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8月19日,我与来自上海、南昌、鹰潭、贵溪的12位下放知青战友,在阔别45年之后,再次相聚贵溪的冷水林场。多年前我们和当地农民、林工们朝夕相处,在广阔天地间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恍如昨日,浮现在眼前。
1973年12月19日,在那火红的年代,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汇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当年的愣头小子、黄毛丫头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顾,十五六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贵溪县冷水林场泥家洲知青点。一切从头开始,学农活、学林活、学生活,还要学做人。
当欢迎的人群散去,我们环顾四周茂密的森林,想着从此要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泥巴裹腿,蚊虫叮咬的生活,那种高山育林的艰辛、山区贫穷生活的疾苦、少小离家的孤寂,让我和战友们感到格外的无助。幸运的是,我们插队的地方是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这里的农民和林工,骨子里有着忠厚、质朴、真诚、善良的情怀,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分外照顾与关爱。
知青点里,林场专门安排了贫下中农代表老龚伯担任队长,林业工人代表老饶伯担任副队长,分场会计老管叔担任司务长,老雇农老吴伯专门为我们烧饭做菜。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砍柴、碾米、种菜。场里还专门给我们知青建造了一个简易的篮球场,作为我们劳动之余的活动场所。每逢招工招生,知青们还会得到优先照顾。
故地重游,往事历历:春夏之交的一个中午,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在大汪渡山上营林的知青匆匆逃往山下的村庄避雨,山高路滑,女知青刘晓华一不小心滑倒在地,那握着砍刀柄的左手,在倒下的一瞬间,滑向了锋利的刀刃。左手掌被划开了一个口子,顿时血流不止。大家急得手忙脚乱,给她简易止血包扎后,男生便把她抬下山。途经冷水河边的罗家洲坝时,坝面因涨水被淹没,没法过去,求助老舵工强行摆渡送过了河,才得以到冷水林场职工医院救治。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们在麻蓬垄里山上营林,男知青施华山不小心捅到了马蜂窝。一群马蜂直往他头上蜇咬,痛得他抱着头在地上打滚。还记得那年秋天,我们进驻山洼与林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却不承想惹了一头虱子,瘙痒难忍,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在双手抓头,不知如何是好。老奶奶看了心疼,告诉我们一个土方子:剃光头,用谷酒搽头皮。你还别说,真的有用,三五天后,头居然不痒了,这也成了我们茶余饭后说得最多的一件趣事。最难忘的是一个寒冬腊月的早上,我和战友们5点半就赶到了富庶岭山上砍柴,7点来钟冰霜尚未融化,我们已经把砍好的段木搬运到冷水河边,扎成了木排。之后,我和几个知青跳进了冰冷的河水里,浸泡了20来分钟,大家齐心协力顺利地将木排运到了对岸。
这就是当年的知青生活!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磨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铸就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格,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向父老乡亲汇报,在你们曾经教育帮助的知青中,有被评为全国英模的“打拐英雄”,有中央企业的“高管人才”,有从教从医多年的教师和医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半个世纪即将过去,我们见证了山乡旧貌换新颜的巨变。抚今追昔,激荡的情怀让人久久不能平靜。我们感谢这片热土地,感谢这片热土地上忠厚善良的父老乡亲!
1973年12月19日,在那火红的年代,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汇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当年的愣头小子、黄毛丫头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顾,十五六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贵溪县冷水林场泥家洲知青点。一切从头开始,学农活、学林活、学生活,还要学做人。
当欢迎的人群散去,我们环顾四周茂密的森林,想着从此要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泥巴裹腿,蚊虫叮咬的生活,那种高山育林的艰辛、山区贫穷生活的疾苦、少小离家的孤寂,让我和战友们感到格外的无助。幸运的是,我们插队的地方是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这里的农民和林工,骨子里有着忠厚、质朴、真诚、善良的情怀,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分外照顾与关爱。
知青点里,林场专门安排了贫下中农代表老龚伯担任队长,林业工人代表老饶伯担任副队长,分场会计老管叔担任司务长,老雇农老吴伯专门为我们烧饭做菜。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砍柴、碾米、种菜。场里还专门给我们知青建造了一个简易的篮球场,作为我们劳动之余的活动场所。每逢招工招生,知青们还会得到优先照顾。
故地重游,往事历历:春夏之交的一个中午,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在大汪渡山上营林的知青匆匆逃往山下的村庄避雨,山高路滑,女知青刘晓华一不小心滑倒在地,那握着砍刀柄的左手,在倒下的一瞬间,滑向了锋利的刀刃。左手掌被划开了一个口子,顿时血流不止。大家急得手忙脚乱,给她简易止血包扎后,男生便把她抬下山。途经冷水河边的罗家洲坝时,坝面因涨水被淹没,没法过去,求助老舵工强行摆渡送过了河,才得以到冷水林场职工医院救治。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们在麻蓬垄里山上营林,男知青施华山不小心捅到了马蜂窝。一群马蜂直往他头上蜇咬,痛得他抱着头在地上打滚。还记得那年秋天,我们进驻山洼与林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却不承想惹了一头虱子,瘙痒难忍,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在双手抓头,不知如何是好。老奶奶看了心疼,告诉我们一个土方子:剃光头,用谷酒搽头皮。你还别说,真的有用,三五天后,头居然不痒了,这也成了我们茶余饭后说得最多的一件趣事。最难忘的是一个寒冬腊月的早上,我和战友们5点半就赶到了富庶岭山上砍柴,7点来钟冰霜尚未融化,我们已经把砍好的段木搬运到冷水河边,扎成了木排。之后,我和几个知青跳进了冰冷的河水里,浸泡了20来分钟,大家齐心协力顺利地将木排运到了对岸。
这就是当年的知青生活!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磨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铸就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格,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向父老乡亲汇报,在你们曾经教育帮助的知青中,有被评为全国英模的“打拐英雄”,有中央企业的“高管人才”,有从教从医多年的教师和医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半个世纪即将过去,我们见证了山乡旧貌换新颜的巨变。抚今追昔,激荡的情怀让人久久不能平靜。我们感谢这片热土地,感谢这片热土地上忠厚善良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