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学习模式在中国快速发展和普及,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一点点影响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视唱练耳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了两种教学模式现存的利弊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对“互联网+”与视唱练耳课堂二者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视唱练耳;互联网+;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在家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1.1%,较2017年底降低4.5个百分点;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19.0%,与2017年底的比例基本持平;在单位、学校、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分别增长了3.8、3.0和2.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0.6%、22.1%和21.6%,这意味着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互联网+”、智慧生活等新兴领域。“互联网+”模式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领域的层次,也给每个人带来希望和挑战。
一、音乐“互联网+”学习的背景
音乐“互联网+”学习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在平台上实现了对音乐元素和曲谱的识别能力与交互手段的建立,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圈画出一个符合个人的学习环境,可以将这种音乐“互联网+”学习方式简单地理解为“数据库、自主学习、人机交互、互动论坛”四个部分。我们可针对特定的曲谱将演唱的音准、节奏、速度、表现力、难度等各个维度制定一个“标准数值”,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维度,此时通过智能测评系统将学生练习的结果与数据库中“标准数值”进行比对,能够得出一组个性化的可视图形,将每一次的图形记录并分析即可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人的学习最优解。音乐“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而其学习内容的持续更新、模式的不断变化、评价的日益多元化,就是“互联网+”模式给音乐学习领域带来的意义。
二、视唱练耳课堂中“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发展
视唱练耳的课堂学习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训练,因此,内外的视唱练耳教师与学生都在摸索探求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模式,“互联网+”这股风也吹入了视唱练耳教育课堂,极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打开了新的学习思路。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基础学科,视唱练耳课程也随着“互联网+”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课程性质介绍
视唱练耳是一门多学科结合交叉、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通过唱、听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及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听辨、记忆和视谱演唱能力。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国民音乐教育,视唱练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视唱练耳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贯穿视唱练耳学习的始末,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的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与音乐素养。
1994年,MIDI 电脑音乐技术被引入高等音乐院校音乐基础训练课程,大胆尝试并打开局面的是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赵易山;随后,西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建立了国内首个视唱练耳网络教学平台。许多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课程已做了不小的调整,在课程中加入大量需要利用互联网才能进行的互动作业,如利用澳大利亚 RISING公司发明的 《Auralia》软件,对学生听辨音程、和弦、和弦进行、音阶、节奏、视唱曲目等进行系统化的训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也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启动了 “数字听觉训练”的配套教材项目。
(二)传统学习与“互联网+”学习的对比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堂中,总体的方法是以教师指导学生从音准、节奏、表现力等几个主要模块着手,以大课教学的形式,以讲解示范和训练实践为手段而实施的,教学法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受众和课程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无法解决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互联网+”模式下的视唱练耳学习是通过高级教师视频示范、详细的文字讲解及互联网平台互动将音准、节奏、表现力等几个主要模块的考核标准可视化,经过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找每個学生的薄弱点,从而反复强化提高能力。
通过表格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二者方式是相似的,均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区别是传统的视唱练耳学习有时间及场地的限定,大部分的学习、练习及自我提升只能在课堂中进行,但“互联网+”模式下的视唱练耳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在“表现力”这一模块的互动方式上二者出现了极大的不同,在互动环节中“互联网+”模式的学习无法给“情感”制定标准值,导致学生不能良好地正视在演唱或演奏一首曲子时表现力是否到位,这极富“人性化”的模块将会成为“互联网+”最大的弊端。
(三)“互联网+”学习模式在视唱练耳课堂中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传统的视唱练耳学习模式与“互联网+”学习模式各有优缺点,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首先,视唱练耳课程学习在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同时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其次,不能全部依赖软件所提供的所有数据,尽管AI(人工智能)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而与人类情感相关的模块(例如“表现力”)是无法制定统一化考核标准的。因此,需要将其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合理安排课程,课堂上监督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的学习状态,课后实时沟通反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因材施教,提升了师生沟通效率,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课后可从互联网平台上继续学习,随时随地的可视化学习成果分析能够适应学生的课余时间并使其清晰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提升自我。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视唱练耳课堂中需将传统模式及“互联网+”模式相互结合,不仅上述提到的多种学习内容都会匹配相应的互联网平台模块支持练习,而且由于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未来的视唱练耳课堂会形成以点对点形式的单独教学或是以点对面形式的大课教学,甚至随着教师团队参加到互联网平台的设计开发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课堂会呈现面对点的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史曼洁.漂移与重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J].当代音乐,2018(9):26-30.
[2]张倩,李鹤.视唱练耳课程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7):57-60.
[3]夏月.从“多媒体”到“真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路[J].人民音乐,2014(12):56-58.
【关键词】视唱练耳;互联网+;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在家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1.1%,较2017年底降低4.5个百分点;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19.0%,与2017年底的比例基本持平;在单位、学校、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分别增长了3.8、3.0和2.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0.6%、22.1%和21.6%,这意味着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互联网+”、智慧生活等新兴领域。“互联网+”模式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领域的层次,也给每个人带来希望和挑战。
一、音乐“互联网+”学习的背景
音乐“互联网+”学习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在平台上实现了对音乐元素和曲谱的识别能力与交互手段的建立,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圈画出一个符合个人的学习环境,可以将这种音乐“互联网+”学习方式简单地理解为“数据库、自主学习、人机交互、互动论坛”四个部分。我们可针对特定的曲谱将演唱的音准、节奏、速度、表现力、难度等各个维度制定一个“标准数值”,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维度,此时通过智能测评系统将学生练习的结果与数据库中“标准数值”进行比对,能够得出一组个性化的可视图形,将每一次的图形记录并分析即可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人的学习最优解。音乐“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而其学习内容的持续更新、模式的不断变化、评价的日益多元化,就是“互联网+”模式给音乐学习领域带来的意义。
二、视唱练耳课堂中“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发展
视唱练耳的课堂学习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训练,因此,内外的视唱练耳教师与学生都在摸索探求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模式,“互联网+”这股风也吹入了视唱练耳教育课堂,极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打开了新的学习思路。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基础学科,视唱练耳课程也随着“互联网+”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课程性质介绍
视唱练耳是一门多学科结合交叉、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通过唱、听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及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听辨、记忆和视谱演唱能力。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国民音乐教育,视唱练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视唱练耳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贯穿视唱练耳学习的始末,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的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与音乐素养。
1994年,MIDI 电脑音乐技术被引入高等音乐院校音乐基础训练课程,大胆尝试并打开局面的是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赵易山;随后,西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建立了国内首个视唱练耳网络教学平台。许多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课程已做了不小的调整,在课程中加入大量需要利用互联网才能进行的互动作业,如利用澳大利亚 RISING公司发明的 《Auralia》软件,对学生听辨音程、和弦、和弦进行、音阶、节奏、视唱曲目等进行系统化的训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也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启动了 “数字听觉训练”的配套教材项目。
(二)传统学习与“互联网+”学习的对比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堂中,总体的方法是以教师指导学生从音准、节奏、表现力等几个主要模块着手,以大课教学的形式,以讲解示范和训练实践为手段而实施的,教学法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受众和课程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无法解决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互联网+”模式下的视唱练耳学习是通过高级教师视频示范、详细的文字讲解及互联网平台互动将音准、节奏、表现力等几个主要模块的考核标准可视化,经过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找每個学生的薄弱点,从而反复强化提高能力。
通过表格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二者方式是相似的,均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区别是传统的视唱练耳学习有时间及场地的限定,大部分的学习、练习及自我提升只能在课堂中进行,但“互联网+”模式下的视唱练耳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在“表现力”这一模块的互动方式上二者出现了极大的不同,在互动环节中“互联网+”模式的学习无法给“情感”制定标准值,导致学生不能良好地正视在演唱或演奏一首曲子时表现力是否到位,这极富“人性化”的模块将会成为“互联网+”最大的弊端。
(三)“互联网+”学习模式在视唱练耳课堂中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传统的视唱练耳学习模式与“互联网+”学习模式各有优缺点,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首先,视唱练耳课程学习在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同时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其次,不能全部依赖软件所提供的所有数据,尽管AI(人工智能)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而与人类情感相关的模块(例如“表现力”)是无法制定统一化考核标准的。因此,需要将其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合理安排课程,课堂上监督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的学习状态,课后实时沟通反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因材施教,提升了师生沟通效率,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课后可从互联网平台上继续学习,随时随地的可视化学习成果分析能够适应学生的课余时间并使其清晰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提升自我。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视唱练耳课堂中需将传统模式及“互联网+”模式相互结合,不仅上述提到的多种学习内容都会匹配相应的互联网平台模块支持练习,而且由于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未来的视唱练耳课堂会形成以点对点形式的单独教学或是以点对面形式的大课教学,甚至随着教师团队参加到互联网平台的设计开发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课堂会呈现面对点的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史曼洁.漂移与重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J].当代音乐,2018(9):26-30.
[2]张倩,李鹤.视唱练耳课程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7):57-60.
[3]夏月.从“多媒体”到“真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路[J].人民音乐,2014(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