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千年一叹》是凄惨的,是惨烈的。阅读后仿佛身临古老的文明世界中,感叹阿拉伯辉煌的历史,愤恨那被贪婪摧毁的人们。在一声声的叹息中,思索着中华文明该如何发扬光大,传承世界。本文将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千年一叹》进行赏析。
关键词:《千年一叹》 文明 历史 传承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实地考察文明遗迹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个性化阐释,其中包括以艺术表达形式所描述的世界,包括其本人通过影视节目、授课方式等亲自传达的部分。在阅读《千年一叹》后,内心澎湃万分,不禁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播陷入无尽的深思。
一.《千年一叹》综述
余秋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散文家,而他的《千年一叹》以一本日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本书包含着作者在1999年9月至2002年2月以来,随着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长途跋涉4万公里的经历。一路上的文明遗址的探索对作者内心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众多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盗匪出没,曾经受到幼发拉底河滋润的沃土,如今也变得令人恐惧。人类文明崩塌的如此凄惨,似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也在哭泣。书中介绍了世界几大文明衰败的原因,这不仅让人类对文明的沦陷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让人类在内心努力探寻着文明复兴的途径[1]。
二.《千年一叹》之感
(一)历史的发展
“认识自己,要借助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什么时候能够用世界的眼光而非民族的眼光衡量一切,这个民族就成熟了”——庞朴[1]。中华民族似乎一直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比较对象,而欧美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于是,中华儿女似有似无的开始怀疑祖先,否定传统,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古文明从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并略高于世界许多国家一筹。
希腊是西方文化世界闻名的摇篮,其始终以自身傲人的地位俯视着世界。爱琴海上留下了众多希腊闻名的传说,灿烂的文化照亮了西方世界。但到了近代,巴特农神庙文物被盗取,众多闻名遗迹被大肆摧毁,宏伟的文明只剩下断柱残垣,只剩下人们无尽的惋惜与沉思。
埃及金字塔高高耸立,却俨然失去了破译功能,成为石筑的《易经》。无论历史是被尘封,还是在黄沙中沦陷,埃及都处在尴尬的位置。任何一种复兴都以自我为前提,又以沟通与普及为根本,然而埃及即使在最繁荣的时期,也在追求神秘,闭门造车,难以发扬。而我们中国文明都反对封闭色彩,每一派的学者都希望自己的学说传遍天下。
三千年的王城,记载着战争的千古气势,在皇族墓地中留有残暴的谋杀痕迹。被奴役的大量工匠完成了交流与融汇,由战争推动到工艺文明,显然成为一种苦难。巴比伦文明中历来裹卷着残暴,历史材料中向来掺杂着各种血腥的味道。
相较而言,中国历史文明所推崇的民主自由,成为中华民族发扬光大的根本。古老的穷兵们胆怯、自私、自卑,在内心害怕古老文明对人们的浸透,无法应对。但战争仅能摧毁人们的肉体,无法摧毁融入血脉中的文化。即便中华历史多次遭受摧毁,但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的民族气势,却从未消失。在今天看来,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千疮百孔。中华文明虽然根基被质疑,但是只要循着往日的优秀,今日的开放,中国文明定能再创辉煌。
(二)文明的沦陷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我摧毁了埃及全境,我在那里的土壤撒上了盐和荆棘的种子,……于是那里转眼间没有了人声欢笑……多数被杀,但我觉得最恐怖的举动……这是组织文明的再现。”文明是脆弱的,在《千年一叹》中,穷兵的懦弱,自卑的心理受到批判,害怕文化产生的凝聚力,畏惧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渗透。“战争,能够摧毁人的肉体,却从来无法摧毁沉淀在血肉中的文化。文明社会,民主与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打着民主自由旗号,却大肆展现嗜血的本性,在苏美尔人曾建筑的文明辉煌的土地上投掷导弹,伤害平民。文明的结晶体能够经受千年的风霜屹立不倒,却无法承受现代威力武器的轰炸。古文明沦陷了,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2]。”
凶残,往往形容大型的食肉动物,描述丧失人性的罪犯。于是人类会想到惩罚,来维护社会的安定。但在这样一个讲求人权、自由的社会中,军人却已成为屠夫,是杀害老人、幼童的刽子手。不仅如此,在《千年一嘆》中我了解到,在伊拉克最好的学校中能看见的是面色惨白的孩子,是残损的书本,以及破损的塑料球拍。这里到处是等待治病的人类,还有许多失血过多的儿童。这些平凡的百姓是无辜的,却承受着核辐射所带来的病痛。这些到底是文明的扩大,还是文明在丧失理智中的沦陷。
“许多正义的国际惩罚,到最后惩罚的都是一大群无辜的人们。最想要惩罚的犯罪分子,仍旧住着豪宅,过着奢靡的日子。”美国攻打叙利亚后,依然养尊处优,过着富裕的生活。而叙利亚却带着失望、仇恨过着无欲的生活。我不敢相信,人类历史的发展建立在一种文明摧毁另一种文明的基础上。《千年一叹》也不过在一声声感叹中欲哭无泪,暗暗伤心。
《千年一叹》中,描写着恒河的晨浴,沿街的麻风病乞丐,肮脏的房屋。这是文明的不幸,也是无视生命价值的悲哀。“已经淹没的文明,人类数量无数倍增长后,还有什么淹没不了!”余秋雨强调文明应得到尊重,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文明需要人们崇尚,不能遭受践踏。
(三)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形象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便已经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探索,到《千年一叹》后,又跳出了本民族的地域,利用考察异族文明的形式,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中华文明。这种探索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对社会、人种、民族、行为等的重新描述[2]。余秋雨以游记的形式,对历史进行记录,这也决定了对异国形象的理解是一种集体想象的产物。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在中华民族留下了质的变化,似乎中华民族已没落到世界的边缘,中华儿女的内心也产生了深深的自卑之感。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国家经济的复苏,这种扬眉吐气使得众人为之兴奋。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更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世界的顶端,让更多的国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余秋雨便是带着这种历史记忆,对中华历史重新进行了审视。在《千年一叹》中,作者站在世界角度观察几种古文明,进而发现中华文化发扬的艰难。现代文明的缺失固然要弥补,整个中华文明形象需要再次被确认。
埃及金字塔中的《易经》为世界留下了无法解开的迷团,导致这段历史也淹没在长河之中。中国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措,虽然消灭了一种历史文化,但他又重新创造了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耶路撒冷看见哭墙:“一个曾经建立过强大王朝的民族,如今被驱逐的两千年没有自己的国家,家乡只剩下当年宫殿的残墙”,他怎能不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虽然在战争中坎坷走过,但也没有沦落到这种地步。两河流域的辉煌在宗教极端主义下被摧毁,在军事远征下葬送。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我们没有热衷侵略。社会文明形象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多次达到高潮。
中华民族背负着千年的泪滴,揣着废墟的叹息多次站起来,背负着远古的疑惑,现实的惊吓。人类文明的走向依赖于对历史的解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强大的民族精神将深深烙印在人类心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读《千年一叹》的有关感受,感叹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并深深被中华文明所折服。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我国的优秀文化将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奉元圆.历史想象中的文明叩问——以《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5):213-215.
[2]王敏.文明的沦陷——有感于余秋雨的《千年一叹》[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5-36.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关键词:《千年一叹》 文明 历史 传承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实地考察文明遗迹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个性化阐释,其中包括以艺术表达形式所描述的世界,包括其本人通过影视节目、授课方式等亲自传达的部分。在阅读《千年一叹》后,内心澎湃万分,不禁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播陷入无尽的深思。
一.《千年一叹》综述
余秋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散文家,而他的《千年一叹》以一本日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本书包含着作者在1999年9月至2002年2月以来,随着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长途跋涉4万公里的经历。一路上的文明遗址的探索对作者内心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众多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盗匪出没,曾经受到幼发拉底河滋润的沃土,如今也变得令人恐惧。人类文明崩塌的如此凄惨,似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也在哭泣。书中介绍了世界几大文明衰败的原因,这不仅让人类对文明的沦陷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让人类在内心努力探寻着文明复兴的途径[1]。
二.《千年一叹》之感
(一)历史的发展
“认识自己,要借助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什么时候能够用世界的眼光而非民族的眼光衡量一切,这个民族就成熟了”——庞朴[1]。中华民族似乎一直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比较对象,而欧美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于是,中华儿女似有似无的开始怀疑祖先,否定传统,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古文明从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并略高于世界许多国家一筹。
希腊是西方文化世界闻名的摇篮,其始终以自身傲人的地位俯视着世界。爱琴海上留下了众多希腊闻名的传说,灿烂的文化照亮了西方世界。但到了近代,巴特农神庙文物被盗取,众多闻名遗迹被大肆摧毁,宏伟的文明只剩下断柱残垣,只剩下人们无尽的惋惜与沉思。
埃及金字塔高高耸立,却俨然失去了破译功能,成为石筑的《易经》。无论历史是被尘封,还是在黄沙中沦陷,埃及都处在尴尬的位置。任何一种复兴都以自我为前提,又以沟通与普及为根本,然而埃及即使在最繁荣的时期,也在追求神秘,闭门造车,难以发扬。而我们中国文明都反对封闭色彩,每一派的学者都希望自己的学说传遍天下。
三千年的王城,记载着战争的千古气势,在皇族墓地中留有残暴的谋杀痕迹。被奴役的大量工匠完成了交流与融汇,由战争推动到工艺文明,显然成为一种苦难。巴比伦文明中历来裹卷着残暴,历史材料中向来掺杂着各种血腥的味道。
相较而言,中国历史文明所推崇的民主自由,成为中华民族发扬光大的根本。古老的穷兵们胆怯、自私、自卑,在内心害怕古老文明对人们的浸透,无法应对。但战争仅能摧毁人们的肉体,无法摧毁融入血脉中的文化。即便中华历史多次遭受摧毁,但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的民族气势,却从未消失。在今天看来,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千疮百孔。中华文明虽然根基被质疑,但是只要循着往日的优秀,今日的开放,中国文明定能再创辉煌。
(二)文明的沦陷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我摧毁了埃及全境,我在那里的土壤撒上了盐和荆棘的种子,……于是那里转眼间没有了人声欢笑……多数被杀,但我觉得最恐怖的举动……这是组织文明的再现。”文明是脆弱的,在《千年一叹》中,穷兵的懦弱,自卑的心理受到批判,害怕文化产生的凝聚力,畏惧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渗透。“战争,能够摧毁人的肉体,却从来无法摧毁沉淀在血肉中的文化。文明社会,民主与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打着民主自由旗号,却大肆展现嗜血的本性,在苏美尔人曾建筑的文明辉煌的土地上投掷导弹,伤害平民。文明的结晶体能够经受千年的风霜屹立不倒,却无法承受现代威力武器的轰炸。古文明沦陷了,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2]。”
凶残,往往形容大型的食肉动物,描述丧失人性的罪犯。于是人类会想到惩罚,来维护社会的安定。但在这样一个讲求人权、自由的社会中,军人却已成为屠夫,是杀害老人、幼童的刽子手。不仅如此,在《千年一嘆》中我了解到,在伊拉克最好的学校中能看见的是面色惨白的孩子,是残损的书本,以及破损的塑料球拍。这里到处是等待治病的人类,还有许多失血过多的儿童。这些平凡的百姓是无辜的,却承受着核辐射所带来的病痛。这些到底是文明的扩大,还是文明在丧失理智中的沦陷。
“许多正义的国际惩罚,到最后惩罚的都是一大群无辜的人们。最想要惩罚的犯罪分子,仍旧住着豪宅,过着奢靡的日子。”美国攻打叙利亚后,依然养尊处优,过着富裕的生活。而叙利亚却带着失望、仇恨过着无欲的生活。我不敢相信,人类历史的发展建立在一种文明摧毁另一种文明的基础上。《千年一叹》也不过在一声声感叹中欲哭无泪,暗暗伤心。
《千年一叹》中,描写着恒河的晨浴,沿街的麻风病乞丐,肮脏的房屋。这是文明的不幸,也是无视生命价值的悲哀。“已经淹没的文明,人类数量无数倍增长后,还有什么淹没不了!”余秋雨强调文明应得到尊重,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文明需要人们崇尚,不能遭受践踏。
(三)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形象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便已经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探索,到《千年一叹》后,又跳出了本民族的地域,利用考察异族文明的形式,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中华文明。这种探索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对社会、人种、民族、行为等的重新描述[2]。余秋雨以游记的形式,对历史进行记录,这也决定了对异国形象的理解是一种集体想象的产物。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在中华民族留下了质的变化,似乎中华民族已没落到世界的边缘,中华儿女的内心也产生了深深的自卑之感。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国家经济的复苏,这种扬眉吐气使得众人为之兴奋。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更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世界的顶端,让更多的国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余秋雨便是带着这种历史记忆,对中华历史重新进行了审视。在《千年一叹》中,作者站在世界角度观察几种古文明,进而发现中华文化发扬的艰难。现代文明的缺失固然要弥补,整个中华文明形象需要再次被确认。
埃及金字塔中的《易经》为世界留下了无法解开的迷团,导致这段历史也淹没在长河之中。中国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措,虽然消灭了一种历史文化,但他又重新创造了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耶路撒冷看见哭墙:“一个曾经建立过强大王朝的民族,如今被驱逐的两千年没有自己的国家,家乡只剩下当年宫殿的残墙”,他怎能不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虽然在战争中坎坷走过,但也没有沦落到这种地步。两河流域的辉煌在宗教极端主义下被摧毁,在军事远征下葬送。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我们没有热衷侵略。社会文明形象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多次达到高潮。
中华民族背负着千年的泪滴,揣着废墟的叹息多次站起来,背负着远古的疑惑,现实的惊吓。人类文明的走向依赖于对历史的解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强大的民族精神将深深烙印在人类心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读《千年一叹》的有关感受,感叹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并深深被中华文明所折服。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我国的优秀文化将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奉元圆.历史想象中的文明叩问——以《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5):213-215.
[2]王敏.文明的沦陷——有感于余秋雨的《千年一叹》[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5-36.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