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长小说。一直以来,都深受评论家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成长小说中“螺旋上升的双线型路线”的理论,通过小说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莫雷尔太太、米丽亚姆及克莱拉)的不同感情纠葛,对小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进行解读。
关键词:成长 保罗 莫雷尔太太 米丽亚姆 克莱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为独特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一直是文学评论界争论的焦点。近些年来,关于劳伦斯的研究急剧上升,仅从“十一五”期间英国小说家研究热度排行榜和“十一五”期间最受研究生青睐的二十位英国作家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劳伦斯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一位。国内的学术论文中,关于《儿子与情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主题、人物分析、艺术特色、原型批评等方面。尤其是从异化主题、女性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生态批评以及人物分析等等视角研究的学术论文颇多,从很多的视角去阐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但是之前的研究很少将主人公保罗当作一个生命个体,去探究他心理与生理成长的心路历程。本文则是从成长小说理论的视角出发,探寻小说中三位女性(莫雷尔太太、米丽亚姆及克莱拉)对主人公保罗成长中的影响。
一 成长小说中的“螺旋上升的双线型路线”
“成长小说”一词来自德语中的“Bildungsroman”,又译作“教育小说”。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公认为是成长小说的原始模型。而对于成长小说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也是各持己见,但本人更倾向于“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1960)一文中,综合诸多定义,给成长小说下的一个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时间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陈红,2008:126)小说主人公具备这敏感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地“思考与行动”,最终找到通往成人世界的道路。
一直以来,大多数的成长小说总是呈现着一种“螺旋”而“上升”的双线型路线。其一,在结构上,它是“螺旋型”的。因为成长小说中所描述的只是主人公人生中的一部分或是一个阶段,它只是步入成年世界前的一个准备阶段,之后主人公又将会驶向一个新的阶段。其二,之所以说它是呈“上升”趋势的,则是因为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返的过程。主人公会距离成熟越来越近,心智亦会越来越完善。最后,在内容叙述上,成长小说走的是“双线型”路线:“第一条表现为主人公面对现实表现出来的不平衡——失意、受挫;第二条是心理精神上重建的平衡——不放弃。两条路的连接点即为‘思考与行动’。”(买琳燕,2007:97)主人公往往是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前行。无论成长的道路是多么地崎岖不堪,主人公都是积极地面对,从无数次的痛苦挣扎中解脱出来,哪怕是在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不曾放弃过。
二 现实的困境
《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出生在一个工业文明给人类、自然带来破坏的社会背景下。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常年超负荷的沉重劳作让他变得脾气暴躁,经常酗酒打人。保罗父母的婚姻生活失败而又不幸。从他出生起,他就要面对父母永不消停的争吵。他变得敏感而又不安。后来,在母亲的影响下,父亲完全从这个家庭中淡出、边缘化,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隐形人”。所以,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失的父爱和过分的母爱,他的引路人必然是“莫雷尔太太”即他的母亲,继而较为重要的影响人物则是初恋女友“米丽亚姆”和情人“克莱拉”。
首先,在保罗成长过程中,莫雷尔太太一直处于一个重要而主导的地位。由于莫雷尔太太对于自己婚姻和丈夫的失望,她转而将自己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倾注到儿子们的身上。起初是大儿子“威廉”,在威廉不幸病逝后,她曾一度悲伤不已,仿佛威廉已将她的灵魂与生存的所有希望都带走了。她整日以泪洗面、沉浸在儿子离开的痛苦中,不肯走出来。直到后来,保罗生了一场大病,她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保罗,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曾经对保罗的忽视,为了补偿这一切给保罗造成的不幸以及“填补自己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的感情的需要”(周丽丽,2010:99),她全身心地把爱投注到保罗身上。正如文中所说:“他跟母亲坐在沙发上聊天,那郁金香便在三月的阳光里闪耀。母子俩相偕相伴,亲密万分。莫雷尔太太的生命现扎根于保罗了。”(劳伦斯,2007:136)但正是这种沉重而过分的母爱使得保罗深陷“恋母情结”中。同时,莫雷尔太太对于保罗的爱更多的是精神与灵魂上的控制。为了捍卫她在儿子保罗心中的地位,她曾干涉保罗与米丽亚姆之间的爱情,使得保罗在母亲与初恋女友之间痛苦辗转。当保罗与米丽亚姆在一起时,他总会不由得想起母亲来。为此,他也曾多次与母亲发生过争吵,“我受不了啦。我可以容忍别的女人——但不是她。她不给我回旋余地,一点回旋余地也不给。”(劳伦斯,2007:208)此刻,他对米丽亚姆也是恨之入骨。莫雷尔太太也曾因为儿子保罗晚归,而怪罪于米丽亚姆,与儿子发生争吵。正是母亲的爱使得“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爱他喜爱的女孩儿,不能和她保持完整、自然、和谐的情人关系”。(王毅,2001:150)
其次,“初恋女友”米丽亚姆,在保罗的成长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充当的是保罗的精神伴侣。少年时期的保罗同母亲一起去威利农场。在那里,他认识了米丽亚姆。米丽亚姆冰雪聪明,喜欢读书、思考,具有着艺术家的气质,同时她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可以说,米丽亚姆在保罗的艺术创作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保罗在他给米丽亚姆的信中写道:“我要感谢你对我的绘画和素描所表现出的欣赏。有好些画都是献给你的。盼望得到你的指教,于我不论是荣是辱,你的指教永远是莫大的赏识”。(劳伦斯,2007:246)同时,米丽亚姆严格恪守宗教教义,那份对宗教的虔诚使得“她想和保罗建立的是一种纯精神的恋爱关系。”(张慧军,2007:47)尽管最后保罗和米丽亚姆发生了关系,但他们之间还是无法和谐、自然地相恋,总是有种无形的东西好像锁链一样禁锢着他们,这就是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那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正是这种灵肉分离的爱让保罗痛苦不已,最终不得不离开米丽亚姆,走向克莱拉。 最后,谈到的是保罗的“情人”克莱拉。在与米丽亚姆分手后,保罗与克莱拉走到了一起。与米丽亚姆不同,克莱拉第一次出现在保罗面前时,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女性。而且,之后每次保罗见到克莱拉,或是与她说话,都会觉得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胸口被什么堵住了似的。克莱拉的情爱是尘世的,满足了保罗肉体上的需要。但是显然保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而克莱拉能给的也只有这些,这并不是一份完整的爱,连克莱拉也渐渐意识到她永远也不可能走进保罗的精神世界。保罗也厌倦了这种仅限于肉体上的满足,他不断地质问自己。最后在保罗的撮合下,克莱拉和她的丈夫道格斯先生重修旧好。
三 蜕变的成长
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境,主人公保罗曾经受挫过、失意过、迷茫过。他也曾因为自己的选择伤害到别人也伤害到自己。但是他不断地思考着生活中的困境,举步维艰地向前行进。在这一片漆黑的路上,凭着自己内心那束微弱的光指引着他不断赶路,寻找新的出路。尽管会头破血流,也不曾放弃这份追逐。
一方面,“初恋女友”米丽亚姆对于柏拉图式精神之爱的追求,以及后来随着感情的加深,对于保罗的思想和灵魂愈来愈强地禁锢和控制,让他想要逃离。米丽亚姆想到保罗竟然为了和克莱拉保持那种在她看来极其无聊的交往而将自己的灵魂弃之不理的时候,她的内心痛苦不已。她丝毫无法理解这位青梅竹马的男孩。而对于保罗来说,他的这位初恋女友在精神上能够同他产生共鸣,这使得他离不开她,但是她却无法接受他除了精神以外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却占有他自身的四分之三。可见,他们的爱情只是在精神层面的,他们根本无法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情人”克莱拉满足了保罗的情欲,却无法在精神上与保罗达成一致,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保罗对于克莱拉完全只是肉体上的占有与吸引,而没有任何的爱意。保罗已厌倦了这种关系,他曾对克莱拉说:“就是这样,也不能老——老这样亲亲吻吻的那种爱。”(劳伦斯,2007:347)这两段爱都是畸形的。要么是有爱无性,要么是有性无爱,没有达到灵肉合一。因而,保罗在痛苦地挣扎着、思考着,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尽管对恋人心存爱意或是依赖,但深知这两种感情都无法持久,便选择离开。从感情的纠葛泥潭中走出来,开始一段新的探索。
显而易见,莫雷尔太太将他带入的困境更加艰险。从幼年、少年到青年,这种病态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的生活,影响着他的心理成长。保罗的精神和灵魂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控制着。尤其是他与米丽亚姆在一起时,他就会想起母亲来,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莫雷尔太太用“哭泣和愁眉不展来博得儿子的同情和怜爱,一方面又用冷战和言语来击碎儿子对于她的专制的反抗。”(梅进丽,2006:86)最终使得保罗无法正常地去爱一个人。其实,主人公保罗也常常意识到这一点。保罗曾对母亲说:“……可是不行,妈妈。我爱克莱拉,爱过米丽亚姆;结婚,把自己交给她们,我做不到。……母亲说:‘你还没有碰上合适的女人’‘你活一天,我就一天不会碰上合适的女人’他说。(劳伦斯,2007:343)就在保罗深陷困境之中,无法自救时,莫雷尔太太的身体每况愈下。在莫雷尔太太去世后,他曾一度如同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也曾想过要终结自己的生命。几经痛苦挣扎,保罗终豁然明朗。他决定放下这一切包袱,从现实的困境中走出来,迈向一条通往成人世界的路。
四 结语
成长是一段痛并且快乐的人生短途。《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生活在一个工业社会下的矿工家庭里,工业时代给人类所带来的人性异化随时都可以在保罗及其家人的身上看到。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成长环境中,他遭遇了莫雷尔太太的病态母爱,莫雷尔先生的冷漠父爱,米丽亚姆过分纯净的精神之爱,克莱拉纯粹的肉体之爱,等等。但他并没有完全被这一切吞噬掉,而是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三种爱中根本无法找到任何出路。唯有将这一切结束之后,他才可以开始他的新征途,冲破重重困境,最终走向成人世界。
参考文献:
[1]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M].Wa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2.
[2] 陈红:《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成长》,《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29期。
[3] 劳伦斯,张禹九译:《儿子与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 买琳燕:《走进“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 梅进丽:《从〈儿子与情人〉中看母亲形象及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 王毅:《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7] 张慧军:《简析〈儿子与情人〉中米莉亚姆的形象》,《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 周丽丽:《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曹莎莎,女,1987—,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赵秀兰,女,1971—,甘肃张掖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1级在读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化,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成长 保罗 莫雷尔太太 米丽亚姆 克莱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为独特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一直是文学评论界争论的焦点。近些年来,关于劳伦斯的研究急剧上升,仅从“十一五”期间英国小说家研究热度排行榜和“十一五”期间最受研究生青睐的二十位英国作家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劳伦斯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一位。国内的学术论文中,关于《儿子与情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主题、人物分析、艺术特色、原型批评等方面。尤其是从异化主题、女性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生态批评以及人物分析等等视角研究的学术论文颇多,从很多的视角去阐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但是之前的研究很少将主人公保罗当作一个生命个体,去探究他心理与生理成长的心路历程。本文则是从成长小说理论的视角出发,探寻小说中三位女性(莫雷尔太太、米丽亚姆及克莱拉)对主人公保罗成长中的影响。
一 成长小说中的“螺旋上升的双线型路线”
“成长小说”一词来自德语中的“Bildungsroman”,又译作“教育小说”。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公认为是成长小说的原始模型。而对于成长小说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也是各持己见,但本人更倾向于“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1960)一文中,综合诸多定义,给成长小说下的一个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时间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陈红,2008:126)小说主人公具备这敏感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地“思考与行动”,最终找到通往成人世界的道路。
一直以来,大多数的成长小说总是呈现着一种“螺旋”而“上升”的双线型路线。其一,在结构上,它是“螺旋型”的。因为成长小说中所描述的只是主人公人生中的一部分或是一个阶段,它只是步入成年世界前的一个准备阶段,之后主人公又将会驶向一个新的阶段。其二,之所以说它是呈“上升”趋势的,则是因为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返的过程。主人公会距离成熟越来越近,心智亦会越来越完善。最后,在内容叙述上,成长小说走的是“双线型”路线:“第一条表现为主人公面对现实表现出来的不平衡——失意、受挫;第二条是心理精神上重建的平衡——不放弃。两条路的连接点即为‘思考与行动’。”(买琳燕,2007:97)主人公往往是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前行。无论成长的道路是多么地崎岖不堪,主人公都是积极地面对,从无数次的痛苦挣扎中解脱出来,哪怕是在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不曾放弃过。
二 现实的困境
《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出生在一个工业文明给人类、自然带来破坏的社会背景下。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常年超负荷的沉重劳作让他变得脾气暴躁,经常酗酒打人。保罗父母的婚姻生活失败而又不幸。从他出生起,他就要面对父母永不消停的争吵。他变得敏感而又不安。后来,在母亲的影响下,父亲完全从这个家庭中淡出、边缘化,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隐形人”。所以,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失的父爱和过分的母爱,他的引路人必然是“莫雷尔太太”即他的母亲,继而较为重要的影响人物则是初恋女友“米丽亚姆”和情人“克莱拉”。
首先,在保罗成长过程中,莫雷尔太太一直处于一个重要而主导的地位。由于莫雷尔太太对于自己婚姻和丈夫的失望,她转而将自己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倾注到儿子们的身上。起初是大儿子“威廉”,在威廉不幸病逝后,她曾一度悲伤不已,仿佛威廉已将她的灵魂与生存的所有希望都带走了。她整日以泪洗面、沉浸在儿子离开的痛苦中,不肯走出来。直到后来,保罗生了一场大病,她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保罗,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曾经对保罗的忽视,为了补偿这一切给保罗造成的不幸以及“填补自己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的感情的需要”(周丽丽,2010:99),她全身心地把爱投注到保罗身上。正如文中所说:“他跟母亲坐在沙发上聊天,那郁金香便在三月的阳光里闪耀。母子俩相偕相伴,亲密万分。莫雷尔太太的生命现扎根于保罗了。”(劳伦斯,2007:136)但正是这种沉重而过分的母爱使得保罗深陷“恋母情结”中。同时,莫雷尔太太对于保罗的爱更多的是精神与灵魂上的控制。为了捍卫她在儿子保罗心中的地位,她曾干涉保罗与米丽亚姆之间的爱情,使得保罗在母亲与初恋女友之间痛苦辗转。当保罗与米丽亚姆在一起时,他总会不由得想起母亲来。为此,他也曾多次与母亲发生过争吵,“我受不了啦。我可以容忍别的女人——但不是她。她不给我回旋余地,一点回旋余地也不给。”(劳伦斯,2007:208)此刻,他对米丽亚姆也是恨之入骨。莫雷尔太太也曾因为儿子保罗晚归,而怪罪于米丽亚姆,与儿子发生争吵。正是母亲的爱使得“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爱他喜爱的女孩儿,不能和她保持完整、自然、和谐的情人关系”。(王毅,2001:150)
其次,“初恋女友”米丽亚姆,在保罗的成长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充当的是保罗的精神伴侣。少年时期的保罗同母亲一起去威利农场。在那里,他认识了米丽亚姆。米丽亚姆冰雪聪明,喜欢读书、思考,具有着艺术家的气质,同时她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可以说,米丽亚姆在保罗的艺术创作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保罗在他给米丽亚姆的信中写道:“我要感谢你对我的绘画和素描所表现出的欣赏。有好些画都是献给你的。盼望得到你的指教,于我不论是荣是辱,你的指教永远是莫大的赏识”。(劳伦斯,2007:246)同时,米丽亚姆严格恪守宗教教义,那份对宗教的虔诚使得“她想和保罗建立的是一种纯精神的恋爱关系。”(张慧军,2007:47)尽管最后保罗和米丽亚姆发生了关系,但他们之间还是无法和谐、自然地相恋,总是有种无形的东西好像锁链一样禁锢着他们,这就是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那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正是这种灵肉分离的爱让保罗痛苦不已,最终不得不离开米丽亚姆,走向克莱拉。 最后,谈到的是保罗的“情人”克莱拉。在与米丽亚姆分手后,保罗与克莱拉走到了一起。与米丽亚姆不同,克莱拉第一次出现在保罗面前时,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女性。而且,之后每次保罗见到克莱拉,或是与她说话,都会觉得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胸口被什么堵住了似的。克莱拉的情爱是尘世的,满足了保罗肉体上的需要。但是显然保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而克莱拉能给的也只有这些,这并不是一份完整的爱,连克莱拉也渐渐意识到她永远也不可能走进保罗的精神世界。保罗也厌倦了这种仅限于肉体上的满足,他不断地质问自己。最后在保罗的撮合下,克莱拉和她的丈夫道格斯先生重修旧好。
三 蜕变的成长
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境,主人公保罗曾经受挫过、失意过、迷茫过。他也曾因为自己的选择伤害到别人也伤害到自己。但是他不断地思考着生活中的困境,举步维艰地向前行进。在这一片漆黑的路上,凭着自己内心那束微弱的光指引着他不断赶路,寻找新的出路。尽管会头破血流,也不曾放弃这份追逐。
一方面,“初恋女友”米丽亚姆对于柏拉图式精神之爱的追求,以及后来随着感情的加深,对于保罗的思想和灵魂愈来愈强地禁锢和控制,让他想要逃离。米丽亚姆想到保罗竟然为了和克莱拉保持那种在她看来极其无聊的交往而将自己的灵魂弃之不理的时候,她的内心痛苦不已。她丝毫无法理解这位青梅竹马的男孩。而对于保罗来说,他的这位初恋女友在精神上能够同他产生共鸣,这使得他离不开她,但是她却无法接受他除了精神以外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却占有他自身的四分之三。可见,他们的爱情只是在精神层面的,他们根本无法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情人”克莱拉满足了保罗的情欲,却无法在精神上与保罗达成一致,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保罗对于克莱拉完全只是肉体上的占有与吸引,而没有任何的爱意。保罗已厌倦了这种关系,他曾对克莱拉说:“就是这样,也不能老——老这样亲亲吻吻的那种爱。”(劳伦斯,2007:347)这两段爱都是畸形的。要么是有爱无性,要么是有性无爱,没有达到灵肉合一。因而,保罗在痛苦地挣扎着、思考着,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尽管对恋人心存爱意或是依赖,但深知这两种感情都无法持久,便选择离开。从感情的纠葛泥潭中走出来,开始一段新的探索。
显而易见,莫雷尔太太将他带入的困境更加艰险。从幼年、少年到青年,这种病态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的生活,影响着他的心理成长。保罗的精神和灵魂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控制着。尤其是他与米丽亚姆在一起时,他就会想起母亲来,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莫雷尔太太用“哭泣和愁眉不展来博得儿子的同情和怜爱,一方面又用冷战和言语来击碎儿子对于她的专制的反抗。”(梅进丽,2006:86)最终使得保罗无法正常地去爱一个人。其实,主人公保罗也常常意识到这一点。保罗曾对母亲说:“……可是不行,妈妈。我爱克莱拉,爱过米丽亚姆;结婚,把自己交给她们,我做不到。……母亲说:‘你还没有碰上合适的女人’‘你活一天,我就一天不会碰上合适的女人’他说。(劳伦斯,2007:343)就在保罗深陷困境之中,无法自救时,莫雷尔太太的身体每况愈下。在莫雷尔太太去世后,他曾一度如同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也曾想过要终结自己的生命。几经痛苦挣扎,保罗终豁然明朗。他决定放下这一切包袱,从现实的困境中走出来,迈向一条通往成人世界的路。
四 结语
成长是一段痛并且快乐的人生短途。《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生活在一个工业社会下的矿工家庭里,工业时代给人类所带来的人性异化随时都可以在保罗及其家人的身上看到。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成长环境中,他遭遇了莫雷尔太太的病态母爱,莫雷尔先生的冷漠父爱,米丽亚姆过分纯净的精神之爱,克莱拉纯粹的肉体之爱,等等。但他并没有完全被这一切吞噬掉,而是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三种爱中根本无法找到任何出路。唯有将这一切结束之后,他才可以开始他的新征途,冲破重重困境,最终走向成人世界。
参考文献:
[1]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M].Wa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2.
[2] 陈红:《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成长》,《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29期。
[3] 劳伦斯,张禹九译:《儿子与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 买琳燕:《走进“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 梅进丽:《从〈儿子与情人〉中看母亲形象及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 王毅:《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7] 张慧军:《简析〈儿子与情人〉中米莉亚姆的形象》,《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 周丽丽:《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曹莎莎,女,1987—,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赵秀兰,女,1971—,甘肃张掖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1级在读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化,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