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油层微型构造(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微构造可分为正向微构造和负向微构造。正向微构造一般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低含油气或易被水淹区。垦西油田生产实践证明,正微区的生产井效果好,负微区生产井效果差。在确定加密井网井位时,应考虑微构造因素,尽可能的把加密井钻在正向微构造区。
关键词:垦西油田 微构造 正微区 负微区
0引言
垦西油气田位于山东省利津县东北的罗镇乡。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南部、孤岛凸起西南部的倾伏端,北以孤北断层与渤南洼陷为界,南过垦西断层为三合村洼陷,东以低鞍过滤为孤岛凸起。该区包括三合村洼陷大部和渤南洼陷南缘斜坡部分地区。主要包括两个断块区,垦71和垦24断块区。
1垦7l断块微构造形态分析
微型构造可以分为正向微型构造、负向微型构造和斜面微型构造。正向微型构造有小亮点、鼻状构造、小断鼻,负向微型构造有小低点、小沟槽、小断沟等。
为了使编绘的微构造图更准确地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对每口井进行了海拔高度、补芯高度及井斜的校正;在密井网条件下,以2m等高线间距进行勾图,对71断块的Ed。、Ng上(Ng4、Ng5)、Ng_下和24断块的Es1、Es3共6个小层作出了顶面微构造等值线图,精细地刻划出小层沉积砂体顶面的形态。
从6个小层顶面微构造等值线图中可看出,在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下,又发育了多个正向和负向微型构造。通过对6个主力砂层顶面微型构造图的详细分析,在垦西断层和垦西一号断层的控制下,砂体形成两个断块,即垦24断块和垦71断块。
垦7l断块是东营组、馆陶组形成的逆牵引背斜构造,砂体顶面埋探总趋势为中间高、四周低,中间高部位普遍发育微型构造,其中,小高点尤为发育。垦24断块处于垦西突起上,是一顶部平缓的断鼻构造,油井深度达到沙河街组,砂体顶面埋深总趋势为南西高北东低,由于垦西断层和垦西一号断层及调节断层的影响.小断鼻较发育。研究区中共划分微型构造103个,其中小高点35个,小鼻状20个,小断鼻7个,小低点16个,小沟槽19个、小断沟6个。
2微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分析
在宏观构造背景下,已成藏的油气在微型构造的控制下进行了再分布。微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微构造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在宏观构造背景下,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聚集。垦西地区微构造统计表中,垦71断块Ng正向结构造数量为19个,负向微构造效量为l5个,其中小高点12个,小低点8个,数量差别不大。垦71断头Ng正向微构造数量为12个,负向微构造数量为7个,其中小高点8个,小低点1个,数量差别大。但在区块原油地质储量表中,垦71断块Ng含油面积为3.7km。,原油地质储量471万t,垦71断块Ng含油面积为3.1km,原油地质储量519万t。
从以上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均处于滚动背斜构造,由于徽构造的影响,垦71断块含油面积大0.6km,原油地质储量相反比Ngs小38万t,说明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2.2 微构造与单井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关系
在宏观构造背景下,正向微构造为油气低势区,富集油气,正截井油气饱和度高;负向微结构为油气高势区,富含水,油井油气饱和度低。
正微区的正微井含油饱和度处于0.4~0.6之间,负微区的负微井含油饱和度处于0.2~0.3,前者普遍高于后者。K71—25井与K7159井处于同一个小高点构造中,KT1—25处于顶部,KT1—59处于侧翼,它们的含油饱和度相差0.13。 K71—88井处于小高点的顶部,含油饱和度为0-4855,KT1—114井小高点的底部,含油饱和度0.4244。这可以表明,不但正微区与负微区含油饱和度有区别,而且正微区或负微区内的不同微构造类型、微构造的不同部位的含油饱和度也有差别从中可以看出,正微区中的小高点含油饱和度最好。小高点的顶部含油饱和度最好;负微区中的小低点含油饱和度最差,小低点的底部含油饱和度最差。
此外,K71—88井处于构造低部位的小高点顶部,但其台油饱和度也比较高。K71108井处于构造高部位的小低点侧部,其含油饱和度比较低。从以这二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微构造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正微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正微井含油饱和度高,负微区、负微井情况相反。但是,在低部位如果发育正向微构造,含油饱和度也可能高,在高部位发育负向微构造,其含油饱和度并不一定高。总之,在宏观构造背景下,微构造研究才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
2.3微构造对对油井生产的影响
向上驱油对油井生产有利,向下驱油对低幅度正微井,特别是对斜微井不利,常形成低产井不同的微构造类型,驱油方向不同。在油气藏中,微构造会在局部影响驱油方向的变化,使油气进行局部运移.从而使生产井效果发生变化。K24井处于小断鼻的侧翼,K243井处于小断鼻的底部。现对这两口井进行分析,说明微构造对油生产的控制可知小鼻构造因开启的一方受断层的切割无下驱,其余三个方向上均为向二驱油。
K24井从1973年开始投入生产,到1981年4月份停产,累计产油8年,共生产油14.0377×10t,产气417.22×104m3。产油、产气、产永曲线趋势一致,但产油量远远大于产水量,到了1980年产水量超过产油量和产气量。K24-处于小断鼻的侧翼,因而一方受断的切割无下驱,其余三个方向上均为向上驱油,断层的封闭使油气聚集于断鼻顶部,使得K24具有可观的油气产量。
构造图上,K243井处于小断鼻的底部,虽然它与K24相距相近,但生产情况却相差很大。K243井从1978年3月投产,到1979年4月停产,共生产l0个月,产油量和产气量已经很小,已没有开采价值。K243井共生产油0.2918×104t,产气41.84×104m3,与K24井的产量相差巨大,可见,微构造在油井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做构造的类型及驱油方向,可以得出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井的生产,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井的生产。此外,在正向微构造中,可以认为小高点最有利于油井的生产,小断鼻次子,鼻状构造最差;在负微构造中,小低点最不利于油井生产。
3微构造与剩余油、水淹层的关系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含水率的升高,在压力驱动下,油气会继续向正微区运移,使得正微区形成剩余油富集区,负微区形成高含水区。因此,中、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正微区,负微区易形成高含水区而水淹停产。根据油田水淹层资料,对垦西地区六个小层的负微区的负微井进行了重点统计,发现负微井绝大多数为水层或水淹层。级别最高的是油水同层。此外,还发现处于低部位的正微井也多为水层或水淹层,如K71—14井处于低部位的小高点的侧翼,在Ng4Ng5小层中均为水淹层。
4几点结论
(1)研究区微构造较发育,共划分出微构造103个,中小高点35个,小鼻状20个,小断鼻7个,小低点16个,小沟槽19个,小断沟6个。
(2)位于正微区的生产井舍油饱和度高,油井生产效果好,负微区生产井含油饱和度较低,油井生产效果较差。此外,不但正微压与负微区分油饱和度有区别,而且正微区或贞微区内的不同微构造类型和微构造的不同部位,含油饱和度也有差别。
(3)构造低部位发育正向微构造,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相反,高部位发育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聚集。中、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正微区,负微区易形成高含水区而水淹停产。
(4)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较密,油层对比精度高,重点放在剩余油开发上,应绘制油层微型构造图,从而确定加密井井位,加密井尽可能的钻在正向微构造区,除少数构造极平缓、井网又很密的油田外,不宜在负微区布油井,只宜布注水井。
参考文献
【1】李兴国.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中的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14(2)
关键词:垦西油田 微构造 正微区 负微区
0引言
垦西油气田位于山东省利津县东北的罗镇乡。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南部、孤岛凸起西南部的倾伏端,北以孤北断层与渤南洼陷为界,南过垦西断层为三合村洼陷,东以低鞍过滤为孤岛凸起。该区包括三合村洼陷大部和渤南洼陷南缘斜坡部分地区。主要包括两个断块区,垦71和垦24断块区。
1垦7l断块微构造形态分析
微型构造可以分为正向微型构造、负向微型构造和斜面微型构造。正向微型构造有小亮点、鼻状构造、小断鼻,负向微型构造有小低点、小沟槽、小断沟等。
为了使编绘的微构造图更准确地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对每口井进行了海拔高度、补芯高度及井斜的校正;在密井网条件下,以2m等高线间距进行勾图,对71断块的Ed。、Ng上(Ng4、Ng5)、Ng_下和24断块的Es1、Es3共6个小层作出了顶面微构造等值线图,精细地刻划出小层沉积砂体顶面的形态。
从6个小层顶面微构造等值线图中可看出,在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下,又发育了多个正向和负向微型构造。通过对6个主力砂层顶面微型构造图的详细分析,在垦西断层和垦西一号断层的控制下,砂体形成两个断块,即垦24断块和垦71断块。
垦7l断块是东营组、馆陶组形成的逆牵引背斜构造,砂体顶面埋探总趋势为中间高、四周低,中间高部位普遍发育微型构造,其中,小高点尤为发育。垦24断块处于垦西突起上,是一顶部平缓的断鼻构造,油井深度达到沙河街组,砂体顶面埋深总趋势为南西高北东低,由于垦西断层和垦西一号断层及调节断层的影响.小断鼻较发育。研究区中共划分微型构造103个,其中小高点35个,小鼻状20个,小断鼻7个,小低点16个,小沟槽19个、小断沟6个。
2微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分析
在宏观构造背景下,已成藏的油气在微型构造的控制下进行了再分布。微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微构造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在宏观构造背景下,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聚集。垦西地区微构造统计表中,垦71断块Ng正向结构造数量为19个,负向微构造效量为l5个,其中小高点12个,小低点8个,数量差别不大。垦71断头Ng正向微构造数量为12个,负向微构造数量为7个,其中小高点8个,小低点1个,数量差别大。但在区块原油地质储量表中,垦71断块Ng含油面积为3.7km。,原油地质储量471万t,垦71断块Ng含油面积为3.1km,原油地质储量519万t。
从以上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均处于滚动背斜构造,由于徽构造的影响,垦71断块含油面积大0.6km,原油地质储量相反比Ngs小38万t,说明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2.2 微构造与单井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关系
在宏观构造背景下,正向微构造为油气低势区,富集油气,正截井油气饱和度高;负向微结构为油气高势区,富含水,油井油气饱和度低。
正微区的正微井含油饱和度处于0.4~0.6之间,负微区的负微井含油饱和度处于0.2~0.3,前者普遍高于后者。K71—25井与K7159井处于同一个小高点构造中,KT1—25处于顶部,KT1—59处于侧翼,它们的含油饱和度相差0.13。 K71—88井处于小高点的顶部,含油饱和度为0-4855,KT1—114井小高点的底部,含油饱和度0.4244。这可以表明,不但正微区与负微区含油饱和度有区别,而且正微区或负微区内的不同微构造类型、微构造的不同部位的含油饱和度也有差别从中可以看出,正微区中的小高点含油饱和度最好。小高点的顶部含油饱和度最好;负微区中的小低点含油饱和度最差,小低点的底部含油饱和度最差。
此外,K71—88井处于构造低部位的小高点顶部,但其台油饱和度也比较高。K71108井处于构造高部位的小低点侧部,其含油饱和度比较低。从以这二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微构造对油气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正微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正微井含油饱和度高,负微区、负微井情况相反。但是,在低部位如果发育正向微构造,含油饱和度也可能高,在高部位发育负向微构造,其含油饱和度并不一定高。总之,在宏观构造背景下,微构造研究才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
2.3微构造对对油井生产的影响
向上驱油对油井生产有利,向下驱油对低幅度正微井,特别是对斜微井不利,常形成低产井不同的微构造类型,驱油方向不同。在油气藏中,微构造会在局部影响驱油方向的变化,使油气进行局部运移.从而使生产井效果发生变化。K24井处于小断鼻的侧翼,K243井处于小断鼻的底部。现对这两口井进行分析,说明微构造对油生产的控制可知小鼻构造因开启的一方受断层的切割无下驱,其余三个方向上均为向二驱油。
K24井从1973年开始投入生产,到1981年4月份停产,累计产油8年,共生产油14.0377×10t,产气417.22×104m3。产油、产气、产永曲线趋势一致,但产油量远远大于产水量,到了1980年产水量超过产油量和产气量。K24-处于小断鼻的侧翼,因而一方受断的切割无下驱,其余三个方向上均为向上驱油,断层的封闭使油气聚集于断鼻顶部,使得K24具有可观的油气产量。
构造图上,K243井处于小断鼻的底部,虽然它与K24相距相近,但生产情况却相差很大。K243井从1978年3月投产,到1979年4月停产,共生产l0个月,产油量和产气量已经很小,已没有开采价值。K243井共生产油0.2918×104t,产气41.84×104m3,与K24井的产量相差巨大,可见,微构造在油井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做构造的类型及驱油方向,可以得出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井的生产,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井的生产。此外,在正向微构造中,可以认为小高点最有利于油井的生产,小断鼻次子,鼻状构造最差;在负微构造中,小低点最不利于油井生产。
3微构造与剩余油、水淹层的关系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含水率的升高,在压力驱动下,油气会继续向正微区运移,使得正微区形成剩余油富集区,负微区形成高含水区。因此,中、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正微区,负微区易形成高含水区而水淹停产。根据油田水淹层资料,对垦西地区六个小层的负微区的负微井进行了重点统计,发现负微井绝大多数为水层或水淹层。级别最高的是油水同层。此外,还发现处于低部位的正微井也多为水层或水淹层,如K71—14井处于低部位的小高点的侧翼,在Ng4Ng5小层中均为水淹层。
4几点结论
(1)研究区微构造较发育,共划分出微构造103个,中小高点35个,小鼻状20个,小断鼻7个,小低点16个,小沟槽19个,小断沟6个。
(2)位于正微区的生产井舍油饱和度高,油井生产效果好,负微区生产井含油饱和度较低,油井生产效果较差。此外,不但正微压与负微区分油饱和度有区别,而且正微区或贞微区内的不同微构造类型和微构造的不同部位,含油饱和度也有差别。
(3)构造低部位发育正向微构造,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相反,高部位发育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聚集。中、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正微区,负微区易形成高含水区而水淹停产。
(4)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较密,油层对比精度高,重点放在剩余油开发上,应绘制油层微型构造图,从而确定加密井井位,加密井尽可能的钻在正向微构造区,除少数构造极平缓、井网又很密的油田外,不宜在负微区布油井,只宜布注水井。
参考文献
【1】李兴国.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中的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