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常抱怨学生们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无内容可写、空话满篇、大话充斥、结构松散,简直就是在“做”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作文教学中,如何突破作文素材这层障碍?根据多年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紧扣两个“善于”,擦亮学生眼睛
作文教学,首先解决学生对作文素材的捕捉问题,教会学生对最初的体验、感触进行沉淀、思考,捕捉作文素材,把握作文契机。
1.善于创设习作情境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创设习作情境,是指导学生敏锐捕捉作文素材的有效方法。如:太阳花和君子兰是最常见的花。我以它们为题,让学生们先观察这两种花的特点,然后谈谈自己感受。按一般观察的顺序,学生们依次分别说出植物的茎、叶、花的特点。一个学生说:“太阳花最娇嫩了,稍稍一折就断了。”另一个学生立刻反驳:“不对,每次风雨过后,其它的花都是东倒西歪的,就只有太阳花顽强地昂着头。”
学生经过现场感受,又加上教师细心指导,以《太阳花》、《君子兰》为题的优秀作文就脱颖而出。一个学生在《太阳花》中写道:太阳花虽小,但在每一次暴风雨之后,水珠还未从她身上滴落,它就已经站直了身子,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可以看出,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作文素材应该全都来源于儿童生活、合童心、有童趣;二是教师要从儿童生活实际中捕捉作文素材、设计活动;三是提倡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文。
2.善于捕捉作文契机
习作不单单是作文课堂上的事,生活中随时都有指导学生习作的契机。如一次语文课,班级门口扔着一个垃圾斗。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契机,默默地把垃圾斗放回到原处,并在黑板上写上:《横躺在教室门口的垃圾斗》。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抓住关键词进行描写,从下课(打闹)到上课(掉一根针都听得到),从老师的神情(盯、拉、严肃、凝重)到动作(跨、回头、望、弯腰、捡)、语言(沉默、缓缓),从同学们的反映(低下头、瞪大眼、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到自己的内心活动(暗暗地想、恨),都细致地有条理地描述了一遍。
可见,教师善于捕捉契机,及时引导学生习作,不仅能解决学生“没内容写”的问题,而且能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
二、注重两个“分析”,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生往往局限于个人对事物现象的理解,对习作素材不加分析、比较就采用,造成作文缺乏活力。教会学生分析素材是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从细节入手,分析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习作时往往单凭记忆进行描述,粗枝大叶,缺乏细节描写,胡乱“编”和生硬“套”。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捕捉和分析。如,描写劳动的作文,我首先贴“安民告示”:明天大家一起参加擦窗户劳动,全班同学都要好好地搜集材料,准备写作文。有了思想准备,学生们思维活跃,捕捉到的作文素材生动具体。如,引导学生分析擦窗户死角的动作,有个学生立即说:“我知道,死角是擦不干净的,有时得用手去抠。”我立即引导:“对呀,应该怎么抠呢?”学生们的答案很快就出来了:“窗棱角上积满了灰尘,抹布怎么擦也擦不干净。有的同学急了,干脆就用手指抠,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灰尘抠了出来。手指虽然黑呼呼的,但窗棱却干净了。”
可见,教会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之中进行分析和取舍,搞好细节描写,可以使作文生动具体。
2.从行为入手,分析人物心理
对作文素材的分析,包括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个难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总结出了引导学生从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心理的“三步法”,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行为描写人物心理。
一是设身处地。用自身经验揣摩人物的心理。如,习作课上分析《花瓣飘香》一文,分析“低着头、不好意思、闪动着泪花”这些神情,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揣摩小女孩此时复杂的心情:是想爸爸了?是担心妈妈了?是感动恐惧和害怕?是感动孤独和寂寞?从而写出符合人物心理特点的真切话语。
二是总结规律。人物心理的描写是有规律可以掌握的。主要有四种方式:神态揭示、行动反映、语言对比、环境衬托。
三是升华提高。教会学生运用间接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表情、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准确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责编 李景和)
一、紧扣两个“善于”,擦亮学生眼睛
作文教学,首先解决学生对作文素材的捕捉问题,教会学生对最初的体验、感触进行沉淀、思考,捕捉作文素材,把握作文契机。
1.善于创设习作情境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创设习作情境,是指导学生敏锐捕捉作文素材的有效方法。如:太阳花和君子兰是最常见的花。我以它们为题,让学生们先观察这两种花的特点,然后谈谈自己感受。按一般观察的顺序,学生们依次分别说出植物的茎、叶、花的特点。一个学生说:“太阳花最娇嫩了,稍稍一折就断了。”另一个学生立刻反驳:“不对,每次风雨过后,其它的花都是东倒西歪的,就只有太阳花顽强地昂着头。”
学生经过现场感受,又加上教师细心指导,以《太阳花》、《君子兰》为题的优秀作文就脱颖而出。一个学生在《太阳花》中写道:太阳花虽小,但在每一次暴风雨之后,水珠还未从她身上滴落,它就已经站直了身子,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可以看出,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作文素材应该全都来源于儿童生活、合童心、有童趣;二是教师要从儿童生活实际中捕捉作文素材、设计活动;三是提倡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文。
2.善于捕捉作文契机
习作不单单是作文课堂上的事,生活中随时都有指导学生习作的契机。如一次语文课,班级门口扔着一个垃圾斗。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契机,默默地把垃圾斗放回到原处,并在黑板上写上:《横躺在教室门口的垃圾斗》。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抓住关键词进行描写,从下课(打闹)到上课(掉一根针都听得到),从老师的神情(盯、拉、严肃、凝重)到动作(跨、回头、望、弯腰、捡)、语言(沉默、缓缓),从同学们的反映(低下头、瞪大眼、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到自己的内心活动(暗暗地想、恨),都细致地有条理地描述了一遍。
可见,教师善于捕捉契机,及时引导学生习作,不仅能解决学生“没内容写”的问题,而且能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
二、注重两个“分析”,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生往往局限于个人对事物现象的理解,对习作素材不加分析、比较就采用,造成作文缺乏活力。教会学生分析素材是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从细节入手,分析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习作时往往单凭记忆进行描述,粗枝大叶,缺乏细节描写,胡乱“编”和生硬“套”。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捕捉和分析。如,描写劳动的作文,我首先贴“安民告示”:明天大家一起参加擦窗户劳动,全班同学都要好好地搜集材料,准备写作文。有了思想准备,学生们思维活跃,捕捉到的作文素材生动具体。如,引导学生分析擦窗户死角的动作,有个学生立即说:“我知道,死角是擦不干净的,有时得用手去抠。”我立即引导:“对呀,应该怎么抠呢?”学生们的答案很快就出来了:“窗棱角上积满了灰尘,抹布怎么擦也擦不干净。有的同学急了,干脆就用手指抠,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灰尘抠了出来。手指虽然黑呼呼的,但窗棱却干净了。”
可见,教会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之中进行分析和取舍,搞好细节描写,可以使作文生动具体。
2.从行为入手,分析人物心理
对作文素材的分析,包括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个难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总结出了引导学生从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心理的“三步法”,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行为描写人物心理。
一是设身处地。用自身经验揣摩人物的心理。如,习作课上分析《花瓣飘香》一文,分析“低着头、不好意思、闪动着泪花”这些神情,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揣摩小女孩此时复杂的心情:是想爸爸了?是担心妈妈了?是感动恐惧和害怕?是感动孤独和寂寞?从而写出符合人物心理特点的真切话语。
二是总结规律。人物心理的描写是有规律可以掌握的。主要有四种方式:神态揭示、行动反映、语言对比、环境衬托。
三是升华提高。教会学生运用间接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表情、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准确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