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它以令人感动的场面、新颖的叙事角度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南京!南京!》是近年国产电影中难得地将拍摄技巧和故事内容同时处理得都很巧妙的影片。当一个好故事与一系列的运用得当的电影拍摄技巧相遇的时候,所收到的效果绝不是二者单纯的相加,而是一部电影完成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南京!南京!》 电影技巧 镜头语言 蒙太奇
《南京!南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业电影的认识。不同于控诉型的纪录片,也不同于一味迎合观众的商业片,《南京!南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其叙述的故事与每一个中国人的休戚相关,其中的现代思想和巧妙的技术手法更为该片增色不少。本文即在电影技术层面上对该片做出一些探讨。
镜头语言与叙事主体的相得益彰
针对不同的叙事主体,导演采用了不同的镜头表现方式,在这一方面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影片中各个主要角色最后走向死亡的过程。
刘烨扮演的陆剑雄在众人不愿意起来送死的情况下,一个人站出来,走向城门外,其实也就是走向死亡。在他走出城门的时候,原本在他身后的远景镜头变成了主观镜头,观众一下身处这名中国军人的位置上,缓缓地走过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直视每一名日军,环视地上的累累陈尸。陆剑雄是一个反抗者,面对日军他是抵抗的,他是主动抗争的,在他走向死亡的时候也是他自己自主的选择,主观镜头直接让观众感受了他的视死如归,感受了他的坚强,特写使观众的感情被调动起来。这样的镜头处理,虽然陆剑雄是被押往刑场的,可是主动权却似乎在无形中掌握在了他的手中,一名中国军人选择有骨气地死去。
唐先生的角色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始终为了自己的家庭利益而忙碌着,不惜出卖人格、出卖中国士兵换回了一个保护家人的空头承诺。然而在他得知妻子怀孕,无法走出南京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这样的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导演给的是一个远景长镜头。在这个镜头里面,唐先生与日本军官对话,抽烟,被绑至柱子上,被枪毙……镜头一直没有变化,似乎有一个袖手旁观的人站在现场,毫无感情地记录着一切。如同黑泽明在《乱》中的镜头,该片几乎全部用远景镜头来拍摄,就是要给观众一种冷冷观看各种人间惨象却无处发泄的感觉。唐先生是有能力的人,但是他的能力是无力改变被欺压的事实的,在暴力面前他是无助的,在他死的时候,这样的一个长镜头就很好地让人感觉到了这种无助。
姜老师是一名救援委员会的成员,她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也有着与陆剑雄一样的抗争精神。当她试图营救更多的男人而被发现要被拉去做慰安妇的时候,对着角川,她急切地说:“shoot me”(杀了我吧)。这是一种不愿屈服的精神。对于姜老师的死亡,导演采用了角川的视角来完成这一切。角川是不愿杀她的,通过他的眼睛,观众看到姜老师被抓起来,无力挣脱,在姜老师被拉远之前一直没有变位置,可以想象的是角川的震惊,接着镜头开始抖动,即角川开始追上去,枪响,姜老师倒地。姜老师是为救人而被抓的,因被抓而选择死亡。姜老师死的镜头用的是杀死她的人的视角,这样的死对于死者来说其实是一种救赎,对于杀人者来说甚至成为了善举,这些疯狂的逻辑只能存在于那个疯狂的现实中。
各种蒙太奇手法轮流出彩
把日军大屠杀的各种方式一一罗列会是一项费时费力且不见得有好效果的工作。导演陆川在此处很好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处理了这些素材,把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不同方式的屠杀汇集到一起,影片在各个场景中切换,在压抑悲愤的气氛中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样快速的剪辑,犹如把大量悲惨的场景一鼓作气地倾泻给了观众,使观众受到了更迅猛的震撼和冲击力,同时也加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在大屠杀结束以后,导演用了一个前进式的蒙太奇句型,把观众的情绪逐渐地带到一个高点。首先是对一个日本士兵军靴的特写,然后是镜头慢慢上移,变成近景,看到了一个日军的下半身背影,再到全景,一个全身背影,镜头此时越过头项,猛然一个大远景出现在观众眼前,即一个一望无际的尸体的场景。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让观众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好心理状态就忽然接受到了可能预知的现实,因为是可能预知的,本来应该有免疫力的观众,却在这样一个前进式的蒙太奇中,渐渐卸下防备,而惨象就在这一刻映入眼帘。这种震撼力是难以用文字去描述的。
重复蒙太奇,是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达到着重强调的作用,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在本片中重复蒙太奇同样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影片开始不久,第一拨俘虏被杀死以后,再没有人愿意“起来”,这时候陆剑雄站了起来,向城门走去。接着小豆子站了起来,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站了起来……这是一群慷慨赴死的中国汉子。在难民营被攻破,拉贝不得不交出~百名女子来换取暂时的安全和过冬的煤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当慰安妇,妓女小江的手给出了一个特写,接着她用南京话说“我去!”,走出人群站出来,然后是许许多多的手,一个接一个地站了出来……这是一群慷慨赴难的中国女人。在处理这两个场景的时候,导演几乎用了同样的表现方式来体现不同性别的中国人面对邪恶时的正气,第二场景积攒了前一个的气势,几乎是一出现就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中国人大义凛然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多处比喻留下明天的希望
电影中的比喻方法很多,有母体、象征、隐喻等等,在《南京!南京!》中,导演大量地运用了这些方法,在令人绝望的环境中留下了很多未来的希望。
影片中,数以万计的俘虏被捆绑在一起,坐在地上,日本兵大喊“起来!”,坐着的俘虏一起站起来,虽然都是俘虏,但也仍有壮阔的气势,让观众一惊。如果根据日本兵随后喊出的“向后转”来猜测,那一句“起来”完全可以用更军事化的“起立”来代替,然而导演没有用,因为“起来”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熟悉的,“起来”是落后的中国一直在心里默念的词,是中国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导演在这里用这样的词,就是一个隐喻的手法,即用观众熟知的东西来达到展现深刻寓意的效果。观众熟悉这个“起来”,那些俘虏颇有气势地起来,似乎在告诉观众:中国人会起来!
唐先生在被处死以前兴奋地说:“我太太又怀孕了!”;小豆子在意外获释之后快乐地吹着蒲公英。这两处是影片中最为明显的象征手法,腹中的胎儿和飞翔的蒲公英无疑都象征着无法被扼杀的中国的希望。
纵观整部影片,可以看出导演陆川在有一个好的剧本,说一个好故事的同时,同样也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下了大功夫,其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为故事的精彩锦上添花,甚至影片技巧本身也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是不着痕迹的。《南京!南京!》是近年国产电影中难得地将拍摄技巧和故事内容同时处理得很巧妙的影片。当一个好故事与一系列的运用得当的电影拍摄技巧相遇的时候,所收到的效果绝不是二者单纯的相加,而是一部电影完成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南京!南京!》 电影技巧 镜头语言 蒙太奇
《南京!南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业电影的认识。不同于控诉型的纪录片,也不同于一味迎合观众的商业片,《南京!南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其叙述的故事与每一个中国人的休戚相关,其中的现代思想和巧妙的技术手法更为该片增色不少。本文即在电影技术层面上对该片做出一些探讨。
镜头语言与叙事主体的相得益彰
针对不同的叙事主体,导演采用了不同的镜头表现方式,在这一方面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影片中各个主要角色最后走向死亡的过程。
刘烨扮演的陆剑雄在众人不愿意起来送死的情况下,一个人站出来,走向城门外,其实也就是走向死亡。在他走出城门的时候,原本在他身后的远景镜头变成了主观镜头,观众一下身处这名中国军人的位置上,缓缓地走过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直视每一名日军,环视地上的累累陈尸。陆剑雄是一个反抗者,面对日军他是抵抗的,他是主动抗争的,在他走向死亡的时候也是他自己自主的选择,主观镜头直接让观众感受了他的视死如归,感受了他的坚强,特写使观众的感情被调动起来。这样的镜头处理,虽然陆剑雄是被押往刑场的,可是主动权却似乎在无形中掌握在了他的手中,一名中国军人选择有骨气地死去。
唐先生的角色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始终为了自己的家庭利益而忙碌着,不惜出卖人格、出卖中国士兵换回了一个保护家人的空头承诺。然而在他得知妻子怀孕,无法走出南京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这样的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导演给的是一个远景长镜头。在这个镜头里面,唐先生与日本军官对话,抽烟,被绑至柱子上,被枪毙……镜头一直没有变化,似乎有一个袖手旁观的人站在现场,毫无感情地记录着一切。如同黑泽明在《乱》中的镜头,该片几乎全部用远景镜头来拍摄,就是要给观众一种冷冷观看各种人间惨象却无处发泄的感觉。唐先生是有能力的人,但是他的能力是无力改变被欺压的事实的,在暴力面前他是无助的,在他死的时候,这样的一个长镜头就很好地让人感觉到了这种无助。
姜老师是一名救援委员会的成员,她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也有着与陆剑雄一样的抗争精神。当她试图营救更多的男人而被发现要被拉去做慰安妇的时候,对着角川,她急切地说:“shoot me”(杀了我吧)。这是一种不愿屈服的精神。对于姜老师的死亡,导演采用了角川的视角来完成这一切。角川是不愿杀她的,通过他的眼睛,观众看到姜老师被抓起来,无力挣脱,在姜老师被拉远之前一直没有变位置,可以想象的是角川的震惊,接着镜头开始抖动,即角川开始追上去,枪响,姜老师倒地。姜老师是为救人而被抓的,因被抓而选择死亡。姜老师死的镜头用的是杀死她的人的视角,这样的死对于死者来说其实是一种救赎,对于杀人者来说甚至成为了善举,这些疯狂的逻辑只能存在于那个疯狂的现实中。
各种蒙太奇手法轮流出彩
把日军大屠杀的各种方式一一罗列会是一项费时费力且不见得有好效果的工作。导演陆川在此处很好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处理了这些素材,把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不同方式的屠杀汇集到一起,影片在各个场景中切换,在压抑悲愤的气氛中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样快速的剪辑,犹如把大量悲惨的场景一鼓作气地倾泻给了观众,使观众受到了更迅猛的震撼和冲击力,同时也加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在大屠杀结束以后,导演用了一个前进式的蒙太奇句型,把观众的情绪逐渐地带到一个高点。首先是对一个日本士兵军靴的特写,然后是镜头慢慢上移,变成近景,看到了一个日军的下半身背影,再到全景,一个全身背影,镜头此时越过头项,猛然一个大远景出现在观众眼前,即一个一望无际的尸体的场景。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让观众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好心理状态就忽然接受到了可能预知的现实,因为是可能预知的,本来应该有免疫力的观众,却在这样一个前进式的蒙太奇中,渐渐卸下防备,而惨象就在这一刻映入眼帘。这种震撼力是难以用文字去描述的。
重复蒙太奇,是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达到着重强调的作用,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在本片中重复蒙太奇同样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影片开始不久,第一拨俘虏被杀死以后,再没有人愿意“起来”,这时候陆剑雄站了起来,向城门走去。接着小豆子站了起来,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站了起来……这是一群慷慨赴死的中国汉子。在难民营被攻破,拉贝不得不交出~百名女子来换取暂时的安全和过冬的煤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当慰安妇,妓女小江的手给出了一个特写,接着她用南京话说“我去!”,走出人群站出来,然后是许许多多的手,一个接一个地站了出来……这是一群慷慨赴难的中国女人。在处理这两个场景的时候,导演几乎用了同样的表现方式来体现不同性别的中国人面对邪恶时的正气,第二场景积攒了前一个的气势,几乎是一出现就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中国人大义凛然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多处比喻留下明天的希望
电影中的比喻方法很多,有母体、象征、隐喻等等,在《南京!南京!》中,导演大量地运用了这些方法,在令人绝望的环境中留下了很多未来的希望。
影片中,数以万计的俘虏被捆绑在一起,坐在地上,日本兵大喊“起来!”,坐着的俘虏一起站起来,虽然都是俘虏,但也仍有壮阔的气势,让观众一惊。如果根据日本兵随后喊出的“向后转”来猜测,那一句“起来”完全可以用更军事化的“起立”来代替,然而导演没有用,因为“起来”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熟悉的,“起来”是落后的中国一直在心里默念的词,是中国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导演在这里用这样的词,就是一个隐喻的手法,即用观众熟知的东西来达到展现深刻寓意的效果。观众熟悉这个“起来”,那些俘虏颇有气势地起来,似乎在告诉观众:中国人会起来!
唐先生在被处死以前兴奋地说:“我太太又怀孕了!”;小豆子在意外获释之后快乐地吹着蒲公英。这两处是影片中最为明显的象征手法,腹中的胎儿和飞翔的蒲公英无疑都象征着无法被扼杀的中国的希望。
纵观整部影片,可以看出导演陆川在有一个好的剧本,说一个好故事的同时,同样也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下了大功夫,其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为故事的精彩锦上添花,甚至影片技巧本身也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是不着痕迹的。《南京!南京!》是近年国产电影中难得地将拍摄技巧和故事内容同时处理得很巧妙的影片。当一个好故事与一系列的运用得当的电影拍摄技巧相遇的时候,所收到的效果绝不是二者单纯的相加,而是一部电影完成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