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癌症是“运气不好”吗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uo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是我?”这是所有肿瘤患者得知诊断结果后问的相同问题,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似乎想回应所有肿瘤患者疑问,3月23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肿瘤学教授伯特·沃格斯坦的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变可归咎于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随機错误,即所谓的“坏运气”,而不是遗传基因或环境因素。这使得很多人相信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其实是听天由命的。
  当癌症“坏运气”的说法被媒体广泛传播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王健仰副主任医师明确表示,媒体误解了作者的意思。
  癌症均来源于基因突变
  “癌症确实是由基因的异常造成的,这些基因变异导致少数细胞成为身体里的极度危险分子,不仅无法履行它们的正常功能,反而不受控制地大量分裂繁殖,强占体内有限的营养和资源,最终形成夺人生命的肿瘤。”但王健仰也明确表示,并非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和DNA复制过程的随机错误,吸烟、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射线等多种环境因素都可能使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既然基因在DNA复制过程的随机错误或变异这么危险,我们有哪些防备措施呢?
  “截至目前,人类认为这种随机错误是机体固有的,是正常细胞每天新陈代谢中经常发生的事,而且每个人体内都会有少量细胞发生基因变异,但我们完全没必要太过紧张。”王健仰解释说,经过上万年的进化,人的身体里有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检测到异常并将其修复,或者直接清除这些变异细胞。而且也不是任何基因变异都能够导致癌症,加上大多数癌症的发生过程都需要多个基因的变异参与。换句话说,大部分癌症的发生是正常细胞内基因变异积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相当漫长的。
  基因突变不等于癌症
  王健仰表示,之所以说媒体误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因为“原文作者其实只是想验证自己的理论,做了一个数学模型,而并非揭示癌症的病因,而且媒体在解读时混淆了两个重要概念”。
  一是干细胞中基因随机突变与癌症发生的数学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关系。针对“66%的癌症均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发生了随机错误而引发细胞变异所致”这一说法,王健仰表示,这只是显示干细胞越多,DNA复制的次数越多,基因随机突变也越多,这与癌症的高发存在关联,但不等于癌症66%由基因随机突变造成的。一个体型大的人干细胞是不是就比体型小的人多呢?是否意味着干细胞数量的越多,得癌症的几率就越高呢?显然不是这样的。此外,原文作者假定了人体内干细胞的分裂和DNA复制次数是独立于外界环境的,但实际情况中却绝非这样。即便是DNA随机突变,也是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二是还混淆了基因突变导致癌症发生的关系。因为,目前我们知道单个基因突变一般是不会导致癌症发生的,从肿瘤生物学来讲,必须两个或多个以上驱动基因发生突变,才能导致癌症的发生。而且需要足够数量的突变细胞才能形成癌症。
  王健仰强调,肿瘤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导致的,部分突变可以防控。以一个人为例,如果他的前几个基因发生了突变,都没有实质意义,而最后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癌细胞的产生,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只要这最后一个突变的基因是环境因素导致的,那么就可以证明这类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原文作者想解决问题的是为什么人体的不同器官发生癌症的概率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下,小肠和结直肠癌变的概率就不一样。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结直肠的干细胞数量和分裂次数明显要多于小肠,干细胞分裂的越多,随机生成的错误也就越多,患癌症的风险也就越高。
  人身上的细胞会不断地更新换代,这种更新的方式,是复制。就像我们都玩过的游戏“传话”,每传一次,就会出现一个错误,当错误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癌症发生。
  主流癌跟环境污染关系更大
  王健仰表示,通过分析发现,那些与DNA随机复制错误强相关的癌症大多是与外界接触较少的癌症,如肉瘤、骨癌、脑癌等,而与外界接触较多,容易受到“污染”的癌症,如,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皮肤癌以及鼻咽癌等,它们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尤其是肺癌,天天抽烟,或天天处在污染的环境中,得肺癌的几率当然会高于其他人。”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许多癌症发生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可归因于环境暴露。尤其是对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这两种癌症的发生频率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差异化的特点。
  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
  诱发癌症最关键的原因还有生活方式。从我们国家癌谱发病情况来看,排前十位的癌症,包括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胰腺癌等,都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此外,心理压力大也是一个诱发因素,它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需要提醒的是,作息不规律同样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的发生率,比如过劳死,但是因为作息不规律而导致癌症的研究文献,目前还没有看到。
  “假设66%的癌症确实是靠运气,但是这也不能说明癌症就不能预防,更不能说明你就可以随便喝酒、抽烟、熬夜。”王健仰强调,想要远离癌症,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并且早期癌症筛查确定关键突变发生也同样重要,原文中也说明了这一点。
  《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指出,引发人们患癌的90%的外源性风险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包括吸烟、环境污染、导致肥胖的饮食等。同时,约有30%的癌症源自5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即高体重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吸烟及饮酒。
  研究论文也指出,虽然针对随机性DNA复制错误取得了上述认识,但也不应轻视一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而且,更应当将这种认识当作进行早期检查和干预等二级预防的必要提示。另外,就算查出了患癌,也不一定要责备自己。
其他文献
一、课堂设置疑问,启发学生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课堂教学中"
“老人言”就是老年人说的话。对于“老人言”,我通常是洗耳恭听的,这不仅因为我家里有位耄耋之年的祖父,有古稀之年的双亲,还在于我供职于老干部工作部门。  小时候,爷爷常对我唠叨:“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那时我是不大买账的:“什么老人言,简直讨人嫌!”你看嘛,朝霞绚丽,阳光灿烂,我与同学去春游,爷爷偏偏叫母亲塞给我一把油布伞(母亲也听“老人言”),說什么“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今儿不到晚就要下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作为体育教师,理当深掘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愚有几项活动,希望能与同行共勉。    一、课堂——外堂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体育课中安排一次“风筝课”,孩子们自备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老师的陪同下,在班级大家庭的氛围里自由的放风筝。老师适时地说几句鼓励的话,孩子们对自己更有信心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关节增生退变及关节软骨损坏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在人体关节中,膝关节除要支撑全身重量,还要做站立、下蹲、跳跃、跑步、行走动作,活动十分频繁,是最易发生劳损的关节,所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中老年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别相信“根治”的宣传  膝关节骨关节炎常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行走不方便,伸屈膝关节受限,下蹲困难,上下楼梯疼痛明显,或突然活动发生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