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二拍”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尝试探析汉语称谓语的产生方式及其在语义、功能上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二拍 称谓语 产生方式
关于词汇的产生方式(也叫造词法),目前学界研究成果颇多,分类方法也不尽一致。本文在借鉴前彦时贤成果的基础上,从语音造词法、语义造词法和语法造词法三方面考察了“二拍”称谓语的产生方式。
一、语音造词法
语音造词法是指以词素的语音为基础,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改变现有的语音材料产生新词,我们称之为变音造词;二是模拟创造新的语音材料产生新词,我们称之为拟音造词。
(一)变音法
在某一现有词语材料的基础上,略微改变其音节或声调,或两者都改,使其表示新的概念意义,从而造成另一个新词。
由变音方式产生的称谓词不多,“二拍”中有数例。
1.伯伯1:bó bó,(1)指父亲的哥哥;(2)称呼与父亲同辈而年龄较大的人。
伯伯2:bǎi bǎi,(1)指丈夫的哥哥;(2)称呼与丈夫同辈而年龄较大的人。
幼谦只得跪下道:“望伯伯恕小侄之罪,听小侄告诉。小侄自小与令爱只为同日同窗,心中相契。……”(bó b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后文《初刻拍案惊奇》简称《初刻》)
张氏欠身答应:“先夫梦中曾言,又蒙伯伯不弃,大恩未报,敢惜一女?只是母子孤寒如故,未敢仰攀。倘得犬子成名,当以小女奉郎君箕帚。”(bǎi bǎi,《初刻》卷二十)
2.男人1:nán rén,指男性成年人。
男人2:nán ren,指丈夫。
达生道:“不知道。但看这一路湿印,多是男人鞋迹,想来是个人,急出这些尿屎来的。”(nán rén,《初刻》卷十七)
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nán ren,《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后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刻》)
3.女人1:nǚ rén,指称女性成年人。
女人2:nǚ ren,指妻子。
有志女人,不可不以此为鉴。(nǚ rén,《初刻》卷六)
北方风俗,女人出去只是自行,男子自有勾当,不大肯跟随走的。(nǚ ren,《二刻》卷三八)
(二)拟声法
拟声造词就是用音节模仿某种事物现象,造成一个能指明该声音的词语,也叫象声造词。这种造词方法在称谓语上用得不多,在此仅举“二拍“中的一例:
呱呱:本形容小儿哭声,如《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毛传:“后稷呱呱然而泣。”“二拍”中用以称婴儿。如:
世名对俞氏道:“有此呱呱,王氏之脉不绝了。……”(《二刻》卷三一)
二、语义造词法
语义造词是以词素的意义作基础,从它的变通和运用造成新词。[1]因此语义造词的基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语言运用。
就“二拍”称谓语而言,语义造词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变义法
变义法即某些词语在发展的过程中脱离本义而变成表示不同内容的新词。这种方式产生的词语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不需要在原词语之外添加任何辅助成分,不改变词性,也不改变词语的语音形式,仅改变它原来的意义。按照变义途径不同,变义法造词可以分为引申变义造词和转化变义造词。[2]
1.引申变义造词
引申变义造词是指从某词的一个意义出发,通过事物的相关性而联想产生表示不同概念意义的一个新词。“二拍”中的某些称谓语即从引申变义而来,且看如下两例:
(1)嬷嬷:本义指“母亲”,由于妓院里的鸨母和妓女之间的关系形同母女,因而“嬷嬷”又引申为“对鸨母的称呼”,成为一个新词。如:
话说宋朝钱塘有个名妓苏盼奴,与妹苏小娟,两人俱俊丽工诗,一时齐名。富豪子弟到临安者,无不愿识其面,真个车马盈门,络绎不绝。他两人没有嬷嬷,只是盼儿当门抵户,却是姊妹两个多自家为主的。(《初刻》卷二五)
(2)鸨儿:“鸨儿”本是一种鸟,因其性淫,故又引申为“妓女”的称呼。如:
那鸨儿又有做生日、打差买物事、替还债许多科分出来,七郎挥金如土,并无吝惜。(《初刻》卷二二)
2.转换变义造词
转换变义造词是指产生的新词是从该词的本义转变改换而来的。这种变换是遵循词义转变规律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种变义形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就“二拍”称谓语而言,主要体现为前两种形式:
(1)由词义扩大引起的转换变义,如“朝奉、员外、官人、相公、太保、夫人、安人、孺人”等等。
“朝奉”和“员外”俱为官称,宋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等官名,正员以外的官员通称员外,后两者皆用以称富豪。如:
那金朝奉是个大富之家,与妈妈程氏见他礼不丰厚,虽然不甚喜欢,为是点绣女头里,只得收了,回盘甚是整齐。(《初刻》卷十)
话说国朝成化年间,直隶徽州府有一个富人,姓程。他那边土俗,但是有资财的,就呼为朝奉。盖宋时有朝奉大夫;就象称呼富人为员外一般,总是尊他。(《二刻》卷二八)
“官人”最初是对官员的称呼,后演变成对男子的尊称。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七载,唐以前唯有官者方称官人,至宋已为时俗通称,明代以后遍及士庶,奴仆称主及尊长呼幼,皆可称某官人。“相公”在唐以前本是对宰相的敬称,后又泛称官吏,宋元以后语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用作对丈夫或男性的尊称。“太保”是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宋元以后用作对巫师、强盗等的尊称。如:
王恩道:“我去时官人尚有偌多银子,怎只说得这些?”(《二刻》卷二一)
那客人是个戆直的人,便回话道:“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须放宽洪大量些,不该如此小家子相!”(《初刻》卷十一)
程元玉见不是头,自道必不可脱,慌慌忙忙下了马,躬身作揖道:“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只是鞍马衣装,须留下做归途盘费则个。”(《初刻》卷四)
直到如今,真有术的亚觋已失其传,无过是些乡里村夫,游嘴老妪,男称太保,女称师娘,假说降神召鬼,哄骗愚人。(《初刻》卷三九)
“夫人”本称诸侯之妻,又是命妇的封号,后亦用为对已婚妇女或自己及他人之妻的尊称。“安人”是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又用作对普通妇人的尊称。“孺人”古代用以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如:
程元玉方才性定,欠身道:“程某自不小心,落了小人圈套,若非夫人相救,那讨性命?只是夫人有何法术制得他,讨得程某货物转来?”(《初刻》卷四)
仆人道:“小人而今就回淮安,娘子可修一封家书,带去报与老爹、安人知道,省得家中不知下落,终日悬望。”(《二刻》卷六)
阮太始道:“老丈与孺人固然要见令爱,只怕有些见怪令婿,令婿便不敢来见了。”(《初刻》卷十二)
(2)由词义缩小引起的转换变义。如“老小、主名”等。
老小:上古汉语中,“老小”指“老的和小的”,同“老幼”“老少”,泛指百姓;大概在汉魏时期,“老小”词义范围缩小,专指家属,以一个家庭里的老人和小孩代指全家成员;宋元以后,“老小”进一步缩小词义范围,专指家庭成员中的妻子。如:
太清道:“一同跟师父,偏你打了偏手。而今喜得还了俗,大家寻个老小,解解馋罢了。”(《初刻》卷十七)
相类的例子还有“妻小”“妻子”“浑家”等等,对此王云路、陈敏两位先生已有专文论述,此不再论。[3]
主名:“主名”在先秦时期本指“当事者或事件为首者的姓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意家居,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又《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多所收捕,备经考毒。”“二拍”中则作为称谓语,专指“直接作案者或作案主谋”,词义缩小。如:
知县拆开,看见杀李乙的已有了主名,便道王甲果然屈招。(《初刻》卷十一)
(二)修辞法
所谓修辞法,是指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段把语素加工成称谓语。如“东床”喻指女婿,“心腹”指代亲信,“乔梓”指代父母,“傀儡”喻指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等等。
“二拍”中这样的称谓语主要有以下三种:
1.比喻类称谓语
拖油瓶: 比喻再嫁妇女带到夫家的儿女。如:
天祥没有儿女,杨氏是个二婚头,初嫁时带个女儿来,俗名叫做“拖油瓶”。(《初刻》卷三三)
杂板令:比喻指学无专长的人。如:
有怜他的,要荐他坐馆教学,又有诚实人家嫌他是个杂板令,高不凑,低不就。(《初刻》卷一)
假批子:比喻冒名顶替者。如:
(权翰林)又思量桂娘有心于他,虽是未肯相从,其言有理。却不知我是假批子,教我央谁的是?(《二刻》卷三)
小猢狲:原指猕猴的一种,亦泛称猴子。喻指人,则带上了詈骂色彩或亲昵色彩。相类的例子还有“乌龟、禽兽、老猪狗、野猫”等。如:
方妈妈道:“方才我走出去,那小猢狲急急赶来,口口叫姐姐,不是认做了你这臭淫妇么?做了这样龌龊人,不如死了罢!”(《二刻》卷三五)
2.借代类称谓语
积年:原义是多年、累年,后指代有多年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或阅历很深、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如:
主人是个积年,看出文若虚不快活的意思来,不好说破,虚劝了他几杯酒。(《初刻》卷一)
豆腐:本是一种食品。由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使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而成。“二拍”中用以代指卖豆腐的人。如:
当时马绶先得知了,撞见福兴、牛小春,说:“你们近日得知沈豆腐隔壁有一件好事么?”(《初刻》卷三一)
上下:本是方位名词,指高处或地处,上面或下面。宋元以后用作应捕等衙门差役的代称,表尊敬。如:
王婆跪下道:“上下饶恕,随老身到家中取钱谢你。”(《初刻》卷二)
红裙:原指红色裙子,后指代美女,“二拍”中用作妓女的代称。如:
帮闲的不离左右,筵席上必有红裙。(《初刻》卷十五)
头目:原指脑袋和眼睛,后代指带头的人或负责人。如:
正在议论间,只见首先买十颗的那一个人,骑了一匹青骢马,飞也似奔到船边,下了马,分开人丛,对船上大喝道:“不要零卖!不要零卖!是有的俺多要买。俺家头目要买去进克汗哩。”(《初刻》卷一)
此外还有“心肝肉、邻近、里邻、乡里、左右”等等,不再烦举。
3.典故类称谓语
眼中钉:比喻最痛恶的人或事物。语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如:
(巢氏)动不动就呕气,说道:“巴不得我死了,让你们自在快乐,省做你们眼中钉。”(《二刻》卷二十)
同袍:泛指朋友、兄弟、同年、同僚、同学等。语出《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二拍“中指同僚。如:
那吕使君乖巧之人,颇解其意,只碍着是同袍间,一时也下不得手。(《二刻》卷七)
东道主人:主人的代称。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在秦东,接待秦国使节,故称郑为“东道主”。后因以称借代或宴客的主人。亦称“东道”或“东道主”。如:
门客多帮衬道:“这样凑趣的东道主人,不可不厚报他的。”(《二刻》卷二二)
同样的例子还有“鲁男、谢女、校书、何郎、东道”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修辞手段产生的称谓语大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如上文提及的“拖油瓶、眼中钉、同袍、东道主人”等。因此,这些称谓词比较稳定。但也有少数部分是临时性的,比如上文提到的“豆腐”,是作者为了增强话本语言的诙谐性而临时发挥的。
三、语法造词法
语法造词是指通过改变一个现有词语材料的结构或性质,或结构性质都改变,从而产生一个表示不同内容的新词。
就“二拍”称谓语而言,语法造词产生的称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组合法
组合法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词汇材料按照一定的关系原则排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新词。按照词汇材料的组合方式,“二拍”中的称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并列式
这类称谓主要由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语素组合而成。比较典型的例子当属合称,如“父母、爷娘、爹妈、姐妹、婆媳、父女、娘女、夫妻、夫妇、母子、公姑、舅姑、妯娌、叔婶、兄嫂、儿媳、子媳”等等,此外像“子息、相公、君侯、尼僧、盗贼、姑娘、原被、娼妓、豪杰、男妇、媳妇、儿妇、先达、公祖”等等都是并列型结合法产生的称谓词。
2.附加式
所谓附加型,是指互相结合的语素,相互间的关系是以一方为主,另一方附从地作用于它。根据附从语素位于词根前后位置的不同,附加型又可以分为前附加型和后附加型。
(1)前附加式
这类称谓我们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称谓语与表修饰作用的语素组合
a.与表情感的语素组合。如“妙、爱、好、老、大、令、尊、贤、仁、贵、家、舍、敝、愚、小、恶、狠、歹、庸、蠢”等表示赞许、亲昵、尊敬、谦虚或詈骂色彩的词。“二拍”中有大量这样的称谓语,像“妙人、爱妾、爱女、好姐姐、老婆婆、大爷、大郎、令爱、令堂、尊阃、尊师、贤弟、贤师徒、仁兄、贵相知、贵友、家母、舍妹、敝友、敝东、小弟、小生、恶妇、狠贼、歹婆娘、庸僧、蠢婢”等等。
b.与表亲疏关系的语素组合。如“亲、表、堂、从、族、中表、姑表、房分”等词。“二拍”中有“亲夫、亲爹爹、亲叔父、亲叔叔、亲娘、亲儿、亲女、亲外甥、亲兄、亲弟、表妹、表弟、表兄、表嫂、堂兄、堂弟、从兄、族侄、中标兄弟、房分兄弟、姑表兄妹”等称谓词。
c.与表方位、性格、财富、关系等其他特征的语素组合,如“郡人、亡赖子弟、义夫、节妇、乔人、富翁、寄主、旧主人”等。
2)与词缀“阿、老”等组合,例如“阿哥、阿舅、阿婆、阿爹、阿父、老公、老婆、老学究、老娘、老主顾、老溜”等等。
(2)后附加式
这类称谓即在名词、形容词、动词或谓词性短语后面加“子、儿、头、人、家、夫、师、工、匠、户、客、士、者”等后缀,表示某一类人。如“盲子、哑子、胡子、奶子、偷儿、乞儿、鸨儿、雏儿、配头、二婚头、引头、班头、酒头、骚头、牙人、织人、见人、手力人、画家、棋家、棋师、讼师、法师、农夫、脚夫、扛夫、玉工、酒工、裱匠、石匠、破落户、船户、厨户、车户、估客、门客、馆客、丹士、方士、相士、耕者、观者、明法者、老者、长者”等等。
(二)重叠法
“二拍”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就是有大量的叠音亲属称谓。从意义上来看,叠音称谓加强了口语色彩;从形式方面看,叠音形式正是适应词汇复音化趋势的结果。如:
公—公公 婆—婆婆 哥—哥哥 姊—姊姊
爹—爹爹 妈—妈妈 伯—伯伯 叔—叔叔
嫂—嫂嫂 舅—舅舅 姐—姐姐 妹—妹妹
(三)改造法
对一个现成的称谓在其构造成分或构造形式方面作某种改变,形成另一个称谓语。“二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换素式
即用一个单音节或双音节词汇材料替换某个复音节称谓语中意义相反或相类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词汇材料。如:
晚老子—晚婆婆 继父—继母 偏房—别房
大乞儿—小乞儿 佳宾—嘉宾 正室—侧室
大官人—小官人 外科—内科 娼妇—娼女
2.倒序式
即同素异位称谓语。这类称谓可分为两类:
(1)两个同素异位称谓表达的意义和使用范围及语体色彩完全相同。如:
从人—人从 爷爷青天—青天爷爷 伙伴—伴伙
友朋—朋友 兄长—长兄
“兄长”“长兄”是同辈男子间的尊称。如:
那人起身拱手道:“多谢兄长厚情,愿闻姓名乡贯。”(《初刻》卷八)
多保道:“既然长兄主意要如此,在下当得效力。”(《初刻》卷二二)
(2)两个同素异位称谓表达的意义有差别。如:
女儿—儿女 兄弟—弟兄 弟子—子弟
“女儿”“儿女”都有女子的意思,“儿女”还可以指儿子和女儿。如:
老汉无儿女,止有个老娘缝纫度日,也与女棋师往来得好。(《二刻》卷六)
“兄弟”“弟兄”用于合称时都表示兄和弟,但“兄弟”在“二拍”中多处指弟弟。如:
只见兄弟糕儿急急忙忙走将来道:“母亲害起急心疼来,一时晕去。我要到街上去取药,姐姐可快去看母亲去!”(《二刻》卷三)
“子弟”“弟子”都有为人子的意思,但是“二拍”中“弟子”还可以指读书人、学徒、佛教徒、佛教信徒的自称等。如:
且说这相国夫人,平时极是好善,尊重的是佛家弟子,敬奉的是佛家经卷。(“弟子”指佛教徒,《二刻》卷一)
妙观有个弟子张生,是他门下最得意的高手,也是除了师父再无敌手的。(“弟子”指棋艺学徒,《二刻》卷二)
众秀才道:“弟子从不曾见先生面的。今劳苦先生一番,周全得回去,也是我们弟子之事。已后的先生不消再劳了。”(此“弟子”指读书人,《二刻》卷二六)
善友道:“师父银子,弟子交付浑家收好在里面。倘若师父来取时,弟子出外,必预先分付停当,交还师父便了。”(此“弟子”是佛教信徒自称,《《初刻》卷三五)
3.缩略型
即把一个音节较长的称谓词或称谓语缩略成音节较短的形式,以便于口头交流。“二拍”中这样的称谓比较多,试举几例:
妻之父—妻父 妻之母—妻母 妻之兄—妻兄
妻之弟—妻弟 牢头禁子—牢子/禁子
缉捕人役—捕人 衙门人役—衙役
(四)转化法
转化是指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词新语。即使一个词具有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词类,从而也就使其词义发生改变。称谓语上的转化则通常是把谓词性成分(指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通过转指或与词汇性成分共同组合,转化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因此转化法造词主要可分为两类:
1.词性转指式
这种造词方法不需要改变词语的形式,也不需要添加任何成分,只需要通过转指引申将其名词化。古汉语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高贤”原意是“高尚贤良”,后转指“高尚贤良的人”;“陪侍候”本指“辈分或地位低的人在辈分或地位高的人旁边陪伴侍奉”,后转指“陪伴奉侍之人”。
“二拍”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称谓语,较常见的是把谓词性成分转指成与该成分相关的施事或受事。试举几例:
当直:“当直”原是动宾短语,在“二拍”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转指为施事者,指仆人,不添加任何形式上的标记。如:
免不得暂别母亲,相辞亲戚邻里,教当直王吉挑着行李,迤逦前进。(《初刻》卷二一)
随从:“随从”本是动词,指“跟随、跟从”,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后,转指成为受事者,指跟从或侍从他人的人,没有添加标记成分。如:
起初还留着自己骑坐两三匹好的,后来因为赏赐无处,随从又少,把个出猎之兴,叠起在三十三层高阁上了。(《二刻》卷二二)
油头粉面:“油头粉面”原是形容词性短语,指人打扮得“花丽胡哨、妖艳轻冶”,谓词性成分名词化,转指为施事者,指“打扮得花丽胡哨、妖艳轻冶的人”。如:
张贡生见了这些油头粉面行径,虽然眼花撩乱,没一个同来的人,一时间不知走那一家的是,未便入马。(《二刻》卷四)
牵头:“牵头”,本义是“拉头”,为动宾短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后,转指成为施事者,指“男女不正当关系的牵线人,亦指媒人”。如:
仁卿一肚子恼怒,正无发泄处,一手楸住头发,拖将过来便打道:“多是你做了牵头,牵出事来的。还不实说?是怎么样起头的?”(《初刻》卷二九)
2.结构转化式
结构转化式与词性转指式本质上是相通的,即改谓词性成分为体词性成分,起名词作用。但与词性转指造词不同的是,它必须在谓词性成分之前或之后加上名词化标记的成分,共同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就“二拍”中的称谓语来说,结构转化主要体现在“的”字结构短语上。
“的”是近代汉语中常见的名词化标记,通常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后,使之构成名词性短语。根据其稳定性,可以分为两种:
(1)使用一些由于亲属关系、命名、职业或身份而带来的称谓语来实现指称某一对象。这类“的”字称谓语往往比较稳定。此略举一二:
做娘的:动宾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表示母亲自称。如:
吴氏见他沉吟,晓得他疑心,便道:“难道做娘的有甚歹意不成?”(《初刻》卷十七)
谈星的:动宾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算命的人。如:
谈星的大笑道:“老翁岂忘衣带之语乎?”(《二刻》卷三十)
做公的:动宾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衙门的差役。如:
那人一到监中,便好言对狱卒道:“进监的旧例,该有使费,我身边之物,尽被做公的搜去。我有一主银两,在岳庙里神座破砖之下,送与哥哥做拜见钱。哥哥只做去烧香取了来。”(《二刻》卷三九)
同样的例子还有“做儿子的、做姊妹的、做子弟的、当家的、过龙的、做眼的、算命的、传真的、撑筏的、扛尸的、管门的、当直的”等等。
(2)使用能够表现个体特征的语汇描摹指称对象,以将其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达到称谓的目的。其特点是具有类推性和临时性。类推性使这类称谓语衍生效率高,但不稳定,故只能起到临时区别对象的作用。且看几例:
忤逆的:动词+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不孝顺的人。如:
吴氏见道着真话,大怒道:“好儿子!几口气养得你这等大,你听了外人的说话,嘲拨母亲,养这忤逆的做甚!”(《初刻》卷十七)
长大的:形容词+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高大的人。
那强人内中一个长大的说道:“果然如此,还他些做盘缠。”(《初刻》卷八)
未冠的:状中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没有加冠的人,即未成年人。
那未冠的待他众人甚是庄重。(《初刻》卷三)
这种临时性的“的”字称谓语在“二拍”中用得非常多,如“闲的、老成的、帮闲的、管事的、弥封对读的、那天杀的、买的、卖的、肯过继的、看的、听的、说话的、少年浮浪的、卖药的、为头的、中意的、假的、壮的、瘦的、七老八十的、不尽道理的、识得的、行礼的、好事的、年高的、印施的、念诵的、不长进的、吹的、舞的、睡不着的、同行的、寄信的、死的、活的”等等。
从上面几种语法造词类型来看,组合法、叠连法、改造法都是通过改变词语的结构而产生新词的,把词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为一个统一体来使用,在造词时形式和内容无所偏重。而转化法下的两种类型:词性转指式仅是改变词语的性质来产生新词,偏重意义;结构转化式是同时改变词语的结构和性质来产生新词,语音形式和意义兼顾。这几种方法各有特色,但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一定的语法关系存在。
(本文系课题《“二拍”称谓语研究》的阶段成果,受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K2008083]经费资助,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课题经费资助。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受业师崔山佳教授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 释:
[1][2]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5.
[3]王云路,陈敏.论“老小”的“妻子”义——兼谈称谓语在突显
原则下的意义变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8,38(5):186-192.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王云路,陈敏.论“老小”的“妻子”义——兼谈称谓语在突显
原则下的意义变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8,(5).
(王晓丽 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310018)
关键词:二拍 称谓语 产生方式
关于词汇的产生方式(也叫造词法),目前学界研究成果颇多,分类方法也不尽一致。本文在借鉴前彦时贤成果的基础上,从语音造词法、语义造词法和语法造词法三方面考察了“二拍”称谓语的产生方式。
一、语音造词法
语音造词法是指以词素的语音为基础,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改变现有的语音材料产生新词,我们称之为变音造词;二是模拟创造新的语音材料产生新词,我们称之为拟音造词。
(一)变音法
在某一现有词语材料的基础上,略微改变其音节或声调,或两者都改,使其表示新的概念意义,从而造成另一个新词。
由变音方式产生的称谓词不多,“二拍”中有数例。
1.伯伯1:bó bó,(1)指父亲的哥哥;(2)称呼与父亲同辈而年龄较大的人。
伯伯2:bǎi bǎi,(1)指丈夫的哥哥;(2)称呼与丈夫同辈而年龄较大的人。
幼谦只得跪下道:“望伯伯恕小侄之罪,听小侄告诉。小侄自小与令爱只为同日同窗,心中相契。……”(bó b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后文《初刻拍案惊奇》简称《初刻》)
张氏欠身答应:“先夫梦中曾言,又蒙伯伯不弃,大恩未报,敢惜一女?只是母子孤寒如故,未敢仰攀。倘得犬子成名,当以小女奉郎君箕帚。”(bǎi bǎi,《初刻》卷二十)
2.男人1:nán rén,指男性成年人。
男人2:nán ren,指丈夫。
达生道:“不知道。但看这一路湿印,多是男人鞋迹,想来是个人,急出这些尿屎来的。”(nán rén,《初刻》卷十七)
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nán ren,《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后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刻》)
3.女人1:nǚ rén,指称女性成年人。
女人2:nǚ ren,指妻子。
有志女人,不可不以此为鉴。(nǚ rén,《初刻》卷六)
北方风俗,女人出去只是自行,男子自有勾当,不大肯跟随走的。(nǚ ren,《二刻》卷三八)
(二)拟声法
拟声造词就是用音节模仿某种事物现象,造成一个能指明该声音的词语,也叫象声造词。这种造词方法在称谓语上用得不多,在此仅举“二拍“中的一例:
呱呱:本形容小儿哭声,如《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毛传:“后稷呱呱然而泣。”“二拍”中用以称婴儿。如:
世名对俞氏道:“有此呱呱,王氏之脉不绝了。……”(《二刻》卷三一)
二、语义造词法
语义造词是以词素的意义作基础,从它的变通和运用造成新词。[1]因此语义造词的基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语言运用。
就“二拍”称谓语而言,语义造词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变义法
变义法即某些词语在发展的过程中脱离本义而变成表示不同内容的新词。这种方式产生的词语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不需要在原词语之外添加任何辅助成分,不改变词性,也不改变词语的语音形式,仅改变它原来的意义。按照变义途径不同,变义法造词可以分为引申变义造词和转化变义造词。[2]
1.引申变义造词
引申变义造词是指从某词的一个意义出发,通过事物的相关性而联想产生表示不同概念意义的一个新词。“二拍”中的某些称谓语即从引申变义而来,且看如下两例:
(1)嬷嬷:本义指“母亲”,由于妓院里的鸨母和妓女之间的关系形同母女,因而“嬷嬷”又引申为“对鸨母的称呼”,成为一个新词。如:
话说宋朝钱塘有个名妓苏盼奴,与妹苏小娟,两人俱俊丽工诗,一时齐名。富豪子弟到临安者,无不愿识其面,真个车马盈门,络绎不绝。他两人没有嬷嬷,只是盼儿当门抵户,却是姊妹两个多自家为主的。(《初刻》卷二五)
(2)鸨儿:“鸨儿”本是一种鸟,因其性淫,故又引申为“妓女”的称呼。如:
那鸨儿又有做生日、打差买物事、替还债许多科分出来,七郎挥金如土,并无吝惜。(《初刻》卷二二)
2.转换变义造词
转换变义造词是指产生的新词是从该词的本义转变改换而来的。这种变换是遵循词义转变规律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种变义形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就“二拍”称谓语而言,主要体现为前两种形式:
(1)由词义扩大引起的转换变义,如“朝奉、员外、官人、相公、太保、夫人、安人、孺人”等等。
“朝奉”和“员外”俱为官称,宋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等官名,正员以外的官员通称员外,后两者皆用以称富豪。如:
那金朝奉是个大富之家,与妈妈程氏见他礼不丰厚,虽然不甚喜欢,为是点绣女头里,只得收了,回盘甚是整齐。(《初刻》卷十)
话说国朝成化年间,直隶徽州府有一个富人,姓程。他那边土俗,但是有资财的,就呼为朝奉。盖宋时有朝奉大夫;就象称呼富人为员外一般,总是尊他。(《二刻》卷二八)
“官人”最初是对官员的称呼,后演变成对男子的尊称。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七载,唐以前唯有官者方称官人,至宋已为时俗通称,明代以后遍及士庶,奴仆称主及尊长呼幼,皆可称某官人。“相公”在唐以前本是对宰相的敬称,后又泛称官吏,宋元以后语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用作对丈夫或男性的尊称。“太保”是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宋元以后用作对巫师、强盗等的尊称。如:
王恩道:“我去时官人尚有偌多银子,怎只说得这些?”(《二刻》卷二一)
那客人是个戆直的人,便回话道:“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须放宽洪大量些,不该如此小家子相!”(《初刻》卷十一)
程元玉见不是头,自道必不可脱,慌慌忙忙下了马,躬身作揖道:“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只是鞍马衣装,须留下做归途盘费则个。”(《初刻》卷四)
直到如今,真有术的亚觋已失其传,无过是些乡里村夫,游嘴老妪,男称太保,女称师娘,假说降神召鬼,哄骗愚人。(《初刻》卷三九)
“夫人”本称诸侯之妻,又是命妇的封号,后亦用为对已婚妇女或自己及他人之妻的尊称。“安人”是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又用作对普通妇人的尊称。“孺人”古代用以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如:
程元玉方才性定,欠身道:“程某自不小心,落了小人圈套,若非夫人相救,那讨性命?只是夫人有何法术制得他,讨得程某货物转来?”(《初刻》卷四)
仆人道:“小人而今就回淮安,娘子可修一封家书,带去报与老爹、安人知道,省得家中不知下落,终日悬望。”(《二刻》卷六)
阮太始道:“老丈与孺人固然要见令爱,只怕有些见怪令婿,令婿便不敢来见了。”(《初刻》卷十二)
(2)由词义缩小引起的转换变义。如“老小、主名”等。
老小:上古汉语中,“老小”指“老的和小的”,同“老幼”“老少”,泛指百姓;大概在汉魏时期,“老小”词义范围缩小,专指家属,以一个家庭里的老人和小孩代指全家成员;宋元以后,“老小”进一步缩小词义范围,专指家庭成员中的妻子。如:
太清道:“一同跟师父,偏你打了偏手。而今喜得还了俗,大家寻个老小,解解馋罢了。”(《初刻》卷十七)
相类的例子还有“妻小”“妻子”“浑家”等等,对此王云路、陈敏两位先生已有专文论述,此不再论。[3]
主名:“主名”在先秦时期本指“当事者或事件为首者的姓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意家居,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又《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多所收捕,备经考毒。”“二拍”中则作为称谓语,专指“直接作案者或作案主谋”,词义缩小。如:
知县拆开,看见杀李乙的已有了主名,便道王甲果然屈招。(《初刻》卷十一)
(二)修辞法
所谓修辞法,是指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段把语素加工成称谓语。如“东床”喻指女婿,“心腹”指代亲信,“乔梓”指代父母,“傀儡”喻指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等等。
“二拍”中这样的称谓语主要有以下三种:
1.比喻类称谓语
拖油瓶: 比喻再嫁妇女带到夫家的儿女。如:
天祥没有儿女,杨氏是个二婚头,初嫁时带个女儿来,俗名叫做“拖油瓶”。(《初刻》卷三三)
杂板令:比喻指学无专长的人。如:
有怜他的,要荐他坐馆教学,又有诚实人家嫌他是个杂板令,高不凑,低不就。(《初刻》卷一)
假批子:比喻冒名顶替者。如:
(权翰林)又思量桂娘有心于他,虽是未肯相从,其言有理。却不知我是假批子,教我央谁的是?(《二刻》卷三)
小猢狲:原指猕猴的一种,亦泛称猴子。喻指人,则带上了詈骂色彩或亲昵色彩。相类的例子还有“乌龟、禽兽、老猪狗、野猫”等。如:
方妈妈道:“方才我走出去,那小猢狲急急赶来,口口叫姐姐,不是认做了你这臭淫妇么?做了这样龌龊人,不如死了罢!”(《二刻》卷三五)
2.借代类称谓语
积年:原义是多年、累年,后指代有多年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或阅历很深、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如:
主人是个积年,看出文若虚不快活的意思来,不好说破,虚劝了他几杯酒。(《初刻》卷一)
豆腐:本是一种食品。由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使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而成。“二拍”中用以代指卖豆腐的人。如:
当时马绶先得知了,撞见福兴、牛小春,说:“你们近日得知沈豆腐隔壁有一件好事么?”(《初刻》卷三一)
上下:本是方位名词,指高处或地处,上面或下面。宋元以后用作应捕等衙门差役的代称,表尊敬。如:
王婆跪下道:“上下饶恕,随老身到家中取钱谢你。”(《初刻》卷二)
红裙:原指红色裙子,后指代美女,“二拍”中用作妓女的代称。如:
帮闲的不离左右,筵席上必有红裙。(《初刻》卷十五)
头目:原指脑袋和眼睛,后代指带头的人或负责人。如:
正在议论间,只见首先买十颗的那一个人,骑了一匹青骢马,飞也似奔到船边,下了马,分开人丛,对船上大喝道:“不要零卖!不要零卖!是有的俺多要买。俺家头目要买去进克汗哩。”(《初刻》卷一)
此外还有“心肝肉、邻近、里邻、乡里、左右”等等,不再烦举。
3.典故类称谓语
眼中钉:比喻最痛恶的人或事物。语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如:
(巢氏)动不动就呕气,说道:“巴不得我死了,让你们自在快乐,省做你们眼中钉。”(《二刻》卷二十)
同袍:泛指朋友、兄弟、同年、同僚、同学等。语出《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二拍“中指同僚。如:
那吕使君乖巧之人,颇解其意,只碍着是同袍间,一时也下不得手。(《二刻》卷七)
东道主人:主人的代称。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在秦东,接待秦国使节,故称郑为“东道主”。后因以称借代或宴客的主人。亦称“东道”或“东道主”。如:
门客多帮衬道:“这样凑趣的东道主人,不可不厚报他的。”(《二刻》卷二二)
同样的例子还有“鲁男、谢女、校书、何郎、东道”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修辞手段产生的称谓语大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如上文提及的“拖油瓶、眼中钉、同袍、东道主人”等。因此,这些称谓词比较稳定。但也有少数部分是临时性的,比如上文提到的“豆腐”,是作者为了增强话本语言的诙谐性而临时发挥的。
三、语法造词法
语法造词是指通过改变一个现有词语材料的结构或性质,或结构性质都改变,从而产生一个表示不同内容的新词。
就“二拍”称谓语而言,语法造词产生的称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组合法
组合法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词汇材料按照一定的关系原则排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新词。按照词汇材料的组合方式,“二拍”中的称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并列式
这类称谓主要由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语素组合而成。比较典型的例子当属合称,如“父母、爷娘、爹妈、姐妹、婆媳、父女、娘女、夫妻、夫妇、母子、公姑、舅姑、妯娌、叔婶、兄嫂、儿媳、子媳”等等,此外像“子息、相公、君侯、尼僧、盗贼、姑娘、原被、娼妓、豪杰、男妇、媳妇、儿妇、先达、公祖”等等都是并列型结合法产生的称谓词。
2.附加式
所谓附加型,是指互相结合的语素,相互间的关系是以一方为主,另一方附从地作用于它。根据附从语素位于词根前后位置的不同,附加型又可以分为前附加型和后附加型。
(1)前附加式
这类称谓我们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称谓语与表修饰作用的语素组合
a.与表情感的语素组合。如“妙、爱、好、老、大、令、尊、贤、仁、贵、家、舍、敝、愚、小、恶、狠、歹、庸、蠢”等表示赞许、亲昵、尊敬、谦虚或詈骂色彩的词。“二拍”中有大量这样的称谓语,像“妙人、爱妾、爱女、好姐姐、老婆婆、大爷、大郎、令爱、令堂、尊阃、尊师、贤弟、贤师徒、仁兄、贵相知、贵友、家母、舍妹、敝友、敝东、小弟、小生、恶妇、狠贼、歹婆娘、庸僧、蠢婢”等等。
b.与表亲疏关系的语素组合。如“亲、表、堂、从、族、中表、姑表、房分”等词。“二拍”中有“亲夫、亲爹爹、亲叔父、亲叔叔、亲娘、亲儿、亲女、亲外甥、亲兄、亲弟、表妹、表弟、表兄、表嫂、堂兄、堂弟、从兄、族侄、中标兄弟、房分兄弟、姑表兄妹”等称谓词。
c.与表方位、性格、财富、关系等其他特征的语素组合,如“郡人、亡赖子弟、义夫、节妇、乔人、富翁、寄主、旧主人”等。
2)与词缀“阿、老”等组合,例如“阿哥、阿舅、阿婆、阿爹、阿父、老公、老婆、老学究、老娘、老主顾、老溜”等等。
(2)后附加式
这类称谓即在名词、形容词、动词或谓词性短语后面加“子、儿、头、人、家、夫、师、工、匠、户、客、士、者”等后缀,表示某一类人。如“盲子、哑子、胡子、奶子、偷儿、乞儿、鸨儿、雏儿、配头、二婚头、引头、班头、酒头、骚头、牙人、织人、见人、手力人、画家、棋家、棋师、讼师、法师、农夫、脚夫、扛夫、玉工、酒工、裱匠、石匠、破落户、船户、厨户、车户、估客、门客、馆客、丹士、方士、相士、耕者、观者、明法者、老者、长者”等等。
(二)重叠法
“二拍”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就是有大量的叠音亲属称谓。从意义上来看,叠音称谓加强了口语色彩;从形式方面看,叠音形式正是适应词汇复音化趋势的结果。如:
公—公公 婆—婆婆 哥—哥哥 姊—姊姊
爹—爹爹 妈—妈妈 伯—伯伯 叔—叔叔
嫂—嫂嫂 舅—舅舅 姐—姐姐 妹—妹妹
(三)改造法
对一个现成的称谓在其构造成分或构造形式方面作某种改变,形成另一个称谓语。“二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换素式
即用一个单音节或双音节词汇材料替换某个复音节称谓语中意义相反或相类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词汇材料。如:
晚老子—晚婆婆 继父—继母 偏房—别房
大乞儿—小乞儿 佳宾—嘉宾 正室—侧室
大官人—小官人 外科—内科 娼妇—娼女
2.倒序式
即同素异位称谓语。这类称谓可分为两类:
(1)两个同素异位称谓表达的意义和使用范围及语体色彩完全相同。如:
从人—人从 爷爷青天—青天爷爷 伙伴—伴伙
友朋—朋友 兄长—长兄
“兄长”“长兄”是同辈男子间的尊称。如:
那人起身拱手道:“多谢兄长厚情,愿闻姓名乡贯。”(《初刻》卷八)
多保道:“既然长兄主意要如此,在下当得效力。”(《初刻》卷二二)
(2)两个同素异位称谓表达的意义有差别。如:
女儿—儿女 兄弟—弟兄 弟子—子弟
“女儿”“儿女”都有女子的意思,“儿女”还可以指儿子和女儿。如:
老汉无儿女,止有个老娘缝纫度日,也与女棋师往来得好。(《二刻》卷六)
“兄弟”“弟兄”用于合称时都表示兄和弟,但“兄弟”在“二拍”中多处指弟弟。如:
只见兄弟糕儿急急忙忙走将来道:“母亲害起急心疼来,一时晕去。我要到街上去取药,姐姐可快去看母亲去!”(《二刻》卷三)
“子弟”“弟子”都有为人子的意思,但是“二拍”中“弟子”还可以指读书人、学徒、佛教徒、佛教信徒的自称等。如:
且说这相国夫人,平时极是好善,尊重的是佛家弟子,敬奉的是佛家经卷。(“弟子”指佛教徒,《二刻》卷一)
妙观有个弟子张生,是他门下最得意的高手,也是除了师父再无敌手的。(“弟子”指棋艺学徒,《二刻》卷二)
众秀才道:“弟子从不曾见先生面的。今劳苦先生一番,周全得回去,也是我们弟子之事。已后的先生不消再劳了。”(此“弟子”指读书人,《二刻》卷二六)
善友道:“师父银子,弟子交付浑家收好在里面。倘若师父来取时,弟子出外,必预先分付停当,交还师父便了。”(此“弟子”是佛教信徒自称,《《初刻》卷三五)
3.缩略型
即把一个音节较长的称谓词或称谓语缩略成音节较短的形式,以便于口头交流。“二拍”中这样的称谓比较多,试举几例:
妻之父—妻父 妻之母—妻母 妻之兄—妻兄
妻之弟—妻弟 牢头禁子—牢子/禁子
缉捕人役—捕人 衙门人役—衙役
(四)转化法
转化是指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词新语。即使一个词具有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词类,从而也就使其词义发生改变。称谓语上的转化则通常是把谓词性成分(指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通过转指或与词汇性成分共同组合,转化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因此转化法造词主要可分为两类:
1.词性转指式
这种造词方法不需要改变词语的形式,也不需要添加任何成分,只需要通过转指引申将其名词化。古汉语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高贤”原意是“高尚贤良”,后转指“高尚贤良的人”;“陪侍候”本指“辈分或地位低的人在辈分或地位高的人旁边陪伴侍奉”,后转指“陪伴奉侍之人”。
“二拍”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称谓语,较常见的是把谓词性成分转指成与该成分相关的施事或受事。试举几例:
当直:“当直”原是动宾短语,在“二拍”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转指为施事者,指仆人,不添加任何形式上的标记。如:
免不得暂别母亲,相辞亲戚邻里,教当直王吉挑着行李,迤逦前进。(《初刻》卷二一)
随从:“随从”本是动词,指“跟随、跟从”,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后,转指成为受事者,指跟从或侍从他人的人,没有添加标记成分。如:
起初还留着自己骑坐两三匹好的,后来因为赏赐无处,随从又少,把个出猎之兴,叠起在三十三层高阁上了。(《二刻》卷二二)
油头粉面:“油头粉面”原是形容词性短语,指人打扮得“花丽胡哨、妖艳轻冶”,谓词性成分名词化,转指为施事者,指“打扮得花丽胡哨、妖艳轻冶的人”。如:
张贡生见了这些油头粉面行径,虽然眼花撩乱,没一个同来的人,一时间不知走那一家的是,未便入马。(《二刻》卷四)
牵头:“牵头”,本义是“拉头”,为动宾短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后,转指成为施事者,指“男女不正当关系的牵线人,亦指媒人”。如:
仁卿一肚子恼怒,正无发泄处,一手楸住头发,拖将过来便打道:“多是你做了牵头,牵出事来的。还不实说?是怎么样起头的?”(《初刻》卷二九)
2.结构转化式
结构转化式与词性转指式本质上是相通的,即改谓词性成分为体词性成分,起名词作用。但与词性转指造词不同的是,它必须在谓词性成分之前或之后加上名词化标记的成分,共同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就“二拍”中的称谓语来说,结构转化主要体现在“的”字结构短语上。
“的”是近代汉语中常见的名词化标记,通常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后,使之构成名词性短语。根据其稳定性,可以分为两种:
(1)使用一些由于亲属关系、命名、职业或身份而带来的称谓语来实现指称某一对象。这类“的”字称谓语往往比较稳定。此略举一二:
做娘的:动宾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表示母亲自称。如:
吴氏见他沉吟,晓得他疑心,便道:“难道做娘的有甚歹意不成?”(《初刻》卷十七)
谈星的:动宾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算命的人。如:
谈星的大笑道:“老翁岂忘衣带之语乎?”(《二刻》卷三十)
做公的:动宾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衙门的差役。如:
那人一到监中,便好言对狱卒道:“进监的旧例,该有使费,我身边之物,尽被做公的搜去。我有一主银两,在岳庙里神座破砖之下,送与哥哥做拜见钱。哥哥只做去烧香取了来。”(《二刻》卷三九)
同样的例子还有“做儿子的、做姊妹的、做子弟的、当家的、过龙的、做眼的、算命的、传真的、撑筏的、扛尸的、管门的、当直的”等等。
(2)使用能够表现个体特征的语汇描摹指称对象,以将其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达到称谓的目的。其特点是具有类推性和临时性。类推性使这类称谓语衍生效率高,但不稳定,故只能起到临时区别对象的作用。且看几例:
忤逆的:动词+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不孝顺的人。如:
吴氏见道着真话,大怒道:“好儿子!几口气养得你这等大,你听了外人的说话,嘲拨母亲,养这忤逆的做甚!”(《初刻》卷十七)
长大的:形容词+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高大的人。
那强人内中一个长大的说道:“果然如此,还他些做盘缠。”(《初刻》卷八)
未冠的:状中短语+的,谓词性成分转化成为体词性成分,指没有加冠的人,即未成年人。
那未冠的待他众人甚是庄重。(《初刻》卷三)
这种临时性的“的”字称谓语在“二拍”中用得非常多,如“闲的、老成的、帮闲的、管事的、弥封对读的、那天杀的、买的、卖的、肯过继的、看的、听的、说话的、少年浮浪的、卖药的、为头的、中意的、假的、壮的、瘦的、七老八十的、不尽道理的、识得的、行礼的、好事的、年高的、印施的、念诵的、不长进的、吹的、舞的、睡不着的、同行的、寄信的、死的、活的”等等。
从上面几种语法造词类型来看,组合法、叠连法、改造法都是通过改变词语的结构而产生新词的,把词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为一个统一体来使用,在造词时形式和内容无所偏重。而转化法下的两种类型:词性转指式仅是改变词语的性质来产生新词,偏重意义;结构转化式是同时改变词语的结构和性质来产生新词,语音形式和意义兼顾。这几种方法各有特色,但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一定的语法关系存在。
(本文系课题《“二拍”称谓语研究》的阶段成果,受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K2008083]经费资助,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课题经费资助。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受业师崔山佳教授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 释:
[1][2]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5.
[3]王云路,陈敏.论“老小”的“妻子”义——兼谈称谓语在突显
原则下的意义变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8,38(5):186-192.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王云路,陈敏.论“老小”的“妻子”义——兼谈称谓语在突显
原则下的意义变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8,(5).
(王晓丽 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