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取向与特质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d520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思潮相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且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和“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在发展价值观上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差别根源于各自理论基础,即是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还是坚持把自然观与历史观分开来的伦理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坚持自由主义理论;是坚持非西方中心主义价值立场,还是坚持西方中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融贯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和现代化三种价值的公共性实质载体,内含“国家—社会—个体”的合法性证成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是回应转型困境、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由路径。其中,枢纽在于宪法作为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的转介平台的论证和转介原理分析,由此可构建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理论框架,亦可提炼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的规范逻辑。在此基础上,梳理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调整的制度需求,明确适应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调整的具体指向,思考核心价值观对治理
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民生问题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住房、医疗、教育这些事关民生的基本问题,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学理性研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看,民生的内容具有阶级性和层次性;从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在要求看,民生内容包括劳动力再生产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从满足“需要”和“需求”的关系看,民生政策导向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共享发展的理念看,共享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民生,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党情和世情相结合,提出、形成、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和人民至上的思想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奋力拼搏、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以后,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力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新阶段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启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秉持坚定的人民立场;始终力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重视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