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新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2008年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将会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抓住新课程的灵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最终让课堂焕发无穷活力。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定位
高中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到2008年,国家将在全国所有高中学校推行《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一场波及全国的高中教育改革的风暴将以不可逆阻的气势劲吹千校万园。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前任何一次教育改革,以选课制和学分制为特点,具有革命的性质,无疑将会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促使现行的高中课堂教学产生质的变化,引发我们对新课程条件下高中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
一、新课程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高中新课程首次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改革的指导思想,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最核心、最充分的展现,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改变长期以来精英教育理念下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忽略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課堂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发展。
发展的本义是全面、完整、和谐的发展。在知识与能力的层面上,新课程要求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承认学生的发展是具体的、独特的、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不同,其发展的水平、状况也不同。课堂教学要允许这种状态的存在,不求于“齐”,要求于“歧”。要面对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地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要以公平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机会、发展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多样、灵活、有选择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构建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学重心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水平,努力要实现的是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的。而高中新课程则是注重或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师教的如何,关键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多少发展。
2.由刚性的教学体系向弹性的教学体系转变。
大机器工业背景下的行政班级授课制度是一种规模化的教育方式,它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扩展了社会各阶层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这种模式强调统一化和标准化,尺度一致,要求雷同,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和开放性,影响到个体差异极大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的发展。弹性的教学体系要求课堂教学从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选择性和开放性,这也是高中新课程体系设置为学分制和选修制结合的动机。这种体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梯度化的灵活形式给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发展空间。
3.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总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而不是让教学去适应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价值的单一化,影响了学生的个性成就和创造力的缺失。高中新课程教学则强调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心中有人,把学生作为具有鲜活生机的生命个体对待,而不是把他们视为单一的知识容器,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价值。
三、课堂教学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向学生传递已经发现的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师生的关系就是知识和真理的授受关系,即权威和服从的关系。课堂教学以教师与书本作为权威,具有很强的指令性,教育对象难免成为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新的高中课程体系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建构性和生成性。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互补而不断调适,逐渐清晰而最后生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人都是教学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在这种课程情景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教师不再是学生外在价值的唯一认定者,而是尊重学生的探究性、质疑性和批判性的指导者,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变为新人格的塑造者。要求教师从解放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入手,从单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向发现和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和成长,引导他们不但要求“知”,更要求“德”;不但要学习好,更要“好学”和“会学”。
就学生而言,在新课程学习中他们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不是教师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在自由的学习情况下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自主的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体验性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开放灵活的课堂教学中尽情地拓展课程空间,各自以创造精神尽情洒脱地自由飞翔,最大限度地展示各自独特的教学智慧。
四、让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焕发无穷的活力
高中新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来的课程体系的整和与调节,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新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知识、道德、文化、身体、心理的综合发展。这样的课程体系给课堂教学创设了充满教学活力的契机,为师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敢于超越书本,改变知识“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大胆质疑,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要改变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单调重复的教学模式,要具备一定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在质疑中开拓课堂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视野的扩展、新颖的刺激,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品质。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创造生成的,是由师生鲜活的生命体构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抛弃过去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用创新意念激活课堂,用智慧之光催生学生的激情,要以教师的具有创意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灵智迸发、充满生动的活动过程,以培养出一批头脑开放、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此,必须尽量减少过多的对学生的统一约束和统一要求,把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降低到最基本的层面,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自由思想、自由选择的空间。要改变课堂管理思想,一切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不是教师怎样舒服地教,而是要让学生开心地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身心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有宽容的胸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养成质疑、想象、尝试、体验的学习品质,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师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
高中新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根据。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多不适合教育形势发展的地方。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实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是每个高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敢于实践,大胆创新,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的走向,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创造性的精神来实施高中新课程。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定位
高中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到2008年,国家将在全国所有高中学校推行《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一场波及全国的高中教育改革的风暴将以不可逆阻的气势劲吹千校万园。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前任何一次教育改革,以选课制和学分制为特点,具有革命的性质,无疑将会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促使现行的高中课堂教学产生质的变化,引发我们对新课程条件下高中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
一、新课程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高中新课程首次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改革的指导思想,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最核心、最充分的展现,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改变长期以来精英教育理念下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忽略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課堂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发展。
发展的本义是全面、完整、和谐的发展。在知识与能力的层面上,新课程要求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承认学生的发展是具体的、独特的、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不同,其发展的水平、状况也不同。课堂教学要允许这种状态的存在,不求于“齐”,要求于“歧”。要面对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地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要以公平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机会、发展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多样、灵活、有选择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构建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学重心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水平,努力要实现的是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的。而高中新课程则是注重或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师教的如何,关键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多少发展。
2.由刚性的教学体系向弹性的教学体系转变。
大机器工业背景下的行政班级授课制度是一种规模化的教育方式,它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扩展了社会各阶层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这种模式强调统一化和标准化,尺度一致,要求雷同,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和开放性,影响到个体差异极大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的发展。弹性的教学体系要求课堂教学从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选择性和开放性,这也是高中新课程体系设置为学分制和选修制结合的动机。这种体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梯度化的灵活形式给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发展空间。
3.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总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而不是让教学去适应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价值的单一化,影响了学生的个性成就和创造力的缺失。高中新课程教学则强调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心中有人,把学生作为具有鲜活生机的生命个体对待,而不是把他们视为单一的知识容器,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价值。
三、课堂教学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向学生传递已经发现的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师生的关系就是知识和真理的授受关系,即权威和服从的关系。课堂教学以教师与书本作为权威,具有很强的指令性,教育对象难免成为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新的高中课程体系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建构性和生成性。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互补而不断调适,逐渐清晰而最后生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人都是教学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在这种课程情景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教师不再是学生外在价值的唯一认定者,而是尊重学生的探究性、质疑性和批判性的指导者,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变为新人格的塑造者。要求教师从解放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入手,从单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向发现和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和成长,引导他们不但要求“知”,更要求“德”;不但要学习好,更要“好学”和“会学”。
就学生而言,在新课程学习中他们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不是教师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在自由的学习情况下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自主的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体验性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开放灵活的课堂教学中尽情地拓展课程空间,各自以创造精神尽情洒脱地自由飞翔,最大限度地展示各自独特的教学智慧。
四、让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焕发无穷的活力
高中新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来的课程体系的整和与调节,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新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知识、道德、文化、身体、心理的综合发展。这样的课程体系给课堂教学创设了充满教学活力的契机,为师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敢于超越书本,改变知识“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大胆质疑,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要改变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单调重复的教学模式,要具备一定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在质疑中开拓课堂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视野的扩展、新颖的刺激,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品质。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创造生成的,是由师生鲜活的生命体构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抛弃过去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用创新意念激活课堂,用智慧之光催生学生的激情,要以教师的具有创意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灵智迸发、充满生动的活动过程,以培养出一批头脑开放、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此,必须尽量减少过多的对学生的统一约束和统一要求,把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降低到最基本的层面,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自由思想、自由选择的空间。要改变课堂管理思想,一切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不是教师怎样舒服地教,而是要让学生开心地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身心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有宽容的胸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养成质疑、想象、尝试、体验的学习品质,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师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
高中新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根据。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多不适合教育形势发展的地方。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实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是每个高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敢于实践,大胆创新,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的走向,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创造性的精神来实施高中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