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大名士查士标的—册尺牍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册清初的信札,在清朝末年落到了常熟藏书家赵宗建之手。现在知道赵宗建的人恐怕不多了,其清成丰时官至太常寺博士,其工作便是管理皇家图书。说出他自己的收藏,或会令人瞠目结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徐霞客游记》的手书原稿,都是其藏品!
  查士标在信札中除了与“东玉贤婿”谈及日常生活、健康状况外,更多的是书画笔债的话题,让人感兴趣的还有他在购买古玩字画时的鉴定、品评及斟酌价钱之语。艺术品市场,无论是三百年前的,还是今天的,也许有太多的相诵之处。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梅壑散人,自号懒老、后乙卯生,安徽休宁人(说海阳人),流寓江苏扬州。明朝秀才,明亡后弃科举,专事书画。家多鼎彝及宋、元人真迹,遂精鉴别,八十余尚具童颜。书法出入米芾、董其昌两家,上追颜真卿,颇得精要。落笔轻捷,结体秀逸,时人誉为董再生。画初学倪瓒,后参以米芾、米友仁以及吴镇、沈周、董其昌等人的画法。用笔不多,惜墨如金,风神懒散,气韵荒寒,逸品也。与同里孙逸、汪之瑞、僧弘仁合称“海阳四家”,晚年画益超迈,直窥元人之奥,凡应酬临池挥洒,必于深夜,不以为苦。清靳治荆《思旧录>评其书法得董宗伯神髓: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记载其书法襄阳,极似董文敏;清秦祖永《桐荫论画)论其书法华亭,极超妙,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则说家二瞻伯书画两绝,名重天下;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评其行书为佳品上;清代文人宋荦对其书画的造诣十分赞赏,为之立传。查士标有《种书堂遗稿》、《黄山诗抄》等传世。
  这册查士标尺牍,大都是与侄婿东玉的书信来往,具体书写时间不详。所用笺纸一为烟波草堂用笺,一为普通笺纸。这些信札书写率性自然,笔墨流畅,不可多得。而这册尺牍,又经清末著名藏书家赵宗建收藏,更显珍贵。
  赵宗建(1825-1900)字次侯,号非昔居士,又号次公,别署花园老农。清咸丰时官至太常寺博士,其工作便是管理皇家图书。他与同里翁同禽是同年(同科及第),志趣相同,在京城他俩经常同往琉璃厂搜寻古本秘籍。赵宗建因平时接触的都是宋元精刻抄本,眼光高远,藏有善本200余种。当中包括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徐霞客游记)手书原稿、钱牧斋日记信稿等珍贵文献。赵宗建的祖辈由江阴迁常熟北郭,称宝慈里赵氏,建“半亩园”以娱适亲心。咸丰六年(1856年),因半亩园内东边老屋陈旧,赵宗建拓新修缮,取名“旧山楼”(曾国藩题额),供藏书读书之用。园中植自皮松、红豆树、各色红梅,有“墙头沽酒台”景观,引动名流公卿到访。
  赵宗建的藏书,除翁同禽、庞钟璐、吴鸿纶等知己外,人无知者,故叶昌炽《藏书记事诗)称他为“小藏家”。1937年抗战爆发,邑人丁祖荫“缃素楼”的藏书在苏州散出,郑振铎以重金购得“国宝”——《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原是赵宗建藏书),使昔日被称之为“小藏家”的赵宗建和他的旧山楼藏书名扬中外,令人刮目相看。“磁杯是仿旧,若十个皆如此样不歪损,亦可值一金,再增些亦不差也。有人携石田长画卷在此,顿工,俟井至一观,但索价太高,不易交易耳。”
  “剔漆盒非真玉镂,且微损,一金上下则可收,多不可也,值亦可二金也。小画颇可观,恨破甚,价一两可得否?”
  “如命书上白扇四把、纸四幅外,程紫老又传谕书金扇一把,又白扇一把”
其他文献
艺术品市场又掀起抢购潮。这种热潮有其历史渊源,吉拉珍·凯恩在她《艺术和金钱》(Geraldine Keen:“Moneyand Art—A Study Based on the Times-Sotheby Index”)一书里,提供了良好的思考线索。根据她的考证,自从罗马时代开始,艺术品就随财富的兴替而转移。罗马帝国国力强盛时,她从被征服国中抢回了大批的艺术品,用以装饰罗马的皇宫神殿:当时发了战争
期刊
即将举行的北京诚轩拍卖,除了常规的书画及瓷器等项目,此次拍卖别出心裁呈现“新文学插图原稿”专题。这不但令书画藏家关注,更引起了新文学版本藏家乃至连环画藏家们的关注。  1950-60年代,在当时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加入到插画的创作行列中,如中国画画家程十发和范曾、装饰艺术家张光宇、工笔画家华三川、书画家杨之光,以及漫画家丁聪和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等,这在当时形成了插画创作百花齐放、繁荣
期刊
为纪念 “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也为了更好抗击金融风暴,今春,很多拍卖行都在春拍打出了“张大千牌”: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敬华、北京诚轩、上海工美、浙江南北、北京万隆、北京匡时等皆有定数量张大千作品上拍。香港佳士得在5月25日则隆重其事推出20件张大干作品。当中包括估价达300万的《红满山》,创作于1979年,据云此画为藏家直接得自张大千本人,两人是多年深交。画之题诗构思始于上世纪50年代,
期刊
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是最早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画科。据《孔子家语》记载,早在周代,已经有了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或神话中的人物与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更是大量涌现。目前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是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  倘若要分析一件特定的绘画作品,可以从很多种角度来进行:它的技法、工具、主题、意蕴、作者的背景、创作的历程、流传的经过、真伪的判定,等等,那
期刊
和钱伯斯先生交往的那段日子我常常想起毛姆《剃刀边缘》里的Elliott Templeton。钱伯斯先生是住过美国的英国人;坦普尔顿先生是迷恋欧洲的美国人。钱伯斯先生满身透着美国人的轻捷,坦普尔顿先生从头到脚包的是英国绅士的深沉。相貌也许不一样,审美品味大致非常相似。家道都很殷实,也都讲究衣着,讲究饮食。都喜欢应酬也都喜欢孤独,一辈子在酒馆快关门的灯火阑珊处冷眼观赏歪了仪表的酒客。助人的热心他们天生
期刊
陆俨少是一位非常喜欢读书的文人画家,尤其喜欢阅读古人诗词。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陆俨少最喜欢唐代诗人杜甫,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杜诗,或亦禀性相近,笔墨多有郁勃之气。”当年陆俨少避难四川,“入蜀前行李中只带一本钱注杜诗,闲时吟咏,眺望巴山蜀水,眼前景物,一经杜公点出,更觉亲切。”(《陆俨少自叙》)杜诗给予陆俨少这么多“点拨”,杜甫自然不会知道,然而在陆俨少的心中却实实在在是一份情感,它如同一根文化长索,
期刊
在专业的道路上,走了2008天、66个月、5年半之后,《收藏/拍卖》全面改版,实现从一本收藏家杂志到一本收藏生活家杂志的优雅转身。  一路上并不是没有风景。从2004年正式创刊到现在,我们一直服务于中国最高端的读者人群。以“收藏之雅”为宗旨,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分享了无数的人文趣味与闲情逸致,在同类杂志中,可以说我们是最好当中的一本。但当我们慢下脚步,发现读者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原有读者希望我们的视野
期刊
西班牙裔墨西哥企业家安东尼奥·偑雷斯·西蒙(Juan AntonioPerez simon)先生是美洲最重要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由西蒙先生创立的西蒙基金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墨西哥一家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是欧洲本土之外最大的艺术品私人收藏机构之一。西蒙基金会的艺术收藏种类丰富。上至欧洲中世纪的圣像画,近到20世纪现代艺术诸流派.其中尤以欧洲19-20世纪的绘画和雕塑收藏最为丰富和精彩。  
期刊
一件元青花在手,已足以在藏瓷界傲视同群,顾盼自雄。而当坐拥27件元青花精品时,这样的收藏无疑成为所有藏瓷人及瓷器专家心目中的圣殿。香港葛氏天民楼,就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圣殿。这个圣殿的主人,是一对父子,数十年来神秘低调,这对父子先后担任香港最著名收藏社团“敏求精俞”的主席,更成为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天民”堂号有玄机看葛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天民楼”斋号颇有来历。史籍记载“葛天氏,
期刊
黄宾虹(1865~1955),原名质,字朴存、朴人等,因故乡安徽歙县潭渡村有滨虹亭,故颜所居日滨虹草堂,中年更字宾虹,且以字行。为一代艺术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美术研究所所长。  黄宾虹治印始自髫龄,年方十一就临摹家中《飞鸿堂印谱》及丁敬、邓石如印谱,数年后由浙派而转趋徽派,尤于巴慰祖之法有契,并上溯先秦两汉。其于印学贡献有三 一日搜集古鉨印,编拓印谱。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