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编辑的初审工作探讨

来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me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审是出版社把控图书质量的第一道关卡,意义重大。文章在对《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初审工作内涵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从古籍图书的初审工作实践着手,对古籍整理类图书编辑的学术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籍;图书编辑;《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初审
  中图分类法: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056-04
  1997年6月26日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指出,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三审,即初审、复审和终审。古籍编辑在进行初审时,不仅要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守《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初审”的内涵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遵循古籍图书整理的相关学术规范。
  一、初审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首先,初审是稿件“三审制”的第一关,为复审和终审提供现实依据。在初审阶段,责任编辑必须对稿件进行细致全面阅读,才能掌握书稿面貌和整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古籍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对整理者的水平有真切而准确的了解,从而为此后的复审和终审提供现实依据。
  其次,初审完毕后形成的初审报告,要对全稿作出综合评价,要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便于复审和终审时进行裁决。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很多初审意见往往形成“三段论”的模板化格式:第一段介绍书稿原作者生平和生活时代情况;第二段介绍书稿内容,待到第三段应该写到书稿具体问题时,往往三言两语,草草了事。介绍书稿的作者生平和书稿内容,是以此说明稿件的价值重大和整理出版的必要性。作为古籍图书,这方面的介绍十分必要。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古籍作品更是名类繁多,数量惊人。对于其价值的介绍并不是不重要,但我们认为可以简省。关于图书的文化价值问题,在选题策划和论证过程中已经从各个角度反复论述,不需要在编辑流程中作为重点再重复叙述了,而关于书稿的实际整理情况在报告中应该成为梳理、归纳和讨论的主体。初审报告必须是“干货”,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复审人和终审人迅速准确地判断稿件的优劣,做出合乎实际的裁决,而且对于编辑本人也能起到手记的作用,长此以往,势必受益良多。
  再次,初审是责任编辑和整理者沟通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和沟通,进而为后续的出版流程提供便利。在选题论证阶段,责任编辑和整理者可以说是有了第一次的合作,而待到整理者交稿,进入初审阶段,才是整理者和责任编辑真正磨合的开端。初审过程中,整理者是从学术性的角度对书稿进行加工和整理;编辑则从专业出版的角度对书稿进行评价,往往会提出大幅度增、删、改的意见。二者角度不同,作为创作主体的整理者与代表出版主体的编辑产生分歧在所难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二者沟通顺畅,会为书稿后续的流程提供便利,也有利于今后长期合作。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编辑往往认识不足:要么是一味顺着整理者的意见,要么是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一词。
  二、古籍图书初审工作的内涵
  在实际操作中,初审工作一般由责任编辑担任。做好古籍整理图书的初审工作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讨论:一是参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对初审的要求,谈谈古籍图书初审工作的内涵;二是从编辑实践对古籍图书的编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初审工作,要求编辑“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观、知识关、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1]。《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对图书初审工作的要求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首先是要审读全部稿件。这就要求编辑必须逐字逐句通读书稿。在实际编辑活动中,初审和编辑活动往往是合而为一的。因此,很多编辑大致浏览全稿,或者选择部分内容进行通读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对于现代文书稿,阅读速度可以快一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古籍书稿,必须仔细推敲断句和上下文,如果有校勘、注释、笺、疏证、今译等整理工作,必须注意整理方式的必要性和行文格式的规范性,这些工作都不是草草浏览所能完成的。有的编辑认为,如果初审和编辑工作是分开的,那么初审是否可以选择部分书稿进行通读呢?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可以的,这不利于把握全部稿件的整体质量。如果是多名作者分而治之,质量就更无法保证了。在编辑实践中,同一部书稿前后整理质量虎头蛇尾、参差不齐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择其部分进行审读,往往会导致编辑对书稿情况把握得不够全面,初审结论难免有失偏颇,从而给后面的复审和终审造成误判。因此,《质量保障体系》要求通读全部稿件是基础,是全部审读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是所有结论的来源,这一点必须坚持。
  其次,必须从出版专业角度看待稿件。“出版专业角度”就是编辑对稿件的社会价值、文化学术价值的洞察和预见,对政治和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度。古籍图书要求编辑除了具备古代汉语的功底之外,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了然于胸,关注图书古为今用的社会价值,关注这一领域研究的建设性、前瞻性。“编辑具备了作家鲜有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超然的眼光以及作者应该善加利用的卓越表达能力。他们能够诊断出手稿的优缺点,开具正确的处方;就像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能够凭 X 光片看出患者胸部或肺部的毛病,然后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方式一样。”[2]6这就是编辑和作者的不同之处,也是编辑的独到和高明之处。
  再者,要形成完整的初审报告。初审报告的内容必备三方面内容:问题的归纳、内容的修改方式和对书稿的取舍。这就要求编辑们在逐字逐句通读稿件的過程中,随时记下书稿的闪光点、发现的讹误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待全部读完后,对突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适当例举。建议编辑们针对通读后所归纳的问题,逐条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尽量详细具体。如果涉及重大的政治问题,或讹误和缺陷较多,必须做出较大的改动,甚至由此判定为不合格的书稿,要明确要求作者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改,甚至提出退稿的结论,提交给复审和终审进行判定。   三、古籍图书初审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作为古籍图书的编辑,需要具备古代典籍的相关背景知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出版工作对于编辑的知识背景要求比较高,既要“专”,又要“精”。作者在进行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兴趣方向挑选具体的研究范畴,而编辑则不能。具体到古籍图书的编辑,作为一名古籍图书的编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背景:一是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二是文史哲方面知识;三是文献学知识;四是对书稿中涉及的相关学术史和前沿问题。即便是一名资深编辑,遇到一部古籍图书,也往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围绕这部书稿做一番案头工作,才能对书稿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
  (二)古籍整理的图书在初审时要首先注意审读作者的前言或整理说明
  从读者角度说,翻开一本书,往往首先会看全书目录,以便大致了解全书的结构。而古籍整理类图书的前言或者整理说明,是全书的“纲”,是了解全书的钥匙。前言对于古籍图书的读者很重要。从作者角度来说,一部古籍整理工作的完成,往往是在前言或整理说明落下的最后一个句号中实现的。作者会将所有关于书稿的内容统统放入前言中,向读者和自己付出的全部劳动做一个完整的交代和总结。因此,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前言或整理说明的价值不言而喻。编辑也因此必须要重视全书前言的写作。
  首先,作者的前言要有一定的“范式”。具体来说,古籍整理类图书的前言必须交代书稿原作者的生平、时代、创作背景和整理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和学术文化价值),以及书稿的版本使用情况。如果版本众多,还需要简单交代版本源流情况,介绍作者使用的底本、参校本、校勘情况以及整理方式(校勘、注释、笺、疏证)。如果制作了年表、年谱、辑佚、索引,还需要在前言中一并交代。如果这一点不加指点,很多作者会将其写成一篇论文。在编辑活动中,谈到前言和整理说明,作者往往会将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一字不改地交给责任编辑。且不说限于图书出版的篇幅,一般是不可能全文刊载这样的鸿篇巨制,即便从读者角度来说,他们想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研究过的东西,他们只需要一把钥匙,引导他们打开方便之门,接下来他们更愿意独自享受探索的乐趣。因此,前言讲究的是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点到为止即可,更多需要的是介绍和引导。
  其次,从前言或整理说明中可以确切地了解作者在整理中使用的版本以及作者所做的整理工作,这也是编辑必须关注的。
  古籍整理往往采用的是珍贵、年代较早的版本,或者是精校精刻的本子作为工作底本。之所以要关注古籍的版本问题,是因为在以往的编辑实践中,关于整理者使用版本的问题常常发生一些不符合学术要求的情况。有些作者在前言中说明用了甲版本作为整理底本,参校了乙、丙两种版本,而实际上并未将三种版本进行对校,而是只使用了其中两种版本。还曾经出现前言里交代说本书采用了三种版本,而经过编辑人员的考证,发现作者所列举的其中两种版本,实际上是来自于同一个版本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有些古籍看似流传于世的有很多版本,但仔细辨别分析,这些版本都是具有源流关系,这种情况在一些文豪的诗文集中常常会出现,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作品集,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人员,接触书稿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辨别源流。因此,正如前文所述,编辑在开始初审书稿前一定要做案头工作,一定要重视古籍的版本源流,做出来的书才不会贻笑大方。还有些作者往往会在前言中说自己使用了某些广为流行的本子作为参校,实际上他使用的也许只是经过精校精刻的版本,但在前言中并未说明。古籍图书的整理首先要重视版本。建议遇到版本使用情况,编辑不仅要请作者务必在前言中实事求是地说明版本使用情况,还要在初审时认真核实版本情况。不仅如此,对于在前言或整理说明中交代的所有整理工作,编辑都应该在审读过程中注意逐条核实,防止遗漏和不实。编辑的初审工作越严谨,图书出版质量才越有保障。
  (三)要注意核对书稿的相关附件
  这里所谓附件,指的是古籍整理图书的凡例、年表(或年谱)、附录、辑佚、索引等内容,这些都不是一部古籍整理图书所必须的,而是由作者和编辑根据稿件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纳入书稿。如果在前言中已经交代有哪些附件,建议编辑再次依据前言进行核对,务必使得前言和内容一致。
  (四)审读书稿内容时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在审读古籍整理书稿的时候,要注意句读、分段、异体字、专名号使用,有校勘记、注释、笺、疏证的要注意其表述方式,尽量做到严谨,合乎学术规范。
  句读,是古籍整理常见的方式,也是最能考验作者和编校人员功力的地方。这和平时的学养积累有很大关系。在标点散文的时候,要注意文气,尽量不要标点得過于琐碎,要善用句号,不要全文都是逗号。散文还要注意分段。很多作者在标点古籍时,往往只管句读,对分段并不重视,常常是一篇长文一大段结束了事。标点诗歌,难度相对低一些,但是对于古体诗的标注要特别重视。近体诗我们从韵脚能标点精确句读,但是古体诗韵脚多变,从文意和韵脚综合判断,会更易于把握。
  关于标点的使用,还有一个需要编辑重视的问题,就是专名号的标打方式。专名号是古籍整理常用的一种标点符号,它是用以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民族名、国名等的符号。凡是人的字号、谥号、尊称等等意在专指,一律要标注专名号。所谓“专指”,意味着在一定的语境里,要注意区分虚指和实指的情况。这一点在诗歌中比较常见。比如诗歌中常出现的“长安”,长安为唐代京城名,按理说应该标打专名号,但是在唐代以后的诗作中“长安”一词也频繁出现。从诗意来看,并不是专指唐代长安,而是京城、国都的代名词。遇到这种情况,笔者不建议标注。诸如此类的情况,要求编辑在审读过程中要斟酌区分。
  关于异体字的处理,很多专家学者的专篇文章讨论得比较充分,在此不再多谈。异体字的处理关键靠编辑的平时积累,还要多查阅《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不可妄改。
  关于校勘记、注释、笺、疏证的表述方式。能否写出符合学术规范的校勘记、注释、笺、疏证,是能否体现书稿学术价值优劣和作者功力高下所在,也是编辑们改动最多的地方。   最后,谈一谈关于编辑和作者的沟通问题。与作者的沟通应该是长效的,不是一时的,在图书选题策划以前就已经开始,而且不会因为图书出版而完结。初审是编辑(一般是责任编辑)和作者进行实质性合作的开始,意味着对于书稿的文本处理正式开始。在初审过程中,编辑会对书稿的框架、語言文字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虽然在三审责任制中,初审是基础,但复审和终审的意见是以初审为基础,往往也会充分尊重初审者的意见。初审过程中,编辑可以就书稿的框架性问题和作者多沟通,认真听取作者的意见。一般来说,对于书稿框架和格局,作者都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沟通得越早越充分,对后面的流程会更有益。笔者曾经编辑过一位晚清封疆大吏的仕宦记录。作者最初交稿的是这位官吏在漠河金矿任总办的工作记录,事无巨细,均记录在案。底本是孤本,异常珍贵。后来在做书稿案头工作时,发现该名官吏在漠河金矿总办任上退下后不久即做了新疆巡抚,是清代最后一任新疆巡抚,并且也写了一部工作日记。经查阅相关资料,又发现了另外两部工作笔记。笔者跟作者沟通后,作者按图索骥,花费半年时间找到了其他三部书稿,着手进行了整理,由原先的一种扩展到四种,汇成一本书,清晰地描绘了这位晚清封疆大吏的仕宦生涯,从个人仕宦生涯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政治、外交状况,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献价值。因此,作者和编辑的关系正如美国学者杰拉尔德·格罗斯所言:“作者和编辑的合作关系应该是友好的,而非对立的;是共生,而非寄生。说得更简洁一点,应该是每一方都能为另一方提供许多助益。作者必须明白,编辑是激发他们、鞭策他们,有时甚至是逼迫他们达到创造巅峰的必要力量。”[2]5-6二者应该是相生的和谐关系。
  与大众读物相比,同样是以书稿结构框架、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初审,而对于古籍图书编辑来说则会有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出版物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凝聚了编辑们的心血和激情。踏踏实实做一本好书,是每一位编辑的愿景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保障体[EB/OL].(1997-06-26)[2018-02-20].http://law.npc.gov.cn/FLFG/flfgByID.action?txtid=4&flfgID=30568&showDetailType=QW.
  [2]杰拉尔德·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不少人都知道,国际护士节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佛罗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节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节日的设立,与新闻记者有很大关
健忘,顾名思义,就是容易忘事,特别是年纪大些的人,更容易健忘,比如你问他早晨吃的什么饭,要是年轻人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老年人则不然,有时需要皱着眉头想一会儿方能回答,甚
《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是我国两种主要类型的图书馆,两者由于适用法律、性质地位、管理体制、服务职能等方面不
舆论界的烦恼:新闻官司 历经“一五”、“二五”、“三五”普法,人们的法制观念愈来愈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日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随着新闻媒体的增多,新闻界对
马尔库塞著作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CSSCI(1998-2018)收录的3698篇引用马尔库塞著作的论文为中心,全面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马尔库塞著作研究
中国新时期第一张周末类报纸出现至今已经走过了足足17年的时光历程.在这17年的光阴中,这类报纸由滥觞发源、四处开花到格局渐露,基本上走过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现在似乎到
蒋锋在人民日报社当了三十多年记者,他的工作是拍照片.蒋锋拍照片拍得很苦.这些年来,他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多时间奔波在基层:贵州纳雍、山东沂蒙、湖北大别山、宁夏西海固,全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刺激性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等优点,并能有效地保证输液、输血及抢救的需要,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多数老年
祥科同志; 七月四日来信及名片收到,谢谢问候。称我老师,实不敢当。 要我为《新闻爱好者》写稿,手头正好有一篇分析杜甫诗歌的作品。杜甫是河南人,你们发表是合适的。抄出
物理学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针对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中物理学的处境和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尝试改变教学策略,探索物理学课程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