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中学生的意义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d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并形成自己的民族灵魂,这个民族与国家才能传承和繁衍。中华诗词,无疑是这种特质文化中最绚烂和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诗词对中学生的意义:
  首先,诗词继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而对有生命力的爱国诗词的传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诗以言志,从历代的边塞诗和军旅诗中,可以看到,历代许许多多民族英雄为抗击外侵,抛头颅,洒热血,因之而彪炳史册,万古流芳。太息掩涕哀民多艰的赤子之情,不过江东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之志,血溅轩辕的浩然之气,不杀洋人不还的铮铮风骨,这些诗词佐证了历史。从这些诗词中,学生得以汲取民族精华,传承文化瑰宝,这些诗词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沃土。
  其次,诗词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继央视的汉字英雄听写大会之后,河北卫视推出了中华好诗词,真的为之眼前一亮,很多高校大学生踊跃参加,甚至当场诵读自己的诗词作品。其中所蕴涵的古韵之香、古典之美,真的非一般学生所能写出,小作者气质之沉稳、举止之优雅,赢得了两位大学士的高度评价。中南大学教授杨雨老师说,诗词是她最好的美容品,徜徉诗海词河,暗香浮动,流连忘返,心情舒泰,豪迈奔放也好,婉约柔情也罢,都是一种心灵的舒缓与释放,一种精神的对接和交融,所以作家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而诗词恰恰给了学生最直接的心性和精神的享受,忘我而独领风骚之韵。汗青留丹心,冰心在玉壶,渠清为活水,每一首诗都可以给学生不同的感悟与享受。多读多背诗词,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诗词是历史文化千淘万漉的精华所在。
  再次,熟读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诗词中很多佳句名言,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作文的文采。适当引用诗词中的佳句,不但使作文语言增色不少,而且有更强的说服力,也是这些诗词历久弥香的原因所在。比如,诗经大量使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使作品生动而鲜活,且易理解,印象深刻。学生常常在写作中无话可说,写景状物没有修辞手法,无法展开描写,人物表达简单直白,没有血肉。白居易写琵琶女,采用多种修辞,写出人物形象丰满、流传至今的长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诗词对学生写作的确有很大益处。读多了,就形成一种自然的语感,在某种情境下的表达就会喷涌而出,且具有古韵之美,古韵之风。语句凝练而有蕴涵,意味无穷,含义深远,使表达达到一定深度,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诗词中一些典故的使用,不仅使学生重温名人轶事或相关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使用典故的含义,从而学会表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诗词对中学生意义重大。在增强自我修养的同时,学会如何表达主题,如何正确使用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意。中学生多学多记诗词,不只受益于学生时代,同样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起到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所以,学生不仅要背诵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对课本上出现的一些不要求背诵的传统篇目也应该熟读甚至背诵。比如,《滕王阁序》只要求背诵一小部分,但这篇经典的骈体文名篇,学生应该全篇背诵。不仅如此,课外的诗词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涉猎,其中一些名篇也应该背诵。所以,中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多读多记诗词。
其他文献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
期刊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氛围,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早读课上,不能占用时间讲课,要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地自由阅读,早读课就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鲁迅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处理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对文本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
期刊
新课标就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整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基本上熟悉了课文内容,让全体学生参加课堂上的讨论。让学生进行一些表演活动,会使他们把认识理解上的缺点错误
期刊
新课程之“新”通常意味着有与原先课程不同的“新质”,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新课程所蕴涵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价值”,能够转化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论不仅强调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新的确
期刊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理应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所蕴涵的教学理念也体现了这一点。眼下语文教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语文教材文本的多元化、语文教材形象的理想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情境化等,语文教学改革倍受关注。不难发现,人们大多关注的是课内改革,对课外学习、对语文作业改革的关注程度却远远不够。语文作业改革这一块,从理念到实践操作上都相对薄弱。  一、语文作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不少学生对语文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能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曾几何时,语文
期刊
语言文字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曾一度被冷落的语言文字训练,越来越受到语文界同仁、特别是教学一线教师的重视。大家认为:为了减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把语文课上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看待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一、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结合起来  就“训练”而言,
期刊
关于人的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中国古代就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说法。然而,“完人逻辑”的思维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却并未彻底消亡,目前教育评价中的“全优发展观”就是“完人逻辑”的变异。其表现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评价中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后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全优发展观”是对全面发展思想的扭曲和异化  关于人的发展性,早在古代就有许多先哲给予了关注。古希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