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般而言,试题由“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诸要素构成。分析试题,需要研究试题的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一致性是析题的关键,它包括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的逻辑一致性、试题逻辑与教材逻辑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把试题分析透彻,才能把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试题区别开来,有利于发挥试题的评价和育人功能。
关键词:析题;试题逻辑;教材逻辑;答案
2016年高考前夕,浙江省不少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设问几乎一模一样的两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同样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查的角度都是“怎么(如何)坚持”,可是参考答案却相去甚远。网络上,老师们热烈讨论、众说纷纭。课堂上,老师们面对学生的疑问,各自施展所学,但终究面临尴尬局面。
一、试题呈现
【试题一】(2016年绍兴一模)
40.“越酒闻天下,东浦酒最佳。”我市Y区东浦镇,是闻名的水乡、桥乡、名士之乡,更是酒坊云集的黄酒之乡。2500多年的酿酒历史,传承着古法酿造工艺,酝酿出至今维系生活的醉人的黄酒文化,但近些年却面临传统黄酒产业转型发展和传统酒文化传承的困境。目前,Y区政府以省政府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为指导,先期投资50亿元,结合东浦自身特质,以黄酒文化为魂,科学规划和建设融特色民俗区、黄酒作坊体验区、黄酒文化创意园区、黄酒产业园、休闲旅游服务区等为一体的黄酒特色小镇,同时注重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开发技术。Y区谋求将黄酒小镇构筑成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打造成为保护发展历史经典产业的重要平台和传承弘扬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Y区在打造黄酒特色小镇中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参考答案]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Y区以省政府出台的意见为指导,推动黄酒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②把握了不同事物具有的不同矛盾。Y区根据东浦酒乡的自身特质,规划和建设黄酒特色小镇。③把握了同一事物发展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Y区在传统黄酒产业转型发展和传统酒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新形势下,谋求通过黄酒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④把握了同一事物中不同矛盾的各自特殊性。以黄酒文化为魂,构筑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充分认识和把握了黄酒小镇建设中不同矛盾的特殊性。
【试题二】(2016年嘉兴二模)
40.W镇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探索古镇保护开发的新模式,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名镇。该镇以传统文化基因作为发展的灵魂,延续了“以水为脉,清水穿镇,黑瓦白墙”的水乡风貌。同时,汲取群众智慧,挖掘该镇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对传统戏曲、特色手工艺等进行创新转化,焕发其活力,以适应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为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该镇又创设互联网文化感知体验中心和文化创意区,实现了现代文明与悠久水乡文化的融合共生。
(2)结合材料,分析W镇在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参考答案]①W镇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W镇从当地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及“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是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前提。③W镇根据具体条件,延续水乡风貌、继承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文化,找到了成功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正确路径。
二、异中探微
从高考模拟试题的视角看,这两道试题都是好的试题。可是,为什么设问几乎一模一样,参考答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就需要从试题的基本要素——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四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去分析。
绍兴卷试题选择本地打造黄酒特色小镇作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规定的知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角是“怎样坚持”。这些设问要求,师生都能看到并重视。关键点在“情境材料”的编排及其逻辑,对问题的作答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这一点却被不少师生忽略了。通过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与回答第(2)小问相关的试题情境材料有三层意思:①Y区政府以省政府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为指导,并根据东浦酒乡的自身特质,规划和建设黄酒特色小镇;②Y区在传统黄酒产业转型发展和传统酒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新形势下,谋求通过黄酒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③Y区以黄酒文化为魂,构筑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两个平台一个载体”,打造黄酒特色小镇。试题情境材料的内涵及其编排逻辑,正好与教材“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相吻合,这就决定了试题命制者提供的答案做到了“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逻辑的一致性”,因而是一个合理的答案。
嘉兴卷试题以乌镇为原型,编制了W镇依托本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规定的知识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角是“如何坚持”,这些要求,与绍兴卷试题相似。但是本题与绍兴卷试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情境材料的内涵及其编排逻辑,从而规定了本题的参考答案逻辑与绍兴试题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挖掘我们可以知道,本题的情境材料中的“延续”“挖掘”“创新转化”“顺应”等动词,形成了如下内涵及逻辑:W镇具体分析了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把本镇与其他特色名镇区别开来,这是该镇在打造特色文化名镇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第一层次表现;在此基础上,该镇根据具体条件打造特色文化名镇,实现了现代文明与悠久水乡文化的融合共生,成功打造了特色文化名镇,这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第二层次表现。W镇在打造文化名镇过程中首先认清本镇的特殊性,然后根据本镇的特殊条件打造特色文化名镇,这样的情境材料编制思路与逻辑,与教材“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和逻辑是相似的,但是需要把教材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转化为“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对考生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正是试题情境材料的内涵与逻辑,决定了命题者提供的答案做到了“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逻辑的一致性”,因而也是一个合理的答案。 三、考后反思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少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两道试题的参考答案的困惑,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答案”四者之间的逻辑一致性。所以,无论是试题的命制者,还是试题的分析者,都应该在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参考答案”之间的逻辑一致性上下功夫。
根据《辞海》的解释,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如果我们按照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事物进行解释,就是符合逻辑的。试题的逻辑大致体现在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参考答案”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试题的立意要通过情境材料和设问来体现和展开,通过参考答案来证实和验证;情境材料一般是围绕立意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的,为设问服务的,同时还规定着答案的组织;设问是基于情境材料而提出的问题;参考答案是对问题的解答,是对立意的证实和验证,但这是基于情境材料的基础上做出的解答、证实和验证。在一道试题中,立意、情境材料是“因”,参考答案是“果”,参考答案不仅是对设问的回答,更是在立意和情境材料这个“因”的规定性下对设问做出的回答。即使面对相同的设问,情境材料的内涵及其逻辑发生变化,参考答案也要随之变化。
一般而言,命题者命制试题时,在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四个方面有创造性的思考,往往追求“立意高远、材料新颖、设问巧妙、答案简洁”,同时,非常注重“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之间的逻辑一致。就“怎样(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设问而言,这需要综合现行《生活与哲学》教材前后内容才能组织出更好的答案,但鉴于浙江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绍兴、嘉兴两地的命题者一定是花了好多心血才巧妙地命制出这样的试题来的。
一线教师在分析试题时,也应该从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四个方面逻辑一致性上去分析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试题命制者的命题意图,对试题有一个透彻的分析,才能把表面相似实质不同的试题区分开来。
事实上,我们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时,都是十分重视对情境材料的分析的,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划分情境材料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答题的几个层次。在分析设问时,教师们指导学生,要抓住“知识范围的要求”“题型的把握”“设问与材料的结合度”“问题的具体内容”。这样指导学生没有什么不好,但还需要在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的逻辑一致性上下功夫。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分析试题时,具体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尤其是分析情境材料的逻辑结构及其对问题解答的影响。第二,深入分析试题的逻辑是否与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材逻辑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试题的逻辑性,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分析。
总之,分析试题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但对试题的逻辑分析,尤其是对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答案”逻辑一致性的把握,是透彻分析试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析题;试题逻辑;教材逻辑;答案
2016年高考前夕,浙江省不少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设问几乎一模一样的两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同样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查的角度都是“怎么(如何)坚持”,可是参考答案却相去甚远。网络上,老师们热烈讨论、众说纷纭。课堂上,老师们面对学生的疑问,各自施展所学,但终究面临尴尬局面。
一、试题呈现
【试题一】(2016年绍兴一模)
40.“越酒闻天下,东浦酒最佳。”我市Y区东浦镇,是闻名的水乡、桥乡、名士之乡,更是酒坊云集的黄酒之乡。2500多年的酿酒历史,传承着古法酿造工艺,酝酿出至今维系生活的醉人的黄酒文化,但近些年却面临传统黄酒产业转型发展和传统酒文化传承的困境。目前,Y区政府以省政府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为指导,先期投资50亿元,结合东浦自身特质,以黄酒文化为魂,科学规划和建设融特色民俗区、黄酒作坊体验区、黄酒文化创意园区、黄酒产业园、休闲旅游服务区等为一体的黄酒特色小镇,同时注重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开发技术。Y区谋求将黄酒小镇构筑成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打造成为保护发展历史经典产业的重要平台和传承弘扬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Y区在打造黄酒特色小镇中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参考答案]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Y区以省政府出台的意见为指导,推动黄酒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②把握了不同事物具有的不同矛盾。Y区根据东浦酒乡的自身特质,规划和建设黄酒特色小镇。③把握了同一事物发展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Y区在传统黄酒产业转型发展和传统酒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新形势下,谋求通过黄酒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④把握了同一事物中不同矛盾的各自特殊性。以黄酒文化为魂,构筑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充分认识和把握了黄酒小镇建设中不同矛盾的特殊性。
【试题二】(2016年嘉兴二模)
40.W镇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探索古镇保护开发的新模式,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名镇。该镇以传统文化基因作为发展的灵魂,延续了“以水为脉,清水穿镇,黑瓦白墙”的水乡风貌。同时,汲取群众智慧,挖掘该镇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对传统戏曲、特色手工艺等进行创新转化,焕发其活力,以适应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为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该镇又创设互联网文化感知体验中心和文化创意区,实现了现代文明与悠久水乡文化的融合共生。
(2)结合材料,分析W镇在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参考答案]①W镇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W镇从当地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及“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是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前提。③W镇根据具体条件,延续水乡风貌、继承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文化,找到了成功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正确路径。
二、异中探微
从高考模拟试题的视角看,这两道试题都是好的试题。可是,为什么设问几乎一模一样,参考答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就需要从试题的基本要素——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四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去分析。
绍兴卷试题选择本地打造黄酒特色小镇作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规定的知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角是“怎样坚持”。这些设问要求,师生都能看到并重视。关键点在“情境材料”的编排及其逻辑,对问题的作答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这一点却被不少师生忽略了。通过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与回答第(2)小问相关的试题情境材料有三层意思:①Y区政府以省政府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为指导,并根据东浦酒乡的自身特质,规划和建设黄酒特色小镇;②Y区在传统黄酒产业转型发展和传统酒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新形势下,谋求通过黄酒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③Y区以黄酒文化为魂,构筑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一定社区功能“两个平台一个载体”,打造黄酒特色小镇。试题情境材料的内涵及其编排逻辑,正好与教材“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相吻合,这就决定了试题命制者提供的答案做到了“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逻辑的一致性”,因而是一个合理的答案。
嘉兴卷试题以乌镇为原型,编制了W镇依托本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打造特色文化名镇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规定的知识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角是“如何坚持”,这些要求,与绍兴卷试题相似。但是本题与绍兴卷试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情境材料的内涵及其编排逻辑,从而规定了本题的参考答案逻辑与绍兴试题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挖掘我们可以知道,本题的情境材料中的“延续”“挖掘”“创新转化”“顺应”等动词,形成了如下内涵及逻辑:W镇具体分析了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把本镇与其他特色名镇区别开来,这是该镇在打造特色文化名镇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第一层次表现;在此基础上,该镇根据具体条件打造特色文化名镇,实现了现代文明与悠久水乡文化的融合共生,成功打造了特色文化名镇,这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第二层次表现。W镇在打造文化名镇过程中首先认清本镇的特殊性,然后根据本镇的特殊条件打造特色文化名镇,这样的情境材料编制思路与逻辑,与教材“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和逻辑是相似的,但是需要把教材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转化为“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对考生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正是试题情境材料的内涵与逻辑,决定了命题者提供的答案做到了“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逻辑的一致性”,因而也是一个合理的答案。 三、考后反思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少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两道试题的参考答案的困惑,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答案”四者之间的逻辑一致性。所以,无论是试题的命制者,还是试题的分析者,都应该在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参考答案”之间的逻辑一致性上下功夫。
根据《辞海》的解释,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如果我们按照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事物进行解释,就是符合逻辑的。试题的逻辑大致体现在试题的“立意、情境材料、设问、参考答案”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试题的立意要通过情境材料和设问来体现和展开,通过参考答案来证实和验证;情境材料一般是围绕立意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的,为设问服务的,同时还规定着答案的组织;设问是基于情境材料而提出的问题;参考答案是对问题的解答,是对立意的证实和验证,但这是基于情境材料的基础上做出的解答、证实和验证。在一道试题中,立意、情境材料是“因”,参考答案是“果”,参考答案不仅是对设问的回答,更是在立意和情境材料这个“因”的规定性下对设问做出的回答。即使面对相同的设问,情境材料的内涵及其逻辑发生变化,参考答案也要随之变化。
一般而言,命题者命制试题时,在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四个方面有创造性的思考,往往追求“立意高远、材料新颖、设问巧妙、答案简洁”,同时,非常注重“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之间的逻辑一致。就“怎样(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设问而言,这需要综合现行《生活与哲学》教材前后内容才能组织出更好的答案,但鉴于浙江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绍兴、嘉兴两地的命题者一定是花了好多心血才巧妙地命制出这样的试题来的。
一线教师在分析试题时,也应该从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四个方面逻辑一致性上去分析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试题命制者的命题意图,对试题有一个透彻的分析,才能把表面相似实质不同的试题区分开来。
事实上,我们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时,都是十分重视对情境材料的分析的,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划分情境材料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答题的几个层次。在分析设问时,教师们指导学生,要抓住“知识范围的要求”“题型的把握”“设问与材料的结合度”“问题的具体内容”。这样指导学生没有什么不好,但还需要在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的逻辑一致性上下功夫。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分析试题时,具体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尤其是分析情境材料的逻辑结构及其对问题解答的影响。第二,深入分析试题的逻辑是否与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材逻辑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试题的逻辑性,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分析。
总之,分析试题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但对试题的逻辑分析,尤其是对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答案”逻辑一致性的把握,是透彻分析试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