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约有15万华侨华人。不像法国等其它欧洲国家那样,德国的华人分布很散,没有形成像“唐人街”那样的华人聚居区。在德国这个保守的社会里,华人像别的外国人群体一样,无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华人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还是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经营领域单调
中国驻德国使馆领事部参赞刘宏建说,在德国的华人华侨,目前主要经营的产业有三个:餐饮业、中医以及旅游业。其中经营餐饮业的华人比例最大。
德国政府早期限制华人经营的范围,只允许他们经营餐饮业。这就使得中国餐饮业在德国各地开花。在德国某些只有几千人的小镇上,也能遇到中国餐馆。许多德国人说,对中国的印象是从中国餐馆获得的。由于德国的税收高,经营餐饮业不能挣很多钱,加上最近几年德国经济不景气,德国人上馆子吃饭少了很多,中餐馆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
中医在德国民间十分受欢迎。一些德国朋友就常托华人介绍好的中医给他们。德国有30万医生,其中5万名使用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就可以知道中医的巨大影响。但是对于华人来说,如果不能取得西医的行医执照,是无法独立开中医诊所的。所以目前华人行医主要依附西医医院或诊所。最近,德国准备放开中医治疗的医疗保险范围,这将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看中医,中医也在德国面临更大的发展机会。
华人开办旅游公司是最近一些年兴起来的。随着德国成为中国入境游的目的地之一,到德国来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另外,德国人十分喜爱旅游,中国也是他们最向往的旅游目标之一。这些都为华人开办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机会。
另外还有一个最近一两年兴起的产业——批发商贸业务。由于经济不景气,德国人不去买贵重物品,转而青睐从中国来的比较廉价的商品。中国商品批发业务应运而生,德国各大城市都纷纷建立中国商城,在一些大城市还出现多家商城并存的局面。
还有一批华人是到德国留学的中国学者。他们在德国大学取得学位之后,进入了德国各领域就业,包括工业、金融、高科技等行业。但他们就业范围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
刘宏建说,由于德国经济不景气等原因,许多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最近几年纷纷考虑回国发展,觉得国内的机会多。在国内一些地区到德国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前来应聘的除了留学德国毕业的学生外,也有许多是在德国工作多年的华人。
国土情深
德国华人华侨中,加入德国籍的几乎占一半。许多华人在德国生活了二三十年,可是跟他们聊起来,觉得他们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邝伟森先生在汉堡的火车站旁开了一家酒店,主要经营粤菜,生意十分红火。他的餐馆的名字叫做“中国酒家”。他说,自己拿了德国护照多年,但始终感觉自己不是德国人。他对记者说,他通过媒体等途径随时关心着中国发生的事。
谈起2000年朱包镕基总理访问汉堡在他的饭店订餐的时候,邝伟森显得兴致勃勃。当时访问团吃了许多天的西餐,想吃一顿地道的中国菜,于是他的饭店被推荐为访问团供餐。他说,访问团后来特地打电话给他,对他的饭店提供的中国菜十分满意。
刘宏建说,德国的华侨大都十分关心中国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发生的好事和坏事,都牵动他们的心。
在中国发生非典期间、发生特大水灾的时候,德国华侨们主动捐钱捐物;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等让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些德国籍的华人同样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学有所成的学者们,更是常想着为中国做些什么。最近一些年,德国的华人学者常常组团到国内,跟国内相关的领域或机构合作。几个月前的圣诞节期间,就有一个德国华人学者团到国内的不同省份,与不同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让下一代延续中华文化
邝伟森告诉在德国长大的儿子,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国根。他作为全德华侨华人联合会执行主席,连续两年组织德国华侨的子女到中国内地参观,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增加自己作为华人的感性认识。
在德国的媒体上,人们获得的对中国的信息基本都是负面的。邝伟森说,这些孩子到国内参观后,看到中国悠久的文化古迹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中国印象大大改变,也“增加了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延续中华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文学校。目前,全德国有中文学校30多所,并且在不断增多。刘宏建说,华侨们虽然身在异乡,但都希望子女能延续悠久的中国文化血脉。
陈雪芳女士于2003年在不莱梅成立了“华威中文学校”,自己担任校长。一个周末,记者在学校里碰到了正在开家长会的陈雪芳。她对记者说,当时看到那么多华侨子女不会说汉语,“实在是不忍心”,于是决心办一所中文学校。她说:“华人不学中文是残废。”陈雪芳在不莱梅一所大学工作,任务本来就很重,所以办中文学校全部是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进行,她也就因此没有一天真正的休息了。她说:“真是很累。但看到孩子们学中文进步那么大,心里就十分高兴。”陈雪芳说,学校的规模还要扩大,因为要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一个陪孩子来上中文课的家长对记者说,“孩子虽然在德国长大,但是长着中国脸孔,不说中国话说不过去”。他也表示,中国正在飞速发展,新一代的华侨子女也要学好中文,这样“孩子们将来的出路更好”。
在“华威中文学校”里,还教授中国画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德国的一些中文学校还组织“夏令营”到中国去,让孩子们亲身接触中文书中提到的故宫、都江堰等中华文明的遗迹。
很难进入主流社会
在政治领域,德国华人无法在哪怕是很小的区域内担任政治职务。华侨们说,德国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社会,不会轻易让外人进入。这也是许多华人在德国闯荡多年,但最后仍想回到国内发展的原因。“这里不属于我”。跟华侨们聊天,多数时候会听到他们这样的感叹:德国人在骨子里有着对外国人的排斥心理,很难跟他们融入。一个汉堡的老华侨说,自己认识一个德国人多年,想邀请他来做客,但是“邀请了好多年”,他就是不来。
在柏林留学的易女士说,自己有很多德国熟人,但是很难有真正的朋友。“每次见面.跟他们拥抱、问候,还是觉得距离那么远。”
在就业上,好的工作位置一般是留给德国人的,同等条件甚至条件更优越的外国人很难有机会获得。在德国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刘先生说,尽管自已干得明显比德国同行好,成绩也得到上司的肯定,但是升迁方面却还是不如干得不好的德国同事。
不少德国华人这样认为,德国人骨子里的高傲也使得外国人不易走近他们。人们常从华人那里听到这样的话:“德国人总是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经营领域单调
中国驻德国使馆领事部参赞刘宏建说,在德国的华人华侨,目前主要经营的产业有三个:餐饮业、中医以及旅游业。其中经营餐饮业的华人比例最大。
德国政府早期限制华人经营的范围,只允许他们经营餐饮业。这就使得中国餐饮业在德国各地开花。在德国某些只有几千人的小镇上,也能遇到中国餐馆。许多德国人说,对中国的印象是从中国餐馆获得的。由于德国的税收高,经营餐饮业不能挣很多钱,加上最近几年德国经济不景气,德国人上馆子吃饭少了很多,中餐馆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
中医在德国民间十分受欢迎。一些德国朋友就常托华人介绍好的中医给他们。德国有30万医生,其中5万名使用针灸作为辅助疗法,就可以知道中医的巨大影响。但是对于华人来说,如果不能取得西医的行医执照,是无法独立开中医诊所的。所以目前华人行医主要依附西医医院或诊所。最近,德国准备放开中医治疗的医疗保险范围,这将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看中医,中医也在德国面临更大的发展机会。
华人开办旅游公司是最近一些年兴起来的。随着德国成为中国入境游的目的地之一,到德国来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另外,德国人十分喜爱旅游,中国也是他们最向往的旅游目标之一。这些都为华人开办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机会。
另外还有一个最近一两年兴起的产业——批发商贸业务。由于经济不景气,德国人不去买贵重物品,转而青睐从中国来的比较廉价的商品。中国商品批发业务应运而生,德国各大城市都纷纷建立中国商城,在一些大城市还出现多家商城并存的局面。
还有一批华人是到德国留学的中国学者。他们在德国大学取得学位之后,进入了德国各领域就业,包括工业、金融、高科技等行业。但他们就业范围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
刘宏建说,由于德国经济不景气等原因,许多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最近几年纷纷考虑回国发展,觉得国内的机会多。在国内一些地区到德国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前来应聘的除了留学德国毕业的学生外,也有许多是在德国工作多年的华人。
国土情深
德国华人华侨中,加入德国籍的几乎占一半。许多华人在德国生活了二三十年,可是跟他们聊起来,觉得他们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邝伟森先生在汉堡的火车站旁开了一家酒店,主要经营粤菜,生意十分红火。他的餐馆的名字叫做“中国酒家”。他说,自己拿了德国护照多年,但始终感觉自己不是德国人。他对记者说,他通过媒体等途径随时关心着中国发生的事。
谈起2000年朱包镕基总理访问汉堡在他的饭店订餐的时候,邝伟森显得兴致勃勃。当时访问团吃了许多天的西餐,想吃一顿地道的中国菜,于是他的饭店被推荐为访问团供餐。他说,访问团后来特地打电话给他,对他的饭店提供的中国菜十分满意。
刘宏建说,德国的华侨大都十分关心中国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发生的好事和坏事,都牵动他们的心。
在中国发生非典期间、发生特大水灾的时候,德国华侨们主动捐钱捐物;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等让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些德国籍的华人同样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学有所成的学者们,更是常想着为中国做些什么。最近一些年,德国的华人学者常常组团到国内,跟国内相关的领域或机构合作。几个月前的圣诞节期间,就有一个德国华人学者团到国内的不同省份,与不同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让下一代延续中华文化
邝伟森告诉在德国长大的儿子,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国根。他作为全德华侨华人联合会执行主席,连续两年组织德国华侨的子女到中国内地参观,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增加自己作为华人的感性认识。
在德国的媒体上,人们获得的对中国的信息基本都是负面的。邝伟森说,这些孩子到国内参观后,看到中国悠久的文化古迹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中国印象大大改变,也“增加了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延续中华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文学校。目前,全德国有中文学校30多所,并且在不断增多。刘宏建说,华侨们虽然身在异乡,但都希望子女能延续悠久的中国文化血脉。
陈雪芳女士于2003年在不莱梅成立了“华威中文学校”,自己担任校长。一个周末,记者在学校里碰到了正在开家长会的陈雪芳。她对记者说,当时看到那么多华侨子女不会说汉语,“实在是不忍心”,于是决心办一所中文学校。她说:“华人不学中文是残废。”陈雪芳在不莱梅一所大学工作,任务本来就很重,所以办中文学校全部是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进行,她也就因此没有一天真正的休息了。她说:“真是很累。但看到孩子们学中文进步那么大,心里就十分高兴。”陈雪芳说,学校的规模还要扩大,因为要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一个陪孩子来上中文课的家长对记者说,“孩子虽然在德国长大,但是长着中国脸孔,不说中国话说不过去”。他也表示,中国正在飞速发展,新一代的华侨子女也要学好中文,这样“孩子们将来的出路更好”。
在“华威中文学校”里,还教授中国画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德国的一些中文学校还组织“夏令营”到中国去,让孩子们亲身接触中文书中提到的故宫、都江堰等中华文明的遗迹。
很难进入主流社会
在政治领域,德国华人无法在哪怕是很小的区域内担任政治职务。华侨们说,德国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社会,不会轻易让外人进入。这也是许多华人在德国闯荡多年,但最后仍想回到国内发展的原因。“这里不属于我”。跟华侨们聊天,多数时候会听到他们这样的感叹:德国人在骨子里有着对外国人的排斥心理,很难跟他们融入。一个汉堡的老华侨说,自己认识一个德国人多年,想邀请他来做客,但是“邀请了好多年”,他就是不来。
在柏林留学的易女士说,自己有很多德国熟人,但是很难有真正的朋友。“每次见面.跟他们拥抱、问候,还是觉得距离那么远。”
在就业上,好的工作位置一般是留给德国人的,同等条件甚至条件更优越的外国人很难有机会获得。在德国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刘先生说,尽管自已干得明显比德国同行好,成绩也得到上司的肯定,但是升迁方面却还是不如干得不好的德国同事。
不少德国华人这样认为,德国人骨子里的高傲也使得外国人不易走近他们。人们常从华人那里听到这样的话:“德国人总是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