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来源: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研课题;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人体解剖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54-02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属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殿堂里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关系,为后续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形态学基础。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的学科,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以利于后续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虽然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不能分割的。本文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进行比较,及阐述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两门重要基础课程教学的共同进步。
1形态学教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属于形态学教学,都有形态描述多,名词概念多,偏重于记忆的特点。人体解剖学属于宏观结构学,而组织胚胎学属于微细结构学,两者属于不同层次的形态学范畴,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而正因为两门课程都属于形态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只关注于书本的教学,照本宣科,不去观察标本和模型,不去对照挂图或图谱比较学习,不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很难记忆相关的知识。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和动画的同时,结合挂图,配合灵活多变的板图展示,使难学、难懂、难记忆的知识简易化、生动化,使理论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1]。
2重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都以实验教学促进理论教学。
2.1学时统计:以护理专业为例,组织胚胎学总32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8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开出比例3:1,每上三节理论课就有一节理论课;而人体解剖学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22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开出比例更达到近2:1,即每上两节理论课就有一节实验课。可见这两门以形态为主的学科,都十分重视实验课的教学。
2.2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人体解剖学教学以活体和标本观察为主,属立体观察;而组织胚胎学以显微镜观察切片,属平面观察。例如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教研室针对解剖学教学的特点,在形态学馆制作的一些解剖标本,全方位立体显示肌注部位、穿刺部位以及穿刺经过的结构层次、血管穿刺及插管等护理操作常用部位。本教研室在组织胚胎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在满足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台显微镜的基本要求下,分小组教学,同时将虚拟切片[2]应用于实验教学。
2.3绘图技能:准确生动绘制简图的技能对于学生学习这两门重要的基础课十分重要。在实验课教学中布置学生进行简单的绘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印象。通过学生仔细观察结构,脑综合分析,手认真绘画,三者结合才能得到一幅正确的简图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形态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3]。例如组织胚胎学中甲状腺切片的简图绘制,帮助掌握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解剖学心包及心包腔、胸膜及胸膜腔、腹膜及腹膜腔,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简图,标明脏壁两层及腔的位置关系,特别是腹膜及腹膜腔,帮助学生理解腹膜间位、外位和内位器官,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
2.4思维能力:人体器官结构的三维立体性,要求学生学会立体思维[4]。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除了通过实体解剖和观看立体标本和模型外,也会有断层解剖的标本模型。而在学习组织胚胎学的过程中,主要观察组织切片的平面形态,如果仅仅机械地学习各个平面上所见的结构,而不是通过立体思维对各平面的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就不可能形成立体形态。从侧面观是一层扁平的细胞,但从游离面观却是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排列的细胞。启发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简单的平面图像,通过立体的思维加工,抽象整合成立体的形态,再与大体形态对比学习,将在大脑中形成客观真实的印象,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结合基础学科
通过组织胚胎学微细结构理解人体解剖学宏观结构的知识点和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例如在组织胚胎学知识中,内皮的概念,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和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毛细血管的结构,仅含有血管壁一般结构中的内皮结构。有利于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点,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毛细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场所。结合生理知识点,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滤出而生成的,组织液90%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进一步推导出在病理状态下,组织液生成过多或回流过少,例如,右心衰的病人可导致下肢浮肿。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实践中,重视与各基础学科知识的联系,恰如其分地运用相关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5]。
4结合临床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临床疾病是由组织下的微观改变,进而导致解剖下的宏观改变,再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的现象很多,举不甚举,本文以临床的肝硬化为例介绍其中的演变关系。肝细胞约占肝内细胞总数的80%,核大而圆,居中,双核较多,核内常染色质丰富,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各种细胞器都很丰富,为体内细胞之最。相邻两个肝细胞胞膜局部内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形成胆小管。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就是进入胆小管的。正常成人的肝细胞是一种稳定性细胞。但在肝受到损害后,尤其是在肝部分切除后,残余肝细胞迅速出现快速活跃的分裂增殖,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如大鼠肝被切除3/4后,于术后5~7天可恢复正常体积。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内压增高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胆汁经窦周隙溢入血液,导致黄疸的出现。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是以中央静脉为中心,肝板呈放射状排列。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属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殿堂里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关系,为后续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形态学基础。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的学科,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以利于后续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虽然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不能分割的。本文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进行比较,及阐述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两门重要基础课程教学的共同进步。
1形态学教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属于形态学教学,都有形态描述多,名词概念多,偏重于记忆的特点。人体解剖学属于宏观结构学,而组织胚胎学属于微细结构学,两者属于不同层次的形态学范畴,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而正因为两门课程都属于形态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只关注于书本的教学,照本宣科,不去观察标本和模型,不去对照挂图或图谱比较学习,不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很难记忆相关的知识。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和动画的同时,结合挂图,配合灵活多变的板图展示,使难学、难懂、难记忆的知识简易化、生动化,使理论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1]。
2重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都以实验教学促进理论教学。
2.1学时统计:以护理专业为例,组织胚胎学总32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8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开出比例3:1,每上三节理论课就有一节理论课;而人体解剖学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22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开出比例更达到近2:1,即每上两节理论课就有一节实验课。可见这两门以形态为主的学科,都十分重视实验课的教学。
2.2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人体解剖学教学以活体和标本观察为主,属立体观察;而组织胚胎学以显微镜观察切片,属平面观察。例如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教研室针对解剖学教学的特点,在形态学馆制作的一些解剖标本,全方位立体显示肌注部位、穿刺部位以及穿刺经过的结构层次、血管穿刺及插管等护理操作常用部位。本教研室在组织胚胎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在满足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台显微镜的基本要求下,分小组教学,同时将虚拟切片[2]应用于实验教学。
2.3绘图技能:准确生动绘制简图的技能对于学生学习这两门重要的基础课十分重要。在实验课教学中布置学生进行简单的绘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印象。通过学生仔细观察结构,脑综合分析,手认真绘画,三者结合才能得到一幅正确的简图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形态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3]。例如组织胚胎学中甲状腺切片的简图绘制,帮助掌握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解剖学心包及心包腔、胸膜及胸膜腔、腹膜及腹膜腔,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简图,标明脏壁两层及腔的位置关系,特别是腹膜及腹膜腔,帮助学生理解腹膜间位、外位和内位器官,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
2.4思维能力:人体器官结构的三维立体性,要求学生学会立体思维[4]。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除了通过实体解剖和观看立体标本和模型外,也会有断层解剖的标本模型。而在学习组织胚胎学的过程中,主要观察组织切片的平面形态,如果仅仅机械地学习各个平面上所见的结构,而不是通过立体思维对各平面的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就不可能形成立体形态。从侧面观是一层扁平的细胞,但从游离面观却是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排列的细胞。启发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简单的平面图像,通过立体的思维加工,抽象整合成立体的形态,再与大体形态对比学习,将在大脑中形成客观真实的印象,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结合基础学科
通过组织胚胎学微细结构理解人体解剖学宏观结构的知识点和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例如在组织胚胎学知识中,内皮的概念,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和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毛细血管的结构,仅含有血管壁一般结构中的内皮结构。有利于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点,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毛细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场所。结合生理知识点,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滤出而生成的,组织液90%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进一步推导出在病理状态下,组织液生成过多或回流过少,例如,右心衰的病人可导致下肢浮肿。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实践中,重视与各基础学科知识的联系,恰如其分地运用相关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5]。
4结合临床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临床疾病是由组织下的微观改变,进而导致解剖下的宏观改变,再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的现象很多,举不甚举,本文以临床的肝硬化为例介绍其中的演变关系。肝细胞约占肝内细胞总数的80%,核大而圆,居中,双核较多,核内常染色质丰富,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各种细胞器都很丰富,为体内细胞之最。相邻两个肝细胞胞膜局部内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形成胆小管。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就是进入胆小管的。正常成人的肝细胞是一种稳定性细胞。但在肝受到损害后,尤其是在肝部分切除后,残余肝细胞迅速出现快速活跃的分裂增殖,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如大鼠肝被切除3/4后,于术后5~7天可恢复正常体积。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内压增高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胆汁经窦周隙溢入血液,导致黄疸的出现。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是以中央静脉为中心,肝板呈放射状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