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后寨墓地唐墓发掘简报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窑子头乡后寨村西约2公里的山前黄土台地上,地处北方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地带.2019年至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当地文物部门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东周至辽金时期墓葬400余座,以东周及秦汉墓葬为主,约占98%;另有个别北魏、唐及辽金时期墓葬.其中的3座小型唐墓,为朔州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唐墓材料,形制分土坑竖穴及刀形土洞墓两类,均为普通庶人墓葬,出土塔式罐、瓷碗、瓷钵、银饰、铜钱等随葬器物,年代初步判断为唐代中晚期,是研究朔州地区唐代丧葬习俗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山西地区唐墓的分区研究提供了新的比对材料.
其他文献
在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之后“历史自信”这一论断被不断提及.仔细研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我们不难感受到其思想含量、知识含量之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毫无疑问,作为最新提出的理论命题,“历史自信”值得深入阐释,从而更清晰透彻地展示百年大党那一份独有的清醒与成熟,彰显其强大的底气与志气.
期刊
2013年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310国道洛阳市境改建工程沿线开展考古发掘,于孟津县(今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上屯村西北清理西汉墓1座(编号C8M2001),墓葬未被盗扰,形制保存较好,出土器物较为丰富,最重要的收获是墓葬内同时出土8件原始瓷器和2件釉陶器,是洛阳地区以往少见的原始瓷和釉陶同出一墓的案例,反映了西汉时期南北方物质文化交流.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侍女之发式较为特殊,学者多称为卷发.本文通过图像观察研究,并对比唐代陶俑所见相似女性形象及发式,论证其应为盘辫发.进而梳理入华粟特人石葬具图像及唐墓出土各类胡人俑中盘辫发人物形象,探讨其源流,指出该发式乃粟特人之习俗.并结合相关出土文物佐证北齐、唐代女性盘辫发受粟特人影响.
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为配合蒙华铁路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在工程涉及范围内对宜城袁家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中新石器时代遗存破坏较严重,共清理房址4座,灰坑4个,出土物较少,以红陶为主,纹饰基本均为素面,典型器物组合有盆形鼎、仰折凹沿罐、敛口深腹瓮等,综合考虑其文化内涵应为鄂西北地区朱家台文化晚期遗存.战国墓葬22座,出土遗物以日用陶器组合为主,仅一座墓出土仿铜陶礼器组合,年代当为战国中晚期,墓葬规模较小,推定墓主身份为一般平民.汉代墓葬3座,出土陶器器物组合较为典型,年代
我国实行的是总体外交,由政党外交、政府外交、民间外交等多种形式组成.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外交同政府外交、民间外交相互配合,积极构建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形成了以各国执政党、参政党、合法在野党和政党国际组织为主要交往对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交往格局,形成了“知交尽四海,万里有亲朋”的良好局面.当前,世界百年变局持续深入演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化,新形势下的政党外交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在新征程上,政党外交需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世界政党政治的演变趋势,准确识变
期刊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智慧、当今时代外交精神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的重要结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奋进提供了根本遵循.
期刊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存在着与大国外交不相适应的一些不足,有些问题并非中国专有,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涉及内外部机制协调,有些涉及外交能力建设,有些涉及资源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只有正视并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中国外交才能够再上一个台阶.胡宗山等曾指出中国现行外交布局中存在的局限性,包括整体外交布局存在不均衡性、不同领域外交间的横向联系需要增强、新的外交领域拓展力度有待加强、人文交流应予以更多重视等问题.①西方学者则在兰德智库推出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对外战略竞争存在国内与国
期刊
2020年-2021年,为配合“旺苍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旺苍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旺苍县蛮洞子石宋代崖墓群进行了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共清理6座南宋中晚期崖墓和2条排水沟,出土一方买地券.该墓群可能存在3组5座夫妻合葬墓.墓群所在山体的走向及M1的朝向,与买地券券文所记相符.M1墓主生前居住地是“奉国县大牟”,可能为宋代奉国县大牟乡.该地名极可能源自唐初置、宋初废的大牟县.此次发掘对于开展四川地区宋代墓葬考古学、丧葬习俗,以及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5年3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魏紫路蒋沟段基建考古过程中清理了4座墓葬.其中C4M1020为西晋墓,形制为竖穴墓道方形单室土洞墓,出土有陶罐、碗、盆、灶、井、圈厕、马、帐座及2面连弧纹铜镜等.C4M1019、C4M1021、C4M1023为唐墓,形制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C4M1019出土有陶侍俑、天王俑、动物俑及砖志1合,年代为延和元年(712年),墓主魏氏为唐陕州陕县尉之妻,名臣魏徵之孙女.C4M1021出土有陶风帽俑、侍俑、动物俑、灶、井、瓶,釉昀罐、碗,铁剪、斧等.C4M1023残留
本文是关于黄庭坚赴任贬所及其相关书作、交游的专题研究.黄庭坚自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二十三日到达贬所黔州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二十九日离开蜀地,大约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期间,黄庭坚的书法面貌逐渐形成.当代关于黄庭坚的书学研究中,对其赴任贬所黔州的行迹、书信往还、交游等相关描述存在诸多舛误.在书法史料考证过程中,将历史文献进行科学、精准地梳理,并与书作有机结合,分析比勘更有利于还原作品风格形成的真相及其分期断代.此外,黄庭坚怀揣受挫心理谪居巴蜀,他的“朋友圈”状况对其书学心理的作用有待深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