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选中国古都,西安自称第二的话,应该没有城市敢认第一。西安厚重的历史在中国的土地上绝对是无城能及,一层压一层的土层里,随便挖出一个文物都可以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古人在这里谱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在墓穴地宫埋藏了研究古代文化的谜团和提示。如今游览这些古迹遗址,与历史近距离接触,仿佛时空转移,让人回到几千年前……
古意长安秦始皇陵寻秦迹
兵马俑是西安的文化标志之一,自1974年秦兵马俑坑被发现后,全中国便掀起了一股兵马俑热潮。时至今日,兵马俑已经跃升至“神级”,成为到西安寻访“秦迹”不可不去的景点。
初次到访西安,必看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距西安37.5公里的骊山北麓,面积56.25平方公里。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园,秦始皇在即位后便开始打造自己死后的宫殿居所,光看出土的陪葬兵马俑之数量,便可想象当年秦帝国的兴盛。
由于未曾载入史册,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一直不为人所知,直至1974年3月间陕西省遭逢旱灾,一名临潼县的村民杨志发和其他村民一起去地头打井才重见天日。他们在劳作期间,意外发现了残破的陶俑。经当地文物机关勘查后,一大批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发掘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并于兵马俑坑原址上建造了博物馆,自1979年起对外开放。
601座坑包括真人陪葬
如今,秦兵马俑博物馆已扩大至461,000平方米,包括拥有6,000件陶俑陶马的一号坑、拥有逾1.300件陶俑陶马的二号坑、规模较小呈“凹”型的三号坑,以及文物陈列厅。这三座陪葬坑共出土了至少8,000件陶俑、百余辆战车,然而它仅是冰山一角。经科学勘探,皇陵一共有601座坑,其中包括活人坑。据知,真人陪葬有1万多人,都是没有生育过的后宫。
如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主要开放三个展厅:一号坑内的各式身着战袍的战士俑,二号坑内各式的战车弩兵,三号坑内主要是战士指挥官。3个坑内的8000余座各式兵俑整齐列队,给人壮观和震撼的感觉,带来巨大视觉冲击。参观整座秦兵马俑博物馆需要几个小时,但我们所看到的,远远不及整座陵园的1%。历经多年,馆方仅开掘了一、二、三号坑,无法大规模开掘其他陪葬坑,原因有二。
首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墓冢四周围了水银,用机械来模拟江河的流动,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的模样。据勘查,确实在皇陵周围发现汞含量异常,初步证实了陵内含大量水銀的说法。学者认为如果地宫打开,汞会很快挥发,因此在没有方法妥善处理水银河之前,还是按兵不动为上。此外,如何提高开掘与文物保护技术也是研究人员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剥落消失的色彩
俑身的颜料从矿物中提取而成,在初制成时是有颜色的,但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从个别陶俑身上残存的痕迹看,俑的面部和手是粉红色的,服饰及靴履有黑、粉红、朱红等颜色。可是,彩绘颜料一接触到氧气15秒内就会翘起,不到几分钟就会剥落。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在推测的基础上,模制了一个彩色兵马俑,复原了其初制时颜色鲜艳的面貌,让人昨舌。至今,保存陶俑亮丽彩绘的技术已有进展,2015年日本NHK节目曾揭露,中德合作的彩绘保护技术可成功将出土兵俑颜色留存下来,当中以“汉紫”(Han Purple)最受瞩目:但若想颜色保存得更为鲜亮,则有待更多努力。
秦始皇陵小常识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姓赢名政,战国末期秦国君主,于13岁即位为王,后统一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在他之前,一国之君一般都称为皇、帝、王等。由于觉得这些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崇高地位,他创了“皇帝”这个头衔,自称“秦始皇帝”。皇帝称号自此被后世君主沿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订的多项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伟大的政治家:然而他施政急躁,令人民劳役过重,使秦代在他死后迅速灭亡。
灵感源自古希腊雕像?
曾有研究指出,兵马俑的灵感可能来自古希腊雕像。2013年,伦敦大学讲师尼克尔(LukasNickel)从古代文献里发现相关记载:一些巨大的雕像出现在中国的遥远西部,促使秦始皇在他的宫殿前复制这些雕像。几百年后,这些巨型复制品亦不复存在。尼克尔指,要掌握这些真人大小的雕像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古希腊也耗费了几百年才精通,并非朝夕之间就可完成,所以他认为兵马俑是当时中西文化接触、交流的艺术结晶。
问责制下的精湛手艺 陶俑干人干面,各不相同,分为军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驭手俑、高级军吏俑和马俑。每一个陶俑的造型都刻划得一丝不苟,铠甲的坚硬、战袍的轻柔、衣褶的飘动,发髻的一丝一缕,手指骨节和指甲,都清晰可见。这些精湛的手艺,出自逾85名工匠与学徒之手。
据史料记载,约70万人修筑秦始皇帝陵园,而考古学家在每一个陶俑身上都发现了工匠的记名,共85个不同名字。按照秦代的制度,每个“物勒工名”的工匠再带十几个学徒,总数近干人。有了记名,一旦发现那个陶俑做得不够好,很容易就能找出制作者兴师问罪。在这种问责制下,哪个工匠不竭尽所能做出好作品,那便是嫌命长了。
兵马俑吸引了无数粉丝
自备望远镜的游客就有福了,除了看到整齐的兵马俑队列,当你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陶俑并不是翻模而制的。每一个兵马俑的脸上都有形态各异的表情。据传,这些陶俑都是当年的工匠根据秦国将士的真实面容雕刻而来。如今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恐怕只是这些兵马俑数干年后的现代翻版罢了。如果你有耐心肯细致地寻找,找到和你长相相似的兵马俑也不是不可能。另外,军事迷一定不能错过二号展厅的单独展柜。这里展示了2,000年前大秦帝国的各类军事武器。从极具代表意义的立射俑、跪射俑和骑兵俑,到壮观的战车,精细的铠甲护具,足以让人大开眼界。
如果站在博物馆里的兵马俑依旧无法满足你对兵马俑的好奇,还能体验一些以兵马俑为特色的主题民宿。从进门到床头无处不在的兵马俑雕塑带给你不一样的摩登住宿体验。
兵马俑主题公寓
虽取名兵马俑主题公寓,但这里并未设置夸张的兵马俑塑像,以较文艺的方式,让住宿者与兵马俑同住一个屋檐下。公寓内设备齐全,热水、冷气、暖气、电视、WiFi和宽带上网一应俱全,加上交通与饮食便利,是当地的网红住宿点。白天參观博物馆,夜晚回到公寓,与旅伴到天台观星赏月,今人穿越赏古月的感觉浓烈。
西安兵马俑主题公寓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俑村慎法巷03号
+86 1590294 1400
双人房RM138RMB起/晚
hotel.elonq.com/g1741097/
兵马俑阿房宫
心脏较强的游客,可选择入住这家满室尽是兵马俑的特色民宿,其中大兵马俑就有55尊,小兵马俑更是不计其数。无论哪个角落,都能看到兵马俑的影子——玄关、客厅、饭厅墙上镶嵌了兵马俑复制像:房内桌灯及角落也都是兵马俑:厕所内的瓷砖上也有兵马俑的画像!此外,吊灯、房门等设计亦古色古香,是很好的体验。
兵马俑阿房宫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街口(距离钟楼300米)
全单位RM279RMB/晚
airbnb.com.sg/rooms/24012647
整个单位备有2间睡房、2张双人床,可供4人入住线上了解秦俑文化
由于肺炎疫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1月杪开始闭馆。为了弥补游客无法一睹秦兵马俑的遗憾,院方特别推出了线上课堂,让有兴趣者在线了解秦俑与秦代文化。“秦俑百问微讲堂”自2月12日起,采取每周推出5期的方式,讲解与秦俑、秦文化相关的知识性课题,如陵园的原名、为何选在骊山北麓建造、其工程建造者是谁,以及出土的酒器、珍禽异兽坑、是否有活人殉葬等。而“欢乐博物馆微教室”则教导小朋友制作纸杯俑、画秦俑等,并讲述与秦代相关的成语小故事。每周有一堂课。
不想“上课”的话,可以透过博物院官方微信的“亿像素”,在线上以VR参观一号坑与三号坑。而“线上展览”则可以观看历年的展览项目。想要来点有趣的,可使用“秦朝的你”的面部辨识功能,让系统为你寻找出和你“撞脸”的秦俑。开馆最新消息可浏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微信。
古意长安回顾汉代太平盛世
从成阳机场乘车往西安市区,途经汉城湖时,瞬间就被高22米的汉武大帝铜像吸引。这座偌大的铜像可谓西安的一个重要地标。看到它,就知道离城墙不远了。“汉武帝”一手按剑,一手指着前方,仿佛给路人引领进入长安城的方向。
位于西安市西北部的汉城湖,是世界遗产汉长安城遗址从东至南边的一条环水带,是一个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有很多景观设施都与汉代和汉武帝的生平故事有关。跟汉武大帝合照之后,就可坐船顺河而下,欣赏湖光山色和汉阙造型的水上建筑。角楼叠翠片区坐落着“大风阁”,登楼可俯瞰汉城湖全景,隔湖对望的是汉长安城城墙东南角遗址。楼内展示了一些汉代服饰和其他历史资料,展示形式比较简单,但看无妨。
面带微笑的幸福陶俑
到西安除了可看高大威武的秦俑,还能到成阳的汉阳陵看比例较小的汉俑。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汉武帝之父)和他的皇后合葬的陵墓,陵区内有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陪葬墓万余座及200多座陪葬坑,出土了成干上万的武士、仕女、动物俑,以及陶、铜质生活器具和兵器、车马器等。 经过秦朝的暴政与其后连年的战争,西安(即古长安)元气大伤,因此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以与民休养生息为主,汉代皇室的生活也较朴素。汉阳陵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是断臂的“着衣式裸体陶俑”。经过岁月的洗礼,陶俑入葬时的衣料早化为尘土,身体各部位的精雕细琢一览无遗。
陶俑以人体结构比例打造,连生殖器也刻画得十分清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古代宦官的陶俑,身形比一般男俑矮小,面容阴柔、神情羞涩,生殖器的塑造亦有别于其他男俑,可见汉代宦官被阉割的程度。与秦兵马俑相比,汉阳陵出土的陶俑都面带微笑,堪称“幸福指数”最高的陶俑,可体现汉代为社会带来的和谐气息。
古意长安重塑大唐黄金帝国
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的大明宫,起初是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避暑夏宫,占地350公顷,规模大小是北京故宫的4.5倍。大明宫启用后的200多年间,曾有17位皇帝在这里“办公”,包括中国历史上唯一受承认的女皇帝武则天。只可惜唐代末期,整座宫殿毁于战火。
大明宫遗址公园位于今西安市城区北郊,公园入口处建了一座可拆卸的丹凤门,用以保护遗址。建筑的底层是夯土台基,登上城楼远眺,墙内是偌大的广场,不远处是含元殿遗址。据说,从前只有皇帝才能像这样登上丹凤门,巡视自己的“业务”。
在含元殿遗址附近,设置了一个比例为1:15的微缩景观。虽然昔日风貌不复在,游客依然可以透过遗址博物馆所展示的建筑架构和微缩景观,想像宫殿当年宏伟壮观的面貌。继续走,就是紫宸殿遗址,设有支架,以透视方式展示原宫殿的架构。紫宸殿是唐代皇帝每日议政的地方,一般只有五品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被宣召到这里“入阁”面圣。
垂钓野餐休闲之地
园内的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大量唐代皇宫文物,如地砖、舞马陶俑和仕女俑,还以多媒体影像、壁画、泥塑、微縮景观、切割式模型及建筑图来解构大明宫。游客到此还可在IMAX影院观赏时长38分钟的3D电影《大明宫传奇》。透过电影特效,一座座宫殿、亭台楼阁、一桌一椅都仿佛触手可及,犹如穿越历史大门,置身干年前的大明宫。此外,这里还有唐文化表演。
昔日的宫殿,今日成了老百姓们的休闲场所,不少人会在此野餐、聚会。太液池可以划船,也有人在此垂钓:大片草地更成了放风筝的最佳场所:丹凤门外也经常有人跳广场舞或做运动。
重建唐代佛塔
唐代佛教盛行,佛寺佛塔不少。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保存至今的唐代佛教名塔之一。大雁塔始建于唐代永徽三年(652年),是玄奘为保存佛经而建造的塔,后曾多次遭到损毁,至五代后唐年间才修建成现在的7层方塔造型。北广场有水景喷泉、园林景观等可参观,到了晚间更是灯火璀璨的不夜城,热闹非凡。
荐福寺内的密檐式佛塔小雁塔,与大雁塔同是唐代遗留至今的古塔。小雁塔初建于唐代景龙年间,曾于明代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塔内保存了一座逾800年的3米巨大铁钟,寺内僧人每日清晨会按时撞钟,被称“关中八景”之一。
西安碑林虽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修整并命名,但源头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时期。起初将石碑集中于文庙内的目的,在于保护重要的碑文,后历经各代广泛收集,规模逐渐扩大。西安碑林目前是中国收藏古代碑石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从汉代至清代的各种碑石墓志共有1,000多方,其中以唐碑最多,展现了当时的文艺面貌。此外,馆内还有其他古代石刻艺术品,是喜好古文化者的好去处。
古意长安西安城墙书写历史
今日的西安城墙,游人如织。每天,都有不少西安人要到城墙上走一走,散散步。对他们而言。这座四方墙已是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存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谁曾想到,数十年来它几度差点被毁,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进入西安旧城区,必然会经过巍峨耸立的古城墙。这道犹如母亲般把旧城区护在怀中的四方形城墙,已有600余年历史。城垣高12米,总长13.74公里,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城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建筑设施。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唐末年间,长安城曾进行改建,后明代修筑城墙时,便是以原唐长安城皇城的西、南两墙为基础增修加长。并新建东墙和北墙,成了如今西安城墙的原型,包围面积为唐长安城的七分之一。
几百年来,老城墙默默肩负着保护城中子民的责任。二战时,它庇护了许多西安子民逃过日本军机轰炸。却差点躲不过被拆除的命运。所幸。在“保墙派”的努力下,它最终被保留了下来。后来历经文化大革命,在都市建设发展的齿轮下,老城墙一度被这座都市所遗忘,处处破败。直至1974年,西安东郊发现了举世震惊的秦兵马俑,才唤醒当地人保护历史文物的心。 历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安城墙于1981年开始进行修复,并重获新生。如今它无须再担负艰巨的护城之责,作为西安历史文化古迹之一,是当地旅游营收一大来源。中国各地与海外游客慕名而来,要认识这座城,登上城墙是既定行程。除了可在其上骑脚车环绕全城,欣赏古城风光,还可参加各类活动。
每年,城墙都会举办许多活动,如时尚周、音乐节、光影展演、健跑、马拉松赛、新春灯会、中秋赏月等,让这座历史建筑与生活和文化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其中自1993年开始举办的马拉松是国际赛事,每年都会吸引许多海内外选手参加。而最值得期待的,是每年农历新年前后的新春灯会。这项从1984年开始举办的活动,除了有各式各样让人目不暇给的花灯,还有节庆演艺和创意市集,广受喜爱。
此外,南门瓮城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演出结合了历史、科技与艺术,是世界唯一以盛唐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表演,展现出唐朝盛世的恢宏大气、歌舞升平。
古意长安晨钟暮鼓相望而立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与西安鼓楼的合称,两座建筑并不相连,而是位于旧城区市中心,相隔数百米,遥相呼应。在古代,敲钟击鼓是一种报时方式,而城楼报时每个朝代各有规定。唐代实施晨钟暮鼓,每当鼓声响起,就代表了城门关闭,实施宵禁,百姓不得上街,违者将受拘禁:钟声敲响,则城门开启,百姓可以开始活动。西安钟鼓楼建于明代,除了报时,钟楼还用于发布警报。两座城楼本已卸甲荣休,作参观与展览用途,近年钟楼恢复整点报时。
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西安钟楼,原本位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的东侧,后才被移至现在城中心的位置。它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整体主要是砖木结构,分为基座、楼体和宝顶3个部分,从地面算起高度为36米。钟楼的基座为正方形,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6米的券形门洞,连通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共有两层的楼体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四角亦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飞翘的四角屋檐上饰有各种走兽像。
更改夜間照明模式
西安鼓楼的建设比钟楼早了4年,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呈长方形,基座有高宽均6米的南北向券形门洞,从地面算起高34米,楼体同样为两层。鼓楼原用来报时的大鼓已经损毁,现游客见到的高1.8米、直径3.43米大鼓,是1996年重制的。鼓楼南北面的屋檐下各悬挂的“文武盛地、声闻于天”两块牌匾同为复制,原有的牌匾已在文革时期被毁,教人不胜唏嘘。
白天,钟鼓楼开放入内参观,可登楼凭栏眺望全城景色:夜里灯光装置点亮,整座城楼化为城区最美的一道风景。去年杪,鉴于之前巴西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圣母院等文化遗存遭遇火灾导致严重损害,西安钟鼓楼管理决定关闭原有的木建筑本体照明设施,调整照明模式,以确保文物安全。调整期间,不少西安人发现钟鼓楼变“暗”后议论纷纷。如今,钟鼓楼在夜间泛光照明模式下再度亮起,灯具使用了LED灯,绚丽依旧之余,也省电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