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青藏铁路涵洞沙害形成情况,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对涵洞周围风沙流场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沙害形成机理,并对风沙地区涵洞的设计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风沙流途经涵洞时,气流速度发生了变化使得风速重新分布,在涵洞背风侧形成相对弱风区,在迎风侧涵洞口形成相对强风区;洞口气流速度衰减是涵洞产生沙害的直接原因,积沙从洞口逐渐向内延伸长,最终堵塞涵洞;涵洞宽度一定时,高度越高洞口气流速度衰减幅度越小,越不容易引起积沙;在风沙地区设计涵洞,条件允许时建议提高涵洞高度。
【机 构】
: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省冻土与环境工程重点试验室
【基金项目】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课题(2018-重点-4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青藏铁路涵洞沙害形成情况,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对涵洞周围风沙流场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沙害形成机理,并对风沙地区涵洞的设计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风沙流途经涵洞时,气流速度发生了变化使得风速重新分布,在涵洞背风侧形成相对弱风区,在迎风侧涵洞口形成相对强风区;洞口气流速度衰减是涵洞产生沙害的直接原因,积沙从洞口逐渐向内延伸长,最终堵塞涵洞;涵洞宽度一定时,高度越高洞口气流速度衰减幅度越小,越不容易引起积沙;在风沙地区设计涵洞,条件允许时建议提高涵洞高度。
其他文献
在27t轴重60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对与其配套的27t轴重60kg/m钢轨12号5.0m线间距交叉渡线道岔进行设计。本文介绍了交叉渡线道岔的平面线型、结构设计、扣件系统、轨下基础等关键技术。该道岔是一种新型重载渡线道岔,可与现有160km/h的提速道岔用交叉渡线道岔实现替换;其单开辙叉、锐角辙叉、钝角辙叉均采用合金钢组合辙叉,以达到延长道岔及其部件使用寿命的目的;采用弹性铰接装置可有效隔断震动的传递,调整铰接岔枕之间离缝。
针对常用混凝土预制桩桩体不易植入、挤土效应严重、桩周土发生剪切破坏而桩身强度无法发挥的问题,改用水泥土复合预制桩进行地基处理和桩基础施工。建立有限元模型,在可靠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水泥土复合预制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水泥土复合预制桩可以充分结合水泥土桩和混凝土预制桩两种桩型的优势,能够利用水泥土桩侧表面积大的优势提供较大的侧摩阻力从而提高的承载力;在水泥土桩中插入高强度混凝土预制桩能有效控制沉降。
以高寒冻融区牡丹江—佳木斯高速铁路沿线典型的路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寒区高速铁路路堑工程温度场随时间演化的一般特性,分析了积雪覆盖对基床水热状态的影响,讨论了影响路堑边坡失稳的因素。结果表明:路堑的冻结过程为自上向下的单向冻结,而融化过程分别为自上向下和从下向上的双向融化;厚积雪覆盖会对基床起到保温作用,有利于降低最大冻结深度,但融雪水的入渗将导致基床产生峰值冻胀或翻浆冒泥病害;寒区边坡的失稳滑塌主要发生在冻融交界面处。为保证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的长期服役性
以朔黄重载铁路路基冻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应力释放孔和井点降水两种措施的设置参数对路基冻胀变形的影响规律,并以冻胀缓解率为指标对比了两种措施缓解路基冻胀的效果。结果表明:冻胀变形量和冻胀率随孔洞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孔深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填充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抽水井的布置间距,可明显增大井点降水法缓解冻胀的效果;应力释放孔的冻胀缓解率整体高于井点降水法,但后者的冻胀缓解率在特殊情况下可达到100%。建议在施工有限制或路基稳定系数较小时选取应力释放孔改善路基冻
针对高原铁路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裂纹问题,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总结了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现场试验结果和工程应用效果,提出了减少和控制裂纹产生的成套技术措施,如进行结构补强、加强原材料控制、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并对混凝土性能参数、施工及养护工艺提出具体要求。经现场使用,采取的控制措施能有效减少混凝土裂纹,提升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为高原无砟轨道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经验。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作为核聚变反应堆第一壁/包层首选的结构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足够重视.中国也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LAM钢,开展了硅对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加硅CLAM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结果 表明:加硅CLAM钢的力学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加硅导致非金属夹杂物的产生,弥散分布的方形、球形或三角形夹杂物属于硅酸盐型,尺寸5~10 μm,呈灰色或黑色;加硅CLAM钢中的非金属硅夹杂物使材料的塑性和韧性降低.
通过现场实车试验、与既有数据对比等方法,对无砟轨道路基在货物列车作用下的动变形和振动加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动变形随车速变化趋势不明显,随轴重增加而增大,通过实测数据拟合,轴重每增加1 t路基动变形增加约0.003~0.006 mm;振动加速度随轴重提高而增大,随车速提高而增大;支承层与路基的相对动变形反映了两者的接触状况,实测列车轴重增加时相对动变形增大;在动车组运行条件下,路堤上支承层与路基面相对动变形一般不超过0.05 mm,本次试验所测相对动变形较大,容易导致路基浸水及翻浆,建议在无砟轨道
南宁—玉林高速铁路沿线岩溶十分发育是工程建设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该线岩溶发育的特征、发育规律以及岩溶引起的工程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岩溶段落长、类型多样、发育强度不同、规律性差、隐蔽性高是该线岩溶发育的主要特点;岩性、构造及地形等因素与岩溶发育关系密切;岩溶发育造成工程勘察探查难度大、钻探诱发塌陷风险突出,带来直接的施工安全风险和潜在的工程安全影响。
复杂艰险高原山区铁路工程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施工组织十分困难,现行施工组织设计工期指标体系不适用于测算该特殊类型铁路工程建设工期。基于类比分析方法,大量调研与复杂艰险高原山区铁路类似工程工期情况和实际进度指标,综合分析提出影响其工期指标的6个主要因素。重点对控制工期的隧道工程钻爆法施工工期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创新性地对钻爆法单个循环各施工工序时间进行理论计算分解,提出高原山区隧道工程工期指标测算理论值和降效建议。同时,综合考虑高原山区海拔高度对机械降效和施工措施增加费的影响,从理论上提出了高原山区铁路其他专业
为了可视化研究高速铁路轨道护轨装置对车辆脱轨后的保护作用和自身的力学响应,以非线性大变形有限元法为理论基础,以三维空间为设计与分析环境,利用Bentley⁃OpenRail Designer软件设计并建立了轨道及其护轨结构的BIM模型,采用HyperMesh14.0软件建立了轨道-车辆脱轨系统有限元模型,通过LS⁃DYNA程序分析计算了护轨方案的防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了柔性变形的有限元法使得列车在脱轨后撞击轨枕块和护轨的过程具有合理、可靠的传力过程和运动状态;车辆在脱轨过程中,车轮抬升量、护轨横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