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联合D-二聚体对评估椎体强化术后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监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结果。

方法

对我院2016年5月至11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13例,年龄64~91岁,平均(74.3±10.5)岁;女39例,年龄60~89岁,平均(71.4±7.3)岁。在局部麻醉下行椎体成形术,其中PVP 29例,PKP 23例。所有病例均于骨水泥注入前1 h、骨水泥注入后0.5 h、1 h、3 h进行抽血检查血栓弹力图(TEG)及D-二聚体,了解其凝血功能动态变化情况。

结果

所有病例骨水泥注入前1 h与骨水泥注入后0.5 h相比较:各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骨水泥注入后1 h相比较:R值、Angle角、CI值、EPL值及LY30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K值、Ma值及D-二聚体值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骨水泥注入后3 h相比较:R值、K值、Angle角、Ma值、CI值、LY30值及D-二聚体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EP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VP/PKP术后0.5~3 h期间,血液处于一过性高凝状态,术后1 h达峰值,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因此,在此期间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使用抗凝药物等临床干预,术后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变化,且早期活动。

其他文献
《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阐明了督脉病症的选穴部位和治疗思路,历代医家对它的理解有较大分歧。本文通过考察督脉病症、督脉腧穴主治、病症治疗、注家注释等古籍文献,对其含义进行解读和辨析,认为"骨上"是指督脉循行所过脊柱骨,"脐下营"为脐至耻骨联合中央处。该句不但指明了督脉生病时需重视的治疗部位,而且强调了区分病症轻重予以不同施治的思路。
汉乐府诗中有"白兔捣药虾蟆丸"的记载,汉代画像亦有相应的图像表现,以往有学者认为白兔所捣之药是以蟾蜍或蟾酥为原料的"虾蟆丸"。然而,通过对文献、图像及出土实物的分析显示,"白兔捣药虾蟆丸"的含义是虾蟆与白兔共同捣不死之药,揉制成丸,其中的"丸"并非名词,而是动词。虾蟆和白兔一样,都是动作的实施者,而非入药的原料。
期刊
民国时期贵州传染病种类多,主要有霍乱、天花、伤寒、斑疹伤寒、痢疾、猩红热、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回归热、疟疾、砂眼、急性结膜炎、皮肤病、性病、麻风病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民国贵州传染病频发。特殊的地理环境、水灾多发等是民国贵州传染病频发的自然因素,医疗水平落后、生活方式不科学、卫生意识淡薄、风俗习惯独特、交通条件变化等社会因素助长了传染病的发生。传染病造成了贵州大量人口染疫及死亡,带
期刊
《明史·礼志》所载的嘉靖朝医祀三皇事宜存在两处失实之处。一是祭祀时间上"仲秋"实为"仲冬"之误。二是祭祀地点的建造时序上存在混乱,应是先建圣济殿,后建景惠殿,具体过程为:嘉靖十五年(1536),遵照祖制建圣济殿祀先医;嘉靖二十一年(1542),因太医院一直供奉三皇小像的旧庙残破不堪,嘉靖皇帝始命展拓,次年七月竣工,命名为景惠殿,亦祀先医。
期刊
《医学纲目》的特色之一为辑录了大量明以前医学资料,通过对书中所引文献简称及内容的系统梳理,发现其征引文献数量多达百余部,时代跨度自汉至元。从征引频率分析,楼英之学本于《内经》,在学术观点上与朱丹溪和易水学派更有共鸣,对文史资料中的医学内容也有所涉猎。
期刊
高血压病及其相关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损害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距今约一个世纪前,高血压病在中国的研究和防治尚处于起步阶段。民国时期的中国医学家在物质、文化条件极度受限的环境下,艰难开展了国内不同人群的血压普查,并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基础机制和临床研究,同时在医学教育与科普工作中完成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翻译了一系列西方国家的生理学与内科学教材,出版了《高血压的预防与疗养》等一批优秀的科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