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6日,辽宁沈阳,大雪。
这是一座陷入悲伤的城市。刚出火车站,记者就看到来往穿梭的出租车后窗上闪耀着“共和国痛失罗阳!”的文字。
这也是一座精神昂扬的城市。道路两旁还有这样的横幅——“缅怀罗阳: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对舰载机成功起降的喜悦与对罗阳年仅51岁不幸早逝的痛惜,在国人心中交织成复杂的情感,挥之不去。
2012年11月29日,罗阳追悼会在沈阳举行。上午9时,“辽宁舰”全体官兵在甲板上列队行举手礼并鸣响汽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也自发来到沈阳,共同祭奠我国舰载战斗机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生命的最后冲刺
2012年12月7日,面对记者的采访,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公司)副总经理苗玉华说:“罗总生前总说要低调,但今天对不起了,我要说一说他为航空工业鞠躬尽瘁的那些事儿!”
记忆的碎片很快就拼接出罗阳最后的生命轨迹——
上舰前短短20天,罗阳的足迹遍及珠海、北京、沈阳、大连。目的只有一个,为歼—15在“辽宁舰”航母的首次起降训练做最后的准备。
作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心境是极度焦灼不安的。2012年11月18日凌晨3时,上舰前夜,有同事看到他悄然起床披衣,一个人在海边驻足良久。
5个小时后,罗阳乘直升机登上“辽宁舰”。那里成为罗阳生命最后8天7夜度过的地方。
在舰上漫长的夜晚,罗阳常常独自停留在航母机库里。机库很大,墙上写着“满负荷运转”、“超极限爆发”、“忘我式拼搏”几行大字。他绕着走了一圈又一圈,脚步匆忙而沉重。
在想什么呢?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如山般的责任和压力让他难以入睡。
谁也没想到,昼夜不休的工作强度,已严重侵蚀罗阳的身体。
2012年11月24日12时03分,最后一个架次成功着舰。那天,罗阳把上舰后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电话打给了妻子。他说,全部任务都顺利完成,飞机表现很出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此时的罗阳已感觉胸闷难忍,一直健步如飞的他在甲板上走得越来越慢。
2012年11月25日8时30分,“辽宁舰”拉响汽笛,准备靠岸。码头上锣鼓声、鞭炮声齐响,很是热闹。有同事跑到罗阳的房间说:“罗总,上去看看吧,你的兄弟们在码头上招手呢!”他强挺着起来,走出舱室不到10米,扶着墙停下,“我不去了,一会儿上岸就见着了。”
直到这时,罗阳还是没把胸闷当回事。太多太多的事情还等着他去做,他的脚步牵引着中国舰载机事业的发展速度,停不得。
上午9时,“辽宁舰”停靠码头,人们开始离舰。罗阳拖着行李箱走出舱房。一位小战士看到他吃力的样子,主动帮他提一下,罗阳却说:“谢谢你,我自己来。”等走到舷梯口,迈上两级台阶,罗阳走不动了,只能回头请那位战士帮他提行李箱,并被搀扶上了甲板。
走下航母时,罗阳连拥抱的力气都没了。晚上的庆功宴,他没能参加。一回到宾馆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躺在床上,剧烈的疼痛撕心裂肺般袭来。就在去医院的路上,他还强忍着安慰大家:“就是有点累,睡一会就好了。”
9时40分,车离医院100米时,在同事们的叫喊声中,罗阳“睡着了”。12时48分,罗阳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我来到病房,揭开白布看到罗阳的表情很安详,那是完成任务后特有的安然神态。”谢根华说,“他的一生是在追求航空报国的梦想中度过的。”
一代人的航空梦
罗阳不幸病逝的消息最早是从微博传播开来的。
最为广泛转发的一条微博特意把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和罗阳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照片中一老一少皆前倾着身子,观看航母的某个设备。不同的是,刘华清将军当时在参观美国“小鹰”号航母,旁边的美国军官以主人的姿态作着介绍,而罗阳则在中国人自己的航母“辽宁舰”上。两代人的梦想,两代人的奋斗,令很多网友潸然泪下。
曾几何时,一句“中国人何时能有自己的航母?”刺痛了几代中国人的心,也造就了无数为之奋斗不已的逐梦者。罗阳就是其中一个。
1982年,罗阳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大学里,罗阳就对中国的战斗机前景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残酷的。罗阳大学毕业时,正值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军工企业发展环境并不好。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罗阳,现实的味道稍显苦涩。
沈飞公司副总经理祁建新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年只造4架飞机。有人说俏皮话:“造飞机的还不如卖烧鸡的。”为了给员工发工资,公司甚至开始生产从吉普车、客车到洗衣机等各种能挣钱的产品。
下海潮、经商潮也开始冲击着这批研制飞机的年轻人。很多和罗阳一起逐梦的同事离开了。罗阳成为最后的坚守者之一。
“他是一个在信仰上很干净的人。”沈飞公司军机管理部部长钱雪松说,最苦最难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罗阳都从未放弃过航空报国的梦想。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工业也开始步入黄金期。
2002年,已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的罗阳调任沈飞公司担任党委书记,2007年,正式担任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调任沈飞公司伊始,罗阳就决定紧紧抓住中国航空工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沈飞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长子就得拿出长子的样子来!”
沈飞,等不及了!中国,也等不及了!
为了“赶上去”,罗阳和不少下属急过。沈飞公司质量保障部部长林波还记得,因为一个很小的战机制造质量问题,罗阳把他叫到办公室。在那天的谈话中,罗阳情绪激动地反复提及一本名叫《高山下的花环》的小说。
“战士‘小北京’是怎么牺牲的?是连发了两发质量不过关的臭弹啊!如果有一发好用,碉堡早被炸飞了!”这些话至今依然印在林波心里。 罗阳有一份沈飞人熟知的“711”和“724”上班习惯。“711”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724”是攻坚阶段一周吃住在公司,关键时刻24小时通宵达旦奋战在一线。
正是在这种急迫的追赶状态下,沈飞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5年间,年产值从49亿元增至123亿元。
就在歼—15在“辽宁舰”成功起降前不久,沈飞公司在4天之内,接连成功完成两个先进新型战机的首飞,创造了中国和世界航空工业史上的奇迹!
直到心脏停止跳动,在罗阳的衣服口袋里还放着已经皱皱巴巴的工作笔记,上面记录着他对舰载机事业发展的几点想法,还有几行用粗笔重重写下的文字——“实现胆大包天的目标,需要有献身精神,付出真实的努力。”“航空报国从来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在“献身精神”和“真实的努力”几个字上,罗阳特意涂上了重重的红色。而那个“胆大包天”的目标,也正是罗阳一生去追去赶已越来越近的“中国梦”。
英雄起于平凡
“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已泪流满面。”这是网友为罗阳创作的歌曲《我的英雄》中的歌词。
也许,罗阳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成为英雄。沈飞的员工们也从没有想过罗阳会成为英雄。
“我不希望罗阳做英雄,我只希望他活着。”沈飞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袁立说。
在同事们眼中,谦逊、低调、认真、性格有些内向的罗阳,是和他们一起干活的人,也是和他们有着共同梦想的人。
2012年12月10日,记者采访的最后一天,罗阳在沈飞公司的首任秘书徐英志讲述了罗阳不为人知的平凡一面。
在他眼里,罗阳是一个会做事却“不会做人”的老实人。
上级领导来视察,每到一个车间,罗阳都让技术主管介绍工作,自己安然走在后面。在一些和上级领导的合影中,作为“一把手”的罗阳也总是让下属站在中间,自己站到角落。
他从未想过利用这些机会和上级领导走得近些。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的品格。
有些时候,罗阳还有些“抠”。他不讲究吃穿,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件名牌,平时穿得最多的衣服,就是沈飞公司的蓝色工作服。
以罗阳为代表的沈飞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干轰轰烈烈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他们很少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从未想过占用英雄的名号,而是甘愿做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铺路石。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老一辈沈飞人,虽然他们从未为世人所知。
黄志千,歼-8飞机的总设计师,因飞机失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他也是51岁;
孙新国,飞机设计专家,大年初二去办公室加班,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杨宝树,歼-10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身患癌症在生命垂危时还喃喃自语:“飞起来!”
……
英雄起于平凡。
正是这些平凡的追梦者,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也只有这些平凡的追梦者,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这是一座陷入悲伤的城市。刚出火车站,记者就看到来往穿梭的出租车后窗上闪耀着“共和国痛失罗阳!”的文字。
这也是一座精神昂扬的城市。道路两旁还有这样的横幅——“缅怀罗阳: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对舰载机成功起降的喜悦与对罗阳年仅51岁不幸早逝的痛惜,在国人心中交织成复杂的情感,挥之不去。
2012年11月29日,罗阳追悼会在沈阳举行。上午9时,“辽宁舰”全体官兵在甲板上列队行举手礼并鸣响汽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也自发来到沈阳,共同祭奠我国舰载战斗机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生命的最后冲刺
2012年12月7日,面对记者的采访,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公司)副总经理苗玉华说:“罗总生前总说要低调,但今天对不起了,我要说一说他为航空工业鞠躬尽瘁的那些事儿!”
记忆的碎片很快就拼接出罗阳最后的生命轨迹——
上舰前短短20天,罗阳的足迹遍及珠海、北京、沈阳、大连。目的只有一个,为歼—15在“辽宁舰”航母的首次起降训练做最后的准备。
作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心境是极度焦灼不安的。2012年11月18日凌晨3时,上舰前夜,有同事看到他悄然起床披衣,一个人在海边驻足良久。
5个小时后,罗阳乘直升机登上“辽宁舰”。那里成为罗阳生命最后8天7夜度过的地方。
在舰上漫长的夜晚,罗阳常常独自停留在航母机库里。机库很大,墙上写着“满负荷运转”、“超极限爆发”、“忘我式拼搏”几行大字。他绕着走了一圈又一圈,脚步匆忙而沉重。
在想什么呢?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如山般的责任和压力让他难以入睡。
谁也没想到,昼夜不休的工作强度,已严重侵蚀罗阳的身体。
2012年11月24日12时03分,最后一个架次成功着舰。那天,罗阳把上舰后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电话打给了妻子。他说,全部任务都顺利完成,飞机表现很出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此时的罗阳已感觉胸闷难忍,一直健步如飞的他在甲板上走得越来越慢。
2012年11月25日8时30分,“辽宁舰”拉响汽笛,准备靠岸。码头上锣鼓声、鞭炮声齐响,很是热闹。有同事跑到罗阳的房间说:“罗总,上去看看吧,你的兄弟们在码头上招手呢!”他强挺着起来,走出舱室不到10米,扶着墙停下,“我不去了,一会儿上岸就见着了。”
直到这时,罗阳还是没把胸闷当回事。太多太多的事情还等着他去做,他的脚步牵引着中国舰载机事业的发展速度,停不得。
上午9时,“辽宁舰”停靠码头,人们开始离舰。罗阳拖着行李箱走出舱房。一位小战士看到他吃力的样子,主动帮他提一下,罗阳却说:“谢谢你,我自己来。”等走到舷梯口,迈上两级台阶,罗阳走不动了,只能回头请那位战士帮他提行李箱,并被搀扶上了甲板。
走下航母时,罗阳连拥抱的力气都没了。晚上的庆功宴,他没能参加。一回到宾馆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躺在床上,剧烈的疼痛撕心裂肺般袭来。就在去医院的路上,他还强忍着安慰大家:“就是有点累,睡一会就好了。”
9时40分,车离医院100米时,在同事们的叫喊声中,罗阳“睡着了”。12时48分,罗阳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我来到病房,揭开白布看到罗阳的表情很安详,那是完成任务后特有的安然神态。”谢根华说,“他的一生是在追求航空报国的梦想中度过的。”
一代人的航空梦
罗阳不幸病逝的消息最早是从微博传播开来的。
最为广泛转发的一条微博特意把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和罗阳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照片中一老一少皆前倾着身子,观看航母的某个设备。不同的是,刘华清将军当时在参观美国“小鹰”号航母,旁边的美国军官以主人的姿态作着介绍,而罗阳则在中国人自己的航母“辽宁舰”上。两代人的梦想,两代人的奋斗,令很多网友潸然泪下。
曾几何时,一句“中国人何时能有自己的航母?”刺痛了几代中国人的心,也造就了无数为之奋斗不已的逐梦者。罗阳就是其中一个。
1982年,罗阳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大学里,罗阳就对中国的战斗机前景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残酷的。罗阳大学毕业时,正值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军工企业发展环境并不好。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罗阳,现实的味道稍显苦涩。
沈飞公司副总经理祁建新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年只造4架飞机。有人说俏皮话:“造飞机的还不如卖烧鸡的。”为了给员工发工资,公司甚至开始生产从吉普车、客车到洗衣机等各种能挣钱的产品。
下海潮、经商潮也开始冲击着这批研制飞机的年轻人。很多和罗阳一起逐梦的同事离开了。罗阳成为最后的坚守者之一。
“他是一个在信仰上很干净的人。”沈飞公司军机管理部部长钱雪松说,最苦最难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罗阳都从未放弃过航空报国的梦想。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工业也开始步入黄金期。
2002年,已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的罗阳调任沈飞公司担任党委书记,2007年,正式担任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调任沈飞公司伊始,罗阳就决定紧紧抓住中国航空工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沈飞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长子就得拿出长子的样子来!”
沈飞,等不及了!中国,也等不及了!
为了“赶上去”,罗阳和不少下属急过。沈飞公司质量保障部部长林波还记得,因为一个很小的战机制造质量问题,罗阳把他叫到办公室。在那天的谈话中,罗阳情绪激动地反复提及一本名叫《高山下的花环》的小说。
“战士‘小北京’是怎么牺牲的?是连发了两发质量不过关的臭弹啊!如果有一发好用,碉堡早被炸飞了!”这些话至今依然印在林波心里。 罗阳有一份沈飞人熟知的“711”和“724”上班习惯。“711”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724”是攻坚阶段一周吃住在公司,关键时刻24小时通宵达旦奋战在一线。
正是在这种急迫的追赶状态下,沈飞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5年间,年产值从49亿元增至123亿元。
就在歼—15在“辽宁舰”成功起降前不久,沈飞公司在4天之内,接连成功完成两个先进新型战机的首飞,创造了中国和世界航空工业史上的奇迹!
直到心脏停止跳动,在罗阳的衣服口袋里还放着已经皱皱巴巴的工作笔记,上面记录着他对舰载机事业发展的几点想法,还有几行用粗笔重重写下的文字——“实现胆大包天的目标,需要有献身精神,付出真实的努力。”“航空报国从来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在“献身精神”和“真实的努力”几个字上,罗阳特意涂上了重重的红色。而那个“胆大包天”的目标,也正是罗阳一生去追去赶已越来越近的“中国梦”。
英雄起于平凡
“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已泪流满面。”这是网友为罗阳创作的歌曲《我的英雄》中的歌词。
也许,罗阳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成为英雄。沈飞的员工们也从没有想过罗阳会成为英雄。
“我不希望罗阳做英雄,我只希望他活着。”沈飞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袁立说。
在同事们眼中,谦逊、低调、认真、性格有些内向的罗阳,是和他们一起干活的人,也是和他们有着共同梦想的人。
2012年12月10日,记者采访的最后一天,罗阳在沈飞公司的首任秘书徐英志讲述了罗阳不为人知的平凡一面。
在他眼里,罗阳是一个会做事却“不会做人”的老实人。
上级领导来视察,每到一个车间,罗阳都让技术主管介绍工作,自己安然走在后面。在一些和上级领导的合影中,作为“一把手”的罗阳也总是让下属站在中间,自己站到角落。
他从未想过利用这些机会和上级领导走得近些。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的品格。
有些时候,罗阳还有些“抠”。他不讲究吃穿,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件名牌,平时穿得最多的衣服,就是沈飞公司的蓝色工作服。
以罗阳为代表的沈飞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干轰轰烈烈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他们很少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从未想过占用英雄的名号,而是甘愿做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铺路石。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老一辈沈飞人,虽然他们从未为世人所知。
黄志千,歼-8飞机的总设计师,因飞机失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他也是51岁;
孙新国,飞机设计专家,大年初二去办公室加班,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杨宝树,歼-10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身患癌症在生命垂危时还喃喃自语:“飞起来!”
……
英雄起于平凡。
正是这些平凡的追梦者,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也只有这些平凡的追梦者,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