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什么是现代慈善观念,慈善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妥当地表达善意而不伤害别人的尊严,很多人还不懂得如何做,说明相关的教育还很不够。所以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积极了解融入社会的角度看,对孩子进行慈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国外的许多中小学,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估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公益活动的表现,也会被计入其综合素质评价。我们学校的慈善教育,应该把概念扩展到更大的“公益”层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志愿活动,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
教育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对于慈善的关注。以教育促发展,推进慈善事业的进步是必然选择。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在教育。
慈善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这个教育经历,赋予学生一套关于慈善的知识及对慈善的理解,让慈善成为每个人对社会尽责、与他人互助的一种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可慈善”的慈善文化。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慈善作为社会美德和公民素质被广泛认同和崇尚。但是今天学校的慈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慈善发展。
中小学阶段开展慈善教育的意义:慈善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民众的慈善热情与行为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而民众的慈善热情和慈善积极性是需要培育、需要调动的。民众慈善精神培育及慈善热情调动的根本途径在教育。教育可以育化民众的慈善意识,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只要有爱心,不到4岁的孩子也可以参与慈善,也可以从慈善中得到幸福。慈善活动不分年龄大小,慈善教育永远都不早。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分爱足以体现集体的温暖。爱心的捐助是责任,也是义务,是美好的情感,更是博大的胸襟。爱,因为关爱而圣洁;心,因为感恩而永恒。
前段时间,我校开展“党员助学献爱心”帮扶活动。我校每个党员帮扶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这项活动中,我校启动了阳光工程,为每个学生买了一个书包,每位党员为结成对子的学生准备了生活、学习必需品。
扶一株幼苗,孕一份春光;助一名学童,赢一片希望。我们从这一捐赠活动中,从老师的殷切希望中,看到了爱心、关心和责任心,看到了同学们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因为有了爱,就有了希望,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学生们在茁壮成长。我们深信,第四小学的受资助学生一定会心怀感恩。
生活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爱心总能给失落的心灵以坚强的力量。慈善教育一定要浸透孩子内心,要让孩子从参与慈善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这样慈善才能够真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从小种下慈善的种子,未来的公民社会也就有了希望。
几个误区
慈善教育重在慈善参与。我们推行的“慈善一元捐”活动倡导让孩子们自愿捐出一元钱,重要的不在于捐款的数量,而在于孩子们的参与。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做公益做慈善就是捐钱,如果自己并不富裕,似乎就没有了做慈善的条件。做慈善、做公益的方式有很多,捐款只是其中一种形式,慈善绝不等于捐钱。
我相信,如果孩子不断地参与此类的慈善活动,当他(她)自己有钱可以支配的时候, 他(她)是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的。
有爱就有希望
几年来,学校把“慈善文化进校园”纳入德育教育管理中。我们认为,最重要是教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爱心,什么是慈善,引导他们做一个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然后再在实践中培养学子的爱心。例如,学校组织了小义工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送关爱等。下一步,学校还将扩大慈善文化教育的范围,争取把活动铺开到社区,让孩子们到社区中奉献爱心。
活动中我们注意到了感染和熏陶慈善文化,有爱心序曲、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剧场等单元,但总的来说,仍然是知识传授的模式。我特别希望慈善美德熏陶能以电影、动画片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进入校园。回忆起当时与学生一起看《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动、流泪,那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开展了爱心义卖、日行一善、慈善捐助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慈善的力量。此外,该校还结合《慈善读本》的内容,在校内开展了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加深对慈善内涵的理解。
“学校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其实慈善就在我们身边。希望能培养学生们拥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谦逊、宽容感恩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慈善读本》,学生们更加了解慈善的意义,把慈善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实践慈善。”此外,每个学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渗透慈善文化教育。
尽管学习《慈善读本》只有三个月,但是学生的慈善意识正逐渐形成。近日,该校一年级学生梁家浩被确诊患上神经性母细胞瘤。得悉情况后,不少学生捐出了自己全部的零用钱。“同学的慈善热情高涨,而不少家长更是自发组织捐款,并亲自将善款送到医院。”
在主题班会上,学生们更自编自导自演与孝德、慈善有关的小品、相声,并制订一系列感恩计划加以实践,把意识转化为行动。“过去总觉得慈善就是名人捐款、作秀,但是现在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做慈善。”六年级学生衷蕾很有感触。她还记得班上有一位男同学每次都不愿意捐款,原因是他觉得捐款没意义。但是,这个学期学校组织的三次捐款,他却变得乐于捐助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每一次捐助对别人来说都是雪中送炭,所以她改变了他的想法。
自开展“日行一善、日读一书”爱心实践活动以来,三年级学生吴艺星几乎每天都会做一件好人好事,哪怕只是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等小事,“我希望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学校号召学生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把这些善心义举用纸笔记录下来,与同学和父母分享,从而达到“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社会慈善效应。学校决定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慰问镇内的低保家庭老人和困难学生家庭。
携手慈善,共创和谐
在大力提倡和实践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今天,慈善文化的巨大作用在于教而化人,逐步引导人们乐善好施,从同情、怜悯、施舍出发,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对慈善价值观的认同,把帮助困难者视为一种社会责任,使贫者、难者、患者、残者、弱者得到物质的帮助和心灵的慰藉,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分享到人间的温暖。”
慈善文化的普及与深化正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薪火相传。
一个负责任的学校,不仅在专业领域享有权威,更要践行社会公益。作为农村留守学校的典范,梅小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肩负的社会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汇聚点滴的爱心与善行,已经清晰的勾勒出学校践行社会责任的发展格局,并将公益写入学校的灵魂,未来,四小的公益事业将走得更远!
夜空之所以灿烂,是因为有无数明星的闪烁点缀。
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将爱心传递下去,让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开花,让爱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植根!让希望的种子在四小校园中生根、发芽,让充满爱心的花朵永远在四小校园中绽放!◎
国外的许多中小学,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估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公益活动的表现,也会被计入其综合素质评价。我们学校的慈善教育,应该把概念扩展到更大的“公益”层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志愿活动,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
教育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对于慈善的关注。以教育促发展,推进慈善事业的进步是必然选择。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在教育。
慈善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这个教育经历,赋予学生一套关于慈善的知识及对慈善的理解,让慈善成为每个人对社会尽责、与他人互助的一种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可慈善”的慈善文化。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慈善作为社会美德和公民素质被广泛认同和崇尚。但是今天学校的慈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慈善发展。
中小学阶段开展慈善教育的意义:慈善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民众的慈善热情与行为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而民众的慈善热情和慈善积极性是需要培育、需要调动的。民众慈善精神培育及慈善热情调动的根本途径在教育。教育可以育化民众的慈善意识,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只要有爱心,不到4岁的孩子也可以参与慈善,也可以从慈善中得到幸福。慈善活动不分年龄大小,慈善教育永远都不早。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分爱足以体现集体的温暖。爱心的捐助是责任,也是义务,是美好的情感,更是博大的胸襟。爱,因为关爱而圣洁;心,因为感恩而永恒。
前段时间,我校开展“党员助学献爱心”帮扶活动。我校每个党员帮扶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这项活动中,我校启动了阳光工程,为每个学生买了一个书包,每位党员为结成对子的学生准备了生活、学习必需品。
扶一株幼苗,孕一份春光;助一名学童,赢一片希望。我们从这一捐赠活动中,从老师的殷切希望中,看到了爱心、关心和责任心,看到了同学们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因为有了爱,就有了希望,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学生们在茁壮成长。我们深信,第四小学的受资助学生一定会心怀感恩。
生活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爱心总能给失落的心灵以坚强的力量。慈善教育一定要浸透孩子内心,要让孩子从参与慈善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这样慈善才能够真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从小种下慈善的种子,未来的公民社会也就有了希望。
几个误区
慈善教育重在慈善参与。我们推行的“慈善一元捐”活动倡导让孩子们自愿捐出一元钱,重要的不在于捐款的数量,而在于孩子们的参与。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做公益做慈善就是捐钱,如果自己并不富裕,似乎就没有了做慈善的条件。做慈善、做公益的方式有很多,捐款只是其中一种形式,慈善绝不等于捐钱。
我相信,如果孩子不断地参与此类的慈善活动,当他(她)自己有钱可以支配的时候, 他(她)是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的。
有爱就有希望
几年来,学校把“慈善文化进校园”纳入德育教育管理中。我们认为,最重要是教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爱心,什么是慈善,引导他们做一个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然后再在实践中培养学子的爱心。例如,学校组织了小义工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送关爱等。下一步,学校还将扩大慈善文化教育的范围,争取把活动铺开到社区,让孩子们到社区中奉献爱心。
活动中我们注意到了感染和熏陶慈善文化,有爱心序曲、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剧场等单元,但总的来说,仍然是知识传授的模式。我特别希望慈善美德熏陶能以电影、动画片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进入校园。回忆起当时与学生一起看《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动、流泪,那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开展了爱心义卖、日行一善、慈善捐助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慈善的力量。此外,该校还结合《慈善读本》的内容,在校内开展了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加深对慈善内涵的理解。
“学校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其实慈善就在我们身边。希望能培养学生们拥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谦逊、宽容感恩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慈善读本》,学生们更加了解慈善的意义,把慈善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实践慈善。”此外,每个学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渗透慈善文化教育。
尽管学习《慈善读本》只有三个月,但是学生的慈善意识正逐渐形成。近日,该校一年级学生梁家浩被确诊患上神经性母细胞瘤。得悉情况后,不少学生捐出了自己全部的零用钱。“同学的慈善热情高涨,而不少家长更是自发组织捐款,并亲自将善款送到医院。”
在主题班会上,学生们更自编自导自演与孝德、慈善有关的小品、相声,并制订一系列感恩计划加以实践,把意识转化为行动。“过去总觉得慈善就是名人捐款、作秀,但是现在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做慈善。”六年级学生衷蕾很有感触。她还记得班上有一位男同学每次都不愿意捐款,原因是他觉得捐款没意义。但是,这个学期学校组织的三次捐款,他却变得乐于捐助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每一次捐助对别人来说都是雪中送炭,所以她改变了他的想法。
自开展“日行一善、日读一书”爱心实践活动以来,三年级学生吴艺星几乎每天都会做一件好人好事,哪怕只是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等小事,“我希望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学校号召学生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把这些善心义举用纸笔记录下来,与同学和父母分享,从而达到“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社会慈善效应。学校决定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慰问镇内的低保家庭老人和困难学生家庭。
携手慈善,共创和谐
在大力提倡和实践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今天,慈善文化的巨大作用在于教而化人,逐步引导人们乐善好施,从同情、怜悯、施舍出发,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对慈善价值观的认同,把帮助困难者视为一种社会责任,使贫者、难者、患者、残者、弱者得到物质的帮助和心灵的慰藉,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分享到人间的温暖。”
慈善文化的普及与深化正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薪火相传。
一个负责任的学校,不仅在专业领域享有权威,更要践行社会公益。作为农村留守学校的典范,梅小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肩负的社会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汇聚点滴的爱心与善行,已经清晰的勾勒出学校践行社会责任的发展格局,并将公益写入学校的灵魂,未来,四小的公益事业将走得更远!
夜空之所以灿烂,是因为有无数明星的闪烁点缀。
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将爱心传递下去,让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开花,让爱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植根!让希望的种子在四小校园中生根、发芽,让充满爱心的花朵永远在四小校园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