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小学美术正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激励、指导儿童大胆创造,不断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下面我就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在激发学生创造兴趣上下功夫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该学科独特魅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征相适应,充分激发出他们探究的兴趣,并使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促其乐学,主动地学。
1、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可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切入点。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满含好奇的来学习美术,要防止学生松驰、疲沓、厌学,美术教师就要充分研究并巧妙处理教材内容,力求从某些关键点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尤其是教材中某些看上去枯燥乏味或简单易懂的内容,要力求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活用感性材料,努力激发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人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3、积极联系生活,在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上下功夫。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
4、充分调动情感,想方设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着力营造激发创造力的课堂氛围
思考和探究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必由之路。要让学生美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就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情境氛围。将学生的兴奋细胞激活,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从生活感知出发,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教育就更需要张扬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应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要在教学各环节及时发现或者创造创新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可以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创新的空间和创造的机会,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我们的作品美化我们的班级”活动,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用自己的双手摆弄着,组成了丰富的具有个性的艺术大作。他们尽情的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兴趣被激发,乐此不疲。
四、立足学生发展开展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评价
美术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当然要鼓励探究。但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探究性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应该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评价要突破长期以来美术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通过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力求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并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最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一、在激发学生创造兴趣上下功夫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该学科独特魅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征相适应,充分激发出他们探究的兴趣,并使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促其乐学,主动地学。
1、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可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切入点。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满含好奇的来学习美术,要防止学生松驰、疲沓、厌学,美术教师就要充分研究并巧妙处理教材内容,力求从某些关键点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尤其是教材中某些看上去枯燥乏味或简单易懂的内容,要力求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活用感性材料,努力激发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人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3、积极联系生活,在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上下功夫。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
4、充分调动情感,想方设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着力营造激发创造力的课堂氛围
思考和探究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必由之路。要让学生美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就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情境氛围。将学生的兴奋细胞激活,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从生活感知出发,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教育就更需要张扬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应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要在教学各环节及时发现或者创造创新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可以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创新的空间和创造的机会,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我们的作品美化我们的班级”活动,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用自己的双手摆弄着,组成了丰富的具有个性的艺术大作。他们尽情的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兴趣被激发,乐此不疲。
四、立足学生发展开展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评价
美术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当然要鼓励探究。但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探究性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应该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评价要突破长期以来美术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通过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力求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并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最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