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吗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56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注意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注意展示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1],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等一些较难的唯物史观概念,对于一些较专业的概念,则在《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做了释读。这是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但是,对于几处较复杂概念,《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却并没有完成该任务,反而造成了理解的偏差。本文即针对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方面大家指教。
  【关键词】旧民主主义革命 三民主义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0-02
  在唯物史学语境下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中,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历史》的《伟大的开端》一课将“五四运动”置于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因此教材也将本课内容作为第三单元的起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观点,《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参”)建议“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如果学生对其为什么能被作为‘标志’置疑,可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简表’帮助学生认识”[2]。教参将这个表格也给列出了,具体内容如下:
  如上表所言,教参认为旧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但我们知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而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在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以后。三民主义怎么可能去指导1905年之前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呢?(这也是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疑问)因此教参中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的观点是应该商榷的。在下文笔者将用鸦片主义以来是几个重要事件来阐述以上观点的不严密之处。
  鸦片战争以后,伟大的中国人就开始了卓绝的抗争,最典型的是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关于太平天国的性质,有人认为它已不同于以往旧式的农民战争,而是具有了新特点,一是初步具有了反对外国列强侵略的性质(如大破洋枪队);再就是到了其运动后期有了资产阶级纲领文件《资政新篇》的提出。这两个特点也是将其列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农民阶级限于阶级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太平天国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农民阶级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很显然,太平天国运动与三民主义所体现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另外,在19、20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太平天国运动是类似的,此不再赘述。
  再一个事件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它兴建了大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企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场运动客观说要比太平天国运动更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洋务派主导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大清江山永固”,不遑论其与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有多少相通之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还有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为实现资本主义的探索活动,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百日维新运动。该运动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张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发展方向,这场运动虽然被扼杀于摇篮中,但其前途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同样可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该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三民主义,但却是在与三民主义有共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将这场运动置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则是勉强可以的。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出,在同盟会成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是三民主义,甚至与三民主义的基本理念也是决然不同的(维新运动除外),教参笼统地将三民主义作为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若将这样的笼统解释指导教师教学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这是教参编写者应注意的地方。
  另外,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注意展示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回避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等一些较难的唯物史观概念,这是该教材编写的出彩之处。但遗憾的是,教材中个别关于“社会形态”和“革命性质”的论述仍是删之未净(如七上《历史》第八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中关于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叙述等等),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却没有在教参中得以说明和解决,这也是教参的编写者需要以后注意的地方。
  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2]朱汉国: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北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整合教学与课程,创设课堂情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课堂情境 整合教学与课程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9-02  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整合教学与课程,创设课堂情境
期刊
【摘要】名著导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该模块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并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教会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阅读名著到爱上名著,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结合初中生学习特点,简要分析了提高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以期提升名著导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 导读 有效途径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促使语文学科基本知识平台迅速构建和完善,这一切深化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本文就语文基本知识教学平台的理解,创新型教室的建设,学科目标、计划、内容、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等,一一表述,论证了现代职业教育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及应发挥的时代效应。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本知识 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评价体系,它更侧重从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出发,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接下来,笔者从遵循具体评价原则、创新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构建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进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 形成性 评价体系 原则 方法  【中图
期刊
【摘要】学习古诗词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应降低目的性,多从鉴赏的角度出发,摆脱生硬翻译、单一背诵等学习方式,真正提升自己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本文围绕古诗词从多角度出发,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并将其当作一件美好的事去了解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教学 诗词之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
期刊
【摘要】本文以高中生物“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通過具体的美育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享受美、接受美,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高中生物 美育 群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学教育就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呢?基本策略是:以问题探讨为引领,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可是,在语文课堂上如何通过问题的展开来引导阅读教学
期刊
【摘要】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指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该领域,强调小学数学的“实践与应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接下来笔者就围绕三方面论述了如何突出数学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 应用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一个教师的最高要求,更是评价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准则。在教育教学中,“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才能影响学生,于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人格。作为班主任,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应特别重视教师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在具体工作中情感教育的作用亦不容忽视,通过情感交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你发自内心对他们的爱。班主任也要
期刊
【摘要】福建省南平农业学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系统测查,本文根据测查结果,了解并分析我校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期提高我校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 SCL-9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2-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