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观》的扉页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严格说来,照片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还很值得怀疑。”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中的这句话被放到这里,同时表明了摄影师日越的疑惑。日越坦言,“我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
日越从事纪实摄影已经20年的时间,从胶片摄影到数码摄影,他保存的胶片和硬盘中存储着的海量的图片信息,除了他有意识的专题摄影和为媒体报道所拍摄的图片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以一个摄影师的本能,随手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杂乱无章,没有规律,仅仅是摄影师对这个世界的“无数个一闪念”的体现,是“这个世界的只言片语”,但当时过境迁,这些图片就带有了某些历史的印记。这个有趣的发现,让他行动起来。
从2009年开始,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日越从他随手拍摄的照片中甄选出100张,而后结集出版了《微观》这本书。书里收录的图片看似是随机的,其实又是主观的,有选择的。在时间的选择上,作者选取了2000年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从大历史的角度讲,这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个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无论我们面临的世界,还是人心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些图片正是这段历史、这个时代投注于个体的镜像。“读者会在这100多张图片的阅读中依稀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大概和大历史的全貌。”日越力图通过这些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展现他对历史的认知和感受,同时也帮助读者去认知中国认知这个时代。“这正是纪实摄影的使命所在”,日越说。
微观,意味着一种‘观微’的艺术实践,日越将镜头对准芸芸众生,将话语建立在庸常社会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图片对历史有所呈现的话,那它呈现的将不是政治的经济的历史,而是一种往往被历史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场景;它呈现的将不是英雄和神话,而是那些卑微的人生和渺小的命运;它呈现的将不是无所不包的叙事,而是随机的、碎片化的对那些从没人关注的瞬间的只言片语;它呈现的将不是权威也非主流,但我们会在这些影像和文字中隐约看到它们如幽灵一般游荡其间、闪烁不定。
微观,还意味着一种后现代的立场选择,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甚至喜好会在叙事中占据优先地位。个体尽管微不足道,但依然有解释这个世界的权利,只不过这种认知是自我体验的。因此,微观是微小的个体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个体的认知和理解将完全游离于主流的话语体系之外。
照相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在摄影师日越看来:“这个世界的真相与这个世界的照片没啥关系,摄影者所拍下的所谓世界真相,其实是一种偶然,一种巧合,一种非常态或者一种表象。摄影师记录下的影像,渗透着他的内心所想和自我立场。”“我们这个时代,不再相信照片已经成了一种常识和共识。‘眼见为实’人之天性,我们相信肉眼看到现实,而不是镜头成像形成的影像的现实。‘眼见为实’也是人性的弱点,众多媒介已熟稔其中的奥秘,暗度陈仓,偷换概念,用玻璃镜片折射出来的‘影像现实’解读现实世界,世界的是非曲直已经很难断定,我们已经步入读图时代的误区。”
日越认为,《微观》不是一本怀旧的书,而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书,是书写历史的书。“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尽管摄影师呈现的,仅仅是他所看到的和选择的世界的某些瞬间。”日越执著于摄影,摄影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但他始终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对这个世界,他充满了热爱和感恩,当然,还有疑惑与反思。
2001年
山东淄博。被分拆的蒸汽机车。
2001年,山东淄博最后一辆蒸汽机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这段铁轨的尽头,它被分拆得七零八落。
2002年
山东淄博。一个孩子。
一个孩子,对着镜头,作拍照状。他是独生子女。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并走向社会。
2003年
北京。基督教家庭。
一个长年在北京打工的农民,把两个孩子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租住在北京的地下室里。
2004年
浙江横店。古装剧。
一场古装剧电视剧《浪子燕青》的拍摄的间隙。
2005年
北京。张朝阳。
张朝阳踏着拖鞋出现在一场重要的访谈节目现场。
2006年
济南。谢幕。
一场戏剧的花旦,在一个转身的瞬间,留给我们一种惊艳。
2007年
北京。迷笛音乐节现场。
一对恋人相拥在一起。阳光穿过天使的翅膀,在他们身后形成耀眼的光芒。又一代人到了相爱的年份,他们的旁若无人像是一份宣言。
2009年
济南。聚会。
这是一个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场景。富丽堂皇的大厅中,人们站在软软的地毯上,呈现给我们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
2010年
济南。酒吧。
图像中的流光溢彩在这个超现实世界中汇集成一条欲望之河,人们游弋其间,欣然忘我又似乎心事重重。
2011年
北京。90后的孩子。
一个在小区当保安的孩子,他是90后。
日越
独立摄影师。生于1969年。原名杨明,籍贯山东寿光,山东淄博人,现居济南。
1992年开始摄影创作,作品风格倾向纪实。2007年出版《照相15年》,2012年出版《微观:一个时代的影像笔记》。
日越从事纪实摄影已经20年的时间,从胶片摄影到数码摄影,他保存的胶片和硬盘中存储着的海量的图片信息,除了他有意识的专题摄影和为媒体报道所拍摄的图片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以一个摄影师的本能,随手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杂乱无章,没有规律,仅仅是摄影师对这个世界的“无数个一闪念”的体现,是“这个世界的只言片语”,但当时过境迁,这些图片就带有了某些历史的印记。这个有趣的发现,让他行动起来。
从2009年开始,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日越从他随手拍摄的照片中甄选出100张,而后结集出版了《微观》这本书。书里收录的图片看似是随机的,其实又是主观的,有选择的。在时间的选择上,作者选取了2000年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从大历史的角度讲,这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个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无论我们面临的世界,还是人心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些图片正是这段历史、这个时代投注于个体的镜像。“读者会在这100多张图片的阅读中依稀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大概和大历史的全貌。”日越力图通过这些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展现他对历史的认知和感受,同时也帮助读者去认知中国认知这个时代。“这正是纪实摄影的使命所在”,日越说。
微观,意味着一种‘观微’的艺术实践,日越将镜头对准芸芸众生,将话语建立在庸常社会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图片对历史有所呈现的话,那它呈现的将不是政治的经济的历史,而是一种往往被历史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场景;它呈现的将不是英雄和神话,而是那些卑微的人生和渺小的命运;它呈现的将不是无所不包的叙事,而是随机的、碎片化的对那些从没人关注的瞬间的只言片语;它呈现的将不是权威也非主流,但我们会在这些影像和文字中隐约看到它们如幽灵一般游荡其间、闪烁不定。
微观,还意味着一种后现代的立场选择,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甚至喜好会在叙事中占据优先地位。个体尽管微不足道,但依然有解释这个世界的权利,只不过这种认知是自我体验的。因此,微观是微小的个体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个体的认知和理解将完全游离于主流的话语体系之外。
照相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在摄影师日越看来:“这个世界的真相与这个世界的照片没啥关系,摄影者所拍下的所谓世界真相,其实是一种偶然,一种巧合,一种非常态或者一种表象。摄影师记录下的影像,渗透着他的内心所想和自我立场。”“我们这个时代,不再相信照片已经成了一种常识和共识。‘眼见为实’人之天性,我们相信肉眼看到现实,而不是镜头成像形成的影像的现实。‘眼见为实’也是人性的弱点,众多媒介已熟稔其中的奥秘,暗度陈仓,偷换概念,用玻璃镜片折射出来的‘影像现实’解读现实世界,世界的是非曲直已经很难断定,我们已经步入读图时代的误区。”
日越认为,《微观》不是一本怀旧的书,而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书,是书写历史的书。“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尽管摄影师呈现的,仅仅是他所看到的和选择的世界的某些瞬间。”日越执著于摄影,摄影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但他始终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对这个世界,他充满了热爱和感恩,当然,还有疑惑与反思。
2001年
山东淄博。被分拆的蒸汽机车。
2001年,山东淄博最后一辆蒸汽机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这段铁轨的尽头,它被分拆得七零八落。
2002年
山东淄博。一个孩子。
一个孩子,对着镜头,作拍照状。他是独生子女。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并走向社会。
2003年
北京。基督教家庭。
一个长年在北京打工的农民,把两个孩子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租住在北京的地下室里。
2004年
浙江横店。古装剧。
一场古装剧电视剧《浪子燕青》的拍摄的间隙。
2005年
北京。张朝阳。
张朝阳踏着拖鞋出现在一场重要的访谈节目现场。
2006年
济南。谢幕。
一场戏剧的花旦,在一个转身的瞬间,留给我们一种惊艳。
2007年
北京。迷笛音乐节现场。
一对恋人相拥在一起。阳光穿过天使的翅膀,在他们身后形成耀眼的光芒。又一代人到了相爱的年份,他们的旁若无人像是一份宣言。
2009年
济南。聚会。
这是一个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场景。富丽堂皇的大厅中,人们站在软软的地毯上,呈现给我们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
2010年
济南。酒吧。
图像中的流光溢彩在这个超现实世界中汇集成一条欲望之河,人们游弋其间,欣然忘我又似乎心事重重。
2011年
北京。90后的孩子。
一个在小区当保安的孩子,他是90后。
日越
独立摄影师。生于1969年。原名杨明,籍贯山东寿光,山东淄博人,现居济南。
1992年开始摄影创作,作品风格倾向纪实。2007年出版《照相15年》,2012年出版《微观:一个时代的影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