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开放式教学初探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思品课中运用开放式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课程标准》要求,思品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在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式氛围,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饿活动。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开放式思品教学中做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学生主体 设计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110-01
  
  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思品课开放教学:
  
  一、开放的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要破除应试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的新观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传统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割断了思品课和现实的联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教师可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可以采取采访、调查、讨论、演讲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切均体现了从学生的实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意识。
  其次,树立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能力重于知识的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使其知识结构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
  三是树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观念。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发挥,感到自己对社会是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新课程中,学生是教学的本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是以参与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的,并逐步形成了与学生对话的意识。”这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开放的教学时空
  
  教学时空的开放,即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就是要将思想品德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也在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的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应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作为一线教师,应有把握时代脉搏的敏锐思想和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的洞察力,还应有强于其他学科的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科学的认识。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首先是形式开放,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开放式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把思想品德课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综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独特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开放的课堂教学,创立多维互动,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以达到动智、动情的最高学习境界。
  其次是内容开放,让知识在自由涉猎中升华,要树立大教材观,不要局限于课本。要利用电视新闻,广播报刊等形式,运用鲜活的现实教材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中,不但要讲考试内容,而且要讲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非考试内容,不但要讲本学科知识,而且要讲涉及到本学科内容的其他学科知识,参与处理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学真正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当既定的教材内容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每时每刻学习需要时。教师应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拓展新途径。
  
  四、开放的作业设置
  
  传统的作业设置以书面作业为主,但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式,我们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开放的作业。首先教师要分析评价型作业。就是运用所学政治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分析并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类作业。如讲完“公民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后,让学生分析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诸如家庭纠纷、未成年人辍学、虐待老人等不良现象,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
  其二,要设计行为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些指导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亲身实践的要求和任务的一类作业。如在讲完“孝敬父母”内容后,向学生布置的“我为妈妈洗脚”等行为作业。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可以促进其知、情、行的转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增强教学实效。
  总之,思想品德课实施开放教学,首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内心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思品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开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自我展示,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收获。这样才能彰显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性,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塑造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98-01     “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学习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约翰逊兄弟  合作学习作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其培养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
目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女性癌症死亡最主要原因。乳腺细胞癌变过程与体内雌激素密切相关。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和多溴联苯醚(Polybr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99-01     兴趣是学习的母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学生智能的一把金钥匙。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学习,主动与老师配合,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诱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学位
摘 要:本文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学习他人的经验入手,提高职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四点做法:一、制定必要的专业大纲和校本教材;二、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的衔接;三、教学分层次化;四、倡导自主学习,提升人生价值,力求针对职高中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职高数学教学真正之目的。   关键词:职高 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101-01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要体现“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初步获取知识的能力,简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成文以飨读者。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思维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10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107-01     布置与批改数学作业,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获取老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的重要途径。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调控。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怎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103-0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这说的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105-01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做法,有在语言上下功夫的,有从板书下手的,更多的使用直观性教具,或用多媒体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如果所使用的方法得当,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业成绩进步
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四川省广电局和四川省广电集团承办的四川电视节将于2005年11月26日至28日在成都举行。各项筹备活动已经就绪,现简介如下: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