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国之音哀而痛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秋”,一般是作者在伤感的背影下写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世俗的忧愤、零落的形象。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散文《故都的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在里面,特别是忧郁、伤感的情调。本文则对这种《故都的秋》感伤情感进行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故都的秋;感伤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初次看到《故都的秋》,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奇怪的感受,这故都的秋该是怎样的一种秋呢?“故都”是一个神秘的字眼,“故”者旧也,老也;“都”者大也。而这“故都”不仅是老和大,而且是皇城、皇都,是我们神往的紫禁城。那么它的秋天该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威严,多么的壮观,多么的爽烈,多么的富丽堂皇……
  一口气读完,大为失望,原来故都的秋竟是这个样子,这也能算作故都的秋?
  先是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细品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真是的,花要蓝朵冷色调的,忧伤的;草要疏落细长的,衰败的,这算什么故都的秋。为什么不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却是良顺的驯鸽,不是战地分外香的黄花,是无法独立而依附别人的牵牛花呢?为什么不是疾风都知道的劲草,却是疏落细长的衰草呢?
  然后秋槐落蕊,像花又不是花,脚踏上去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算什么,一点个性也没有,气节何在?血性何在?任人踩踏,任人宰割,竟然无声无息。
  接下来是秋蝉衰弱的残声,那简直是有气无力,奄奄一息,苟延残喘。这就是皇都之秋,皇家的威风何在?太没劲了,太不给力了,太没戏唱了。
  秋雨总该是滂沱威猛的吧?总该下出一点皇家的气派吧!而这下的奇、下的有味的秋雨,也不过是息利索落的,没有声威、没有气势。倒像是天上挤下来的几滴干泪。
  故都的物象是如此的不尽人意,那人物肯定是生龙活虎,充满朝气吧,毕竟是皇都,他们一定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吧,至少也不是井底之蛙。但作者选取的却是咬着烟管,无所事事,有气无力地说着无关痛痒的“天可真凉了”的闲人。如此国都之民,如此颓废精神面貌,真是让人心都凉了,凉透了。
  秋天是收货的季节,作者没有写金黄的稻谷,鲜红的苹果,却选取了淡绿的微黄的像橄榄又像鸽蛋的枣子,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跳过肉夹夹吃豆腐,大煞风景。
  何苦要把故都的秋写得如此清、如此静、如此悲凉呢?故都有的是秋之胜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香山的红叶,八达岭的长城,颐和园的华贵,故宫的富丽,天坛地坛社稷坛的神秘……该写的实在太多,而作者为什么都不去写呢?
  国运衰败、民不聊生、故都萧条。故都遭受英法联军的洗掠,八国联军的烧烤,这故都已经不再有赫赫雄风,故都清帝逊位,民国迁都,这故都已经像是一个气息奄奄的老人,作者又怎能强装欢颜把它打扮成一个光彩照人的丽人呢?又怎能自欺欺人把它武装成一个威武雄壮的猛士呢?原来作者所要写的并非是真正的秋色,而是衰落的国运,以及这种国运折射下的落寞的生活和萧瑟的心情。
  郁达夫是热爱故都的,有他的《北平的四季》为证:“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京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在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挤出来的好地……”“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深爱故都,祝愿她永远成为我们炎黄子孙的都城。也深爱这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秋虽悲凉,但却是故都之秋;城虽衰败却是故国之都;民虽衰弱却是故园之同胞。这是生我养我的热土,这是凝聚着我们祖先智慧的文化乐园,这是我们的灵魂得以安息的圣地。作者最后以悲凉、落寞、衰弱的情感振奋而起,大声疾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吾国虽衰,吾挚爱;吾秋虽悲,魂长在。故都已化为血液,奔涌在作者的心脏;悲秋已成为爱国之绝唱,融入了作者的灵魂。
  三年以后故都不幸沦陷。从此中华民族走向一条浴血奋战的抗争之路。作者也为他挚爱的故国献出了生命。伤国之音哀而痛!“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谨以此纪念抗日英雄革命烈士郁达夫先生!
  参考文献
  [1]杨薇.“故都的秋”感伤美探析[J].教师,2008(10).
  [2]杨勇胜.试谈“故都的秋”的情感培养[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2).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案例一】  师: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天鹅们是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用笔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可以写下心得体会。  生默读,师巡视。  大组交流。  师:最感动你的是哪儿?  指名回答,明确是第5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勇敢的老天鹅。  师:结合学生回答写板书:老天鹅 勇敢  师:从哪些
【摘要】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中,情感的激发、传导、渲染能为教学插上轻盈的翅膀,把教学引入诗意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智慧的化身。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作文;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矛盾说过:“想象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
【摘要】立意就是确定主题,就是确定文章的写作意向。立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而我们知晓立意的具体方法才能让你所期待的精彩文章变为现实。  【关键词】记叙文;立意;选材;生活中文章;作文语言;语言表达;求新求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要发现并向孩子推荐好书,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积累语言量,提高阅读品位,获得情感熏陶。开设“导读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那么如何进行导读课教学,笔者以导读课《窗边的小豆豆》教学为例,认为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适时指导阅读方法
【摘要】本文由小学语文课文联系实际生活来探讨了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由课文为例教授了教育中的情感引导教育的几个重要点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的讨论。笔者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根据教学依据提出了几点引导性的意见和思考,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和学术交流。  【关键词】感悟亲情;父爱母爱;思想教育;自我思考;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了解生活,回味父母的关爱  在
【摘要】知识迁移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知识认知与应用层次。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知识迁移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立足“把握‘根基’,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扭住‘启发’,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扣住‘通融’,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要点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知识迁移教学法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一
【摘要】新课改的推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改革,也给予了教师更多发挥发展的空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始充斥于课堂之上,以教师之间的加强交流、学生间的合作探讨、师生间的互动为主要教学途径的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课堂上,由此延伸而出的研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基于项目(任务)教学等方式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便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本文将就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来对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
【摘要】本文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同时选用的一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四个方面,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材中的不同设计,考察异同,分析得失,洞悉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同文异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目前使用范围较广、具有代表性的两套教材。本文选取了两套教材同时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积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实效。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出一个乐学课堂。新课程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课时紧,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在充分考虑相关教学内容之后,试图通过激趣、活动等方法让学生阅读文本,从而推进教学。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原先固定僵化的模式。因而,今天可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过程极力创设学生自主乐学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