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只上过5年学的闽北山村女孩,30岁开始学画画的北漂餐厅打工妹,距离艺术家的路有多远?汪化用她的人生逆袭证明: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蛰伏在狭窄地下室中潜心作画数年后,她终于在2016年一鸣惊人——收藏汪化的一幅作品时,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出了15万元高价!其事迹曾获法国纪录片大奖。
漂泊“疯”女孩,艺术是她生命里的光
汪化本名叫季红燕,1981年出生在福建南平浦城县一个小山村,那里有青山和竹林,风吹稻浪,绿意翻滚。但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看不到家乡的美景,她只想翻过重山,去领略外面广阔的世界。只上到小学5年级,汪化就因读不进去书而退学了。
16岁,她开始辗转全国各地打工,在福州当保姆,在广州进鞋厂,在深圳当服务员……走南闯北,与生活搏斗着。但面对命运的大手,这个稚嫩女孩却时常充满无力感。
在一家A级餐厅打工时,汪化第一次见到鱼翅,感受到了乡村和都市间的巨大差异,一桌酒席有时能顶上她一年的工资。
汪化不善与人交往,舍友和领班总是无来由地欺负她,让她专门打扫厕所。曾经和她一样是点菜员的精明同事,都发展成了前厅经理,汪化却因为特别抗拒陪人喝酒、吹捧客人,后来便干脆逃离了那家大餐厅。
在换了许多工作后,汪化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回到农村家中,她更是感到无所适从,觉得“找不到生命的出口”。父母的逼婚也令汪化烦闷,她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却坚持认为,“感情是讲究缘分的,婚姻大事总不能急于求成,抓个人就嫁啊。”
有一天,汪化在地摊上看到《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她想,既然摄影可以把人和景拍得如此细腻生动,还要画画做什么?揣着摄影教材回到家后,心血来潮,汪化对着书上某个摩登女子的照片便画起来。“照片上那女孩很清新优雅,就像电影《罗马假日》的女主角。可我怎么觉得自己画得比照片本身还要美?那种自由落笔的酣畅感,更是从未有过的。”而且画画时,原本在她眼中有些灰暗的世界,仿佛都变得熠熠生辉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就这样,已经30岁的汪化开始用画笔勾勒一个黑白的线条世界,宣泄内心的压抑。渐渐地,她感觉到了画画的妙处——原来可以用画笔直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而摄影设备会被本身的功能局限,“跟心灵相通之间永远隔着一层。”
恰逢堂弟要结婚,汪化在家里挂出了七八幅刚“出炉”的画,好像心里也开了一朵温柔的花,希望能慰藉到亲戚们。来往的宾客或是真心,或是客套地都说好看,这让她非常开心。
2001年,汪化独自漂到了上海。在某公司办的一个艺术展厅里,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而周边早已换了无数拨游客。这期间她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向别人讲解那些雕塑的意思,而这类似神经质的热情,让汪化得到了在这家艺术馆上班的机会!
汪化说,其实她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艺术是什么,是同事告诉她:“艺术没有边界。只要坚持画自己所想,做到极致就行。”汪化听了脑洞大开。
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长卷画。汪化绘画用的笔芯是5毛钱一支的油性笔,0.5毫米细。每天下班后,她都会把15米长的画纸铺在艺术馆走廊上,趴在地上埋头作画。看着一朵花、一阵风、一片海在自己笔下倾泻而出,汪化能感到一股难以言说的欣喜和满足。为了方便画画和节省房租,她索性买了个睡袋,每晚就住在馆内的走廊上。有时她会一直画到凌晨四五点,连隔壁的艺术家都惊呼:“这是个疯子。”
没有主题,不打底稿,也没有专业学过画画的她,连自己都不知道每幅作品最后会画成什么样子。但汪化独创的这种线条画法很特别,无数疏密有致的线条构成了她奇异的想象空间。“我可以把万物都看成一条线,无论是舞蹈也好、音乐也罢,包括听到的声音。”
央美“励志姐”,事迹获法国纪录片大奖
艺术馆的同事看过汪化的作品后很惊讶,先是不相信她没学过画画,最后又真诚地劝她说:“其实上海不适合搞艺术,早些离开对你更好。”
2012年,汪化来到北京。她去逛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里各种艺术书籍鳞次栉比,她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为了追求艺术理想,她在完成了一幅17米长的画作后,签下“汪化”的署名,正式与昔日的季红燕分道扬镳。画化同音,她为自己改的新名字也有“在艺术的汪洋中融化”之意。
为了维持北漂生活,汪化找到中央美院的食堂经理说:“我想找份工作,只要包吃包住,不要薪水也可以,我只想留在这里。”因为之前有做服务生的经验,经理留下了她。但她却说自己只能上半天班,因为剩下来的时间要用来画画。经理也同意了,让她负责分菜和清洁,月薪只有1000元。
汪化在美院附近租了简陋的地下室,10平米的房间,摆上一张床和柜子,以及小餐桌,就满满当当了。因为没地方站,平时连拿衣服都要跪在床上。虽然地下室阴暗潮湿,但每月200元的房租令她很满意。
汪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穿上食堂的制服,手提着热水壶,穿过昏暗的长走廊,钻出地下室,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然后到食堂后厨,洗干净手,准备食材,为一会儿要来的早高峰做足准备。很多学生都喜欢排在她的窗口,“因为打的菜比较多。”等就餐结束,她还要擦桌子,拖地。
忙完半天后,汪化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属于自己画画的时间到了。擦干净的食堂餐桌,放学后的教室,都成了她可以尽情画画的地方。
每月1000元的工資,除去房租,还要买画笔和纸张,让汪化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但画画总能让她把这些全都抛在脑后,一幅30米长的画,一提笔就要画上整整一年。可她就这样画了一幅又一幅……假期不上班时,她能从清晨画到深夜。 汪化还喜欢去旁听学校的专业课程和名家讲座,记起笔记来比谁都认真。“在这里我找到了共鸣,虽然一个人漂泊京城,很艰难,也孤独,但我内心感受最深的还是满足。”
但奔着央美图书馆来的汪化,一度被那张薄薄的图书证难住了。学校有规定,不是本校学生,不能进图书馆。无奈,她就挨个办公室的去敲门,找老师和教导主任帮忙盖章。
取得出入凭证后,图书馆就成了最吸引汪化的地方。经文、甲骨文、玛雅文,这些字她一个都不认识,但她喜欢文字的结构和线条。她一边看,一边在本子上练习,每天抄写十几遍。雕塑、哲学、政治、美术方面的书,以及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画册,她都能借助字典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再用自己的方法训练视觉,把自己从书本和生活中收集的素材,转换成繁丽的线条画,心手统一地表达出来。
形形色色、抱有不同目的的人走进汪化的生活。有时候,这位“食堂会画画的姐姐”还会收到男生送的字画、女生送的花。学生带着她去看展、上课,甚至介绍专业老师给她认识。在汪化眼里,这里是个“完美的天堂”。可她与学院派的体制并不协调,她在做学生的事情,可她不是学生。在学校官方系统里,她没有正式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汪化喜欢在食堂黑板上画画,常有学生驻足,惊叹“画得真好”,这让她很满足。一次,她想去一间空教室“偷”点粉笔。进去后,面对长长的黑板,她又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欲了。依然没有构思,没有练习,如她平常在纸上作画一样,她拿起粉笔即兴在黑板上画了起来……
“你是谁?在这儿干吗?”门口传来的询问打断了汪化,一位教室管理员闯了进来,“你是咱们学校的吗?”汪化怯生生地回答,“我是食堂的服务员。”见管理员盯着黑板上的画看,她热情地介绍起来:“你是我这幅画的第一个观众,这画中藏着我世界里的好多东西……”“赶紧擦干净,走人!”管理员打断她的话,不耐烦地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生带着汪化去找中央美院的教授袁运生,这位老艺术家盯着她的画看了很久,直到抽完手中的烟才缓缓开口,他说自己教书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独特的学生。“很有才华,而且这种才华不是靠专业训练能得来的。”汪化突然就哭了出来,用手胡乱在脸上擦着,嘴里一直嘟囔着:谢谢,谢谢。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热爱的画画,在别人眼里的随便涂鸦,会得到大师的肯定。
2013年春,中央电视台的张楠听说央美食堂服务员在画画的消息,就找到汪化跟拍了一部纪录片。后来,这部名为《我的生命线》的片子,还获得了法国阳光纪录片最佳提名奖!张楠总结:这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打工女孩,用自己对艺术的信念独自对抗全世界的故事。
一幅作品15万,打工妹蜕变美女画家
2015年6月,一名学生看见汪化在食堂餐桌上画画,忍不住用手机拍下她的作品,并随手发了一条微博:“央美第一食堂二楼有个美女姐姐服务生,小学毕业,也没上过任何美术班,却画得一手令我这个专业生都汗颜的好画。”汪化独特的线条画,虽是在中外独树一帜的创新画法,但在其大气雄浑的艺术风格背后,也多少流露出了受“央美派”熏陶的影子,正所谓近水楼台。她懂得用大尺幅,繁复肌理,还有灵动多变的装饰线……看得网友们惊叹不已。短短几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六七万次,汪化也成了走红网络的“央美励志姐”。
随后,就有人表示愿意提供场地,让汪化能有更好的作画环境;有人想帮她办画展,让其作品登上画册。而北京现代艺术馆更要以15万元的高价,收藏她这位“素人画家”的一幅画!然而,面对个人和机构纷纷伸出的橄榄枝,汪化的第一反应却是一口回绝。“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画自己想画的画,其他的我都不在乎。”她用一种执拗的口气说。
汪化一直很抗拒艺术商业化,尽管她的生活很落魄。几年来,她一直租住在那间不足10平米的地下室里埋头作画。房间对着厕所,夏天氣味重。沿着弯弯曲曲的甬道往里走,“昏暗地狱通道的感觉,又脏又臭”。 地下室潮湿渗水,屋外走廊还有生火炒菜的大妈。而她的全部家当,就是房间角落那个破了口的编织袋,装着春夏秋冬全部的衣服,再加上一床用来铺盖的被子。
生活如此艰辛,汪化还拒绝办展和卖画的机会,朋友和老乡都说她迂腐,“有病”!汪化却觉得,比起经济条件的改善,自己更需要艺术观念上的突破。面对世俗的眼光,自己痛并快乐着,“痛苦是因为现实问题,快乐是内心真正的快乐。我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但是周围的人觉得我惨不忍睹。其实我过得很好!”
在父母面前,汪化撒了一个谎。她说自己在中央美院一个教授手下工作,对方夸她是天才,将来大有可为!但是因为一条借钱短信扯破了谎言。早在几年前,因为无法立业,父母就把对她的期望放在成家上面。家人曾为她说过一门亲事,对方是邻村一位颇有财力的赌棍。婚期将至,汪化仓皇逃走,躲去外地打工。姐姐和姐夫通过开摩托车维修铺,一点点走向了城市居民的小康生活。父母走入她在北京居住的地下室,脸上只有失望。
2016年初,父亲生病住院,她才不得不卖出几幅画,将钱悉数拿回家里。事后却又觉得对不起收藏她画作的机构:“我总觉得,那些作品还不够完美。”但一位著名艺术评论家说,汪化的作品充满混沌气息和宗教美学要素,那些线条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像极了人生百态。
2016年4月,北京一家艺术馆终于发掘到汪化这位“极具潜力的素人画家”,让她从食堂钟点工,摇身一变成为签约艺术家。6月,策展人刘亦把汪化的长卷作品拿到798素人艺术群展上,此后公司又为她办了个展。两次作品展共售出大小17幅画作,为汪化带来几十万元收益。她却将其中的20万元,捐给了北京一家艺术基金会。汪化说,中国许多艺术家和美院师生用文化和学识滋养了自己,她也要回馈社会。
如今,已是签约画家的汪化,每天上午10时出现在艺术馆中,伴着咖啡香和轻柔的音乐,创作全世界只有她会的“线条画”。铺纸握笔,一根根线条从笔下倾泻而出,如走路、呼吸般自然,或跌宕起伏,或汹涌澎湃,或平静如水,仿佛朗朗乾坤都在她的笔下。“画画时,我就是自己的女王,感觉很爽的。”女孩笑着说。
傍晚下班后,她回到与闺蜜合租的两居室中,窗明几净的新家比地下室亮堂太多,而且站在29楼俯瞰北京城蔚为壮观。除了绘画,汪化还喜欢写诗,以及在网上和“粉丝”们交流艺术。得知这位美貌才女至今单身,一些社会成功人士、文艺青年,乃至中央美院毕业的同行,都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呢……
从食堂打工妹,到闪烁着励志光芒的女画家,汪化并没有把自己的人生蝶变归结于天赋,她说:只要能坚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你也能成为所谓的“天才”!
(编辑·宋冰华)
漂泊“疯”女孩,艺术是她生命里的光
汪化本名叫季红燕,1981年出生在福建南平浦城县一个小山村,那里有青山和竹林,风吹稻浪,绿意翻滚。但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看不到家乡的美景,她只想翻过重山,去领略外面广阔的世界。只上到小学5年级,汪化就因读不进去书而退学了。
16岁,她开始辗转全国各地打工,在福州当保姆,在广州进鞋厂,在深圳当服务员……走南闯北,与生活搏斗着。但面对命运的大手,这个稚嫩女孩却时常充满无力感。
在一家A级餐厅打工时,汪化第一次见到鱼翅,感受到了乡村和都市间的巨大差异,一桌酒席有时能顶上她一年的工资。
汪化不善与人交往,舍友和领班总是无来由地欺负她,让她专门打扫厕所。曾经和她一样是点菜员的精明同事,都发展成了前厅经理,汪化却因为特别抗拒陪人喝酒、吹捧客人,后来便干脆逃离了那家大餐厅。
在换了许多工作后,汪化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回到农村家中,她更是感到无所适从,觉得“找不到生命的出口”。父母的逼婚也令汪化烦闷,她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却坚持认为,“感情是讲究缘分的,婚姻大事总不能急于求成,抓个人就嫁啊。”
有一天,汪化在地摊上看到《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她想,既然摄影可以把人和景拍得如此细腻生动,还要画画做什么?揣着摄影教材回到家后,心血来潮,汪化对着书上某个摩登女子的照片便画起来。“照片上那女孩很清新优雅,就像电影《罗马假日》的女主角。可我怎么觉得自己画得比照片本身还要美?那种自由落笔的酣畅感,更是从未有过的。”而且画画时,原本在她眼中有些灰暗的世界,仿佛都变得熠熠生辉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就这样,已经30岁的汪化开始用画笔勾勒一个黑白的线条世界,宣泄内心的压抑。渐渐地,她感觉到了画画的妙处——原来可以用画笔直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而摄影设备会被本身的功能局限,“跟心灵相通之间永远隔着一层。”
恰逢堂弟要结婚,汪化在家里挂出了七八幅刚“出炉”的画,好像心里也开了一朵温柔的花,希望能慰藉到亲戚们。来往的宾客或是真心,或是客套地都说好看,这让她非常开心。
2001年,汪化独自漂到了上海。在某公司办的一个艺术展厅里,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而周边早已换了无数拨游客。这期间她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向别人讲解那些雕塑的意思,而这类似神经质的热情,让汪化得到了在这家艺术馆上班的机会!
汪化说,其实她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艺术是什么,是同事告诉她:“艺术没有边界。只要坚持画自己所想,做到极致就行。”汪化听了脑洞大开。
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长卷画。汪化绘画用的笔芯是5毛钱一支的油性笔,0.5毫米细。每天下班后,她都会把15米长的画纸铺在艺术馆走廊上,趴在地上埋头作画。看着一朵花、一阵风、一片海在自己笔下倾泻而出,汪化能感到一股难以言说的欣喜和满足。为了方便画画和节省房租,她索性买了个睡袋,每晚就住在馆内的走廊上。有时她会一直画到凌晨四五点,连隔壁的艺术家都惊呼:“这是个疯子。”
没有主题,不打底稿,也没有专业学过画画的她,连自己都不知道每幅作品最后会画成什么样子。但汪化独创的这种线条画法很特别,无数疏密有致的线条构成了她奇异的想象空间。“我可以把万物都看成一条线,无论是舞蹈也好、音乐也罢,包括听到的声音。”
央美“励志姐”,事迹获法国纪录片大奖
艺术馆的同事看过汪化的作品后很惊讶,先是不相信她没学过画画,最后又真诚地劝她说:“其实上海不适合搞艺术,早些离开对你更好。”
2012年,汪化来到北京。她去逛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里各种艺术书籍鳞次栉比,她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为了追求艺术理想,她在完成了一幅17米长的画作后,签下“汪化”的署名,正式与昔日的季红燕分道扬镳。画化同音,她为自己改的新名字也有“在艺术的汪洋中融化”之意。
为了维持北漂生活,汪化找到中央美院的食堂经理说:“我想找份工作,只要包吃包住,不要薪水也可以,我只想留在这里。”因为之前有做服务生的经验,经理留下了她。但她却说自己只能上半天班,因为剩下来的时间要用来画画。经理也同意了,让她负责分菜和清洁,月薪只有1000元。
汪化在美院附近租了简陋的地下室,10平米的房间,摆上一张床和柜子,以及小餐桌,就满满当当了。因为没地方站,平时连拿衣服都要跪在床上。虽然地下室阴暗潮湿,但每月200元的房租令她很满意。
汪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穿上食堂的制服,手提着热水壶,穿过昏暗的长走廊,钻出地下室,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然后到食堂后厨,洗干净手,准备食材,为一会儿要来的早高峰做足准备。很多学生都喜欢排在她的窗口,“因为打的菜比较多。”等就餐结束,她还要擦桌子,拖地。
忙完半天后,汪化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属于自己画画的时间到了。擦干净的食堂餐桌,放学后的教室,都成了她可以尽情画画的地方。
每月1000元的工資,除去房租,还要买画笔和纸张,让汪化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但画画总能让她把这些全都抛在脑后,一幅30米长的画,一提笔就要画上整整一年。可她就这样画了一幅又一幅……假期不上班时,她能从清晨画到深夜。 汪化还喜欢去旁听学校的专业课程和名家讲座,记起笔记来比谁都认真。“在这里我找到了共鸣,虽然一个人漂泊京城,很艰难,也孤独,但我内心感受最深的还是满足。”
但奔着央美图书馆来的汪化,一度被那张薄薄的图书证难住了。学校有规定,不是本校学生,不能进图书馆。无奈,她就挨个办公室的去敲门,找老师和教导主任帮忙盖章。
取得出入凭证后,图书馆就成了最吸引汪化的地方。经文、甲骨文、玛雅文,这些字她一个都不认识,但她喜欢文字的结构和线条。她一边看,一边在本子上练习,每天抄写十几遍。雕塑、哲学、政治、美术方面的书,以及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画册,她都能借助字典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再用自己的方法训练视觉,把自己从书本和生活中收集的素材,转换成繁丽的线条画,心手统一地表达出来。
形形色色、抱有不同目的的人走进汪化的生活。有时候,这位“食堂会画画的姐姐”还会收到男生送的字画、女生送的花。学生带着她去看展、上课,甚至介绍专业老师给她认识。在汪化眼里,这里是个“完美的天堂”。可她与学院派的体制并不协调,她在做学生的事情,可她不是学生。在学校官方系统里,她没有正式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汪化喜欢在食堂黑板上画画,常有学生驻足,惊叹“画得真好”,这让她很满足。一次,她想去一间空教室“偷”点粉笔。进去后,面对长长的黑板,她又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欲了。依然没有构思,没有练习,如她平常在纸上作画一样,她拿起粉笔即兴在黑板上画了起来……
“你是谁?在这儿干吗?”门口传来的询问打断了汪化,一位教室管理员闯了进来,“你是咱们学校的吗?”汪化怯生生地回答,“我是食堂的服务员。”见管理员盯着黑板上的画看,她热情地介绍起来:“你是我这幅画的第一个观众,这画中藏着我世界里的好多东西……”“赶紧擦干净,走人!”管理员打断她的话,不耐烦地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生带着汪化去找中央美院的教授袁运生,这位老艺术家盯着她的画看了很久,直到抽完手中的烟才缓缓开口,他说自己教书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独特的学生。“很有才华,而且这种才华不是靠专业训练能得来的。”汪化突然就哭了出来,用手胡乱在脸上擦着,嘴里一直嘟囔着:谢谢,谢谢。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热爱的画画,在别人眼里的随便涂鸦,会得到大师的肯定。
2013年春,中央电视台的张楠听说央美食堂服务员在画画的消息,就找到汪化跟拍了一部纪录片。后来,这部名为《我的生命线》的片子,还获得了法国阳光纪录片最佳提名奖!张楠总结:这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打工女孩,用自己对艺术的信念独自对抗全世界的故事。
一幅作品15万,打工妹蜕变美女画家
2015年6月,一名学生看见汪化在食堂餐桌上画画,忍不住用手机拍下她的作品,并随手发了一条微博:“央美第一食堂二楼有个美女姐姐服务生,小学毕业,也没上过任何美术班,却画得一手令我这个专业生都汗颜的好画。”汪化独特的线条画,虽是在中外独树一帜的创新画法,但在其大气雄浑的艺术风格背后,也多少流露出了受“央美派”熏陶的影子,正所谓近水楼台。她懂得用大尺幅,繁复肌理,还有灵动多变的装饰线……看得网友们惊叹不已。短短几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六七万次,汪化也成了走红网络的“央美励志姐”。
随后,就有人表示愿意提供场地,让汪化能有更好的作画环境;有人想帮她办画展,让其作品登上画册。而北京现代艺术馆更要以15万元的高价,收藏她这位“素人画家”的一幅画!然而,面对个人和机构纷纷伸出的橄榄枝,汪化的第一反应却是一口回绝。“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画自己想画的画,其他的我都不在乎。”她用一种执拗的口气说。
汪化一直很抗拒艺术商业化,尽管她的生活很落魄。几年来,她一直租住在那间不足10平米的地下室里埋头作画。房间对着厕所,夏天氣味重。沿着弯弯曲曲的甬道往里走,“昏暗地狱通道的感觉,又脏又臭”。 地下室潮湿渗水,屋外走廊还有生火炒菜的大妈。而她的全部家当,就是房间角落那个破了口的编织袋,装着春夏秋冬全部的衣服,再加上一床用来铺盖的被子。
生活如此艰辛,汪化还拒绝办展和卖画的机会,朋友和老乡都说她迂腐,“有病”!汪化却觉得,比起经济条件的改善,自己更需要艺术观念上的突破。面对世俗的眼光,自己痛并快乐着,“痛苦是因为现实问题,快乐是内心真正的快乐。我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但是周围的人觉得我惨不忍睹。其实我过得很好!”
在父母面前,汪化撒了一个谎。她说自己在中央美院一个教授手下工作,对方夸她是天才,将来大有可为!但是因为一条借钱短信扯破了谎言。早在几年前,因为无法立业,父母就把对她的期望放在成家上面。家人曾为她说过一门亲事,对方是邻村一位颇有财力的赌棍。婚期将至,汪化仓皇逃走,躲去外地打工。姐姐和姐夫通过开摩托车维修铺,一点点走向了城市居民的小康生活。父母走入她在北京居住的地下室,脸上只有失望。
2016年初,父亲生病住院,她才不得不卖出几幅画,将钱悉数拿回家里。事后却又觉得对不起收藏她画作的机构:“我总觉得,那些作品还不够完美。”但一位著名艺术评论家说,汪化的作品充满混沌气息和宗教美学要素,那些线条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像极了人生百态。
2016年4月,北京一家艺术馆终于发掘到汪化这位“极具潜力的素人画家”,让她从食堂钟点工,摇身一变成为签约艺术家。6月,策展人刘亦把汪化的长卷作品拿到798素人艺术群展上,此后公司又为她办了个展。两次作品展共售出大小17幅画作,为汪化带来几十万元收益。她却将其中的20万元,捐给了北京一家艺术基金会。汪化说,中国许多艺术家和美院师生用文化和学识滋养了自己,她也要回馈社会。
如今,已是签约画家的汪化,每天上午10时出现在艺术馆中,伴着咖啡香和轻柔的音乐,创作全世界只有她会的“线条画”。铺纸握笔,一根根线条从笔下倾泻而出,如走路、呼吸般自然,或跌宕起伏,或汹涌澎湃,或平静如水,仿佛朗朗乾坤都在她的笔下。“画画时,我就是自己的女王,感觉很爽的。”女孩笑着说。
傍晚下班后,她回到与闺蜜合租的两居室中,窗明几净的新家比地下室亮堂太多,而且站在29楼俯瞰北京城蔚为壮观。除了绘画,汪化还喜欢写诗,以及在网上和“粉丝”们交流艺术。得知这位美貌才女至今单身,一些社会成功人士、文艺青年,乃至中央美院毕业的同行,都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呢……
从食堂打工妹,到闪烁着励志光芒的女画家,汪化并没有把自己的人生蝶变归结于天赋,她说:只要能坚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你也能成为所谓的“天才”!
(编辑·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