衣(PFD)取代现有消防专用救生衣,在水域救援服,水域救援头盔配置基础上,增配水域救援靴、水域救援腰包、水域救援强光灯、水域救援刀,每个普通消防站不得少于12套。二是每个普通消防站配置2艘橡皮艇,动力不低于40马力,橡皮艇必须配置拖车,消防车或越野车加装拖车挂钩,以满足能迅带到达现场的要求。
(四)加强水域救援技术资源共享共建
水域救援技术国内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国救生协会主导的静态水域救援技术,二是政府部门有关抗洪救灾专业技能。前者即泳池救生员培训课程,主要偏重个人游泳能力,要求徒手或借助简单器械将溺者带到岸边。后者则基本是以冲锋舟驾驶、徒手、绳索为主要手段,转运被困人员,危险系数和难度相对急流有较大差距。当前具备水域救援技术的部门或组织较多。据了解,各地级市海事部门基本建设了一支水域救援队;每个县级消防部门也派出了骨干参加冲锋舟专门培训;各县武装部主导的民兵应急队在冲锋舟、橡皮艇驾驶上也有着较强的能力;民间水域救援队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如我省的蓝天救援队、菠萝救援队也表现出抢眼的专业能力;一些第三方培训机构也引进了以IRIA国际搜救教练联盟为主的水域培训课程体系,培训了不少专业技术骨干;一些生产销售水域相关装备的企业也有部分业务骨干。国内外的救援组织和培训机构,都有着较好的方法、技术和实战经验,消防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一是举办水域救援技术和实战案例研讨会,邀请这些组织和机构参加,思维碰撞,交流实战经验,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二是举办类似东盟比武的水域演练,既演练救援技能和协同作战,又开展竞技比赛,增加实操方面的交流。三是互通共用,制定规范化的训练规程、救援规程。四是完善水域救援灾害事故处置预案,加强救援的协调联动。
参考文献:
[1]黄晓娟.消防部队灭火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路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528(19):151-152.
[2]戚晓.《消防应急救援》系列标准10月1日起实施[J].中国消防,2013(18):7-7.
[3]云南消防部队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杨亚平.X市消防队伍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5]熊孟进.提升专职消防队伍综合救援能力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7):58-59 .
[6]武志强,李建华,肖和.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部队实战能力[J].安全,2012(0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